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热器具用控温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55632阅读:51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热器具用控温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家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热器具用控温组件。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目前市场上的电热器具控温组件一般由铝帽1、壳体塑料件4、NTC热敏电阻2、温度保险丝3(热熔断体)、电线、绝缘套管等组成。热敏电阻及热熔段体固定在壳体固定槽内,铝帽放置在壳体上方并且压住热敏电阻及热熔段体,铝帽再通过下方设置的三个爪5与壳体固定。

该设计方案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1:铝帽与壳体通过三个爪固定,往往需要人工去操作,热敏电阻及热熔段体也需要外加套管绝缘,结构复杂,难加工;

问题2:人工压接不到位还容易造成测温稳定性差的问题;

问题3:铝帽下方的三个爪可能割破线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热器具用控温组件,改进原有控温组件本体以及导热件之间的固定方式,两者通过卡扣连接,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工艺简单、成本更低、控温更稳定的特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热器具用控温组件,包括:控温组件本体,所述控温组件本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以上的承载腔,所述承载腔用于放置测温元器件;还包括与所述控温组件本体卡扣连接的导热件,所述导热件压紧所述测温元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控温组件本体上环绕设置若干个凹槽,所述导热件内侧设置有与所述凹槽匹配的凸块;所述凸块卡入所述凹槽内将控温组件本体与导热件紧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若干个凹槽距离控温组件本体的 底部距离均一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凹槽中心孔离控温组件本体的底部5-6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槽深0.4-0.8mm,槽高1.5-2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若干个凹槽连接在一起,并在所述控温组件本体的径向方向构成凹槽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件为一端开口的筒体,所述控温组件本体为柱形体,所述筒体的直径大于所述控温组件本体的截面直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筒体的侧面体将所述控温组件本体的侧面体包覆,所述筒体的底面体与所述控温组件本体的上表面紧密贴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筒体的底面体与所述控温组件本体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导热硅脂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控温组件本体内自上而下还设置有贯通孔,所述承载腔与所述贯通孔连通,用于将测温元器件的引线通过贯通孔引出。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改进原有控温组件本体以及导热件之间的固定方式,通过卡扣连接,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工艺简单、成本更低、控温更稳定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剖视图。

图4为图2的爆炸图。

图5为凹槽的尺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参照图2,图3以及图4所示,一种电热器具用控温组件,包括:控温组件本体100,该控温组件本体10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以上的承载腔110,所述承载腔用于放置测温元器件120;还包括与所述控温组件本体100卡扣连接的导热件200,该导热件200压紧所述测温元器件120。其中测温元器件120部分或者全部落入承载腔120中,该装配方式中承载腔作为测温元器件的容纳空间;另外承载腔也可以仅作为测温元器件引脚的容纳空间,测温元器件的本体不放置于承载腔内,具体可以根据实际使用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测温元器件120包括热熔断器120a或/和热敏电阻120b;导热件200:用于与内胆贴合,将内胆上热量传递给热熔断器与热敏电阻;控温组件本体100:用于热熔断器与热敏电阻的固定;

其中控温组件本体100上环绕设置若干个凹槽130,所述导热件200内侧设置有与所述凹槽130匹配的凸块210;所述凸块210卡入所述凹槽130内将控温组件本体100与导热件200紧固;这种装配方式能够防止导热件200脱离控温组件本体100,进一步保证导热件与控温组件本体间可靠固定,控温更稳定!

上述凸块210也可采用凸点,凸点直接由机器铆压加工而成。

参照图5所示,为了达到更好的紧固方式,上述若干个凹槽130设置于控温组件本体100的中下部以将卡扣力下移;一般地凹槽130距离控温组件本体100的底部距离均一致,且凹槽130中心孔离控温组件本体的底部5-6mm。进一步地,凹槽的槽深0.4-0.8mm,槽高1.5-2mm。

为了加工方便,本实施例中设定凹槽中心孔控温组件本体100的底部6.2mm。凹槽深0.5mm,凹槽高度1.7mm。

另外地,为了在卡扣过程中,凸点能平滑卡入凹槽内;本实施例中,所述 凹槽为由上引导边和下引导边构成的容纳腔,所述上引导边和下引导边的夹角为120-150°。

为了更好地说明导热件与控温组件本体的装配方式,导热件200一般设计为一端开口的筒体,所述控温组件本体设计100为柱形体,所述筒体的直径大于所述控温组件本体的截面直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筒体的直径大于所述控温组件本体的截面直径便于导热件能快速包覆控温组件本体100,即筒体的侧面体220将所述控温组件本体的侧面体140包覆,所述筒体的底面体230与所述控温组件本体的上表面150紧密贴合。

进一步地,为了达到测温精度,筒体的底面体230与所述控温组件本体的上表面150之间设置有导热硅脂片300,该导热硅脂片为固态,有导热电绝缘作用,放置在控温组件本体100与导热件200中间,提高热熔断器、热敏电阻与铝帽热传导效率。

控温组件本体100内自上而下还设置有贯通孔160,所述承载腔110与所述贯通孔160连通,用于将测温元器件120的引线通过贯通孔引出。

实施例二:

上述若干个凹槽130连接在一起,并在所述控温组件本体的径向方向构成凹槽圈;该凹槽圈的设计使得导热件无论从什么角度都能将导热件与控温组件本体相互卡扣连接。

为了针对本实用新型的控温组件更好地说明,控温组件本体可采用塑料壳体,导热件可采用铝帽进行进一步安装说明,当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控温组件本体以及导热件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

具体装配方式如下:

1、先在铝帽上放置固态导热硅脂片;

2、再将热敏电阻与热熔断器穿过壳体上的引线柱内,并贴合在固定壳体上对应的承载腔内,装配好后,其热熔断器,热敏电阻与铝帽之间隔有导热硅脂片有一定间隙;

3、固定好铝帽与壳体,在铝帽周边冲3-6个凸点,凸点正好嵌入在壳体凹槽内,防铝帽与壳体松脱。

综上所示,控温组件结构简单,加工工艺简单,生产效率更高,热敏电阻与热熔段体上无任何绝缘套管及护套,成本也更低;方便安装,保证产品一致 性,提升控温准确性及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厚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