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蒸制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26735阅读:452来源:国知局
食物蒸制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食物蒸制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营养的关注度与日俱增,例如海参、鲍鱼等高营养品或者馒头等日常食物,通常采用蒸制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保存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蒸制的方法通常有以下三种方式:低温水煮、高温水煮和高温高压蒸煮。

其中,低温水煮和高温水煮的方式由于压强较低,不能充分打开食物复杂的分子链,不利于人们对食物的营养成分的吸收。另外,高温水煮的方式不能充分保留食物内的多糖和其他营养成分,营养成分流失较为严重。高温高压蒸煮的方式,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始终保证密闭容器中的高温高压环境,且加工时间大约需要20-30分钟,生产成本较高。

低温水煮和高温水煮的方式采用普通的煮锅即可实现,高温高压蒸煮需要采用杀菌锅,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是卧式杀菌锅,卧式杀菌锅主要包括锅体、锅盖和与锅体连通的蒸汽管道、压缩空气管道,锅体和锅盖通过法兰连接,某些杀菌锅内还设置有灭菌篮,灭菌篮内放置食品,为了便于将灭菌篮放入杀菌锅内,还在锅体内设置有滑轨,通过滑轨可以方便灭菌篮的推进和推出。这种卧式杀菌锅适用于高温高压蒸制,而高温高压蒸制的方法容易导致营养成分的散失,不能高效保留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而且高温高压蒸制的方法消耗的能源较多,不够节能环保。

因而,如何更节能地保留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成为食品加工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食物蒸制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食物蒸制机不能更节能地保留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食物蒸制机,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盖盖合于所述锅体端部,所述锅体的内腔用于盛装食物,还包括;

供气装置,与所述锅体内腔连通,用于输送高温蒸汽至所述锅体内腔;

冷却装置,与所述锅体内腔连通,用于将锅体内的高温蒸汽抽离并液化以使锅体内形成负压。

更进一步地,还设置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锅体、所述供气装置和所述冷却装置连接,用于控制所述供气装置和所述冷却装置的启闭,以调节所述锅体内的温度和压强。

更进一步地,所述供气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锅体下部并与所述锅体内腔连通的入水管道,以及设置于所述锅体内腔底部的加热装置,水体通过所述入水管道进入所述锅体内腔,并经所述加热装置加热后汽化。

更进一步地,所述锅体下部设置有水位显示仪,所述水位显示仪与所述锅体内腔连通。

更进一步地,所述供气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锅体下部并与所述锅体内腔连通的蒸汽管道,以及水平设置于所述锅体内腔底部并与所述蒸汽管道连通的分气管道,所述分气管道的管壁上开设有通孔。

更进一步地,

还设置有出气管道,所述出气管道从锅体内腔靠近锅盖一侧沿所述锅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所述锅体的另一侧并穿过所述锅体与所述冷却装置连通。

更进一步地,所述出气管道位于锅体内腔的部分的管壁开设有通孔。

更进一步地,所述锅体上部设置有正压力检测装置、负压力检测装置和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正压力检测装置、所述负压力检测装置和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

更进一步地,还设置有报警装置,所述报警装置用于:

在所述锅体内腔的压强超过阈值时报警,以提示操作者冷却装置进入启动状态,

和/或,

在所述锅体内腔的温度降低至预设温度阈值时报警,以提示操作者食物蒸制完成。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食物蒸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初步蒸制工序:将食物送入所述锅体的内腔并盖合锅盖后,人工或者通过所述控制装置打开所述供气装置,向所述锅体的内腔通入高温蒸汽,蒸制时间设定为3~5分钟;

深度闷制工序:当所述锅体内腔的压强超过阈值时,人工或者通过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供气装置停止通入高温蒸汽,与此同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冷却装置启动,直至所述锅体内腔的压强下降至预设范围时,所述冷却装置停止工作,此时食物在低温负压环境下进行深度闷制直至锅体内腔温度下降至预设温度阈值时,食物蒸制完成。

结合以上技术方案,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食物蒸制机,包括锅体和锅盖、冷却装置和供气装置。锅盖盖合于锅体端部,锅体的内腔用于盛装食物;供气装置,与锅体内腔连通,用于输送高温蒸汽至锅体内腔;冷却装置,与锅体内腔连通,用于将锅体内的高温蒸汽抽离并液化以使锅体内形成负压。

