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饭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5268阅读:562来源:国知局
智能电饭煲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电饭煲,尤其涉及一种能够自动加水加米的智能电饭煲。



背景技术:

传统的机械式电饭煲,在做饭前,需要先用水将米洗净,然后将洗好的米放入内胆,配以适量的水,最后接通电源进行煮饭。这种传统电饭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使用者平时积累的煮饭经验,煮出来的米饭质量参差不齐,容易过硬、过软,与预想的不一致。

对于目前常见的智能电饭煲而言,已经具备了自动洗米、自动加水、预约煮饭的功能,但是,这种电饭煲存在的问题:1、仍需要依靠水来洗米,用水洗米不仅要消耗大量的水,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且洗米过程中米粒表层可溶性营养物质和蛋白质大量随水流失,造成米粒营养物质的浪费。2、要实现自动洗米功能,电饭煲还需搭载洗米仓、进水管、排水管等一系列配件,增加了智能电饭煲的体积和成本,不利于产品的推广。3、自动加水结构集成在煲盖或煲体上,使电饭煲结构复杂,体积庞大,不利于收纳、包装、运输,在使用过程中,向自动加水结构中补充水,不仅补水不便利,也存在一定的不利后果:如,补水过程中滴落或洒出的水容易破坏智能控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智能电饭煲,煲体上设置储料仓、干洗装置和吸料装置,通过干洗装置磨除物料表面进行清洁,通过吸料装置将干洗后的物料吸到内胆上方的出料口,通过出料口落入内胆,整个过程中不涉及到水,不仅节约用水,也容易保留物料的营养物质,完成向内胆加物料后,再对内胆加水,全部过程由控制模块智能控制,实现定量自动加物料、干洗和加水,使得完成烹饪的食物达到预期要求,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智能电饭煲,包括具有煲盖的煲体,设置在煲体内的内胆,设置在煲体上的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料仓、设置在储料仓下方的干洗装置、与所述干洗装置配合的吸料装置,所述储料仓在所述吸料装置的负压吸料作用下向所述干洗装置输送物料,所述吸料装置使所述干洗装置中的物料通过所述吸料装置上的输料通道输送到所述内胆。煲体上设置储料仓、干洗装置和吸料装置,通过干洗装置磨除物料表面进行清洁,通过吸料装置将干洗后的物料吸到内胆上方的出料口,通过出料口落入内胆,整个过程中不涉及到水,不仅节约用水,也容易保留物料的营养物质,完成向内胆加物料后,再对内胆加水,全部过程由控制模块智能控制,实现定量自动加物料和水,使得完成烹饪的食物达到预期要求(不至于过硬、过软和不熟等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控制模块能够检测到储料仓内物料(如大米、小米等)的最低储备量,提示用户及时补充,并防止储备量不够时,进行烹饪工作的操作。控制模块控制干洗装置完成干洗的物料逐渐的加入内胆,完成加料工作后,自动启动自动加水工作。

对于本方案来说,不仅干洗方式比较独特,采用负压吸气的方式,通过气流将物料加到内胆内,也是独特的,此外,供水模块独立于煲体、煲盖之外,通过接头的方式连接到电饭煲上,也是独特的。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所述干洗装置包括:

干洗仓:具有进料口和出料口,进料口与所述储料仓的落料口配合,出料口与所述吸料装置的进风口配合;当吸料装置开始工作,输料通道上形成朝向内胆的气流,使得储料仓、干洗仓匀在负压的环境中,物料在负压的作用下自动从储料仓落入干洗仓。

螺杆:设置在干洗仓内,由动力驱动,一端与所述进料口配合,另一端与出料口配合;螺杆驱动干洗仓内的物料朝向气流的方向运动,最终推动干洗后的物料从干洗仓的出料口落下,并进入输料通道内,在气流的作用下被输送到内胆。

