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20210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关于一种窗帘。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种类的窗帘,例如罗马帘、百叶帘以及蜂巢帘。一般来说,窗帘设有一操作绳,经由拉动操作绳可拉上以及降下窗帘。这些类型的窗帘可包含有板体组件,且板体组件具有多条横向片。经由调整横向片即可关闭或打开板体组件。然而,这功能通常需要在窗帘中设有合适的机构。而市面上现有的部分窗帘,通常需要将板体组件放到最下方,才能够将板体组件从遮光打开至透光,使窗帘的操作不方便。

因此,目前有需要一种方便操作且至少可解决上述问题的窗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窗帘包含有一顶架,具有一侧壁;一卷筒,与该顶架相枢接;一板体组件,与该卷筒相连接,该板体组件包含有一第一板体、一第二板体以及多个横向片,该多个横向片分别与该第一板体和该第二板体相连接,该卷筒可转动以卷绕或展开该板体组件,且该板体组件还可介于开启状态和遮蔽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其中,该板体组件的开启状态允许光线通过,该板体组件的遮蔽状态则阻挡光线通过;以及一开启控制模组,与该顶架相组接且包含有一定位臂,该定位臂与一搓筒相枢接;其中,该开启控制模组可驱使该搓筒相对于该定位臂旋转,并带动该定位臂和该搓筒介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相对于该顶架移动,该搓筒在第一位置时与该侧壁相隔开,该搓筒在第二位置时则压该板体组件至该侧壁,且该搓筒在第二位置时还可相对于该定位臂进一步旋转,以促使该第一板体相对于该第二板体滑动,从而将该板体组件从遮蔽状态切换至开启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窗帘处于完全拉上或收回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为绘示窗帘处于降下且遮蔽状态的立体图。

图3为绘示窗帘处于放下且开启状态的立体图。

图4为绘示窗帘的分解图。

图5为绘示窗帘中之垂直控制模组的立体图。

图6为绘示垂直控制模组的分解图。

图7为沿着垂直控制模组的枢轴线之截面的剖视图。

图8为沿着垂直于枢轴线的截面绘示垂直控制模组的剖视图。

图9和图10分别绘示两个开启控制模组在板体组件处于遮蔽状态时之对应状态的剖视图。

图11和图12分别绘示两个开启控制模组在板体组件处于开启状态时之对应状态的剖视图。

图13为绘示两个开启控制模组和搓筒之组合的剖视图。

图14和图15为绘示两个开启控制模组中之一者的立体图。

图16绘示图14和图15中所示之开启控制模组的分解图。

图17绘示图14和图15中所示之开启控制模组的剖视图。

图18-20分别绘示图14和图15中所示之开启控制模组中所设有的三个弹簧的示意图。

图21和图22为绘示两个开启控制模组中之另一者的立体图。

图23绘示图21和图22中所示之开启控制模组的分解图。

图24绘示图21和图22中所示之开启控制模组的剖视图。

图25a-27d为沿不同剖面绘示图17的开启控制模组在板体组件从遮蔽状态切换至开启状态时之作动的剖视图。

图28a-29d为沿不同剖面绘示图17的开启控制模组在板体组件从开启状态切换至遮蔽状态时之作动的剖视图。

图30和图31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供之窗帘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3分别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窗帘100处于全升起或收回状态、放下且遮蔽状态、以及放下且开启状态的立体图。图4为绘示窗帘100的结构分解图。参阅图1-4,窗帘100可包含一顶架102、一板体组件104、一底部106以及一致动系统108,且致动系统108包含有至少两个操作件110、214,以便控制板体组件104的移动。

顶架102可固定于窗户框的顶部,且可具有任何合适的形状。依据一实施例,顶架102可包含一覆盖件113以及两个相对的侧盖114、115,两个侧盖114、115分别固接于覆盖件113的左右两侧。顶架102可具有一内腔,以容置窗帘100的至少部分致动系统108。

