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热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热烹饪器具如煎烤机,通常采用电热盘进行加热,该加热模式具有加热不均匀,温升慢的缺点,并且在食物制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表面局部烤糊及夹生的现象。
相关技术中,提供了一种采用电热膜对烤盘进行加热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加热食物的效率及加热的均匀性,然而由于电热膜的加热效率较快,如果不能进行很好地控温,很容易导致烤盘的温度过高甚至产生干烧现象;并且采用电热膜加热的方式,如果不能进行很好地密封,很容易导致水渗入电热膜表面,产生漏电等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热烹饪器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热烹饪器具,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有透光板及附设在所述透光板的下板面上的电热膜,所述透光板上开设有通孔;烤盘,放置在所述外壳内,并位于所述透光板的上方;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的上端部具有沿其周向向外延伸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透光板的上板面之间设有密封件,所述固定支架的下端部从上向下插入所述通孔,并与所述透光板卡接,以使所述限位部压紧所述密封件;和温度传感器,支撑在所述固定支架上,以监测所述烤盘的下表面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热烹饪器具,采用在透光板上直接镀电热膜为热源,该电热膜采用面加热方式,有效提升了加热的均匀性,避免在食物制作过程中出现食物表面局部烤糊及夹生的现象,并且电热膜能够发射特定波长段的远红外光波,利用远红外光波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的特性,直接对烤盘内的食物进行加热,辐射热损失小,热量传递均匀,保证了加热食物的快捷性和温度的均匀性;通过在透光板上开孔来设置温度传感器,以实时监测位于透光板上部的烤盘的温度,这样当监测到烤盘的温度较高时,可控制电热膜及时停止对烤盘加热,从而有效避免烤盘的温度过高甚至产生干烧现象,保证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并且在固定支架上的限位部和透光板的上板面之间设置密封件,并通过固定支架的下端部与所述透光板卡接,来增加限位部对密封件的压紧力,进而加强密封件的密封效果,从而防止水通过透光板上的通孔渗入电热膜表面,而产生漏电等安全事故,从而保证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热烹饪器具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固定支架呈中空的柱状,所述固定支架的下端部具有沿其周向向外凸出的卡托,所述卡托的外表面从下向上逐渐向外倾斜,以在所述固定支架的外周面上形成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台阶抵在所述透光板的下板面上。
采用在固定支架的下端部设置沿其周向向外凸出的卡托,并在固定支架上设置中空腔体,这样通过向内挤压固定支架上的卡托位置,能够使固定支架顺利从上向下插入透光板上的通孔内,插入到位后,卡托的上端面抵在透光板的下板面上,防止固定支架沿反方向松动或脱出,并通过该卡托挤压形成预压力,使固定支架上的限位部压紧密封件,进而加强密封件的密封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固定支架呈中空的柱状,所述固定支架的下端部的外周面向外冲压形成有卡扣,所述卡扣的外表面从下向上逐渐向外倾斜,所述卡扣卡在所述透光板的下板面上。
采用在固定支架的外周面上向外冲压的方式成型卡扣,优选地,固定支架采用不锈钢等金属板制成,在固定支架的外周面上待成型卡扣的位置,先切割出缝隙,然后再向外冲压,形成下端部与固定支架的外周面相连、上端部与固定支架的外周面分离的卡扣,这样能够有效保证卡扣的弹性变形效果,从而有效保证固定支架从上向下顺利插入透光板上的通孔内,插入到位后,卡扣的上端部抵在透光板的下板面上,防止固定支架沿反方向松动或脱出,从而实现固定支架和透光板紧固,并加强密封件的密封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密封件为填充在所述限位部的下表面和所述透光板的上板面之间的密封胶。
采用在限位部的下表面和透光板的上板面之间填充密封胶的方式,实现限位部与透光板的密封连接,结构简单,密封效果好;为了进一步保证密封效果,可在透光板的上板面开设环形凹槽,在限位部的下表面成型向下凸出的环形凸起,在环形凹槽内填充密封胶,并通过环形凸起压紧密封胶,这样能够有效保证密封胶的填充位置,从而进一步保证密封效果。
