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热盘组件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26726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热盘组件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发热盘组件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对于电压力锅,底座的结构布局影响着锅的压力安全性。相关技术中的底座布局,通常是将膜片和发热盘刚性联接在一起。加热时热盘会发生热变形,发热盘和膜片被打紧时,加热形变所产生的载荷会直接加载在热盘和膜片上,使膜片和热盘承受更大的应力,变形也会增加。长此以往会对热盘和膜片的安全性以及寿命造成影响;同时,由于膜片与发热盘时常被打紧,因此对螺柱的强度和耐疲劳度要求很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发热盘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热盘组件,用于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外锅,其特征在于,发热盘组件包括:位于外锅底壁上方的发热盘安装台,发热盘安装台开设有至少一个螺纹孔;膜片,具有中心孔,膜片的两端搭接在外锅上设置的凸起结构上;螺柱,螺柱包括由上至下与螺纹孔配合的第一螺纹部、与中心孔配合的配合部、限位部以及由外锅上的通孔穿设至外锅底壁下表面的第二螺纹部;第一螺纹部与配合部衔接的位置形成与发热盘安装台下表面抵接的第一限位面,配合部与限位部衔接的位置形成第二限位面,其中,第二限位面在螺柱轴向截面上的投影至少有一部分位于中心孔在螺柱轴向截面上的投影的外部;螺接在第二螺纹部上的螺母,螺母与外锅底壁之间设置有弹性件;膜片的底面与限位部的顶面之间具有间距。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热盘安装台的底部设置有膜片,螺柱一端穿过膜片固定在发热盘安装台上,在螺柱的另一端通过螺母设置在外锅上,螺柱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螺纹部、配合部、限位部和第二螺纹部,同时在外锅与螺母之间设置有弹性件,在将发热盘安装台、螺柱和膜片与外锅安装完成后,第一限位面与安装台下表面抵接,同时使用螺母和弹性件将螺柱向下拉紧,使发热盘安装台的下表面与膜片接触,且膜片与限位部之间留有间距;当加热开始时,发热盘、和膜片发热产生热膨胀变形,由于膜片与限位部之间的间隙,使发热盘和膜片之间具有一定的缓冲空间,发热盘和膜片具有足够的形变空间,不会对膜片造成挤压,同时,在持续加热承压时,由于发热盘安装台需要承受烹饪器具内部的压力,使得再次对发热盘和膜片进行压缩,此时由于外锅与螺母之间还设置有弹性件,弹性件通过形变来吸收烹饪器具中的压力,避免了膜片被压弯变形,此外,发热盘和膜片之间的间隙还会缓解烹饪器具在长期工作期间其内部的应力,避免了发热盘和膜片长期处于打紧的状态,也缓解了连接发热盘及膜片的螺柱所长期承受的拉应力,减少了产品内部安全隐患,降低了对于螺柱的强度和耐疲劳度的要求,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耐用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发热盘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间距的数值范围为0.1mm至3.5mm。

在该技术方案中,膜片的底面与限位部的顶面之间具有0.1mm至3.5mm的间距,以保证在发热盘发热产生热膨胀变形时,发热盘和膜片之间不会处于打紧的状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间距的数值范围为0.2mm至1.2mm。

在该技术方案中,膜片的底面与限位部的顶面之间具有0.2mm至1.2mm的间距,以保证在发热盘发热产生热膨胀变形时,发热盘和膜片之间不会处于打紧的状态,且0.2mm至1.2m的间隙同时可以保证膜片在安装后不会由于间隙太长而在螺纹部上来回晃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弹性件的中心具有凸台,中心孔开设在凸台上;其中,弹性件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以中心孔为一端,向弹性件周向延伸的通槽。