板体组件104的上、下端分别与致动系统108、底部106相连接。板体组件104可包含有两个板体116、118以及多个横向片120。各板体116、118的宽度大致水平地延伸,各板体116、118的长度则垂直于宽度方向。横向片120设置于两个板体116、118之间,且沿着板体的长度分别与两个板体116、118相连接。依据一实施例,两个板体116、118及/或横向片120可由弹性材质所制成,弹性材质可包含,但不限于,布料、织物、网状材质等。依据一些实施例,两个板体116、118例如包含透明或半透明的布料,而横向片120可包含不透光材质。板体组件104可朝向顶架102的内侧收回和从顶架102向外展开或放下。板体组件104从顶架102向外展开或放下至任一高度时,两个板体116、118还可相对移动并带动横向片120旋转,使板体组件104能够介于遮蔽状态和开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如图2所示,当板体组件104处于遮蔽状态时,横向片120大致呈垂直且彼此垂直地重迭,以便阻挡光线通过板体组件104。如图3所示,当板体组件104处于开启状态时,横向片120转为大致水平方向且呈相互平行,从而在板体组件104中形成多个供光线通过的间隙119。如后详述,板体组件104的垂直位置、板体组件104介于遮蔽状态和开启状态之间的切换均可经由致动系统108的操作来控制。

底部106可设于板体组件104的底部作为加重结构,且在板体组件104朝向顶架102收回或从顶架102展开时,底部106可随板体组件104垂直地移动。参阅图4,底部106例如包含一个长形状的硬质轨道121以及两个分别连接于硬质轨道121左右两侧的端盖122。硬质轨道121上还可固定一个可拆卸的加重杆124,以调整底部106的重量。加重杆124可被一覆盖片126所隐蔽。依据一实施例,两个面板116、118还可与一接合片128相固定,而接合片128又可与底部106相固接,从而使底部106易于固接板体组件104。

参阅图1-4,致动系统108可包含一卷筒132、一垂直控制模组134、一搓筒136以及两个开启控制模组200a、200b。卷筒132设于顶架102的内侧并由顶架102枢转地支撑,且卷筒132与板体组件104(例如两个板体116、118)相连接。依据一实施例,卷筒132的外周围表面上在两个相间隔的角度位置处可分别设有两个沟槽132a,两个板体116、118可分别与两个长形条139相固接,且两个长形条139可分别插入两个沟槽132a内,从而将板体组件104固接卷筒132。依据卷筒132的旋转方向,板体组件104可朝向顶架102收合并卷绕于卷筒132上、或从卷筒132展开至顶架102的下方。板体组件104卷绕于卷筒132时,板体116面向内侧,板体118则面向外侧。窗帘100安装于房间内时,板体116、118可分别对应前板体和后板体,前板体面向房间内,后板体则位于前板体的后方。

卷筒132绕枢轴线p1与顶架102相枢接,其中,枢轴线p1沿顶架102的长度延伸。依据一实施例,卷筒132的一端部132b可与一耦合栓140相固接,卷筒132组装于顶架102的内侧时,耦合栓140可与顶架102的侧盖115相枢接。卷筒132的另一端部132c可与垂直控制模组134旋转地耦接,且垂直控制模组134组接于邻近顶架102的另一侧盖114之处。垂直控制模组134可驱使卷筒132绕着枢轴线p1相对于顶架102旋转,以便卷绕和展开板体组件104。

配合图4,图5和图6为分别绘示垂直控制模组134的立体图和分解图,而图7和图8则分别沿着枢轴线p1和垂直于枢轴线p1的截面绘示垂直控制模组134的剖视图。参阅图4-8,垂直控制模组134可包含操作件110、一固定轴141、一或多个弹簧143、一链轮145、一卷筒连接器147以及一外壳149。固定轴141可与顶架102的侧盖114相固接,且固定轴141与卷筒132的枢轴线p1呈同轴线。

各弹簧143可为螺旋弹簧。各弹簧143可具有两个相间隔的端部143a、143b,且绕固定轴141组装并与固定轴141紧密地接触。往一方向顶推各端部143a、143b时即可促使弹簧143扩展并与固定轴141松开,往另一相对的方向顶推各端部143a、143b时则可促使弹簧143收缩并紧束固定轴141。

固定轴141可通过链轮145中所设有的开孔,使固定轴141得以枢转地支撑链轮145,藉此链轮145能够绕着枢轴线p1旋转。链轮145的周缘可与操作件110相啮合。依一实施例,操作件110例如为珠链,而链轮145的周缘包含有多个供珠链啮合的缺口150。因此,操作件110被拉动时即可驱使链轮145朝任一方向旋转。例如,操作件110可具有一外部110a和一内部110b,向下拉动外部110a和内部110b中之一者时可驱使链轮145朝一方向转动,向下拉动外部110a和内部110b中之另一者时则可驱使链轮145往相反的方向转动。