除了上述采用在限位部和透光板的上板面之间填充密封胶的密封方式,也可采用在限位部和透光板的上板面之间设置密封圈的密封方式,具体地,在限位部和固定支架的外周面之间限定出下端开口的环形槽,在环形槽内设置密封圈,使密封圈压紧在环形槽和透光板的上板面之间,同样能够保证限位部和透光板的上板面之间的密封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固定支架上具有中空的排水腔,所述外壳上开设有与所述排水腔连通的排水孔,进入所述通孔内的水能够经所述排水腔后由所述排水孔排出。
由于固定支架的上端部凸出透光板的上板面,这样当水较少时,可以利用固定支架上的限位部阻挡水流入电热膜;当水较多时,水会漫过固定支架上的限位部,此时水通过固定支架的上排水腔后,由外壳上的排水孔排出,从而有效防止水与电热膜接触,进一步保证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并避免水聚集在外壳内而影响产品的清洁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温度传感器为接触式温度传感器,所述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和所述固定支架之间支撑有弹性件,所述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的上端部能够在所述烤盘的重力和所述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抵在所述烤盘的下表面上;或,所述温度传感器为红外温度传感器,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与所述通孔相对设置,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能够透过所述通孔监测所述烤盘的下表面的温度。
温度传感器采用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并在固定支架和接触式温度传感器之间支撑弹性件,这样当烤盘放置在透光板上时,可利用烤盘的重力和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使接触式温度传感器抵在烤盘的下表面上,从而保证接触式温度传感器与烤盘紧密贴合,进而保证感温的精准性;温度传感器采用红外温度传感器,利用红外温度传感器来实时监测烤盘的温度,同样能够保证感温的精准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电热烹饪器具,还包括:控制组件,安装在所述外壳上,所述控制组件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电热膜电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监测的所述烤盘的温度,控制所述电热膜加热或停止加热。
电热烹饪器具上的控制组件分别与温度传感器和电热膜电连接,控制组件能够接收温度传感器监测的温度信号,并根据该温度信号控制电热膜加热或停止加热,以在温度传感器监测到烤盘的温度较高时,及时控制电热膜停止对烤盘加热,从而有效避免烤盘的温度过高甚至产生干烧现象。
优选地,控制组件在温度传感器监测到烤盘的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控制电热膜通电工作,以对烤盘内的食物进行持续加热,保证加热食物的效率;控制组件在温度传感器监测到烤盘的温度不小于预设温度时,控制电热膜断电停止工作,以利用烤盘的余热对食物进行加热,减少能源浪费,并避免烤盘的温度过高而产生干烧现象。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外壳内设有位于所述电热膜下方的隔热层,所述电热膜的下表面与所述隔热层的上表面之间具有隔热间隙。
电热膜通电时,透光板的温度较高,往往会达到300℃~400℃,在电热膜的下方设置隔热层,有效避免电热膜通电产生的热量向下传递,既避免热量散失,提升了电热膜对烤盘的加热效果,又防止热量传递到其它部件上而导致其它部件因温度过高而变形;隔热层的材质可以是云母片、隔热棉等热传导系数较低的材料;在隔热层和电热膜之间设置隔热间隙,由于空气的导热性较差,在两者之间设置隔热间隙,能够进一步提升隔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在固定支架上开设排水腔、并在外壳上开设排水孔进行排水的技术方案,需在隔热层上开设与排水孔对应的孔,以实现正常排水功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烤盘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外壳内,所述烤盘的下表面上设有向下凸出的烤盘支架,以将所述烤盘支撑在所述透光板的上方。
由于固定支架的上端部凸出透光板的上板面,为保证烤盘的顺利安装,在烤盘的下表面上设有向下凸出的烤盘支架,以将烤盘支撑在透光板的上方,并防止固定支架与烤盘的安装产生干涉;并且通过烤盘支架的设置,可以将烤盘的上下表面均加工成平面,既保证烤盘内食物加热的均匀性,又使得烤盘的加工方便、成本低。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烤盘支架为设在所述烤盘的下表面上的环形支架;或,所述烤盘的下表面上设有多个所述烤盘支架,多个所述烤盘支架呈阵列式分布。
