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作用力机构以及使用该反作用力机构的椅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8444阅读:574来源:国知局
反作用力机构以及使用该反作用力机构的椅子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能够调整作用于支撑部件与被支撑部件之间的反作用力的反作用力机构、以及使用该反作用力机构的椅子。

本申请基于2015年1月16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5-006878号要求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作为用作办公用等的椅子,存在靠背能够倾动地安装于支撑构造体的椅子。另外,作为这种椅子,公知有在作为支撑部件的支撑构造体与作为被支撑部件的靠背之间经由能够调整反作用力的反作用力机构而连结的椅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反作用力机构是如下的结构:在支撑部件(支撑构造体)与被支撑部件(靠背)之间的枢轴支承连结部上沿着枢轴支承轴的轴线方向配置有多个单位施力单元,能够通过操作杆选择在支撑部件与被支撑部件之间反作用力有效的单位施力单元的组合。该反作用力机构是通过转换有效的单位施力单元的组合来调整作用于支撑部件与被支撑部件之间的反作用力的机构。因此,与对单一的施力单元的初始载荷进行变更来调整反作用力的机构相比较,能够减轻用于反作用力调整所需要的操作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13307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对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反作用力机构来说,在沿着枢轴支承轴的轴线方向配置有多个单位施力单元的结构上,枢轴支承轴的轴线方向的长度有限制的情况下,必须缩短单位施力单元的轴长并且在有限的轴长内配置转换机构。因此,要求严格的设计精度,由此有可能造成制造成本上涨。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要高度的设计精度就能够容易地变更作用于支撑部件与被支撑部件之间的反作用力的反作用力机构、以及使用该反作用力机构的椅子。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反作用力机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设置于支撑部件与能够倾动地被支撑部件支撑的被支撑部件之间,能够调整被支撑部件相对于支撑部件倾动时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机构具有:多个轴部件,其包括与支撑部件连结的第一轴部件、与被支撑部件连结的第二轴部件以及第一轴部件和第二轴部件以外的第三轴部件,且配置成大致同轴且在径向为多层;多个施力部件,其对在径向上邻接的轴部件之间进行连结;以及反作用力调整部,其通过限制第三轴部件相对于第一轴部件或者第二轴部件转动,而相对于基于夹在第一轴部件与第二轴部件之间的施力部件的基础反作用力,使反作用力增加。

根据该结构,在调整作用于被支撑部件与支撑部件之间的反作用力的情况下,通过利用反作用力调整部限制第三轴部件的转动,而能够相对于基于夹在第一轴部件与第二轴部件之间的施力部件的基础反作用力,使反作用力增加。

第一轴部件、第二轴部件以及第三轴部件因为配置成大致同轴且在径向上为多层,因此即使轴向的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确保各轴部件和夹在邻接的轴部件间的施力部件的轴长。

也可以成为,第一轴部件由最内层的轴部件构成,第二轴部件由与第一轴部件的径向外侧邻接配置的轴部件构成,第三轴部件由与第二轴部件的径向外侧邻接配置的轴部件构成,在支撑部件设置有能够限制第三轴部件的转动的反作用力调整部。

在这种情况下,在反作用力调整部不限制第三轴部件的转动的状态下,第三轴部件追随邻接的第二轴部件进行转动位移,夹在第二轴部件与第三轴部件之间的施力部件不发生反作用力。因此,当在该状态下被支撑部件相对于支撑部件倾动时,仅作用夹在第一轴部件与第二轴部件之间的施力部件的基础反作用力。另一方面,在反作用力调整部限制了第三轴部件的转动的状态下,当被支撑部件相对于支撑部件倾动时,第二轴部件相对于第一轴部件和第三轴部件相对转动,夹在第二轴部件与第三轴部件之间的施力部件的反作用力附加于夹在第一轴部件与第二轴部件之间的施力部件的基础反作用力。其结果为,被支撑部件与支撑部件之间的反作用力向增大方向调整。

也可以成为,第二轴部件由最内层的轴部件构成,第三轴部件由与第二轴部件的径向外侧邻接配置的轴部件构成,第一轴部件由与第三轴部件的径向外侧邻接配置的轴部件构成,在支撑部件设置有能够限制第三轴部件的转动的反作用力调整部。

在这种情况下,在反作用力调整部未限制第三轴部件的转动的状态下,当被支撑部件相对于支撑部件倾动时,第三轴部件追随邻接的第二轴部件进行转动位移,第二轴部件与第三轴部件之间的施力部件和第三轴部件与第一轴部件之间的施力部件串联连接发生基础反作用力。另一方面,当反作用力调整部限制第三轴部件的转动时,在第一轴部件与第三轴部件之间不发生相对转动。因此,当在该状态下被支撑部件相对于支撑部件倾动时,第二轴部件与第三轴部件之间的施力部件单独发生反作用力。其结果为,被支撑部件与支撑部件之间的反作用力向增大方向调整。