链轮145还可与一致动件151相固接,而致动件151可具有一个部分地围绕固定轴141的舌部152。例如,致动件151可包含有一个具多边形剖面的轴杆部153,而轴杆部153可插入链轮145并经由螺丝与链轮145相固接。因此,链轮145旋转地耦接致动件151。致动件151的舌部152可沿弹簧143部分周围的第一区域延伸,使链轮145朝任一方向的旋转可促使致动件151的舌部152选择性地顶推两个端部143a、143b中之一者,从而促使弹簧143扩展并松开。例如,链轮145朝第一方向转动时,致动件151的舌部152可顶推弹簧143的端部143a并促使弹簧143松开,而链轮145往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时,致动件151的舌部152可顶推弹簧143的端部143b并促使弹簧143松开。

继续参阅图4-8,卷筒连接器147可旋转地耦接卷筒132,且固定轴141可通过卷筒连接器147中所设有的开孔,使固定轴141得以枢转地支撑卷筒连接器147,藉此卷筒连接器147能够绕着枢轴线p1转动。依据一实施例,卷筒连接器147可为一个插入卷筒132内的栓件,卷筒连接器147的外表面设有多个凸齿147a,而凸齿147a可与卷筒132内侧的内齿133相卡合,使卷筒连接器147与卷筒132旋转地耦接。因此,卷筒连接器147与卷筒132可以同步旋转,以便卷绕和展开板体组件104。

参阅图6和图8,卷筒连接器147的内侧还可设有一肋部154,肋部154具有两个相对的边缘。依据一实施例,肋部154可与卷筒连接器147为一体成型。卷筒连接器147组装时,肋部154沿弹簧143部分周围的第二区域延伸,使肋部154能够选择性顶推弹簧143的两个端部143a、143b中之任一者,以促使弹簧143收缩并紧束固定轴141。

参阅图5-7,垂直控制模组134还可包括一凸齿部156,且凸齿部156与卷筒连接器147相连接。依据一实施例,凸齿部156可具有大致圆形的外周围,且沿外周围设有多个凸齿。为相连接的凸齿部156和卷筒连接器147可朝任一方向同步旋转。因此,凸齿部156可旋转地耦接卷筒132。

参阅图4-7,外壳149可与顶架102相固定,且外壳149可至少部分地覆盖链轮145及致动件151。操作件110可以伸出于外壳149和顶架102。至于卷筒连接器147和凸齿部156则可显露于外壳149的外侧。

要放下板体组件104时,使用者可以往下拉动操作件110的外部110a和内部110b中之一者(例如外部110a),如此可迫使链轮145朝第一方向转动并带动致动件151去顶推两个端部143a、143b中之一者,从而促使弹簧143扩展并松开。接着,松开后的弹簧143可以与链轮145同步旋转并顶推卷筒连接器147的肋部154,卷筒连接器147、卷筒132及凸齿部156藉此将随着弹簧143和链轮145朝相同方向同步转动,以便展开并放下板体组件104。

要拉上板体组件104时,使用者可向下拉动操作件110的外部110a和内部110b中之另一者(例如内部110b),如此可迫使链轮145往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并带动致动件151去顶推两个端部143a、143b中之另一者,从而促使弹簧143扩展并松开。接着,松开后的弹簧143同样可以与链轮145同步转动并顶推肋部154,卷筒连接器147、卷筒132及凸齿部156藉此将随着弹簧143和链轮145朝相同方向同步转动,以便卷绕并拉上板体组件104。

操作件110未被操作且链轮145维持静止(例如当板体组件104位于所需高度)时,板体组件104与底部106所组成的悬吊重量将对于卷筒132和卷筒连接器147产生扭力,从而促使肋部154顶推弹簧143的两个端部143a、143b中之一者,使弹簧143收缩并紧束固定轴141。当肋部154维持与两个端部143a、143b中之一者的接触,弹簧143对于固定轴141的紧束作用可阻止弹簧143、卷筒连接器147以及卷筒132绕着枢轴线p1转动,使板体组件104和底部106能够维持在任何需要的位置,例如图1-3所示的不同位置。