具体而言,首先,供气装置向锅体内腔通入高温蒸汽,以使锅体内腔形成高温高压环境,食物在此高温高压环境下完成初步蒸制工序;然后,随着高温蒸汽的持续输入,锅体内腔的压强超过阈值,供气装置停止通入高温蒸汽,与此同时,冷却装置启动,冷却装置将锅体内的高温蒸汽抽离并液化以降低锅体内腔的压强,直至锅体内腔的压强下降至预设范围,冷却装置停止工作,此时食物在低温负压环境下进行深度闷制。随着压强的降低,温度降低,当锅体内腔温度下降至预设温度阈值,食物蒸制完成。初步蒸制过程中的高温高压环境,可以快速且高效地对食物进行杀菌,深度闷制工序中的低温负压环境,调味成分和营养成分有向食物内部运动的趋势,因而营养成分不易流失,味道可以得到更好地融合。与正压环境相比,负压环境下的深度闷制的工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味道更好。因而,食物经过高温高压环境下的初步蒸制工序和负压环境下的深度闷制工序,可以较好地保留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且深度闷制工序的低温负压环境消耗的能源较少,因而更加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食物蒸制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食物蒸制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锅体; 2-锅盖; 3-供气装置;

4-冷却装置; 5-控制装置; 6-水位显示仪;

7-出气管道; 8-正压力检测装置; 9-负压力检测装置;

10-温度检测装置; 11-报警装置; 31-入水管道;

32-加热装置; 33-蒸汽管道; 34-分气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特点以及功效,兹列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食物蒸制机,包括锅体1、锅盖2、冷却装置4和供气装置3。锅盖2盖合于锅体1端部,锅体1的内腔用于盛装食物;供气装置3,与锅体1内腔连通,用于输送高温蒸汽至锅体1内腔;冷却装置4,与锅体1内腔连通,用于将锅体1内的高温蒸汽抽离并液化以使锅体1内形成负压。

具体而言,首先,供气装置3工作,供气装置3向锅体1内腔通入高温蒸汽,以使锅体1内腔形成高温高压环境,食物在此高温高压环境下完成初步蒸制工序;然后,随着高温蒸汽的持续输入,锅体1内腔的压强超过阈值,供气装置3停止通入高温蒸汽,与此同时,冷却装置4启动,冷却装置4将锅体1内的高温蒸汽抽离并液化以降低锅体1内腔的压强,直至锅体1内腔的压强下降至预设范围后,冷却装置4停止工作,此时食物在低温负压环境下进行深度闷制。随着压强的降低,温度降低,当锅体1内腔温度下降至预设温度阈值,食物蒸制完成。初步蒸制过程中的高温高压环境,可以快速且高效地对食物进行杀菌,深度闷制工序中的低温负压环境,调味成分和营养成分有向食物内部运动的趋势,因而不易流失,与正压环境相比,负压环境下的深度闷制的工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味道更好。食物经过高温高压环境下的初步蒸制工序和负压环境下的深度闷制工序,可以较好地保留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且深度闷制工序的低温负压环境消耗的能源较少,因而更加节能环保。

该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供气装置3包括设置于锅体1下部并穿过锅体1与锅体1内腔连通的入水管道31,以及设置于锅体1内腔底部的加热装置32,水体通过入水管道31进入锅体1内腔,并经加热装置32加热后汽化。水体汽化后形成高温蒸汽,高温蒸汽用于蒸制位于锅体1内腔的食物。

为了保证通入锅体1内腔的水体的均一性,还设置有分水管道,分水管道与入水管道31连通,水体从入水管道31流入分水管道,并由分水管道分流至锅体1内腔。较优选地,分水管道水平设置,并在锅体1长度方向上从锅体1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更进一步的,分水管道的管壁上开设有出水孔。

为了保证加热装置32的加热效率,加热装置32优选设置为,包括温度检测单元、加热单元、恒温控制单元和供电单元。供电单元给温度检测单元、加热单元和恒温控制单元供电。供电单元和恒温控制单元设置于锅体1外部,温度检测单元和加热单元设置于锅体1内部,优选地,恒温控制单元与食物蒸制机的控制装置5集成设置,以提高设备的集成度。

上述加热装置32的工作原理简述如下:

温度检测单元用于检测锅体1内腔水体的实时温度信号,并将该实时温度信号传递给恒温控制单元,恒温控制单元接收实时温度信号并将该实时温度信号与预设标准温度信号比对,在实时温度信号高于预设标准温度信号时,发送控制命令至加热单元,加热单元接收控制命令后停止加热直至水体温度在预设温度范围之内,在实时温度信号低于预设标准温度信号时,发送控制命令至加热单元,加热单元接收控制命令后对水体进行加热,直至水体温度在预设温度范围之内。

其中,供电单元例如可以是发电机或者蓄电池,供电单元给加热单元通电以使通电单元受电发热。

其中,温度检测单元例如可以是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恒温控制单元电连接,温度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传递至恒温控制单元。