多个轴部件中的配置于径向内侧的轴部件的轴向的长度也可以设定得比配置于径向外侧的轴部件的轴向的长度长。

在这种情况下,配置于径向内侧的轴部件从配置于径向外侧的轴部件的轴向的端部向外侧突出。因此,能够容易地将配置于径向内侧的轴部件相对于被支撑部件或者支撑部件定位。

期望施力部件是填充到在径向上邻接的轴部件之间,并与径向内侧和外侧的轴部件接合的橡胶状弹性部件。

在这种情况下,当在径向上邻接的轴部件之间发生相对的转动时,橡胶状弹性部件在整个区域内基本上均等地扭转进行变形。因此,能够成为紧凑的结构并且获得稳定的反作用力。

橡胶状弹性部件的轴向的外侧端面也可以相对于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向轴向外侧方倾斜。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径向内侧与外侧的轴部件之间的橡胶状弹性部件的沿轴向的剖面成为大致梯形状,因此不容易产生轴部件的轴向的偏移变形。因此,即使在径向上邻接的轴部件之间产生了相对的转动时,也能够获得更稳定的反作用力。

本发明的椅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将靠背能够倾动地安装于支撑构造体上,成为靠背经由任意一个反作用力机构安装于支撑构造体的结构。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一轴部件、第二轴部件以及第三轴部件配置成大致同轴且在径向上为多层,并利用反作用力调整部限制第三轴部件的转动。因此,由于能够相对于基础反作用力,使反作用力增加,调整总反作用力,因此即使在轴向的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确保各轴部件和施力部件的轴长。因此,不需要高度的设计精度就能够容易地变更作用于支撑部件与被支撑部件之间的反作用力。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正面侧观察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

图2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

图3是从前方侧观察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支撑基座、靠背、扭转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后方侧观察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支撑基座、扭转单元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前方侧观察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支撑基座、扭转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支撑基座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沿图6的vii-vii线的剖面对应的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沿图7的viii-viii线的剖面对应的剖面图。

图9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沿图6的vii-vii线的剖面对应的剖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沿图6的vii-vii线的剖面对应的剖面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7对应的剖面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9对应的剖面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0对应的剖面图。

图14是从前方侧观察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椅子的支撑基座的一部分、扭转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椅子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7对应的剖面图。

图1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椅子的沿图15的xvi-xvi线的剖面对应的剖面图。

图1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椅子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9对应的剖面图。

图18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椅子的沿图17的xviii-xviii线的剖面对应的剖面图。

图1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椅子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0对应的剖面图。

图20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椅子的沿图19的xx-xx线的剖面对应的剖面图。

图21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椅子的沿图20的xxi-xxi线的剖面对应的剖面图。

图22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椅子的沿图16的xxii-xxii线的剖面对应的剖面图。

图2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椅子的沿图16的xxii-xxii线的剖面对应的剖面图。

图24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反作用力机构(扭转单元)的沿轴向切开的剖面图。

图25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反作用力机构(扭转单元)的沿轴向切开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关于前后、上下、左右的各方向,如果不特别说明则表示从落座于椅子上的使用者观察的方向。另外,在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对相同部分标记共同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首先,对图1~图10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从正面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椅子1的立体图,图2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椅子1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椅子1具有:腿部2,其载置于地面等载置面上;支撑基座3,其设置于腿部2的上端部;座4,其安装于支撑基座3的上部,对使用者的臀部和腿部进行支撑;靠背5,其安装于支撑基座3,在座4的后部侧支撑使用者的背部;以及扶手6,其经由靠背5被支撑基座3支撑,并供使用者的腕部载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基座3构成椅子1的支撑构造体的主要部分。

腿部2具有:多支腿2a,其下端具有脚轮2a1;以及脚柱2b,其从多支腿2a的中央部竖起。脚柱2b由气压弹簧构成,该气压弹簧具有外筒2b1和能够相对于外筒2b1进退的杆2b2。杆2b2的上端部以一部分配置于支撑基座3内的状态与支撑基座3结合。在杆2b2的上端部设置有用于对气压弹簧内的气体(空气)进行供给排出的推压阀2b3(参照图7)。对于脚柱2b来说,通过对推压阀2b3进行推压而容许杆2b2相对于外筒2b1的升降动作,通过解除对推压阀2b3的推压而锁定杆2b2的升降。因此,经由支撑基座3而被脚柱2b支撑的座4、靠背5能够通过推压阀2b3的推压操作进行升降调整。

安装于腿部2的支撑基座3从下方支撑座4,并且以能够向后下方倾动的方式支撑靠背5。关于该支撑基座3的详细结构后面将详细说明。

图3是对支撑基座3与靠背5的连结部分进行分解示出的图。

如该图所示,靠背5具有:框架5a,其是具有呈矩形框状的载荷承载部的加强部件;第一张紧部件5b,其以关闭框架5a的载荷承载部的开口的方式张紧设置于框架5a;以及第二张紧部件5c,其覆盖第一张紧部件5b的外侧。

靠背5的框架5a具有:左右一对的前向杆5a1,它们从载荷承载部的下端向支撑基座3侧延伸;以及连接部5a2,其对左右的前向杆5a1彼此进行连结并且连结有后述的扭转单元7的连结部15c。另外,扶手6固定于靠背5的框架5a的左右的各下缘的外侧侧面。

