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50259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烹饪器具中,一般将发热盘设置为弹性浮动结构,对于此类发热盘而言,为保证发热盘的稳定性,通常需要设置多个弹性件对其支撑,但这相应增加了发热盘与底座之间的组装难度、导致组装工序复杂化,且由于在将发热盘倒扣到底座上时容易出现弹性件脱落的问题,这降低了产品的一次组装成功率,严重影响了产品的组装效率,不利于产品的批量化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底座及位于所述底座上的烹饪器皿;发热盘,位于所述底座与所述烹饪器皿之间,用于向所述烹饪器皿供热;固定板,设置在所述发热盘与所述底座之间;第一弹性件,支撑在所述发热盘与所述固定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将用于对发热盘进行弹性支撑的第一弹性件设置在发热盘与固定板之间,这样可利用固定板对第一弹性件进行预固定,使发热盘、第一弹性件及固定板形成模块化结构,这样不仅可使发热盘与底座之间的组装变得简单、容易,且在将发热盘倒扣在底座上时可避免第一弹性件脱落的问题,利于提高产品的一次组装成功率,可实现产品的快速组装、提升产品的装配效率。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感温器件,位于所述底座与所述烹饪器皿之间;第二弹性件,支撑在所述固定板与所述感温器件之间,且所述感温器件受所述第二弹性件支撑与所述烹饪器皿接触。

在本方案中,将用于对感温器件进行弹性支撑的第二弹性件设置在感温器件与固定板之间,这样可利用固定板同时对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进行预固定,使发热盘、第一弹性件、感温器件、第二弹性件及固定板形成模块化结构,这样不仅可使底座与发热盘及感温器件之间的组装变得简单、容易,且在将发热盘及感温器件倒扣在底座上时可避免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脱落的问题,利于提高产品的一次组装成功率,可实现产品的快速组装、提升产品的装配效率。

可选地,感温器件为温控器或感温探头。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发热盘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感温器件位于所述通孔内,且能够沿所述通孔的轴向运动。

在本方案中,在发热盘上设置通孔,将感温器件可活动地安装在通孔内,使感温器件可穿过通孔与烹饪器皿的直接受热面接触,这样可以提高感温器件对烹饪器皿感温的准确度,从而更准确地掌控产品的工作温度;此外,通过将感温器件设置在发热盘的通孔内,使发热盘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感温器件进行保护,尤其在烹饪器皿可拆卸的场合中,可以避免烹饪器皿拆除后感温器件受到损伤,从而提高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使用需求,也可设计感温器件与发热盘并列且相间隔地设置在固定板上。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通孔的孔壁与所述感温器件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本方案中,设置通孔的孔壁与感温器件之间形成有间隙,以使发热盘与感温器件相互分离,这可以避免发热盘与感温器件相互导热,从而实现降低发热盘对感温器件的热影响、降低感温器件的感温工作所受到的干扰的目的,如此可以避免由于发热盘的发热系统干扰导致温控早跳或烹饪器皿持续升温的问题,且此处利用通孔孔壁与感温器件之间的空气层的阻热作用,可相对强化感温器件与烹饪器皿之间的热传导传热过程,使感温器件主要接收由烹饪器皿向其传导的热量,这样可以提高感温器件对烹饪器皿的感温真实性和感温精准度,从而更利于提高产品的温控准度、且提高产品对食物的烹饪质量。

优选地,所述感温器件与所述通孔孔壁之间的间距不小于0.5mm,以使感温器件与发热盘之间形成有效的隔离,降低感温器件受到来自发热盘的热影响。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翻边,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套装在所述翻边上。

在本方案中,在固定板上设置翻边,且将第二弹性件的一端套装在翻边上,这样一方面可利用翻边对第二弹性件和感温器件定位,提高产品的组装精度,另一方面,翻边可与第二弹性件形成限位配合,如此在产品运输或振动过程中,可避免第二弹性件及其上的感温器件沿固定板的板面出现位移运动的问题,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避让孔,所述感温器件伸入所述避让孔内且能够沿所述避让孔的轴向运动。

在本方案中,在固定板上设置避让孔,且使感温器件伸入避让孔内且沿避让孔的轴向运动,一方面,避让孔起到对感温器件的运动导向的作用,可以将感温器件的运动有效限制在避让孔的轴向上,这样可保证感温器件的运动平稳性,且可降低第二弹性件受到的径向作用力,延长第二弹性件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避让孔可以拓展感温器件的活动空间,如此在满足感温器件活动空间需求的前提下,可以相对降低产品整机的厚度,精简产品的整体尺寸。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发热盘受所述第一弹性件支撑与所述烹饪器皿接触。

在本方案中,使发热盘受第一弹性件支撑与烹饪器皿接触,这样可以提高发热盘与烹饪器皿的接触效果,保证发热盘向烹饪器皿的导热效率。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对于发热盘采用辐射方式对烹饪器皿供热的场合中,发热盘与烹饪器皿可以不接触,此时,第一弹性件作为弹性缓冲结构使用,降低发热盘受到的冲击作用。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发热盘或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导向柱,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在所述导向柱上。

