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根据水量确定茶叶量的茶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4341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茶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根据水量确定茶叶量的茶杯。



背景技术:

茶叶源于中国,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自西晋以后普及民间。茶叶自普及以来,由于其特殊的香味及药用作用,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茶叶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其可制成茶饮料进行饮用,但以开水直接泡饮最为常见。茶叶泡饮过程中,人们主要通过使用茶杯进行饮用,而茶杯无法自行携带相应的茶叶,需要人们另行携带。针对这种情况,目前采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在茶杯的杯底下方或杯盖上方设置茶叶盒来解决。这样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使用,但这样的方式使人难以直接根据水量确定茶叶量,导致泡出的茶过淡或过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能根据水量确定茶叶量的茶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自带茶叶的茶杯,因不能直接根据水量确定茶叶量而导致泡出的茶过淡或过浓的问题。

本方案中的一种能根据水量确定茶叶量的茶杯,包括中空的外杯体,外杯体的内壁上设有滑槽,外杯体内设有用于泡茶的内杯体,内杯体的外壁上设有与外杯体的内壁密闭的封盖,封盖的外沿设有与所述滑槽配合使用的凸榫;所述外杯体的内壁上铰接有至少两个支撑片,多个支撑片构成倒圆锥状的支撑斗,支撑片位于内杯体的下方,支撑片的底面与外杯体的内壁间连接有弹簧,内杯体的底部设有与支撑片接触的连杆。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将茶杯设为内杯体和外杯体,内杯体与外杯体间的空隙内储存茶叶,封盖与支撑片将茶叶密封在内杯体与外杯体间。向内杯体内倒入开水,由于重量的增加,凸榫沿着滑槽向下滑动,连杆挤压支撑片,使各支撑片的下端接触位置张开,茶叶掉入下方,由于水与茶叶的密度及适宜的茶叶与开水的重量比是一定的,从而可以确定弹簧的弹性系数,当茶叶下落一定位置时,弹簧恢复原位,茶叶停止下落,将掉落的茶叶放入内杯体的开水中,即可得到一杯浓度适宜的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茶杯被分为内杯体和外杯体,使得内杯体与外杯体间可以存储茶叶;内杯体与外杯体分别设有封盖和支撑片,避免了茶叶从上方或下方溢出。2、支撑片的下方设有弹簧,内杯体的底部设有连杆;通过在内杯体内倒入需要的水量,即可控制相应的茶叶量,使茶的泡制更简单、精确,避免了对茶叶不熟悉的人泡出的茶过淡或过浓。

进一步,所述外杯体的外壁上设有挂耳,挂耳位于外杯体的上端面;所述内杯体的上表面设有与挂耳配合使用的挂钩。当茶泡制好后,由于内杯体上端面的位置低于外杯体的上端面,不便饮用;通过设置挂钩与挂耳,当茶叶完成取放后,将挂钩连接挂耳,使内杯体与外杯体的上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便于喝茶。

进一步,所述外杯体的底面可拆卸连接有用于接茶的杯底。茶底的设置有利于下落的茶叶掉入其中,从而便于茶叶的收集,也使茶杯更美观。

进一步,所述内杯体的外壁上设有保温层。保温层的设置有利于保持茶处于较高温度,更适宜饮用。

进一步,所述保温层的外壁上设有隔热层。由于茶叶的保存在低温、干燥、黑暗的地方最为合适,刚泡制的茶具有较高的温度,会对存储的茶叶造成影响,通过设置隔热层对茶叶起到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能根据水量确定茶叶量的茶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挂耳1、挂钩2、凸榫3、隔热层4、保温层5、滑槽6、内杯体7、外杯体8、支撑片9、弹簧10、杯底11。

如图1所示的一种能根据水量确定茶叶量的茶杯,包括中空的外杯体8,外杯体8的内壁上设有滑槽6,外杯体8的外壁上设有挂耳1,挂耳1位于外杯体8的上端面;外杯体8的中空位置设有用于泡茶的内杯体7,内杯体7的外表面设有保温层5,保温层5外设有隔热层4,内杯体7的外壁上设有与外杯体8的内壁密闭的封盖,封盖的外沿设有与滑槽6配合使用的凸榫3,内杯体7的上表面设有与挂耳1配合使用的挂钩2;外杯体8的内壁上铰接有两个支撑片9,支撑片9构成倒圆锥状的支撑斗,支撑片9位于内杯体7的下方,支撑片9的底面与外杯体8的内壁间连接有弹簧10,内杯体7的底部设有与支撑片9接触的连杆;外杯体8的底面螺纹连接有用于接茶的杯底11。

使用时,拧开杯底11,打开挂钩2,挤压内杯体7,使连杆挤压支撑片9,将支撑片9撑开后放开内杯体7,通过支撑片9空隙将茶叶放置在内杯体7与外杯体8间,拧紧杯底11。

在内杯体7中倒入开水,由于重力的增加,凸榫3在滑槽6内向下移动,从而带动连杆挤压支撑片9,使支撑片9压缩弹簧10向下旋转。支撑片9向下旋转导致两支撑片9间存在间隙,茶叶通过间隙掉入下方的杯底11内。当茶叶掉出一定量后由于上方重量的减少弹簧10恢复长度,使支撑片9闭合。取出杯底11的茶叶倒入内杯体7中,皆可获得浓度适宜的茶。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