此外,扭转单元7设置于支撑基座3与靠背5的连结部,当靠背5相对于支撑基座3向后下方倾动时,向靠背5附加朝向初始位置方向的规定的反作用力。另外,扭转单元7能够将附加于靠背5的反作用力调整成强弱两级,并能够在初始位置锁定靠背5的转动。扭转单元7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反作用力机构。

接着,对支撑基座3与扭转单元7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图4是从后部下方侧观察支撑基座3和扭转单元7的一部分的分解图,图5是从前部上方侧观察支撑基座3和扭转单元7的分解图。另外,图6是从上方侧观察支撑基座3的上表面侧的中央区域的图,图7是沿图6的vii-vii线的剖面对应的支撑基座3和扭转单元7的剖面图,图8是沿图7的viii-viii线的剖面对应的支撑基座3和扭转单元7的剖面图。

支撑基座3具有基体部件3a,该基体部件3a是固定于脚柱2b的杆2b2的上端部的加强部件。基体部件3a在上表面的中央区域设置有俯视为大致矩形状的收纳凹部20,在形成该收纳凹部20的左右的侧壁延伸设置有向后方侧延伸的一对后向杆3a5和向前部上方侧延伸的一对臂3a1。在一对后向杆3a5与形成有收纳凹部20的基体部件3a的主体部之间形成向前方侧凹陷成凹状的凹部3a2。

基体部件3a的收纳凹部20内被分隔部件23隔成上收纳室20a和下收纳室20b。

在基体部件3a的中央部安装有脚柱2b的杆2b2,如图7所示,包含推压阀2b3的杆2b2的上端部向收纳凹部20的下收纳室20b内突出。在分隔部件23的下表面侧,能够转动地轴支撑有用于对推压阀2b3进行推压操作的摆动杆27。摆动杆27在一端侧连接有升降用线30(参照图6),另一端侧能够对推压阀2b3进行推压操作地与之对置。升降用线30被从分隔部件23向上收纳室20a侧拉出,并经由线导向件25被引绕至支撑基座3的外部。被从支撑基座3拉出的升降用线30与设置于座4的右侧部的操作单元8的升降操作杆8a(参照图2)连接。升降用线30因升降操作杆8a的提升操作而被拉伸,由此,使摆动杆27转动以使得推压阀2b3被推压。

在基体部件3a的收纳凹部20的后壁20c,左右分离地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穿的一对保持孔3d。在该各保持孔3d中滑动自如地嵌合有在进退方向上为纵向的操作销19。操作销19具有:大径部19b,其滑动自如地嵌入保持孔3d;小径部19a,其从大径部19b向扭转单元7侧突出;以及卡定部19c,其从大径部19b向收纳凹部20内方向突出。操作销19根据前后方向的进退位置执行作用于靠背5的扭转单元7的反作用力调整和靠背5的倾动锁定。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销19构成扭转单元7(反作用力机构)中的反作用力调整部。

另外,在收纳凹部20的上收纳室20a中收纳有左右的操作销19的各卡定部19c所连结的联动部件24、和一对螺旋弹簧28,该一对螺旋弹簧28是与左右的各操作销19同心配置并对联动部件24向后方侧(扭转单元7侧)施力的施力单元。因此,左右的操作销19经由联动部件24被螺旋弹簧28向扭转单元7侧施力。另外,在联动部件24连接有靠背操作用线31。靠背操作用线31经由线导向件25被引绕至支撑基座3的外部。从支撑基座3拉出的靠背操作用线31与设置于座4的右侧部的操作单元8的靠背操作杆8b(参照图2)连接。靠背操作用线31因靠背操作杆8b的转动操作而被拉伸,由此,使左右的操作销19抵抗螺旋弹簧28的施力并使操作销19后退。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靠背操作杆8b的转动位置能够变更到三个位置。因此,左右的操作销19根据靠背操作杆8b的转动位置能够变更到前后方向上的三个位置。

基体部件3a的向前部上方侧延伸的左右的臂3a1的各前端部相对于座4的下表面直接固定。另外,在基体部件3a的后方侧的凹部3a2中收纳有扭转单元7。在凹部3a2的对置的两个内侧侧面设置有用于嵌合扭转单元7的枢轴10的嵌合槽3a4。此外,后向杆3a5彼此的分离距离设定成与上述的靠背5的左右的前向杆5a1彼此的分离距离大致相等。

另外,如图4、图5所示,在基体部件3a中的凹部3a2内的面对后方侧的壁部设置有限制凸起33。限制凸起33在左右的操作销19的大致中间位置向后方侧突出。如后面详细说明的那样,限制凸起33限制靠背5的倾动范围,且向扭转单元7附加初始载荷。

另外,如图7、图8所示,扭转单元7具有:金属制的枢轴10,其是最内层的轴部件;内筒12,其隔着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施力部件)与枢轴10的径向外侧邻接配置;外筒14,其隔着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施力部件)与内筒12的径向外侧邻接配置;以及壳体15,其覆盖外筒14的外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枢轴10、内筒12以及外筒14构成被配置成大致同轴且在径向上为多层的多个轴部件。

枢轴10的轴向的两侧的端部10a的剖面形成为方形状,该两侧的端部10a向壳体15的外侧突出。从壳体15向外侧突出的枢轴10的端部10a以限制旋转的状态嵌合固定于设置于支撑基座3的凹部3a2的嵌合槽3a4中。因此,枢轴10被固定成不能相对于支撑基座3的基体部件3a进行相对旋转。