配合图1-4,图9-12为绘示搓筒136和两个开启控制模组200a、200b将板体组件104介于遮蔽状态和开启状态之间作切换的运作之剖视图。更具体而言,图9和图10分别绘示开启控制模组200a、200b在板体组件104处于遮蔽状态时的对应状态之剖视图,而图11和图12分别绘示开启控制模组200a、200b在板体组件104处于开启状态时的对应状态之剖视图。

参阅图1-4和图9-12,搓筒136可由两个开启控制模组200a、200b活动地支撑,其中,开启控制模组200a、200b与顶架102相组接,且开启控制模组200a、200b分别与搓筒136的两个相对侧端相连接。更具体而言,各开启控制模组200a、200b可包含有一定位臂202,且定位臂202绕枢轴线p2与搓筒136相枢接。定位臂202可枢接于顶架102中,使定位臂202能够绕枢轴线p3相对于顶架102旋转。两个开启控制模组200a、200b可独立于垂直控制模组134操作,以便带动搓筒136相对于定位臂202旋转,且带动定位臂202和搓筒136介于图9和图10所述的第一或放开位置与图11和图12所述的第二或夹住位置之间相对于顶架102移动。

在图9和图10中所示的放开位置,搓筒136与顶架102的侧壁160相隔开,使板体组件104在无受阻碍的状态下能够通过搓筒136与侧壁160间的间隙移动,以便调整其垂直位置。搓筒136的放开位置为对应板体组件104的遮蔽状态。

在图11和图12中所示的夹住位置,搓筒136自放开位置升起并压板体组件104至顶架102的侧壁160。藉此,板体组件104被夹于搓筒136和侧壁160之间,且板体116、118分别与搓筒136、侧壁160相接触。定位臂202和搓筒136维持于夹住位置时,开启控制模组200a、200b还可驱使搓筒136相对于定位臂202旋转,从而促使板体116相对于板体118向上滑动。板体116、118之间的相对滑动将促使横向片120旋转,使板体组件104从遮蔽状态切换至开启状态。

为了增加与板体116、118的摩擦接触,搓筒136的外表面和侧壁160可分别由摩擦材质164、165(如图4所示)覆盖。摩擦材质164、165例如包括,但不限于,橡胶材质。摩擦材质164例如形成一套筒或垫体,并可覆盖至少部分搓筒136。摩擦材质165例如为垫体,并可盖至少部分侧壁160。

依据一些实施例,开启控制模组200a、200b可带动定位臂202相对于顶架102移动并同时驱使搓筒136相对于定位臂202旋转。例如,搓筒136在定位臂202从图9和图10的放开位置移动至图11和图12的夹住位置时可以朝一方向旋转,而搓筒136在定位臂202从夹住位置移动至放开位置时则朝相反的方向旋转。另外,搓筒136在定位臂202从放开位置移动至夹住位置时可以朝一方向旋转,且在定位臂202维持于夹住位置的状态下还可以朝相同方向继续旋转,从而促使板体组件104从遮蔽状态切换至开启状态。相反地,搓筒136在定位臂202从夹住位置移动至放开位置时可以朝反方向旋转,以促使板体组件104从开启状态切换至遮蔽状态。

继续参阅图1-4和图9-12,两个开启控制模组200a、200b中之一者的邻近处还可设有一安全锁204。例如,安全锁204可枢接于开启控制模组200b的邻近处,而开启控制模组200b设置于靠近垂直控制模组134。开启控制模组200b的定位臂202为切换板体组件104至开启状态而从放开位置移动至夹住位置时,即可接触并带动安全锁204向上旋转,使安全锁204与凸齿部156相卡合,从而阻止卷筒132旋转。藉此,垂直控制模组134的操作可以被阻挡,以防止处于开启状态的板体组件104产生不妥当的垂直移动。另外,定位臂202为切换板体组件104至遮蔽状态而从夹住位置移动至放开位置时,则可让安全锁204向下旋转(例如由重力)并脱离凸齿部156的卡合,从而允许卷筒132旋转。因此,处于遮蔽状态的板体组件104可进行垂直调整。

配合图1-4和图9-12,以下将参考图13-24说明两个开启控制模组200a、200b的结构和组合。更具体而言,图13为绘示两个开启控制模组200a、200b和搓筒136的组合之剖视图,图14和图15绘示开启控制模组200a的立体图,而图16和图17分别绘示开启控制模组200a的分解图和剖视图。

