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家具领域的折叠五金,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折叠家具的五金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住房成本的提升,占用空间小的折叠家具逐渐受到年轻人的喜爱。现有技术中的可折叠桌子通常是将合页与支承装置及面板分别安装,这样,在安装时需要先将合页一端安装在支承装置上,然后再将合页的另一端与面板固定安装,使得折叠桌子的安装步骤繁琐,安装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折叠五金装置,利用该可折叠五金装置,可以方便地安装折叠家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一种可折叠五金装置,其应用于折叠桌,包括有第一支撑杆及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铰接的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另一端固定设有用于与外部支承装置连接的第一铰接件,所述第二支撑杆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固定设有用于与外部支承装置连接的第二铰接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截断面为矩形的空心管。
优选地,所述第一铰接件包括有第一承托板及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一承托板的中间凹入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嵌入外部支承装置之中,所述第一连接臂一端枢接于所述第一凹槽中,另一端向所述第一支撑杆方向延伸并与第一支撑杆固定。
优选地,所述第二铰接件包括有第二承托板及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二承托板的中间凹入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嵌入外部支承装置之中,所述第二连接臂一端枢接于所述第二凹槽中,另一端向所述第二支撑杆方向延伸并与第二支撑杆固定。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铆合,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铆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通过一连接件铰接,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撑杆靠近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端部设有第一纳置槽,所述第一连接部置入于所述第一纳置槽之中且通过第一轴与所述第一支撑杆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端部设有一个穿过所述第一纳置槽的第一外安装孔,所述第一连接部对应地设置有一个第一内安装孔,所述第二支撑杆靠近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端部设有第二纳置槽,所述第二连接部置入于所述第二纳置槽之中且通过第二轴与所述第二支撑杆铰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端部设有一个穿过所述第二纳置槽的第二外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部对应地设置有一个第二内安装孔,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展开呈一字型时,所述第一外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内安装孔重合且所述第二外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内安装孔重合。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气弹簧及第二气弹簧,所述第一气弹簧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内部,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气弹簧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杆内部,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设有挡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两端分别固定设有第一铰接件及第二铰接件,使得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折叠桌在安装时,只需将第一铰接件及第二铰接件分别安装于外部支承装置,再将桌面板安装在第一支撑杆及第二支撑杆上方即可,较之于现有技术安装便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折叠五金装置打开状态时的立体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可折叠五金装置收合状态时的立体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可折叠五金装置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可折叠五金装置打开状态时第一支撑杆、连接件及第二支撑杆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I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可折叠五金装置收合状态时第一支撑杆、连接件及第二支撑杆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可折叠五金装置第一铰接件及第二铰接件的立体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可折叠五金装置第一铰接件及第二铰接件另一状态的立体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可折叠五金装置配合外部支承装置及桌面板后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可折叠五金装置配合外部支承装置及桌面板后收合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阐述。