内筒12由金属、硬质树脂等刚体形成。内筒12的轴长形成得比壳体15的轴长短。因此,内筒12的轴长设定得比枢轴10的轴长短。

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其内周面和外周面与枢轴10的外周面和内筒12的内周面硫化粘接。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的轴向两侧的端面以径向内方侧向轴向外侧鼓出的方式相对于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倾斜。

外筒14与内筒12相同,由金属、硬质树脂等刚体形成。外筒14的轴长比内筒12的轴长充分短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外筒14的轴长设定为内筒12的轴长的三分之一程度的长度。外筒14配置于内筒12的轴向的大致中央区域。

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其内周面和外周面与内筒12的外周面和外筒14的内周面硫化粘接。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的轴向两侧的端面以径向内方侧向轴向外侧鼓出的方式相对于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倾斜。

另外,在内筒12的周壁中的比外筒14更向轴向外侧突出的区域中设置有用于限制与壳体15的相对旋转的卡定孔12b(参照图8)。

在壳体15的内侧设置有与卡定孔12b嵌合的嵌合凸部15d。

壳体15具有上部件15a和下部件15b,它们从枢轴10的径向外侧覆盖外筒14以及内筒12的上侧和下侧。而且,对于壳体15来说,通过如上述那样将嵌合凸部15d嵌合于内筒12的卡定孔12b中,而能够卡定成不能相对于内筒12进行相对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5相对于外筒14以规定间隙分离。

另外,在壳体15的后部侧设置有向后方鼓出的连结部15c,该连结部15c通过螺栓紧固等连结于靠背5。因此,壳体15和卡定于该壳体15的内筒12连结成不能相对于靠背5进行相对转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枢轴10构成连结于作为支撑构造体(支撑部件)的支撑基座3的第一轴部件,内筒12构成连结于靠背5(被支撑部件)的第二轴部件。另外,外筒14构成作为第一轴部件和第二轴部件以外的轴部件的第三轴部件。

另外,在壳体15的前部侧的壁形成有开口部15e(参照图3、图5、图7),该开口部15e容许从支撑基座3向后方突出的限制凸起33和一对操作销19向壳体15内的进入。操作销19在图7所示的最后退的(向前方位移的)位置,小径部19a的前端部配置于开口部15e内。壳体15的开口部15e在靠背5的倾动范围内形成能够回避与操作销19的干涉的上下幅度。

在此,在扭转单元7的外筒14左右分离地形成有一对嵌合孔14a。在各嵌合孔14a中,保持于支撑基座3侧的左右的操作销19的小径部19a能够沿轴向嵌合。关于外筒14,当操作销19嵌合于嵌合孔14a时,相对于支撑基座3的相对的转动被锁定。图9是示出操作销19的小径部19a仅嵌合于外筒14的嵌合孔14a的状态的与图7相同的剖面图。

在扭转单元7的内筒12左右分离地形成有一对嵌合孔12a。在各嵌合孔12a中,操作销19的小径部19a能够沿轴向嵌合。关于内筒12,当操作销19嵌合于嵌合孔12a时,相对于支撑基座3的相对的转动被锁定。

此外,在对外筒14和内筒12进行连结的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与对内筒12和枢轴10进行连结的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设置有用于容许操作销19进退位移的逃逸孔13a、11a。关于外筒14的嵌合孔14a和内筒12的嵌合孔12a,当靠背5位于初始位置(最竖起的初始转动姿势)时,两者设定成同轴。因此,当靠背5位于初始位置时,能够使操作销19跨过外筒14侧的嵌合孔14a和内筒12侧的嵌合孔12a嵌合。图10是示出操作销19的小径部19a跨过外筒14的嵌合孔14a和内筒12的嵌合孔12a嵌合的状态的与图7相同的剖面图。

在此,突出设置于支撑基座3的限制凸起33配置于扭转单元7的壳体15的开口部15e内,通过与开口部15e的上边侧的面或者下边侧的面抵接而限制与壳体15一体的靠背5的倾动范围。

另外,关于扭转单元7,当相对于支撑基座3组装时,如前述那样,枢轴10的两端部10a不能相对转动地嵌合于支撑基座3侧的对应的嵌合槽3a4中。之后,通过使与内筒12一体的壳体15向使靠背5后倾的方向转动而使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扭转规定量,并在该状态下使支撑基座3侧的限制凸起33嵌入壳体15的开口部15e中。由此,壳体15的开口部15e的上边侧的面承受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的反作用力而与限制凸起33的上表面抵接。因此,当这样组装扭转单元7时,在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被扭转并蓄积初始反作用力的状态下,靠背5在初始位置(初始姿势)被限制转动。