参阅图4和图13-17,开启控制模组200a可设置于侧盖115的邻近处,使开启控制模组200a位于顶架102中在垂直控制模组134的相对侧端。开启控制模组200a可包括一定位臂202、一壳体210、一旋转件212、操作件214、一减速组件216、一臂体致动组件218及一齿轮系220。壳体210可与顶架102相固接,例如与顶架102的侧盖115相固接。依据一实施例,壳体210可包含三个互相固接的壳体部210a、210b、210c。壳体210内可具有中空内侧以至少部分地容置定位臂202、旋转件212、减速组件216、臂体致动组件218及齿轮系220。

定位臂202可绕枢轴线p3与壳体210相枢接。依据一实施例,定位臂202可在两个壳体部210a、210c之间由壳体210枢转地支撑,且可由两个平行且硬质的侧板222、224组成。

旋转件212可与壳体210相枢接,且可与操作件214相连接。依据一实施例,旋转件212例如为链轮,而操作件214为与链轮相啮合的珠链。旋转件212可绕枢轴线p3与壳体部210c相枢接,并与定位臂202呈同轴线。操作件214可伸出于壳体210和顶架102提供使用者操作。

减速组件216可通过壳体部210b组装,且经由连接杆226耦接旋转件212,其中,连接杆226沿枢轴线p3延伸。依据一实施例,减速组件216和旋转件212可分别设置于定位臂202的两个相对侧。减速组件216可包含有一行星齿轮系,所述行星齿轮系可包括一中央齿轮228、一承载件230及多个行星齿轮232,且承载件230枢转地支撑行星齿轮232。中央齿轮228可与一耦接件234相固接,而耦接件234又与连接杆226相固接。藉此,旋转件212和中央齿轮228旋转地耦接并可同步旋转。承载件230绕枢轴线p3受枢转地支撑,且与一轴杆部相固接,此轴杆部作为减速组件216的输出轴236。承载件230的中空内侧可提供连接杆226通过。行星齿轮232分别与承载件230相枢接,且容置于壳体部210b中。行星齿轮232分别与中央齿轮228和壳体部210b内所设有的内齿238相啮合,其中,内齿238围绕行星齿轮232分布。藉由此组合结构,减速组件216可将旋转件212的驱动速度转换成输出轴236的较低驱动速度。例如,旋转件212完成2.5圈时,输出轴236才旋转1圈。值得一提,本发明不限于前述例子,并可采用其它减速比例。

参阅图16和图17,臂体致动组件218可与减速组件216的输出轴236相连接,且可设为能够绕定位臂202的枢轴线p3旋转。依据一实施例,臂体致动组件218可包括一致动件240及两个弹簧242、244,其中,致动件240和弹簧242、244均相对于定位臂202的枢轴线p3呈同轴线组装,而连接杆226通过臂体致动组件218和承载件230。配合图16和图17,图18和图19为分别绘示臂体致动组件218的弹簧242、244的示意图。参阅图16-19,弹簧242、244可为螺旋弹簧。弹簧242可具有两个相间隔的端部242a、242b并绕输出轴236组接,使弹簧242与输出轴236紧密地接触。弹簧244可具有两个相间隔的端部244a、244b并组装于壳体210(例如壳体部210a)的内腔中在定位臂202的邻近处,且弹簧244的外周围可与内腔的内壁246紧密地接触。

致动件240可设置于两个弹簧242、244之间,且可绕定位臂202的枢轴线p3受枢转地支撑。依据一实施例,致动件240可为单一构件。致动件240可具有两个朝相反方向突出的舌部248、250。舌部248可设置于弹簧242的两个端部242a、242b之间所界定的间隙252(如图18所示)中,而舌部250可设置于弹簧244的两个端部244a、244b之间所界定的间隙254(如图19所示)中。藉由此组合结构,致动件240与两个端部242a、242b中之任一者之间产生按压接触时可促使弹簧242进一步收缩并紧束减速组件216的输出轴236,而致动件240与两个端部244a、244b中之任一者之间产生按压接触时可促使弹簧244收缩并与壳体210的内壁246松开。

致动件240和弹簧242、244可相互接触并同步旋转,以促使定位臂202介于图9所示的放开位置和图11所示的夹住位置之间转动。尤其,致动件240可朝任一方向旋转,以顶推两个端部244a、244b中之任一者至抵接定位臂202上所设有的舌部256,从而促使弹簧244收缩并与壳体210的内壁246松开。弹簧244与壳体210的内壁246松开后,致动件240即可顶推弹簧244和定位臂202介于放开位置和夹住位置之间相对于壳体210旋转。

