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23425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常见的液体加热容器(例如但不限于养生壶、电热水壶、煮茶壶、豆浆机或者破壁料理机等)中,通常设有用以检测液体温度的感温探头,该感温探头一般凸设在液体加热容器的容置腔内表面。然而,由于感温探头的阻挡,会影响用户对容置腔的清洗,导致容置腔的清洗不便、以及不易清洗干净,进而导致液体加热容器出现食品卫生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液体加热容器,旨在提高液体加热容器内容置腔的清洗方便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液体加热容器包括:

壶体,包括导热底壁和侧壁,所述导热底壁和侧壁共同围设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导热底壁具有背离所述容置腔的外表面;

加热组件,用于加热所述容置腔内的待加热物;

温度传感器,包括感温芯片、以及包覆所述感温芯片的导热外壳,所述导热外壳的上表面安装于所述导热底壁的外表面;以及

电控板,一端与所述感温芯片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加热组件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贴合固定于所述导热底壁外表面的导热板、以及安装于所述导热板的发热管,所述导热板对应所述导热外壳设有让位缺口或者让位孔。

优选地,所述让位缺口或者让位孔设于靠近所述发热管接线端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导热外壳的上表面通过粘性导热胶粘接固定于所述导热底壁的外表面。

优选地,所述导热底壁固设有固定压片,所述固定压片将所述导热外壳抵压在所述导热底壁的外表面。

优选地,所述固定压片与所述导热外壳之间设有弹性垫件。

优选地,所述温度传感器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导热外壳下表面的接线柱,所述感温芯片通过所述接线柱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

所述导热外壳的下表面突出于所述接线柱的外周面,以在所述导热外壳和所述接线柱的连接处形成阶梯面,所述固定压片设有供所述接线柱适配穿设的安装孔,所述固定压片的安装孔边沿抵接于所述阶梯面。

优选地,所述固定压片包括设有所述安装孔的压片本体、自所述压片本体的边沿向所述导热底壁的外表面延伸的连接部、以及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导热底壁固定。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导热底壁焊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呈由下至上渐扩的截头锥筒状设置;或者

所述连接部呈直筒状设置。

优选地,所述导热底壁固设有螺孔柱,所述导热外壳的外周面设有外螺纹,所述导热外壳旋入所述螺孔柱的螺孔,至所述导热外壳的上表面抵接于所述导热底壁的外表面。

优选地,所述导热底壁设有固定扣,所述固定扣包括呈筒状设置支撑部和呈环状设置的扣合件,所述支撑部的一端固设于所述导热底部,另一端内延伸设有扣合翻边;

所述温度传感器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导热外壳下表面的接线柱,所述导热外壳的下表面突出于所述接线柱的外周面,以在所述导热外壳和所述接线柱的连接处形成阶梯面;

所述导热外壳收容于所述支撑部内,所述接线柱穿设于所述扣合件的内孔,所述扣合件的上环面抵接于所述阶梯面,下环面与所述扣合翻边相抵接。

优选地,所述扣合件的上环面与所述阶梯面之间设有环状弹性件。

优选地,所述导热外壳的上表面与所述导热底壁的外表面之间设有导热胶层。

优选地,所述导热底壁的外表面设有供所述导热外壳适配安装的定位沉槽。

优选地,所述导热底壁为金属板,对应于所述导热外壳安装处的所述导热底壁厚度范围为0.4毫米~0.6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检测容置腔内待加热物温度的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导热底壁的外表面,以避免温度传感器凸设在容置腔的内表面,从而可使用户方便地将容置腔清洗干净,进而降低液体加热容器食品卫生问题的发生概率。另外,在温度传感器中,感温芯片被导热外壳所包覆,在保证感温芯片能良好感温的同时,由导热外壳给感温芯片提供保护,从而提高温度传感器的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液体加热容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液体加热容器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另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又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再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液体加热容器还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液体加热容器包括:

壶体1,包括导热底壁11和侧壁12,导热底壁11和侧壁12共同围设形成有容置腔10;导热底壁11具有背离容置腔10的外表面;

加热组件2,用于加热容置腔10内的待加热物;

