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分离渣浆的豆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5367阅读:805来源:国知局
自动分离渣浆的豆浆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豆浆机,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分离渣浆的豆浆机。



背景技术:

随着对健康的重视逐渐加强,为了干净卫生,很多家庭纷纷选择自制豆浆,从而拉动家用豆浆机的市场。豆浆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健康食品。据专家介绍,在豆浆里含有多种优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多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等。无论成年人、老年人和儿童,只要坚持饮用,对于提高体质、预防和治疗病症,都大有益处。春秋饮豆浆,滋阴润燥,调和阴阳;夏饮豆浆,消热防暑,生津解渴;冬饮豆浆,祛寒暖胃,滋养进补。

由于豆浆熬煮完成后需要较长时间的过滤和冷却,而对于早上时间紧迫,很难做到充分的过滤,造成豆浆的严重浪费,同时由于现有的人工筛网过滤效果差,豆渣中含有大量的浆液无法滤出,也造成了豆浆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过滤效果好,且能够自动化完成过滤和冷却的自动分离渣浆的豆浆机。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自动分离渣浆的豆浆机,包括底座,所述的底座上并排设置有两杯体卡座,所述的两杯体卡座上分别匹配放置有豆浆熬煮杯体和豆浆过滤杯体,两杯体卡座之间的底座上设置有支撑台,所述的支撑台上匹配设置有呈T型的动力支撑架,与豆浆熬煮杯体对应的动力支撑架上设置有熬煮机构,与豆浆过滤杯体对应的动力支撑架上设置有过滤机构,所述的过滤机构包括设置在动力支撑架下部的过滤漏斗,所述的动力支撑架上还设置有泵送机构,所述的泵送机构包括豆浆泵、进浆管和出浆管,所述的进浆管匹配插设延伸至所述的豆浆熬煮杯体的底部,所述的出浆管插设延伸至所述的过滤漏斗中,在出浆管的端部设置有环状的分流管,所述的分流管上呈圆周均布开设有出浆孔。

所述的熬煮机构包括粉碎轴、设置在粉碎轴端部的粉碎刀片、电加热管和防溢电极。

所述的动力支撑架顶部设置有提手。

所述的支撑台底部侧边设置有电源接口,支撑台的顶部和动力支撑架的底部上分别设置有匹配对应卡接的电源插槽和电源插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其采用一体化设计,通过将熬煮好的豆浆自动泵送后过滤,同时过滤后冷却,本实用新型的过滤过程中采用了动力强制过滤,而不是通过重力渗滤的方式进行过滤,大大减少了豆渣中的含浆量,在豆浆的熬煮、过滤到冷却均能够实现自动化一体化,避免了人工操作的繁琐步骤,节约了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底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1为底座、2为杯体卡座、3为豆浆熬煮杯体、4为豆浆过滤本体、5为支撑台、6为动力支撑架、7为过滤漏斗、8为豆浆泵、9为进浆管、10为出浆管、11为分流管、12为出浆孔、13为粉碎轴、14为粉碎刀片、15为防溢电极、16为电加热管、17为电源接口、18为电源插槽、19为电源插头、20为提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分离渣浆的豆浆机,包括底座1,所述的底座1上并排设置有两杯体卡座2,所述的两杯体卡座2上分别匹配放置有豆浆熬煮杯体3和豆浆过滤杯体4,两杯体卡座2之间的底座1上设置有支撑台5,所述的支撑台5上匹配设置有呈T型的动力支撑架6,与豆浆熬煮杯体3对应的动力支撑架6上设置有熬煮机构,与豆浆过滤杯体4对应的动力支撑架6上设置有过滤机构,所述的过滤机构包括设置在动力支撑架6下部的过滤漏斗7,所述的动力支撑架6上还设置有泵送机构,所述的泵送机构包括豆浆泵8、进浆管9和出浆管10,所述的进浆管9匹配插设延伸至所述的豆浆熬煮杯体3的底部,所述的出浆管10插设延伸至所述的过滤漏斗7中,在出浆管10的端部设置有环状的分流管11,所述的分流管11上呈圆周均布开设有出浆孔12。

所述的熬煮机构包括粉碎轴13、设置在粉碎轴端部的粉碎刀片14、电加热管16和防溢电极15,所述的动力支撑架6顶部设置有提手20,所述的支撑台5底部侧边设置有电源接口17,支撑台5的顶部和动力支撑架6的底部上分别设置有匹配对应卡接的电源插槽18和电源插头19。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其采用一体化设计,通过将熬煮好的豆浆自动泵送后过滤,同时过滤后冷却,本实用新型的过滤过程中采用了动力强制过滤,而不是通过重力渗滤的方式进行过滤,大大减少了豆渣中的含浆量,在豆浆的熬煮、过滤到冷却均能够实现自动化一体化,避免了人工操作的繁琐步骤,节约了时间。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