当定位臂202介于放开位置和夹住位置之间旋转时,弹簧242可维持紧束减速组件216的输出轴236之状态。定位臂202到达夹住位置时,两个端部242a、242b中之一者将抵接壳体210中所设有的一止动部258(止动部258例如设置于壳体部210a内),从而促使弹簧242扩展并与输出轴236松开,使输出轴236能够在定位臂202维持于夹住位置的状态下继续转动。

参阅图16和图17,减速组件216的输出轴236可经由齿轮系220耦接搓筒136。依据一实施例,齿轮系220可包括多个齿轮260、262、264。齿轮260可绕减速组件216的输出轴236紧密地组装,使齿轮260和输出轴236能够同步旋转。齿轮262、264可由定位臂202枢转地支撑,且齿轮262分别与齿轮260、264相啮合。

齿轮264旋转地耦接搓筒136。例如,搓筒136中可嵌入一连接栓件266,齿轮264可与一个具有多边形剖面的轴杆268相固接,而轴杆268通过连接栓件266中所设有的互补形状通孔组装。因此,齿轮264、连接栓件266及搓筒136组接于定位臂202时均与枢轴线p2呈同轴线。

在开启控制模组200a中,操作件214被使用者操作时可驱使旋转件212朝任一方向旋转。接着,旋转件212可驱使臂体致动组件218旋转,从而促使定位臂202介于放开位置和夹住位置之间移动,且同时驱使搓筒136相对于定位臂202旋转。

参阅图14-17,开启控制模组200a还可包括一扣合件270及一弹簧271。扣合件270与定位臂202活动地组接。例如,扣合件270可绕搓筒136的枢轴线p2受枢转地支撑,使扣合件270和搓筒136能够相对于定位臂202同步旋转。扣合件270可移动以与壳体210上所设有的一凸台272(凸台272例如设于壳体部210c上)相卡合,从而协助定位臂202和搓筒136维持夹住位置。另外,扣合件270亦可移动以脱离凸台272的卡合,使定位臂202能够从夹住位置移动至放开位置。

依据一实施例,扣合件270可为单一构件,并具有一轴杆274、一突起276及一舌部278。齿轮264可与一轴杆部280相固接,轴杆部280可在轴杆268的相对侧伸出于齿轮264,而扣合件270的轴杆274可通过轴杆部280枢接,使扣合件270能够绕枢轴线p2受枢转地支撑。

弹簧271可为螺旋弹簧,且绕齿轮264的轴杆部280组装,使弹簧271紧密地接触轴杆部280。图20为绘示弹簧271的示意图。如图20所示,弹簧271可具有两个相间隔的端部271a、271b。扣合件270的舌部278在组装后可位于两个端部271a、271b之间所界定的间隙282,使舌部278与两个端部271a、271b中之任一者之间产生按压接触时可促使弹簧271进一步收缩并紧束齿轮264的轴杆部280。

藉由前述组合结构,搓筒136、齿轮264、弹簧271及扣合件270可朝任一方向同步旋转,而扣合件270与壳体210的凸台272相卡合时可协助板体组件104维持开启状态。

如图25a所示,定位臂202还可具有两个挡止部202a、202b,以便界定搓筒136相对于定位臂202的旋转范围。举例而言,参阅图17和图25a,搓筒136可设有一凸部266a(凸部266a例如与连接栓件266一体形成),而凸部266a被限制移动于两个挡止部202a、202b之间。因此,旋转件212可朝第一方向旋转直到搓筒136上的凸部266a与挡止部202b相接触,从而迫使旋转件212停止于板体组件104的开启状态,而旋转件还可朝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直到凸部266a与另一挡止部202a相接触,从而迫使旋转件212停止于板体组件104的遮蔽状态。

配合图13-20,图21-24为绘示另一开启控制模组200b的示意图。参阅图21-24,开启控制模组200b中没有开启控制模组200a中所设有的操作件214,除此以外,开启控制模组200b具有与开启控制模组200a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因开启控制模组200b与垂直控制模组134设置于同一侧,在开启控制模组200b中省略操作件214之配置可避免顶架102的同一侧同时具有两个操作件,从而防止操作错误和操作件的缠绕。