温度传感器3,包括感温芯片31、以及包覆感温芯片31的导热外壳32,导热外壳32的上表面安装于导热底壁11的外表面;以及

电控板4,一端与感温芯片31电连接,另一端与加热组件2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待加热物可以为纯液体(例如水),也可以为液体混合物;加热组件2通常是通过加热导热底壁11来为容置腔10内的待加热物进行加热;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加热组件2还可以是通过加热侧壁12来为容置腔10内的待加热物进行加热的。导热底壁11为高导热材质,以使温度传感器3可通过导热底壁11间接检测容置腔10内待加热物的温度。

本实施例中,电控板4一端与温度传感器3电连接,另一端与加热组件2电连接,以根据温度传感器3所反馈的温度对加热组件2的加热功率进行控制,例如在温度低于预设值时让加热组件2继续加热,在温度高于预设值时让加热组件2停止加热。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检测容置腔10内待加热物温度的温度传感器3设置在导热底壁11的外表面,以避免温度传感器3凸设在容置腔10的内表面,从而可使用户方便地将容置腔10清洗干净,进而降低液体加热容器食品卫生问题的发生概率;另外,在温度传感器3中,感温芯片31被导热外壳32所包覆,在保证感温芯片31能良好感温的同时,由导热外壳32给感温芯片31提供保护,从而提高温度传感器3的寿命。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外壳32可以为金属外壳、陶瓷外壳等。

进一步地,导热底壁11为金属材质,以在保证导热底壁11具有高导热性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刚性。本实施例中,导热底壁11优选为不锈钢材质,不锈钢材质具有强刚性,不易于形变;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导热底壁11还可为其他金属材质,只要能满足高导热性、强刚性以及食品的安全需求即可。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对应于温度传感器3安装处的导热底壁11的厚度范围优选为0.4毫米~0.6毫米。可以理解,若对应于温度传感器3安装处的导热底壁11过薄,难以实现;若对应于温度传感器3安装处的导热底壁11过厚,难以灵敏地将容置腔10内液体的温度传递至温度传感器3。本实施例中,为便于导热底壁11的制造,导热底壁11通常可以由均一厚度的金属板制成。

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2包括贴合固定于导热底壁11外表面的导热板21、以及安装于导热板21的发热管22,相较于将发热管22直接固定至导热底壁11的外表面,本技术方案所增设的导热板21可将发热管22的热量更为均匀地传导至导热底壁11上。进一步地,导热板21对应温度传感器3设有让位缺口211或者让位孔,以使温度传感器3能贴合安装至导热底壁11的外表面。可以理解,当温度传感器3安装于导热板21的边缘时,导热板21上所设置的是让位缺口211;而当温度传感器3安装于导热板21内部位置时,导热板21上所设置的是让位孔。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2还可具有其他构成,例如但不限于,加热组件2为与导热底壁11之间具有间距的线圈盘;或者,加热组件2包括附着在导热底壁11外表面的电热膜,此时,导热底壁11可以为微晶面板或者石英板等其它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3优选靠近发热管22的接线端设置。可以理解,发热管22的接线端的位置温度较低,对温度传感器3的测温干扰较小。本实施例中,发热管22的接线端通常位于导热底壁11的边缘,相应地,温度传感器3也通常位于导热底壁11的外表面边缘。本实施例中,发热管22具有两个接线端,温度传感器3优选位于在发热管22的两个接线端之间(见图1),以进一步减弱发热管22对温度传感器3的测温干扰。

一并参照图3,进一步地,导热底壁11的外表面设有供温度传感器3适配安装的定位沉槽111,以将温度传感器3定位安装至导热底壁11的外表面,避免温度传感器3的位置偏移。本实施例中,具体地,导热底壁11在定位沉槽111的所在位置设有凸向容置腔10内的凸台,该凸台的背离容置腔10的表面形成所述定位沉槽111。不失一般性,该凸台可以由冲压工艺成型。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在导热底壁11较厚的情况下,所述定位沉槽111也可以是直接在导热底壁11的外表面以铣槽的方式成型的;或者,所述定位沉槽111还可以是在导热底壁11的外表面上设置呈环状的定位环筋所成型的。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沉槽111的深度范围优选为0.5毫米~1.0毫米。可以理解,若定位沉槽111过深,会导致凸台在容置腔10内过分凸出而影响清洗;若定位沉槽111过浅,对温度传感器3的定位作用不明显。