在本方案中,将第一弹性件套装在发热盘的导向柱或固定板的导向柱上,这样可利用导向柱对第一弹性件进行安装定位,提高产品的组装精度;另外,导向柱可与第一弹性件形成限位配合,如此可在产品运输或振动过程中避免第一弹性件沿固定板的板面出现位移运动的问题,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此外,也可利用导向柱对第一弹性件的压缩、舒张过程进行导向,这可确保发热盘的运动平稳性,且可降低第一弹性件受到的径向作用力,延长第一弹性件的使用寿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发热盘上的所述导向柱穿过所述定位孔并伸入所述安装孔内。

在本方案中,在发热盘上设置导向柱,另外,在固定板上设置定位孔,在底座上设置安装孔,利用导向柱与定位孔和安装孔配合,可以实现发热盘、固定板及底座之间的组装定位,保证产品装配精度,此外,导向柱与定位孔及安装孔的配合结构具有组装简单的特点,可保证产品的组装效率。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除此之外,也可在底座上设置导向柱,在固定板上设置定位孔,在发热盘上设置安装孔,且使底座上的导向柱穿过定位孔并伸入安装孔内,实现底座、固定板及发热盘三者之间的组装定位。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固定板为能够反射热量的反射板。

在本方案中,设置固定板为能够反射热量的反射板,利用反射板对发热盘传向底座的热量进行反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产品的热量损失、实现产品的节能目的,且可以抑制底座的温升、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烹饪器具为煎烤机或电饼铛。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局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所述烹饪器具去除烤盘后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所示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5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底座,11安装孔,20烤盘,30发热盘,31通孔,32导向柱,40反射板,41翻边,42避让孔,43定位孔,51第一弹簧,52第二弹簧,60温控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可为煎烤机或电饼铛,当然,也可为用于烹饪的其他厨具如电饭煲或电炖锅,本实施例以烹饪器具为煎烤机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煎烤机包括底座10、烹饪器皿、发热盘30、固定板和第一弹性件。

其中,烹饪器皿具体为烤盘20,烤盘20位于底座10上,当然,在烹饪器具为电饭煲时也可用内锅替换烤盘20;发热盘30位于底座10与烤盘20之间,用于向烤盘20供热;固定板设置在发热盘30与底座10之间;第一弹性件支撑在发热盘30与固定板之间,此处优选第一弹性件为第一弹簧51,当然,也可为弹片或具有弹性的橡胶体。

本实施例提供的煎烤机,将用于对发热盘30进行弹性支撑的第一弹簧51设置在发热盘30与固定板之间,这样可利用固定板对第一弹簧51进行预固定,使发热盘30、第一弹簧51及固定板形成模块化结构,这样不仅可使发热盘30与底座10之间的组装变得简单、容易,且在将发热盘30倒扣在底座10上时可避免第一弹簧51脱落的问题,利于提高产品的一次组装成功率,从而实现产品的快速组装、提升产品的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固定板为能够反射热量的反射板40,例如铝合金板等;此处进一步优选反射板40上相对靠近发热盘30的一侧的表面为光滑面,以提高其对热量的反射能力。

在本方案中,设置反射板40为能够反射热量的反射板40,利用反射板40对发热盘30传向底座10的热量进行反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产品的热量损失、实现产品的节能目的,且可以抑制底座10的温升、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煎烤机还包括感温器件和第二弹性件,其中,第二弹性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此处优选第二弹性件的数量为2个及以上,以提高发热盘30的稳定性;另外,此处优选感温器件为温控器60,当然,也可为感温探头;此处优选第二弹性件为第二弹簧52,当然,也可为弹片或具有弹性的橡胶体。

具体地,温控器60位于底座10与所述烤盘20之间;第二弹簧52支撑在反射板40与温控器60之间,且温控器60受第二弹簧52支撑与烤盘20接触。

在本方案中,将用于对温控器60进行弹性支撑的第二弹簧52设置在温控器60与反射板40之间,这样可利用反射板40同时对第一弹簧51和第二弹簧52进行预固定,使发热盘30、第一弹簧51、温控器60、第二弹簧52及反射板40形成模块化结构,这样不仅可使底座10与发热盘30及温控器60之间的组装变得简单、容易,且在将发热盘30及温控器60倒扣在底座10上时可避免第一弹簧51和第二弹簧52脱落的问题,利于提高产品的一次组装成功率,从而实现产品的快速组装、提升产品的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发热盘30上设置有通孔31;温控器60位于通孔31内,且能够沿通孔31的轴向运动。