烤盘支架采用环形支架或者多个烤盘支架呈阵列式分布,以保证烤盘支架对烤盘支撑的平稳性;当然,烤盘支架也可采用其它布置形式,只要能够实现对烤盘有效支撑,并避免固定支架和烤盘的安装产生干涉的技术方案,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为避免固定支架和烤盘的安装产生干涉,也可在烤盘的下表面上与固定支架相对的位置处设有向上凹陷形成的避让槽,同时使烤盘的下表面及透光板的上表面整体呈平面,以保证烤盘与透光板紧密贴合,从而减少烤盘和透光板之间的空气层,保证传热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透光板为微晶玻璃板;和/或,所述烤盘为微晶玻璃烤盘。
采用在微晶玻璃板上镀电热膜的方式对微晶玻璃烤盘进行加热,电热膜发射出的特定波长段的远红外光波,能够穿过微晶玻璃板和微晶玻璃烤盘直接对烤盘内的食物进行加热,辐射的热效率高,从而使电热膜通电产生的热量,大部分以热辐射形式、少部分以热传导形式对烤盘内的食物进行加热,保证了加热食物的快捷性,并使食物内部水分子产生共振效应,对食物进行由内往外的加热,使食物加热均匀,不会出现夹生、表面烤糊现象。
进一步地,采用在微晶玻璃板上镀电热膜为热源对微晶玻璃烤盘进行加热,而不采用在微晶玻璃烤盘上直接镀电热膜的加热方式,一方面,便于将烤盘拆下进行清洗;另一方面,由于微晶玻璃板与微晶玻璃烤盘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空气层,且空气层的导热效率较低,从而使微晶玻璃板和微晶玻璃烤盘满足耐电压测试要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透光板为透明微晶玻璃板,所述烤盘为透明微晶玻璃烤盘。
透光板和烤盘均采用透明微晶玻璃材质制成,能够进一步保证远红外光波的透过性,使远红外光波顺利穿过微晶玻璃板和微晶玻璃烤盘直接对烤盘内的食物进行加热,辐射热损失小,热量传递比较均匀,保证了加热食物的快捷性和温度的均匀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电热膜的厚度范围为200μm~500μm。
设置电热膜的厚度范围为200μm~500μm,有效避免电热膜的厚度过厚而导致成本过高的问题,并避免电热膜的厚度过薄而导致影响其加热效率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电热烹饪器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示中的箭头表示水的流向;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烤盘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烤盘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电热烹饪器具,10外壳,101排水孔,11透光板,111通孔,12电热膜,13烤盘,131烤盘支架,14固定支架,141限位部,142卡托,143排水腔,15密封件,16温度传感器,17弹性件,18控制组件,19隔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热烹饪器具。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热烹饪器具1,包括:外壳10、烤盘13、固定支架14和温度传感器16。
其中,外壳10内设有透光板11及附设在透光板11的下板面上的电热膜12,透光板11上开设有通孔111;烤盘13放置在外壳10内,并位于透光板11的上方;固定支架14的上端部具有沿其周向向外延伸的限位部141,限位部141与透光板11的上板面之间设有密封件15,固定支架14的下端部从上向下插入通孔111,并与透光板11卡接,以使限位部141压紧密封件15;温度传感器16支撑在固定支架14上,以监测烤盘13的下表面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热烹饪器具1,采用在透光板11上直接镀电热膜12为热源,该电热膜12采用面加热方式,有效提升了加热的均匀性,避免在食物制作过程中出现食物表面局部烤糊及夹生的现象,并且电热膜12能够发射特定波长段的远红外光波,利用远红外光波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的特性,直接对烤盘13内的食物进行加热,辐射热损失小,热量传递均匀,保证了加热食物的快捷性和温度的均匀性;通过在透光板11上开孔来设置温度传感器16,以实时监测位于透光板11上部的烤盘13的温度,这样当监测到烤盘13的温度较高时,可控制电热膜12及时停止对烤盘13加热,从而有效避免烤盘13的温度过高甚至产生干烧现象,保证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并且在固定支架14上的限位部141和透光板11的上板面之间设置密封件15,并通过固定支架14的下端部与所述透光板11卡接,来增加限位部141对密封件15的压紧力,进而加强密封件15的密封效果,从而防止水通过透光板11上的通孔111渗入电热膜12表面,而产生漏电等安全事故,从而保证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固定支架14呈中空的柱状,固定支架14的下端部具有沿其周向向外凸出的卡托142,卡托142的外表面从下向上逐渐向外倾斜,以在固定支架14的外周面上形成限位台阶,限位台阶抵在透光板11的下板面上。