本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3与导热底壁11的外表面之间优选设有导热胶层5,以确保导热底壁11与温度传感器3之间形成有可靠的导热通道。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导热胶层5是设置在定位沉槽111的底壁与温度传感器3之间的,定位沉槽111的增设还可避免用以形成导热胶层5的导热胶向周围漫溢,以保持导热胶层5有一定的厚度,从而延长导热胶层5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热胶层5由具有强粘性的粘性导热胶所形成,而使得导热外壳32的上表面可通过该导热胶层5粘接固定在导热底壁11的外表面上(见图3)。

在本实施例中,该液体加热容器为养生壶,养生壶以养生保健为目的,可以烹煮各种食材;具体地,其壶体1的侧壁12通常为玻璃材质,以便于用户观察容置腔10内食材的状态;侧壁12下端与导热底壁11周缘之间通常设有倒扣结构,并通过硅酮胶进行密封连接。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该液体加热容器还可但不限于为电热水壶、煮茶壶、豆浆机或者破壁料理机等。

参照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另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导热底壁11固设有固定压片6,固定压片6将导热外壳32抵压在导热底壁11的外表面,从而确保温度传感器3与导热底壁11外表面的接触紧密。另外,本实施例中,固定压片6与温度传感器3之间优选设有弹性垫件7,弹性垫件7的弹性作用力可使得温度传感器3适应地紧贴导热底壁11外表面,从而提高温度传感器3的测温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温度传感器3还包括连接于导热外壳32下表面的接线柱33,感温芯片31通过接线柱33与电控板4电连接。导热外壳32的下表面突出于接线柱33的外周面,以在导热外壳32和接线柱33的连接处形成阶梯面321。固定压片6设有供接线柱33适配穿设的安装孔,固定压片6的安装孔边沿通过对所述阶梯面321进行抵压,而使温度传感器3紧贴于导热底壁11外表面。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弹性垫件7相应地设置成环状,并套设在接线柱33上;具体地,该弹性垫件7可以但不限于为橡胶弹性套筒、硅胶弹性套筒或者弹簧等。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当温度传感器3采用普通的热电偶探头时,固定压片6上的安装孔亦可不设置,而直接通过固定压片6整体将热电偶探头抵压在导热底壁11外表面。

进一步地,固定压片6包括设有所述安装孔的压片本体61、自压片本体61的边沿向导热底壁11的外表面延伸的连接部62、以及与连接部62连接的固定部63,该固定部63与导热底壁11固定。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62优选呈直筒状设置,以给温度传感器3的感温部分提供进一步的防护;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62也可以包括多个在压片本体61的周向上呈间隔设置的连接脚。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63优选与导热底壁11焊接固定;焊接工艺为成熟的装配工艺,便于固定压片6的安装固定。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固定部63还可但不限于与导热底壁11粘接、扣接或者螺接固定。

参照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又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上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所述连接部62呈由下至上渐扩的截头锥筒状设置,如此,一方面可通过连接部62给温度传感器3的感温部分提供进一步的防护,另一方面相较于呈直筒状设置的连接部62,呈截头锥筒状的连接部62可为压片本体61提供抵压所述阶梯面321的弹性压力。

参照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液体加热容器再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导热底壁11固设有螺孔柱8,导热外壳32的外周面设有外螺纹,如此,可简单地通过将导热外壳32旋入螺孔柱8的螺孔,至导热外壳32的上表面与导热底壁11的外表面相抵接,即可实现温度传感器3在导热底壁11外表面的安装,实为方便。

参照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液体加热容器还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导热底壁11设有固定扣9,该固定扣9包括呈筒状设置支撑部91和呈环状设置的扣合件92。该支撑部91的一端固设于导热底部,另一端内延伸设有扣合翻边911。装配时,温度传感器3的导热外壳32收容于所述支撑部91内,接线柱33穿设于扣合件92的内孔,且扣合件92的上环面抵接于阶梯面321,下环面与扣合翻边911相抵接,并使导热外壳32的上表面抵接于导热底壁11的外表面。如此,一方面,可通过扣合件92的限位,保证导热外壳32上表面与导热底壁11外表面的抵接紧密;另一方面,只需使扣合件92脱离扣合翻边911的限位,即可将温度传感器3拆卸下,便于温度传感器3的故障或损坏更换。

在本实施例中,扣合件92的上环面与阶梯面321之间优选还设有环状弹性件93,环状弹性件93的弹性作用力可使得温度传感器3适应地紧贴导热底壁11外表面,从而提高温度传感器3的测温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