如图4和图13所示,两个开启控制模组200a、200b可经由一连接杆284相连接,其中,连接杆284的两个相对侧端可分别与开启控制模组200a、200b的耦接件234相连接,且连接杆284可由套件286包覆。另外,两个连接栓件266亦可经由另一连接杆288相连接,其中,连接杆288通过搓筒136的内侧。藉由连接杆284、288的连接,两个开启控制模组200a、200b可以相同方式同步作动。

如图21-23所示,安全锁204可与开启控制模组200b的壳体210相枢接,并设置于其定位臂202的邻近处。开启控制模组200b的定位臂202为开启板体组件104向上旋转时可顶推安全锁204向上移动,使安全锁204与凸齿部156相卡合(如图12所示)。而开启控制模组200b的定位臂202为关闭板体组件104向下旋转时则允许安全锁204由重力落下,使安全锁204脱离凸齿部156的卡合(如图10所示)。

各开启控制模组200a、200b均具有紧凑的结构,且在顶架102中与搓筒136相组接时占用较小空间。

配合图1-4、9、11、16、17,图25a-27d为绘示开启控制模组200a在板体组件104从遮蔽状态切换至开启状态时之作动的剖视图,而图28a-29d为绘示开启控制模组200a在板体组件104从开启状态切换至遮蔽状态时之作动的剖视图。在图25a-29d中,具有「a」字的图号(即图25a、26a、27a、28a、29a)为沿图17所示的剖面a绘示部分开启控制模组200a处于不同状态。具有「b」字的图号(即图25b、26b、27b、28b、29b)为沿图17所示的剖面b绘示部分开启控制模组200a处于不同状态。具有「c」字的图号(即图25c、26c、27c、28c、29c)为沿图17所示的剖面c绘示部分开启控制模组200a处于不同状态。具有「d」字的图号(即图25d、26d、27d、28d、29d)为沿图17所示的剖面d绘示部分开启控制模组200a处于不同状态。

共同参阅图2、9、16、17和图25a-25d,所示的开启控制模组200a处于放开位置,其对应板体组件104的遮蔽状态。此时,弹簧242紧束减速组件216的输出轴236,弹簧244与壳体210的内壁246紧密地接触,而弹簧271紧束齿轮264的轴杆部280。连接栓件266的凸部266a可与定位臂202的挡止部202a相抵接,以协助定位臂202维持放开位置。另外,扣合件270的突起276脱离壳体210的凸台272的卡合。当开启控制模组200a处于放开位置时,使用者可以操作垂直控制模组134的操作件110(如图2所示),以便调整板体组件104至所要的高度,其中,板体组件104在进行垂直调整时均维持遮蔽状态。

使用者可以在板体组件104伸出于顶架102下方的任何位置上切换板体组件104至遮蔽状态或开启状态。共同参阅图3、11、16、17和图26a-26d,使用者可以操作开启控制模组200a的操作件214,以将板体组件104从遮蔽状态切换至开启状态。操作件214被操作时,旋转件212将旋转并驱使减速组件216的输出轴236、和紧束输出轴236的弹簧242同步旋转。接着,输出轴236的旋转可带动齿轮260、262、264转动,从而使连接栓件266和搓筒136朝方向r1同步旋转,藉以带动凸部266a移离挡止部202a而朝向挡止部202b移动。紧束于齿轮264的轴杆部280上之弹簧271亦与齿轮264同步转动,并经由其端部271a与舌部278间的接触可顶推扣合件270朝相同方向旋转。另外,输出轴236和弹簧242的旋转可促使弹簧242的端部242a去顶推致动件240的舌部248,从而促使致动件240朝相同方向旋转。接着,致动件240的旋转将带动其舌部250去顶推弹簧244的端部244a至抵接定位臂202的舌部256,从而使弹簧244收缩并与壳体210的内壁246松开。接着,致动件240、弹簧244及定位臂202可经由致动件240的施力在相互接触的状态下朝向夹住位置旋转。

共同参阅图3、11、16、17和图27a-27d,定位臂202到达夹住位置时,弹簧242的端部242b可抵接壳体210的止动部258,从而迫使弹簧242、致动件240、弹簧244及定位臂202停止,并促使弹簧242扩展并与减速组件216的输出轴236松开。因此,弹簧242、致动件240、弹簧244及定位臂202均可维持静止于夹住位置,而减速组件216的输出轴236可藉由旋转件212的驱动继续旋转。接着,输出轴236的进一步旋转可经由齿轮260、262、264的传动作用驱使连接栓件266和搓筒136继续朝方向r1相对于定位臂202旋转,而定位臂202仍维持静止于夹住位置。因此,搓筒136可促使板体116相对于板体118朝上滑动,从而旋转横向片120并将板体组件104切换至开启状态。当搓筒136朝开启板体组件104的方向r1旋转时,扣合件270的突起276可朝向壳体210的凸台272移动。