采用在固定支架14的下端部设置沿其周向向外凸出的卡托142,并在固定支架14上设置中空腔体,这样通过向内挤压固定支架14上的卡托142位置,能够使固定支架14顺利从上向下插入透光板11上的通孔111内,插入到位后,卡托142的上端面抵在透光板11的下板面上,防止固定支架14沿反方向松动或脱出,并通过该卡托142挤压形成预压力,使固定支架14上的限位部141压紧密封件15,进而加强密封件15的密封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固定支架14呈中空的柱状,固定支架14的下端部的外周面向外冲压形成有卡扣(图中未示出),卡扣的外表面从下向上逐渐向外倾斜,卡扣卡在透光板11的下板面上。
采用在固定支架14的外周面上向外冲压的方式成型卡扣,优选地,固定支架14采用不锈钢等金属板制成,在固定支架14的外周面上待成型卡扣的位置,先切割出缝隙,然后再向外冲压,形成下端部与固定支架14的外周面相连、上端部与固定支架14的外周面分离的卡扣,这样能够有效保证卡扣的弹性变形效果,从而有效保证固定支架14从上向下顺利插入透光板11上的通孔111内,插入到位后,卡扣的上端部抵在透光板11的下板面上,防止固定支架14沿反方向松动或脱出,从而实现固定支架14和透光板11紧固,并加强密封件的密封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密封件15为填充在限位部141的下表面和透光板11的上板面之间的密封胶。
采用在限位部141的下表面和透光板11的上板面之间填充密封胶的方式,实现限位部141与透光板11的密封连接,结构简单,密封效果好;为了进一步保证密封效果,可在透光板11的上板面开设环形凹槽,在限位部141的下表面成型向下凸出的环形凸起,在环形凹槽内填充密封胶,并通过环形凸起压紧密封胶,这样能够有效保证密封胶的填充位置,从而进一步保证密封效果。
除了上述采用在限位部141和透光板11的上板面之间填充密封胶的密封方式,也可采用在限位部141和透光板11的上板面之间设置密封圈(图中未示出)的密封方式,具体地,在限位部141和固定支架14的外周面之间限定出下端开口的环形槽,在环形槽内设置密封圈,使密封圈压紧在环形槽和透光板11的上板面之间,同样能够保证限位部141和透光板11的上板面之间的密封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固定支架14上具有中空的排水腔143,外壳10上开设有与排水腔143连通的排水孔101,进入通孔111内的水能够经排水腔143后由排水孔101排出。
由于固定支架14的上端部凸出透光板11的上板面,这样当水较少时,可以利用固定支架14上的限位部141阻挡水流入电热膜12;当水较多时,水会漫过固定支架14上的限位部141,此时水通过固定支架14的上排水腔143后,由外壳10上的排水孔101排出,从而有效防止水与电热膜12接触,进一步保证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并避免水聚集在外壳10内而影响产品的清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温度传感器16为接触式温度传感器,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和固定支架14之间支撑有弹性件17,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的上端部能够在烤盘13的重力和弹性件17的弹力作用下抵在烤盘13的下表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16为红外温度传感器,红外温度传感器与通孔111相对设置,红外温度传感器能够透过通孔111监测烤盘13的下表面的温度。
温度传感器16采用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并在固定支架14和接触式温度传感器之间支撑弹性件17,这样当烤盘13放置在透光板11上时,可利用烤盘13的重力和弹性件17的弹力作用下使接触式温度传感器抵在烤盘13的下表面上,从而保证接触式温度传感器与烤盘13紧密贴合,进而保证感温的精准性;温度传感器16采用红外温度传感器,利用红外温度传感器来实时监测烤盘13的温度,同样能够保证感温的精准性。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电热烹饪器具1还包括:控制组件18,安装在外壳10上,控制组件18分别与温度传感器16和电热膜12电连接,用于根据温度传感器16监测的烤盘13的温度,控制电热膜12加热或停止加热。
电热烹饪器具上的控制组件18分别与温度传感器16和电热膜12电连接,控制组件18能够接收温度传感器16监测的温度信号,并根据该温度信号控制电热膜12加热或停止加热,以在温度传感器16监测到烤盘13的温度较高时,及时控制电热膜12停止对烤盘13加热,从而有效避免烤盘13的温度过高甚至产生干烧现象。
优选地,控制组件18在温度传感器16监测到烤盘13的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控制电热膜12通电工作,以对烤盘13内的食物进行持续加热,保证加热食物的效率;控制组件18在温度传感器16监测到烤盘13的温度不小于预设温度时,控制电热膜12断电停止工作,以利用烤盘13的余热对食物进行加热,减少能源浪费,并避免烤盘13的温度过高而产生干烧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外壳10内设有位于电热膜12下方的隔热层19,电热膜12的下表面与隔热层19的上表面之间具有隔热间隙。