保持于支撑基座3的左右的操作销19如前述那样能够根据靠背操作杆8b的转动位置而变更到前后三个位置,该三个位置是以下的位置。

(1)第一施力调整位置a1

操作销19未与作为第三轴部件的外筒14和作为第二轴部件的内筒12的任意一个卡合(嵌合)的最后退的位置(参照图7)。

(2)第二施力调整位置a2

操作销19仅与作为第三轴部件的外筒14卡合(嵌合)的中间进退位置(参照图9)。

(3)锁定位置a3

操作销19不仅与作为第三轴部件的外筒14卡合(嵌合),也与作为第二轴部件的内筒12卡合(嵌合)的最前进位置(参照图10)。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椅子1的靠背5的倾动反作用力的调整和靠背5的倾动锁定进行说明。

在将靠背5的倾动反作用力设定为“弱”的情况下,使用者把持操作单元8的靠背操作杆8b使其转动到“弱”位置。此时,靠背操作用线31被最大程度地拉入,被支撑基座3支撑的操作销19被进退操作到图7所示的第一施力调整位置a1。此时,因为操作销19未与外筒14和内筒12的任意一个卡合,因此外筒14的转动不被支撑基座3侧约束而成为自由。

在该状态下,使用者倚靠靠背5,当靠背5向后下方倾动时,与靠背5一体的内筒12相对于与支撑基座3一体的枢轴10相对转动,夹在枢轴10与内筒12之间的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被扭转,此时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发生反作用力。此时,因为外筒14追随内筒12的转动进行转动,因此夹在内筒12与外筒14之间的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不发生反作用力。因此,此时仅基于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的基础反作用力作用于靠背5。

另外,在将靠背5的倾动反作用力设定为“强”的情况下,使用者把持操作单元8的靠背操作杆8b使其转动到“强”位置。此时,靠背操作用线31被相对小地拉入,被支撑基座3支撑的操作销19被进退操作到图9所示的第二施力调整位置a2。此时,因为操作销19与外筒14卡合,因此外筒14的转动被支撑基座3限制。

在该状态下,使用者倚靠靠背5,当靠背5向后下方倾动时,与靠背5一体的内筒12相对于与支撑基座3一体的枢轴10相对转动,夹在枢轴10与内筒12之间的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被扭转。另外,因为此时外筒14的转动被支撑基座3限制,因此夹在外筒14与内筒12之间的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也同时被扭转。其结果为,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和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都发生反作用力,在基于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的基础反作用力上加上基于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的反作用力,其合计反作用力作用于靠背5。

另一方面,在锁定靠背的倾动的情况下,使用者把持操作单元8的靠背操作杆8b使其转动到“锁定”位置。此时,靠背操作用线31的拉入被解除,被支撑基座3支撑的操作销19承受螺旋弹簧28的施力被进退操作到图10所示的锁定位置a3。此时,因为操作销19不仅与外筒14卡合也与内筒12卡合,因此靠背5的转动被操作销19锁定。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椅子1的扭转单元7(反作用力机构)中,枢轴10、内筒12以及外筒14被配置成大致同轴且在径向上为多层。另外,通过枢轴10与内筒12、内筒12与外筒14之间被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和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分别连结,未直接与支撑基座3、靠背5结合的外筒14被作为反作用力调整部的操作销19限制转动,从而能够增大作用于靠背5的反作用力。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扭转单元7中,通过使操作销19从第一施力调整位置a1向第二施力调整位置a2位移来限制外筒14的转动,从而在基于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的基础反作用力上加上基于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的反作用力,能够增大作用于靠背5的反作用力。因此,即使在由扭转单元7能够确保的轴向的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确保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内筒12、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外筒14的各轴长。因此,不需要高度的设计精度就能够获得能够容易地变更反作用力的扭转单元7。

另外,尤其在本实施方式的扭转单元7中,作为最内层的轴部件的枢轴10与支撑基座3结合,并且与枢轴10的径向外侧邻接配置的内筒12与靠背5连结。而且,在内筒12的径向外侧配置有外筒14,作为反作用力调整部的操作销19在前述的第一施力调整位置a1与第二施力调整位置a2间进行进退操作。因此,操作销19能够比较容易地将被操作到第二施力调整位置a2(“强”位置)时的反作用力设定成所期望那样的反作用力。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能够以在基于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的基础反作用力上单纯加上基于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的反作用力的形式,容易地设定总反作用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扭转单元7中,配置于径向内侧的内筒12的轴向的长度设定得比配置于径向外侧的外筒14的轴向的长度长,内筒12的轴向的两侧的端部从外筒14向轴向外侧突出。因此,利用内筒12的轴向两侧的突出部分,例如,设定嵌合于嵌合凸部15d的卡定孔12b等,能够容易地将配置于外筒14的内侧的内筒12定位于壳体15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扭转单元7中,夹在枢轴10与内筒12之间和夹在内筒12与外筒14之间的施力部件由与各个周面硫化粘接的橡胶状弹性部件(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构成。因此,当在枢轴10与内筒12之间、内筒12与外筒14之间产生相对的转动时,橡胶状弹性部件在整个区域中基本上均等地扭转进行变形。因此,能够使扭转单元7整体成为紧凑的结构,而且能够获得稳定的倾动反作用力。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的轴向的外侧端面形成为相对于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向轴向外侧方倾斜,由此各橡胶状弹性部件的沿轴向的剖面是大致梯形状。因此,能够利用橡胶状弹性部件高效率地限制配置于各橡胶状弹性部件的径向内侧和外侧的轴部件的轴向的相互偏移。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扭转单元7中,始终能够获得稳定的反作用力。