其中,加热单元例如可以是加热棒,加热棒优选设置为金属加热棒,金属加热棒具有坚固、耐用、质感优良等优点。为了扩大加热装置32的加热面积,以及保证锅体1内的水体受热均匀,优选地,加热装置32从锅体1内腔靠近锅盖2一侧沿锅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至锅体1的另一端并穿过锅体1与供电单元连接。更为优选地,加热装置32设置为在锅体1长度方向上的螺旋结构,螺旋结构的轴线与锅体1长度方向平行,当然,加热装置32还可以设置为在锅体1长度方向上迂回前进的Z字型结构。加热装置32的结构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设置多种,应当理解,加热装置32的其他结构上的变形也应当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作为上述可选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了有效监控锅体1内腔的水位状况,避免锅体1内腔由于通入水分过多而导致的高温水蒸气压强过大,或者通入水分过少而导致的高温水蒸气压强过小的问题。还设置有水位显示仪6,优选地,水位显示仪6设置于锅体1下部并穿过锅体1与锅体1内腔连通。水位显示仪6设置有标准工作区间,当水位显示仪6测量得到的水位超过标准工作区间,即锅体1内腔的水位超过预设范围,说明通入锅体1内腔的水体过多,需要将锅体1内腔的水体部分排出或者通过泄压阀将锅体1内的高温水蒸汽部分排出以使锅体1内的压强位于标准工作区间。当水位显示仪6测量得到的水位低于标准工作区间,即锅体1内腔的水位低于预设范围,说明通入锅体1内腔的水体不足,需要向锅体1内腔补充水体以使锅体1内腔的压强位于标准工作区间。

该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冷却装置4与锅体1内腔连通,用于将锅体1内的高温蒸汽抽离并液化以使锅体1内形成负压。冷却装置4启动后,锅体1内腔由于高温水蒸气的减少而形成负压环境,当锅体1内腔的负压达到阈值时,冷却装置4停止工作,锅体1内腔保持负压环境,食物在负压环境中进行深度闷制。当然,由于锅体1并非绝对密封环境,外界空气会逐渐渗透入锅体1内腔,以增大锅体1内腔的压强直至锅体1内外压强平衡,在此过程中,锅体1内腔的压强逐渐增大,温度逐渐降低,当温度降低到阈值范围时,食物蒸制完成。

上述可选方案中,冷却装置4通过出气管道7与锅体1连接,出气管道7从锅体1内腔靠近锅盖2一侧沿锅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至锅体1的另一端并穿过锅体1与冷却装置4相连通。更为具体地,出气管道7在锅体1内腔的部分的外壁开设有通孔。通孔设置于出气管道7管壁的下部,具体设置于出气管的轴线方向的下部,即通孔朝向锅体1内腔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出气管道7的轴线方向的上部未设置通孔的原因在于:保证由下部向上运动的高温蒸汽从通孔进入出气管道7后,仅沿出气管道7的轴线方向向外输送,避免高温蒸汽从出气管道7的径向方向向上扩散。

上述可选方案中,冷却装置4具体设置为真空泵。真空泵启动后将锅体1内的高温蒸汽抽离并压缩成液态水。

该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控制装置5与锅体1、供气装置3和冷却装置4连接,通过检测锅体1内的温度和压强来控制供气装置3和冷却装置4的启闭,以调节锅体1内的温度和压强,具体而言,

在初步蒸制工序中,作为较优的实施方式,控制装置5发送控制命令至供气装置3,供气装置3接收控制命令后启动并通入高温蒸汽至锅体1内腔。当然,作为另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初步蒸制工序中的供气装置3的启停可以通过人工控制。

在深度闷制工序中,作为较优的实施方式,锅体1的温度和压强信号传递至控制装置5,当控制装置5检测到锅体1内腔的压强超过阈值时,控制装置5发送控制命令至供气装置3,供气装置3接收控制命令后停止通入高温蒸汽,与此同时,控制装置5发送控制命令至冷却装置4,冷却装置4接收控制命令后启动,直至锅体1内腔的压强下降至预设范围时,冷却装置4停止工作,此时食物在低温负压环境下进行深度闷制直至锅体1内腔温度下降至预设温度阈值时,食物蒸制完成。作为另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深度闷制工序中的供气装置3的启停可以通过人工控制。

上述可选方案中,锅体1上部设置有正压力检测装置8、负压力检测装置9和温度检测装置10,正压力检测装置8、负压力检测装置9和温度检测装置10与控制装置5连接。正压力检测装置8用于检测锅体1内腔的正压强,负压力检测装置9用于检测锅体1内腔的负压强。具体而言,正压力检测装置8设置为正压力表,负压力检测装置9设置为负压力表。