在该技术方案中,弹性件的凸台设计使得在保证弹力的情况下,增大了与螺母的接触的面积,弹性件上开设具有圆角的通槽,用以提高弹性件承受形变的能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发热盘安装台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凹台;至少一个凹台以至少一个螺纹孔为中心;至少一个膜片容纳至至少一个凹台中。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发热盘安装台上设置一个凹台,将膜片置于凹台之中可以使烹饪器具的结构更加紧凑,也可以进一步保证膜片的准确定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外锅设置有至少两个凸起结构,膜片位于凸起结构之上,并搭设在至少两个凸起结构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膜片的侧翼搭设在至少两个外锅凸起结构之间,保证膜片可固定于外锅之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膜片的数目为不小于2的偶数。

在该技术方案中,膜片的数目为不小于2的偶数,可对称的设置在锅内,使得锅底弹性结构布局对称,散热及缓冲更加均匀和高效,提高了产生的使用效率,优化了产品性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当外锅为椭圆形时,膜片的不少于四个;其中,膜片相对于椭圆形外锅的长轴和/或短轴对称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烹饪器具外锅为椭圆形时,膜片的数目为不小于四个,并且在椭圆形外锅的长轴和/或短轴对称设置,使得锅底弹性结构布局对称,散热及缓冲更加均匀和高效,提高了产生的使用效率,优化了产品性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膜片搭设在凸起结构上的面积,与膜片面积的比值为1:20至1:2。

在该技术方案中,膜片搭设在凸起结构上的面积,与膜片面积的比值为1:20至1:2之间,保证了膜片能稳定的搭设凸起结构上的同时,膜片和凸起结构之间还具有间隙可起到散热、缓冲膜片形变的作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膜片搭设在凸起结构上的面积,与膜片面积的比值为3:20至7:20。

在该技术方案中,膜片搭设在凸起结构上的面积,与膜片面积的比值为3:20至7:2之间,保证了膜片能稳定的搭设凸起结构上的同时,膜片和凸起结构之间还具有间隙可起到散热、缓冲膜片形变的作用。且3:20至7:2之间的面积比同时可以保证膜片不会由于搭设在凸起结构上的面积过小而产生脱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还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上述任一项的发热盘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因包括第一个目的发热盘组件,因此具有发热盘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或电饭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出示了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A所示区域的放大图;

图4出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外锅锅底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螺柱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2外锅,22凸起结构,4发热盘安装台,6膜片,8螺柱,82第一螺纹部,84配合部,86限位部,88第二螺纹部,10弹性件,102凸台,104通槽,12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发热盘组件。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热盘组件,用于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外锅2,其特征在于,发热盘组件包括:位于外锅2底壁上方的发热盘安装台4,发热盘安装台4开设有至少一个螺纹孔;膜片6,具有中心孔,膜片6的两端搭接在外锅2上设置的凸起结构22上;螺柱8,螺柱8包括由上至下与螺纹孔配合的第一螺纹部82、与中心孔配合的配合部84、限位部86以及由外锅2上的通孔穿设至外锅2底壁下表面的第二螺纹部88;第一螺纹部82与配合部84衔接的位置形成与发热盘安装台4下表面抵接的第一限位面,配合部84与限位部86衔接的位置形成第二限位面,其中,第二限位面在螺柱8轴向截面上的投影至少有一部分位于中心孔在螺柱8轴向截面上的投影的外部;螺接在第二螺纹部88上的螺母12,螺母12与外锅2底壁之间设置有弹性件10;膜片6的底面与限位部86的顶面之间具有间距。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热盘安装台4的底部设置有膜片6,螺柱8一端穿过膜片6固定在发热盘安装台4上,在螺柱8的另一端通过螺母12设置在外锅2上,螺柱8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螺纹部82、配合部84、限位部86和第二螺纹部88,同时在外锅2与螺母12之间设置有弹性件10,在将发热盘安装台4、螺柱8和膜片6与外锅2安装完成后,第一限位面与安装台下表面抵接,同时使用螺母12和弹性件10将螺柱8向下拉紧,使发热盘安装台4的下表面与膜片6接触,且膜片6与限位部86之间留有间距;当加热开始时,发热盘、和膜片6发热产生热膨胀变形,由于膜片6与限位部86之间的间隙,使发热盘和膜片6之间具有一定的缓冲空间,发热盘和膜片6具有足够的形变空间,不会对膜片6造成挤压,同时,在持续加热承压时,由于发热盘安装台4需要承受烹饪器具内部的压力,使得再次对发热盘和膜片6进行压缩,此时由于外锅2与螺母12之间还设置有弹性件10,弹性件10通过形变来吸收烹饪器具中的压力,避免了膜片6被压弯变形,此外,发热盘和膜片6之间的间隙还会缓解烹饪器具在长期工作期间其内部的应力,避免了发热盘和膜片6长期处于打紧的状态,也缓解了连接发热盘及膜片6的螺柱8所长期承受的拉应力,减少了产品内部安全隐患,降低了对于螺柱8的强度和耐疲劳度的要求,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耐用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间距h的数值范围为0.1mm至3.5mm。