接着,对图11~图13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图11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7对应的图,图12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9对应的图,图13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0对应的图。

本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101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作为反作用力机构的扭转单元107具有枢轴10、内筒12、外筒14以及壳体15,枢轴10与内筒12之间通过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连结,并且内筒12与外筒14之间通过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连结。但是,枢轴10与靠背(未图示)一体结合,外筒14与支撑基座3一体结合。而且,在外筒14和内筒12分别形成有作为反作用力调整部的操作销19的小径部19a能够嵌合的嵌合孔14a、12a,在枢轴10形成有操作销19的小径部19a的前端能够嵌合的锁定孔35。另外,操作销19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进退位移地保持于支撑基座3。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外筒14构成第一轴部件,枢轴10构成第二轴部件,内筒12构成第三轴部件。

操作销19在未与内筒12和枢轴10的任意一个卡合的第一施力调整位置a11(参照图11)、嵌合到内筒12的嵌合孔12a的第二施力调整位置a12(参照图12)以及嵌合到枢轴10的锁定孔35的锁定位置(参照图13)之间进行进退操作。

在将靠背的倾动反作用力设定为“弱”的情况下,被支撑基座3支撑的操作销19被进退操作到图11所示的第一施力调整位置a11。此时,因为操作销19未与内筒12和枢轴10的任意一个卡合,因此当枢轴10与靠背一起转动时,内筒12追随隔着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邻接的枢轴10转动位移,枢轴10与内筒12之间的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和内筒12与外筒14之间的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在串联连接的状态下发生基础反作用力。因此,此时与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单独扭转发生反作用力的情况相比较,发生的反作用力相对变小。其结果为,向靠背5作用比较小的反作用力。

另外,在将靠背的倾动反作用力设定为“强”的情况下,被支撑基座3支撑的操作销19被进退操作到图12所示的第二施力调整位置a12。此时,因为操作销19与内筒12的嵌合孔12a嵌合,因此内筒12的转动被操作销19锁定。因此,当此时枢轴10与靠背一起转动时,仅枢轴10与内筒12之间的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扭转发生变形,发生比上述的基础反作用力大的反作用力。其结果为,向靠背5作用比较大的反作用力。

另外,在锁定靠背的倾动的情况下,被支撑基座3支撑的操作销19被进退操作到图13所示的锁定位置a13。此时,因为操作销19不仅与内筒12的嵌合孔12a嵌合,也与枢轴10的锁定孔35嵌合,因此枢轴10的转动被操作销19限制。其结果为,靠背的倾动被锁定。

如以上那样,关于在本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101中使用的扭转单元107,当操作销19位于第一施力调整位置a11时,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和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在串联连接的状态下发生反作用力。而且,当操作销19从该状态被操作到第二施力调整位置a12并限制了内筒12的旋转时,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单独发生反作用力。因此,在操作销19被从第一施力调整位置a11操作到第二施力调整位置a12的情况下,能够相对于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和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在串联状态下发生反作用力的基础反作用力,使作用于靠背的反作用力增大。

因此,在本第二实施方式的扭转单元107的情况下,即使能够确保的轴向的空间有限,也能够充分确保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内筒12、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外筒14的各轴长。因此,不需要高度的设计精度就能够获得能够容易地变更反作用力的扭转单元107。

接着,对图14~图23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图14是从前方侧观察支撑基座3的一部分和扭转单元7的分解图,图15、图17、图19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7、图9、图10分别对应的剖面图。另外,图16是示出沿图15的xvi-xvi线的剖面对应的剖面的图,图18、图20是沿图17的xviii-xviii线的剖面对应的图和沿图19的xx-xx线的剖面对应的图。另外,图21是沿图20的xxi-xxi线的剖面对应的剖面图,图22、图23是沿图16的xxii-xxii线的剖面对应的剖面图。

本第三实施方式的椅子201在如下方面等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即,扭转单元7(反作用力机构)具有枢轴10、内筒12、外筒14以及壳体15,枢轴10与内筒12之间被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连结,并且内筒12与外筒14之间被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连结;枢轴10与支撑基座3侧结合成一体,内筒12经由壳体15与靠背侧结合成一体。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操作销219是一个的方面、以及操作销219的形状等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但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操作销219在未与外筒14和内筒12的任意一个卡合的第一施力调整位置a1(参照图15、图16)、仅与外筒14卡合的第二施力调整位置a2(参照图17、图18)以及锁定内筒12的转动的锁定位置a3(参照图19、图20)之间进行进退操作。

本第三实施方式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较大的不同在于,当操作销219被操作到锁定位置a3时,操作销219被嵌合到与内筒12一体的壳体15上,并锁定内筒12的转动。

在支撑基座3的后壁220c上形成有滑动自如地保持操作销219的左右方向较长的大致矩形状(角和两侧的侧部圆润的大致矩形状)的保持孔203d。另外,在中间夹持后壁220c的保持孔203d的左右两侧突出设置有向后方侧突出的一对位移限制凸起40。位移限制凸起40的与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剖面形成为纵长的大致矩形状。后壁220c通过螺栓41固定在支撑基座3的主体部。