电热膜12通电时,透光板11的温度较高,往往会达到300℃~400℃,在电热膜12的下方设置隔热层19,有效避免电热膜12通电产生的热量向下传递,既避免热量散失,提升了电热膜12对烤盘13的加热效果,又防止热量传递到其它部件上而导致其它部件因温度过高而变形;隔热层19的材质可以是云母片、隔热棉等热传导系数较低的材料;在隔热层19和电热膜12之间设置隔热间隙,由于空气的导热性较差,在两者之间设置隔热间隙,能够进一步提升隔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在固定支架14上开设排水腔143、并在外壳10上开设排水孔101进行排水的技术方案,需在隔热层19上开设与排水孔101对应的孔,以实现正常排水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烤盘13可拆卸地安装在外壳10内,烤盘13的下表面上设有向下凸出的烤盘支架131,以将烤盘13支撑在透光板11的上方。
由于固定支架14的上端部凸出透光板11的上板面,为保证烤盘13的顺利安装,在烤盘13的下表面上设有向下凸出的烤盘支架131,以将烤盘13支撑在透光板11的上方,并防止固定支架14与烤盘13的安装产生干涉;并且通过烤盘支架131的设置,可以将烤盘13的上下表面均加工成平面,既保证烤盘13内食物加热的均匀性,又使得烤盘13的加工方便、成本低。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烤盘支架131为设在烤盘13的下表面上的环形支架。
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烤盘13的下表面上设有多个烤盘支架131,多个烤盘支架131呈阵列式分布。
烤盘支架131采用环形支架或者多个烤盘支架131呈阵列式分布,以保证烤盘支架131对烤盘13支撑的平稳性;当然,烤盘支架131也可采用其它布置形式,只要能够实现对烤盘13有效支撑,并避免固定支架14和烤盘13的安装产生干涉的技术方案,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为避免固定支架14和烤盘13的安装产生干涉,也可在烤盘13的下表面上与固定支架14相对的位置处设有向上凹陷形成的避让槽,同时使烤盘13的下表面及透光板11的上表面整体呈平面,以保证烤盘13与透光板11紧密贴合,从而减少烤盘13和透光板11之间的空气层,保证传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透光板11为微晶玻璃板;烤盘13为微晶玻璃烤盘。
采用在微晶玻璃板上镀电热膜12的方式对微晶玻璃烤盘进行加热,电热膜12发射出的特定波长段的远红外光波,能够穿过微晶玻璃板和微晶玻璃烤盘直接对烤盘13内的食物进行加热,辐射的热效率高,从而使电热膜12通电产生的热量,大部分以热辐射形式、少部分以热传导形式对烤盘13内的食物进行加热,保证了加热食物的快捷性,并使食物内部水分子产生共振效应,对食物进行由内往外的加热,使食物加热均匀,不会出现夹生、表面烤糊现象。
进一步地,采用在微晶玻璃板上镀电热膜12为热源对微晶玻璃烤盘进行加热,而不采用在微晶玻璃烤盘上直接镀电热膜12的加热方式,一方面,便于将烤盘13拆下进行清洗;另一方面,由于微晶玻璃板与微晶玻璃烤盘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空气层,且空气层的导热效率较低,从而使微晶玻璃板和微晶玻璃烤盘满足耐电压测试要求。
进一步优选地,透光板11为透明微晶玻璃板,烤盘13为透明微晶玻璃烤盘。
透光板11和烤盘13均采用透明微晶玻璃材质制成,能够进一步保证远红外光波的透过性,使远红外光波顺利穿过微晶玻璃板和微晶玻璃烤盘直接对烤盘13内的食物进行加热,辐射热损失小,热量传递比较均匀,保证了加热食物的快捷性和温度的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电热膜12的厚度范围为200μm~500μm。
设置电热膜12的厚度范围为200μm~500μm,有效避免电热膜12的厚度过厚而导致成本过高的问题,并避免电热膜12的厚度过薄而导致影响其加热效率的情况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热烹饪器具为煎烤机。
当然,所述电热烹饪器具也可以是应用上述在透光板11上直接镀电热膜12为热源的其它电热烹饪器具如电饭煲、电水壶、电磁炉等,电饭煲、电水壶的内胆相当于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烤盘13,电磁炉上放置的锅具相当于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烤盘13,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热烹饪器具,采用在透光板上直接镀电热膜为热源,保证了加热食物的快捷性和温度的均匀性;通过在透光板上开孔设置温度传感器,以实时监测烤盘的温度,有效避免烤盘温度过高甚至产生干烧现象;在固定支架上的限位部和透光板的上板面之间设置密封件,并通过固定支架的下端部与所述透光板卡接,来增加限位部对密封件的压紧力,进而加强密封件的密封效果,从而防止水通过透光板上的通孔渗入电热膜表面,而产生漏电等安全事故;由于固定支架的上端部凸出透光板的上板面,当水较少时,利用固定支架上的限位部阻挡水流入电热膜;当水较多时,水会漫过固定支架上的限位部,使水通过外壳上的排水孔排出,避免水聚集在外壳内而影响产品的清洁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