如图1所示,在此实施例中,可折叠五金装置包括有第一支撑杆10及一端与第一支撑杆10通过连接件50铰接的第二支撑杆20。第一支撑另一端固定设有用于与外部支承装置连接的第一铰接件30,第二支撑杆远离第一支撑杆的一端固定设有用于与外部支承装置连接的第二铰接件40。
如图7、图8所示,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该第一铰接件30包括有第一承托板31及第一连接臂32。第一承托板31中间凹入形成第一凹槽311,第一凹槽311嵌入外部支承装置。第一连接臂32一端枢接于第一凹槽311,另一端向第一支撑杆10方向延伸并与第一支撑杆10固定。第一连接臂32可通过铆合或螺合或其他方式与第一支撑杆10固定。
第二铰接件40包括有第二承托板41及第二连接臂42。第二承托板41中间凹入形成有一第二凹槽411,第二凹槽411嵌入外部支承装置。第二连接臂42一端枢接于第二凹槽411,另一端向第二支撑杆20方向延伸并与第二支撑杆20固定。第二连接臂42可通过铆合或螺合或其他方式与第二支撑杆20固定。
如图1至图6所示,第一支撑杆10和第二支撑杆20通过一连接件50实现铰接。连接件50包括有第一连接部51及第二连接部52。第一支撑杆10靠近第二支撑杆20的端部形成有第一纳置槽11,该第一连接部51置入于该第一纳置槽11之中且通过位于第一纳置槽11下部的第一轴12与第一支撑杆10铰接,第一纳置槽11下方设第一开口111以使第一支撑杆10可以绕第一轴12做90度旋转。第一支撑杆10端部设第一外安装孔13,第一外安装孔13穿过第一纳置槽11。本实施例中,第一外安装孔13位于第一轴12的上方。第一连接部51对应地设有第一内安装孔511。第二支撑杆20靠近第一支撑杆10的端部形成有第二纳置槽21,第二连接部52置入于该第二纳置槽21之中且通过位于第二纳置槽21下部的第二轴22与第二支撑杆20铰接,第二纳置槽21下方设第二开口211以使第二支撑杆20可以绕第二轴22做90度旋转。第二支撑杆20端部设第二外安装孔23,第二外安装孔23穿过第二纳置槽21。本实施例中,第二外安装孔位于第二轴22的上方。第二连接部52对应地设有第二内安装孔521。
当第一支撑杆10和第二支撑杆20分别绕第一轴12和第二轴22旋转至第一支撑杆10与第二支撑杆20呈“一”字形即图4所示位置时,第一外安装孔13与第一内安装孔511重合、第二外安装孔23与第二内安装孔521重合。此时用第一插销(图中未示出)穿过第一外安装孔13及第一内安装孔511,用第二插销(图中未示出)穿过第二外安装孔23及第二内安装孔521,即可将第一支撑杆10及第二支撑杆20固定于“一”字形位置。此时即可方便地将需要安装的桌面板安装于第一支撑杆10和第二支撑杆20上。
拔下第一插销和第二插销,第一支撑杆10和第二支撑杆20又可分别绕第一轴12和第二轴22旋转,当第一支撑杆10和第二支撑杆20分别绕第一轴12和第二轴22旋转90度至第一支撑杆10与第二支撑杆20呈“n”字形时,可折叠五金装置处于收合状态以便节省空间。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10及第二支撑杆20为截断面为矩形的空心管,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10、第二支撑杆20可以为其他形状。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51与第二连接部52之间设挡块53,挡块53用于对第一支撑杆10和第二支撑杆20的旋转进行限位。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有设于第一纳置槽11内的第一气弹簧14以及设于第二纳置槽21内的第二气弹簧24。第一气弹簧14一端连接于第一支撑杆10内部,另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部51,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部51设第一气弹簧安装销512,第一气弹簧一端穿过第一气弹簧安装销512与其连接。第一支撑杆10绕第一轴12向下旋转时,第一气弹簧14拉伸,为避免第一连接部51对第一气弹簧14的干涉,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部51下端设第三开口513。第二气弹簧24一端连接于第二支撑杆20内部,另一端连接于第二连接部52,具体地,第二连接部52设第二气弹簧安装销522,第二气弹簧20一端穿过第二气弹簧安装销522并与其连接。第二支撑杆20绕第二轴22向下旋转时,第二气弹簧24拉伸,为避免第二连接部52对第二气弹簧24的干涉,第二连接部52下端设第四开口523。第一气弹簧14与第二气弹簧24的设置可以提升折叠桌的使用感受,让折叠桌再开合的过程中更顺畅。
图9、图10为两组可折叠五金装置与外部支承装置及桌面板装配成为折叠桌的示意图。将第一铰接件及第二铰接件分别固定于外部支承装置,并将桌面版安装于第一支撑杆及第二支撑杆上,即可完成折叠桌的装配。收合时,移动支承装置使第一支撑杆10和第二支撑杆20折叠,即可实现折叠桌的收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施以各种等同的更改和改进,凡在权利要求范围内所做的等同变化或修饰,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