筛网:呈套筒状,套在螺杆外围,其与所述螺杆形成的空间为挤压空间,迫使物料与网筛产生摩擦,摩擦时,磨除物料表面,完成干洗。

所述干洗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干洗仓出料口处的增压装置,用于增加物料在挤压空间内的压力,所述输料通道的入口与所述增压装置出料口配合。增压装置对干洗仓内的物料形成阻挡作用,储料仓内的物料源源不断的落入干洗仓,而增压装置又阻止干洗仓内的物料流出,物料拥挤在干洗仓内,与筛网接触的几率和接触的力度大幅增加,有利于提高干洗效果。增压装置可以根据干洗程度和物料种类调整压力。

所述增压装置出料口下方设置一存料空腔,所述存料空腔出料口与所述输料通道的入口连接。存料空腔的设置,是为了方便连接输料通道。

所述吸料装置还包括:

气压发生装置:设置在煲体内,所述气压发生装置的负压腔与所述输料通道出料口配合,用于将干洗过物料输送到所述内胆中;气压发生装置启动时,对内胆进行抽气,使内胆形成负压,进而使输料通道、干洗仓、储料仓依次收到负压影响,流出朝向内胆的气流,在气流的作用下,物料能够顺利输入到内胆中。

粉尘通道:一端连接所述气压发生装置的负压腔,另一端连接所述干洗仓,用于将物料中的粉尘及干洗废料输出。

所述输料通道上设置气道开合装置,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气道开合装置信号连接,控制所述气道开合装置打开时,所述储料仓自动向所述干洗装置落料,物料经所述干洗装置干洗后,由输料通道输送到所述内胆内;控制所述气道开合装置关闭时,所述储料仓停止落料。

所述煲体上设置定量加料装置,所述定量加料装置根据控制模块预设的物料量,使所述储料仓向干洗装置落物料。

所述储料仓上设置物料存储量检测单元,所述物料存储量检测单元与所述控制模块信号连接,当所述储料仓内的物料少于最低存储量时,所述控制模块接收物料存储量检测单元的检测信号、并形成报警信号。

所述储料仓和干洗装置设置在所述煲体侧壁,所述输料通道从干洗装置出料口延伸至所述煲盖上,并在所述煲盖上设置物料出口,所述输料通道料出口位于所述内胆上方。

所述煲体侧壁设置可拆卸式的供水模块,所述煲体内设置至少一组送水装置,所述送水装置的输水管经煲盖并在所述煲盖上形成出水口,所述供水模块上设置定量加水装置,所述控制模块根据预设的物料量设定烹饪用水量,所述定量加水装置根据设定的烹饪用水量向内胆加水。

通常来说煲体后侧设置储料仓和干洗装置,前侧为操作侧,因此,在左右两侧分别设置送水装置和供水模块的连接口,则对应的分别设置一送水装置,方便用户根据各自厨房设施的硬件条件选择连接对应侧的送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1、煲体上设置储料仓、干洗装置和吸料装置,通过干洗装置磨除物料表面进行清洁,通过吸料装置将干洗后的物料吸到内胆上方的出料口,通过出料口落入内胆,整个过程中不涉及到水,不仅节约用水,也容易保留物料的营养物质,完成向内胆加物料后,再对内胆加水。2、全部过程由控制模块智能控制,实现定量自动加物料、干洗和加水,使得完成烹饪的食物达到预期要求,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3、采用的干洗方式比较独特,通过负压吸气的方式,将物料吸都干洗装置内进行干洗。4、采用负压吸气的方式,通过气流将物料吸到煲盖上再落入到内胆中,也是独特的。5、供水模块独立于煲体、煲盖之外,通过接头的方式连接到电饭煲上,也是独特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干洗的流转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物料的流转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水的流转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煲体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控制模块的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智能电饭煲,它包括具有煲盖1的煲体2,设置在煲体2内的内胆20,设置在煲体上的控制模块,设置在煲体侧壁的储料仓3、设置在储料仓下方的干洗装置4、与所述干洗装置配合的吸料装置,所述储料仓3在所述吸料装置的负压吸料作用下向所述干洗装置4输送物料,所述吸料装置使所述干洗装置中的物料通过所述吸料装置上的输料通道输送到所述内胆。