操作销219具有加宽部219b、小径部219a以及卡定部219c,其中,该加宽部219b的剖面与保持孔203d为大致相同形状,该小径部219a从加宽部219b的轴向的一端同轴地突出,该卡定部219c从加宽部219b的轴向另一端同轴地突出。加宽部219b滑动自如地保持于后壁220c的保持孔203d中。小径部219a形成为直径比加宽部219b的最小宽度部(高度方向的宽度部分)小的圆形剖面。另外,小径部219a向扭转单元7侧突出,能够进入扭转单元7的径向内侧方向。在卡定部219c上连结有被一对螺旋弹簧28向扭转单元7方向施力的联动部件24。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联动部件24连接有靠背用操作线(未图示)。

另一方面,在扭转单元7的壳体15的前表面形成有操作销219的加宽部219b能够嵌合的横长的大致矩形状的嵌合孔42。关于嵌合孔42,确切地说,如图14所示那样在与操作销219的加宽部219b的剖面为大致相同形状的矩形状部的下部侧的中央区域,连接设置有向下方呈大致半圆状凹陷的凹陷部42a。操作销219的小径部219a因为其直径比加宽部219b的最小宽度部小,因此当靠背5位于初始位置时(初始姿势时)能够相对于嵌合孔42自由贯穿插入。但是,设置有凹陷部42a,以避免当靠背5向后下方大幅地倾动时,操作销219的小径部219a与壳体15发生干涉。如图21所示,关于扭转单元7的壳体15,通过使操作销219的加宽部219b嵌合于嵌合孔42而锁定相对于支撑基座3的转动。

另外,在壳体15的中间夹持前表面的嵌合孔42的左右两侧位置,形成有供支撑基座3侧的后壁220c的左右的位移限制凸起40插入的卡定孔43。卡定孔43的内侧的上下方向的分离幅度设定得比位移限制凸起40的高度充分大。如图22、图23所示,关于卡定孔43,当壳体15与靠背一起在上下方向上大幅地转动位移时,通过位移限制凸起40与其内表面抵接而限制靠背的倾动。此外,图22表示靠背5向初始位置方向(成为竖起姿势的方向)最大程度地转动而使卡定孔43的上边侧的面43a与限制凸起33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图23表示靠背5向后下方最大程度地转动而使卡定孔43的下边侧的面43b与限制凸起33的下表面抵接的状态。

另外,当将扭转单元7组装到支撑基座3时,将扭转单元7的枢轴10的两端部10a不能相对转动地嵌合于支撑基座3侧的对应的嵌合槽3a4中。之后,通过使与内筒12一体的壳体15向使靠背5后倾的方向转动而使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扭转规定量,并在该状态下将支撑基座3侧的位移限制凸起40嵌入壳体15的卡定孔43中。由此,如图22所示,壳体15的卡定孔43的上边侧的面43a承受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的反作用力而与位移限制凸起40的上表面抵接。当这样组装扭转单元7时,在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被扭转并蓄积初始反作用力的状态下,靠背5在初始位置(初始姿势)被限制转动。

在扭转单元7的外筒14和内筒12形成有操作销219的小径部219a能够嵌合的嵌合孔14a、12a。另外,在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与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形成有用于容许操作销219的小径部219a进入的逃逸孔13a、11a。

此外,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后面详细说明的那样,因为操作销219嵌合于壳体15中并锁定靠背的倾动,因此内筒12的嵌合孔12a的直径也可以比操作销219的小径部219a稍大。另外,在操作销219的小径部219a的长度是当操作销219的最大突出时小径部219a与内筒12的外表面不发生干涉的长度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在内筒12中设置嵌合孔12a。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枢轴10构成第一轴部件,内筒12和壳体15构成第二轴部件,外筒14构成第三轴部件。

在将靠背的倾动反作用力设定为“弱”的情况下,被支撑基座3支撑的操作销219被进退操作到图15、图16所示的第一施力调整位置a1。此时,因为操作销219未与外筒14和内筒12的任意一个卡合,因此当壳体15和内筒12与靠背一起转动时,夹在枢轴10与内筒12之间的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扭转,此时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发生反作用力。另外,此时,因为外筒14追随内筒12的转动进行转动,因此夹在内筒12与外筒14之间的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不发生反作用力。因此,仅基于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的基础反作用力作用于靠背。

另外,在将靠背的倾动反作用力设定为“强”的情况下,被支撑基座3支撑的操作销219被进退操作到图17、图18所示的第二施力调整位置a2。此时,因为操作销219嵌合于外筒14的嵌合孔14a,因此外筒14被限制旋转。因此,当靠背倾动时,内筒12相对于停止旋转的枢轴10和外筒14相对地转动,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和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扭转进行变形。其结果为,在基于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的基础反作用力上加上基于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的反作用力,该被相加所得的反作用力作用于靠背。

另外,在锁定靠背的倾动的情况下,被支撑基座3支撑的操作销219被进退操作到图19、图20所示的锁定位置a3。此时,对于操作销219来说,小径部219a嵌合于内筒12的嵌合孔12a和外筒14的嵌合孔14a,并且加宽部219b嵌合于壳体15的嵌合孔42,其结果为,锁定与壳体15一体的靠背的倾动。