该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为了实时掌握食物蒸制的进展,还设置有报警装置11,该报警装置11的用途简述如下:

例如:在食物加工过程中,提示操作者,初步蒸制工序进入深度闷制工序。具体而言,当设置于锅体1上部的正压力检测装置8检测到锅体1内腔的压强超过了阈值范围,正压力检测装置8将压强信号传递至控制装置5,控制装置5根据该压强信号提取控制命令,并将控制命令传递至供气装置3和冷却装置4,供气装置3接收控制命令后停止工作,冷却装置4接收控制命令后启动。与此同时,报警装置11发出声音和光线信号以提示操作者,初步蒸制工序进入深度闷制工序。

又如:在食物加工过程中,提示操作者,食物蒸制完成。具体而言,进入深度闷制工序的前期,锅体1内压强逐渐降低,当锅体1内压强降低至预设阈值时,冷却装置4停止工作,此时食物在低温负压环境下继续闷制。在深度闷制工序的后期,锅体1内压强会随着空气的逐渐渗入而逐渐变大,温度逐渐降低,当设置于锅体1上部的负压力检测装置9和温度检测装置10检测到锅体1内腔的压强超过了阈值范围或者锅体1内腔的温度低于阈值范围,负压力检测装置9和温度检测装置10将压强信号和温度信号传递至控制装置5,控制装置5控制报警装置11工作,报警装置11发出声音信号和光线信号以提示操作者食物蒸制完成。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辅助装置,本申请提出的报警装置11可同时具有上述功能,也可仅具备其中一种功能,当然也可以具备其他功能,例如当锅体1内压强超过上限值或者温度超过上限值时报警,在此为节约篇幅,不再赘述。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食物蒸制机还设置有压力保护装置,例如可以是泄压阀,在锅体1内腔的压强超过上限值时自动启动以保护整个装置,避免安全事故。

实施例2

该实施例是与实施例1相并列的另一优选方案,在区别技术特征之外的实施例1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属于本实施例所公开的范围,在区别技术特征之外的实施例1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不再重复描述,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技术特征在于:供气装置3的结构不同,具体而言,

请参见图2,供气装置3包括设置于锅体1下部并穿过锅体1与锅体1内腔连通的蒸汽管道33,以及水平设置于锅体1内腔底部并与蒸汽管道33连通的分气管道34,分气管道34的管壁开设有通孔。更为具体地,通孔设置于分气管轴线的上部,通孔未设置于分气管道34轴线的下部的原因在于:避免蒸汽从分气管道34的下部流出而导致的热能浪费。

需要说明的是,蒸汽管道33背离锅体1的一端连接有蒸汽锅炉,蒸汽锅炉可设置为与控制装置5相连通,蒸汽锅炉接收控制装置5的控制命令以启停。当然蒸汽锅炉的启停通过人工控制也可实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食物蒸制方法,具体采用了实施例1或者实施例2中的食物蒸制机,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关于食物蒸制机已经公开的技术特征在此不再赘述。关于食物蒸制方法,具体而言:

包括以下步骤:

初步蒸制工序:将食物送入锅体1的内腔并盖合锅盖2后,人工或者通过控制装置5打开供气装置3,通入高温蒸汽,蒸制时间设定为3~5分钟;

深度闷制工序:当锅体1内腔的压强超过阈值时,人工或者通过控制装置5控制供气装置3停止通入高温蒸汽,与此同时,控制装置5控制冷却装置4启动,直至锅体1内腔的压强下降至预设范围时,冷却装置4停止工作,此时食物在低温负压环境下进行深度闷制直至锅体1内腔温度下降至预设温度阈值时,食物蒸制完成。

其中,初步蒸制工序由于通入了高温蒸汽,因而锅体1内部形成高温高压的环境,高温高压环境可以快速且高效地对食物进行杀菌。

其中,深度闷制工序由于供气装置3将锅体1内的高温蒸汽抽离并液化,锅体1内由于高温蒸汽的减少而压强降低,从而形成了低温负压环境,在低温负压环境下,调味成分和营养成分有向食物内部运动的趋势,因而营养成分不易流失、味道可以得到更好地融合,与正压环境相比,负压环境下的深度闷制的工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味道更好,且深度闷制工序的低温负压环境消耗的能源较少,因而更加节能环保。

因而,本实施例提供的食物蒸制方法首先经过高温高压环境下的初步蒸制,然后在低温负压下进行深度闷制,可以较好地保留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且深度闷制工序的低温负压环境消耗的能源较少,因而更加节能环保。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