如图1示意出了本技术方案的原理:

煲体2上设置储料仓3、干洗装置4和吸料装置,通过干洗装置磨除物料表面进行清洁,通过吸料装置将干洗后的物料吸到内胆上方的出料口,通过出料口落入内胆,整个过程中不涉及到水,不仅节约用水,也容易保留物料的营养物质,完成向内胆加物料后,再对内胆加水。全部过程由控制模块智能控制,实现定量自动加物料和水,使得完成烹饪的食物达到预期要求(不至于过硬、过软和不熟等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控制模块能够检测到储料仓3内物料(如大米、小米等)的最低储备量,提示用户及时补充,并防止储备量不够时,进行烹饪工作的操作。控制模块控制干洗装置完成干洗的物料逐渐的加入内胆,完成加料工作后,自动启动自动加水工作,供水模块内的水通过负压的气流被吸到内胆中。

在本技术方案中,优选为:所述储料仓和干洗装置设置在所述煲体侧壁,所述输料通道从干洗装置出料口延伸至所述煲盖上,并在所述煲盖上设置物料出口,所述输料通道料出口位于所述内胆上方。

如图2和图6所示,所述煲体侧壁设置可拆卸式的供水模块11,所述煲体内设置至少一组送水装置,所述送水装置的输水管经煲盖并在所述煲盖上形成出水口,所述供水模块上设置定量加水装置,所述控制模块根据预设的物料量设定烹饪用水量,所述定量加水装置根据设定的烹饪用水量向内胆加水。

在图2中,仅示出了一种模式的供水模块,并非唯一供水模块的方案。

为了方便用户根据使用环境的需求,能够灵活的可选择的选用电饭煲的一侧进行连接,那么优选的方案为:送水装置12、13为两组,分别在煲体的相对的侧壁具有一个连接口,两个连接口为相同连接口,方便供水装置的连接。当连接一侧的送水装置时,另外一侧的连接口堵上。送水装置12、13上具有共同的输水管14,从煲体上延伸至煲盖上。

通常来说煲体后侧设置储料仓和干洗装置,前侧为操作侧,因此,在左右两侧分别设置送水装置和供水模块的连接口,则对应的分别设置一送水装置,方便用户根据各自厨房设施的硬件条件选择连接对应侧的送水装置。

对于本方案来说,不仅干洗方式比较独特,采用负压吸气的方式,通过气流将物料加到内胆内,也是独特的,此外,供水模块独立于煲体、煲盖之外,通过接头的方式连接到电饭煲上,也是独特的。

如图3所示,所述干洗装置包括:

干洗仓41:具有进料口和出料口,进料口与所述储料仓的落料口配合,出料口与所述吸料装置的进风口配合;当吸料装置开始工作,输料通道上形成朝向内胆的气流,使得储料仓、干洗仓匀在负压的环境中,物料在负压气流的作用下自动从储料仓落入干洗仓。

螺杆42:设置在干洗仓内,由动力(通常为电机)驱动,一端与所述进料口配合,另一端与出料口配合;螺杆驱动干洗仓内的物料朝向气流的方向运动,最终推动干洗后的物料从干洗仓的出料口落下,并进入输料通道内,在气流的作用下被输送到内胆。

筛网43:呈套筒状,套在螺杆外围,其与所述螺杆形成的空间为挤压空间,迫使物料与网筛产生摩擦,使用时,螺杆转动,驱动物料在筛网43内转动,并与筛网43产生摩擦,摩擦时,磨除物料表面,完成干洗。