如以上那样,在本第三实施方式的椅子201中采用的扭转单元7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使操作销219从第一施力调整位置a1位移到第二施力调整位置a2而限制外筒14的转动。因而,在基于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的基础反作用力上加上基于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的反作用力,能够增大作用于靠背5的反作用力。因此,即使在由扭转单元7能够确保的轴向的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确保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内筒12、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外筒14的各轴长,不需要高度的设计精度就能够获得能够容易地变更反作用力的扭转单元7。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本第三实施方式的扭转单元7是通过将操作销219嵌合到位于扭转单元7的最外周部的壳体15而锁定靠背的倾动的结构,因此能够防止向直径较小的内筒12等作用过大的负载。因此,能够长期维持扭转单元7的出厂时的性能。

接着,对图12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24是示出沿轴向切开第四实施方式的扭转单元307(反作用力机构)的剖面的图。

关于本第四实施方式的扭转单元307,在枢轴10的径向外侧配置有内筒12,在内筒12的径向外侧,轴向并列排列配置有两个外筒14a、14b。而且,枢轴10与内筒12之间利用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连结,内筒12与各外筒14a、14b之间分别经由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a、13b而连结。

构成反作用力调整部的操作销19a、19b对应各外筒14a、14b而设置有两个。在各外筒14a、14b形成有操作销19a、19b能够嵌合的嵌合孔14aa、14ba,在内筒12形成有操作销19a、19b能够嵌合的嵌合孔12aa、12ba。

关于本第四实施方式的扭转单元307,例如,枢轴10与支撑基座等支撑构造体(支撑部件)一体地结合,内筒12与靠背(被支撑部件)一体地结合进行使用。

在该扭转单元307中,在获得较弱的反作用力的情况下,使操作销19a、19b位移到既不与内筒12卡合也不与外筒14a、14b卡合的位置。在获得中等程度的反作用力的情况下,使一方的操作销19a位移到与外筒14a的嵌合孔14aa嵌合的位置。而且,在获得较强的反作用力的情况下,使两个操作销19a、19b位移到与对应的外筒14a、14b的嵌合孔14aa、14ba嵌合的位置。

即,当操作销19a、19b位于既不与内筒12卡合也不与外筒14a、14b卡合的位置时,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单独发生基础反作用力。

当一方的操作销19a位于与外筒14a的嵌合孔14aa嵌合的位置时,一方的外筒14a的转动被锁定,一方的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a发生反作用力。其结果为,在基于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的基础反作用力上加上基于一方的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a的基础反作用力。

当两个操作销19a、19b位于与对应的外筒14a、14b的嵌合孔14aa、14ba嵌合的位置时,两个外筒14a、14b的转动被锁定,两个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a、13b发生反作用力。其结果为,在基于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的基础反作用力上加上基于两个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a、13b的基础反作用力。

因此,第四实施方式的扭转单元307能够实现三阶段的反作用力调整,而不会导致轴长、外径的增大。

此外,在该扭转单元307的情况下,通过将操作销19a、19b中的至少一方嵌合于内筒的嵌合孔12aa、12ba中而能够锁定靠背的倾动。

最后,对图25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25是示出沿轴向切开第五实施方式的扭转单元407(反作用力机构)的剖面的图。

本第五实施方式的扭转单元407在枢轴10的径向外侧经由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结合有内筒12,在内筒12的径向外侧结合有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关于该扭转单元407,例如,枢轴10与支撑基座等支撑构造体(支撑部件)结合,内筒12与靠背(被支撑部件)结合进行使用。而且,在内筒12的外周面与外筒14的外周面分别设置有齿轮齿12e、14e,能够进退位移的操作齿轮(限制凸起)33、操作齿轮(反作用力调整部)34能够啮合于各齿轮齿12e、14e。

在本第五实施方式的扭转单元407中,在获得较弱的反作用力的情况下,使操作齿轮33、34远离内筒12和外筒14。由此,外筒14追随内筒12进行旋转,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单独发生基础反作用力。

另外,在获得较强的反作用力的情况下,使操作齿轮34与外筒14的齿轮齿14e啮合。由此,外筒14的转动被锁定,除了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11之外,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13也发生反作用力。

而且,在锁定靠背的倾动的情况下,使操作齿轮33与内筒12的齿轮齿12e啮合。由此,枢轴10与内筒12的相对转动被锁定。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枢轴、内筒以及外筒构成三层的轴部件,只要径向配置的轴部件是三层以上,也可以更多。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不需要高度的设计精度就能够容易地变更作用于支撑部件与被支撑部件之间的反作用力的反作用力机构、以及使用该反作用力机构的椅子。

附图标记说明

1、101、201:椅子;3:支撑基座(支撑构造体、支撑部件);5:靠背(被支撑部件);7、307、407、507:扭转单元(反作用力机构);10:枢轴(第一轴部件、轴部件);11:第一橡胶状弹性部件(施力部件);12:内筒(第二轴部件、轴部件);13、13a、13b:第二橡胶状弹性部件(施力部件);14、14a、14b:外筒(第三轴部件、轴部件);19、19a、19b:操作销(反作用力调整部);34:操作齿轮(反作用力调整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