在本方案中,在发热盘30上设置通孔31,将温控器60可活动地安装在通孔31内,使温控器60可穿过通孔31与烤盘20的直接受热面接触,这样可以提高温控器60对烤盘20感温的准确度,从而更准确地掌控产品的工作温度;此外,通过将温控器60设置在发热盘30的通孔31内,使发热盘30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温控器60进行保护,尤其在烤盘20可拆卸的场合中,可以避免烤盘20拆除后温控器60受到损伤,从而提高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使用需求,也可设计温控器60与发热盘30并列且相间隔地设置在反射板40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优选地,通孔31的孔壁与温控器60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本方案中,设置通孔31的孔壁与温控器60之间形成有间隙,以使发热盘30与温控器60相互分离,这可以避免发热盘30与温控器60相互导热,从而实现降低发热盘30对温控器60的热影响、降低温控器60的感温工作所受到的干扰的目的,如此可以避免由于发热盘30的发热系统干扰导致温控早跳或烤盘20持续升温的问题,且此处利用通孔31孔壁与温控器60之间的空气层的阻热作用,可相对强化温控器60与烤盘20之间的热传导传热过程,使温控器60主要接收由烤盘20向其传导的热量,这样可以提高温控器60对烤盘20的感温真实性和感温精准度,从而更利于提高产品的温控准度、且提高产品对食物的烹饪质量。

更优选地,温控器60与通孔31孔壁之间的间距不小于0.5mm,以使温控器60与发热盘30之间形成有效的隔离,降低温控器60受到来自发热盘30的热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反射板40上设置有翻边41,第二弹簧52的一端套装在翻边41上。

在本方案中,在反射板40上设置翻边41,且将第二弹簧52的一端套装在翻边41上,这样一方面可利用翻边41对第二弹簧52和温控器60定位,提高产品的组装精度,另一方面,翻边41可与第二弹簧52形成限位配合,如此在产品运输或振动过程中,可避免第二弹簧52及其上的温控器60沿反射板40的板面出现位移运动的问题,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反射板40上设置有避让孔42,温控器60伸入避让孔42内且能够沿避让孔42的轴向运动。

在本方案中,在反射板40上设置避让孔42,且使温控器60伸入避让孔42内且沿避让孔42的轴向运动,一方面,避让孔42起到对温控器60运动导向的作用,可以将温控器60的运动有效限制在避让孔42的轴向上,这样可保证温控器60的运动平稳性,且可降低第二弹簧52受到的径向作用力,延长第二弹簧52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避让孔42可以拓展温控器60的活动空间,如此在满足温控器60活动空间需求的前提下,可以相对降低产品整机的厚度,精简产品的整体尺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优选地,发热盘30受第一弹簧51支撑与烤盘20接触。

在本方案中,使发热盘30受第一弹簧51支撑与烤盘20接触,这样可以提高发热盘30与烤盘20的接触效果,保证发热盘30向烤盘20的导热效率。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对于发热盘30采用辐射方式对烤盘20供热的场合中,发热盘30与烤盘20可以不接触,此时,第一弹簧51作为弹性缓冲结构使用,降低发热盘30受到的冲击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发热盘30上设置有导向柱32,第一弹簧51套设在发热盘30的导向柱32上;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除此之外,也可在反射板40上设置导向柱,使第一弹簧51套设在反射板40的导向柱上。

在本方案中,将第一弹簧51套装在发热盘30的导向柱32或反射板40的导向柱上,这样可利用导向柱32对第一弹簧51进行安装定位,提高产品的组装精度;另外,导向柱32可与第一弹簧51形成限位配合,如此可在产品运输或振动过程中避免第一弹簧51沿反射板40的板面出现位移运动的问题,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此外,也可利用导向柱32对第一弹簧51的压缩、舒张过程进行导向,这可确保发热盘30的运动平稳性,且可降低第一弹簧51受到的径向作用力,延长第一弹簧51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反射板40上设置有定位孔43,底座10上设置有安装孔11,发热盘30上的导向柱32穿过定位孔43并伸入安装孔11内。

在本方案中,在发热盘30上设置导向柱32,另外,在反射板40上设置定位孔43,在底座10上设置安装孔11,利用导向柱32与定位孔43和安装孔11配合,可以实现发热盘30、反射板40及底座10之间的组装定位,保证产品装配精度,此外,导向柱32与定位孔43及安装孔11的配合结构具有组装简单的特点,可保证产品的组装效率。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除此之外,也可在底座10上设置导向柱,在反射板40上设置定位孔43,在发热盘30上设置安装孔,且使底座10上的导向柱穿过定位孔43并伸入发热盘的安装孔内,实现底座10、反射板40及发热盘30三者之间的组装定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将用于对发热盘进行弹性支撑的第一弹性件设置在发热盘与固定板之间,这样可利用固定板对第一弹性件进行预固定,使发热盘、第一弹性件及固定板形成模块化结构,这样不仅可使发热盘与底座之间的组装变得简单、容易,且在将发热盘倒扣在底座上时可避免第一弹性件脱落的问题,利于提高产品的一次组装成功率,从而实现产品的快速组装、提升产品的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