进一步来说,为增加干洗效果,所述干洗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干洗仓出料口处的增压装置44,用于增加物料在挤压空间内的压力,所述输料通道的入口与所述增压装置出料口配合。增压装置对干洗仓内的物料形成阻挡作用,储料仓内的物料源源不断的落入干洗仓,而增压装置又阻止干洗仓内的物料流出,物料拥挤在干洗仓内,与筛网接触的几率和接触的力度大幅增加,有利于提高干洗效果。增压装置可以根据干洗程度和物料种类调整压力。

所述增压装置出料口下方设置一存料空腔5,所述存料空腔出料口与所述输料通道的入口连接。存料空腔的设置,是为了方便连接输料通道,使干洗仓的出料口通过存料空腔5转换到空间较大的区域,通常来说,输料通道采用具有一定强度的金属丝波纹管6,波纹管上存在金属丝,导致金属丝波纹管6弯折曲率较大,较难弯折,因此需要较大的区域用于连接金属丝波纹管6。

如图1所示,所述吸料装置还包括:

气压发生装置7:设置在煲体内,所述气压发生装置的负压腔与所述输料通道出料口配合,用于将干洗过物料输送到所述内胆中;气压发生装置启动时,对内胆进行抽气,使内胆形成负压,进而使输料通道、干洗仓、储料仓依次收到负压影响,流出朝向内胆的气流,在气流的作用下,物料能够顺利输入到内胆中。

粉尘通道:一端连接所述气压发生装置的负压腔,另一端连接所述干洗仓,用于将物料中的粉尘及干洗废料输出,粉尘通道82和气压发生装置的负压腔直接还设置一垃圾回收仓8(如图7所示,垃圾回收仓8的底部设置在煲体的底部,通过可拆卸盖板81封闭,盖板),干洗下来的废料(包括摩擦下来的废料和物料中参杂的灰尘等)经过垃圾回收仓8的过滤收集后,气流排出垃圾回收仓8,能够使使用环境整洁。

如图4所示,所述输料通道上设置气道开合装置9,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气道开合装置信号连接,控制所述气道开合装置打开时,所述储料仓自动向所述干洗装置落料,物料经所述干洗装置干洗后,由输料通道输送到所述内胆内;控制所述气道开合装置关闭时,所述储料仓停止落料。

所述煲体上设置定量加料装置,所述定量加料装置根据控制模块预设的物料量,使所述储料仓向干洗装置落物料。

如图5所示,所述储料仓上设置物料存储量检测单元10(如采用红外对射装置检测),所述物料存储量检测单元与所述控制模块信号连接,当所述储料仓内的物料少于最低存储量时,所述控制模块接收物料存储量检测单元的检测信号、并形成报警信号。

使用时,如图4和图5所示,气压发生装置7工作,产生负压,连接气压发生装置7和煲盖的吸气管路71对内胆吸气,使内胆产生负压,连接煲盖1和干洗仓4的输料通道61收到内胆负压的影响,形成朝向内胆的负压气流,受负压气流影响,储料仓中的物料落入干洗仓,经过干洗仓的干洗,再落入输料通道,物料在负压气流的带动下,被吸入内胆,完成加料工作。

在完成加料工作的同时,与气压发生装置7连接的另一组管路用于垃圾回收,具体来说:粉尘通道其一端连接所述气压发生装置的负压腔,另一端连接所述干洗仓,用于将物料中的粉尘及干洗废料输出,粉尘通道和气压发生装置的负压腔直接还设置一垃圾回收仓8,干洗下来的废料(包括摩擦下来的废料和物料中参杂的灰尘等)经过垃圾回收仓8的过滤收集后,气流排出垃圾回收仓8,能够使使用环境整洁。

如图6所示,完成加料工作后,开始加水工作,连接在送水装置12或供水装置13上的供水模块11开启工作,使供水模块11内的水自动加到内胆内,完成加水工作后。控制模块根据用户设定参数使电饭煲开始煮饭(包括煮饭、煮粥、煲汤等等工作统称为煮饭)工作。

在加料、加水和煮饭的工作过程中,控制模块根据图8的原理示意图进行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