在该技术方案中,膜片6的底面与限位部86的顶面之间具有0.1mm至3.5mm的间距,以保证在发热盘发热产生热膨胀变形时,发热盘和膜片6之间不会处于打紧的状态,如图3所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间距h的数值范围为0.2mm至1.2mm。

在该技术方案中,膜片6的底面与限位部86的顶面之间具有0.2mm至1.2mm的间距,以保证在发热盘发热产生热膨胀变形时,发热盘和膜片6之间不会处于打紧的状态,且0.2mm至1.2m的间隙同时可以保证膜片6在安装后不会由于间隙太长而在螺纹部82上来回晃动,如图3。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弹性件10的中心具有凸台102,中心孔开设在凸台102上;其中,弹性件10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以中心孔为一端,向弹性件10周向延伸的通槽104。

在该技术方案中,弹性件10的凸台102设计使得在保证弹力的情况下,增大了与螺母12的接触的面积,弹性件10上开设具有圆角的通槽104,用以提高弹性件10承受形变的能力,如图5所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发热盘安装台4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凹台;至少一个凹台以至少一个螺纹孔为中心;至少一个膜片6容纳至至少一个凹台中。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发热盘安装台4上设置一个凹台,将膜片6置于凹台之中可以使烹饪器具的结构更加紧凑,也可以进一步保证膜片6的准确定位,如图4所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外锅2设置有至少两个凸起结构22,膜片6位于凸起结构22之上,并搭设在至少两个凸起结构22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膜片6的侧翼搭设在至少两个外锅2凸起结构22之间,保证膜片6可固定于外锅2之上,如图4所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膜片6的数目为不小于2的偶数。

在该技术方案中,膜片6的数目为不小于2的偶数,可对称的设置在锅内,使得锅底弹性结构布局对称,散热及缓冲更加均匀和高效,提高了产生的使用效率,优化了产品性能,如图4所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当烹饪器具外锅2为椭圆形时,膜片6的不少于四个;其中,膜片6相对于椭圆形外锅2的长轴和/或短轴对称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烹饪器具外锅2为椭圆形时,膜片6的数目为不小于四个,并且在椭圆形外锅2的长轴和/或短轴对称设置,使得锅底弹性结构布局对称,散热及缓冲更加均匀和高效,提高了产生的使用效率,优化了产品性能,如图4所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膜片6搭设在凸起结构22上的面积S,与膜片6面积的比值为1:20至1:2,如图4所示。

在该技术方案中,膜片6搭设在凸起结构22上的面积,与膜片6面积的比值为1:20至1:2之间,保证了膜片6能稳定的搭设凸起结构22上的同时,膜片6和凸起结构22之间还具有间隙可起到散热、缓冲膜片6形变的作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膜片6搭设在凸起结构22上的面积S,与膜片6面积的比值为3:20至7:20,如图4所示。

在该技术方案中,膜片6搭设在凸起结构22上的面积,与膜片6面积的比值为3:20至7:2之间,保证了膜片6能稳定的搭设凸起结构22上的同时,膜片6和凸起结构22之间还具有间隙可起到散热、缓冲膜片6形变的作用。且3:20至7:2之间的面积比同时可以保证膜片6不会由于搭设在凸起结构22上的面积过小而产生脱落。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还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盘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因包括第一个目的发热盘组件,因此具有发热盘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或电饭锅。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