凸部266a抵接定位臂202的挡止部202b时即可迫使旋转件212和搓筒136停止于板体组件104的开启状态,并阻止旋转件212进一步旋转。板体组件104处于开启状态时,扣合件270的突起276可与壳体210的凸台272相卡合。此卡合作用可促使弹簧244与壳体210的内壁246产生进一步的摩擦接触,以协助定位臂202维持夹住位置并维持板体组件104的开启状态。

要将板体组件104从开启状态切换至遮蔽状态时,使用者可朝开启板体组件104的相反方向操作操作件214。共同参阅图2、16、17和图28a-28d,操作件214被操作时,旋转件212将旋转并驱使减速组件216的输出轴236、和紧束输出轴236的弹簧242同步旋转。接着,输出轴236的旋转可带动齿轮260、262、264转动,从而使连接栓件266和搓筒136朝方向r2(即上述方向r1的反方向)同步旋转,藉以带动凸部266a移离挡止部202b而朝向挡止部202a移动。藉此,搓筒136可协助移动板体116,使板体116相对于板体118向下移动,以便关闭板体组件104。同时,紧束于齿轮264的轴杆部280上之弹簧271亦与齿轮264同步转动,并经由其端部271b与舌部278间的接触可顶推扣合件270朝相同方向旋转。因此,扣合件270的突起276可脱离壳体210的凸台272的卡合。

另外,输出轴236和弹簧242的旋转还可促使弹簧242的端部242b去顶推致动件240的舌部248,从而促使致动件240朝相同方向旋转。接着,致动件240的旋转将带动其舌部250去顶推弹簧244的端部244b至抵接定位臂202的舌部256,从而使弹簧244收缩并与壳体210的内壁246松开。接着,致动件240、弹簧244及定位臂202可经由致动件240的施力在相互接触的状态下朝向放开位置旋转。因此,搓筒136可放开板体组件104,而底部106所产生的向下施力将促使板体组件104恢复遮蔽状态。

共同参阅图9、16、17和图29a-29d,定位臂202到达放开位置时,弹簧242的端部242a可抵接壳体210的止动部258,从而迫使弹簧242、致动件240、弹簧244及定位臂202停止,并促使弹簧242扩展并与减速组件216的输出轴236松开。因此,弹簧242、致动件240、弹簧244及定位臂202均可维持静止于放开位置,而减速组件216的输出轴236可藉由旋转件212的驱动继续旋转。接着,输出轴236的进一步旋转可经由齿轮260、262、264的传动作用驱使连接栓件266和搓筒136继续相对于定位臂202旋转,而定位臂202仍维持静止于放开位置。搓筒136可继续旋转直到凸部266a抵接定位臂202的挡止部202a并迫使搓筒136停止。

藉由连接杆284、288的连接(如图13所示),当板体组件104介于遮蔽状态和开启状态之间作切换时,两个开启控制模组200a、200b可如同上述以相同方式同步作动。另外,如图10、12所示,开启控制模组200b的定位臂202朝开启或关闭板体组件104的方向旋转时,可致使安全锁204与凸齿部156相卡合、或脱离凸齿部156的卡合,以利于阻止板体组件104在开启状态下发生不妥当的垂直移动。

图30和图31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窗帘100之立体图,其中,使用操作件214’取代前述开启控制模组200a的操作件214。操作件214’为长形的棒条,而非珠炼。操作件214’可经由齿轮系(图未示)与连接杆226(如图16所示)相连接。除了操作件214’和用于连接至连接杆226的相应齿轮系,图30和图31的窗帘100可具有与前述实施例的窗帘实质上相同的结构。

本发明的窗帘具有可调整板体组件的垂直位置,且在任何高度关闭和开启板体组件的功能。窗帘中具有两个不同操作件提供使用者操作,以独立地调整板体组件的垂直位置和切换板体组件至遮蔽状态或开启状态。

以上叙述依据本发明多个不同实施例,其中各项特征可以单一或不同结合方式实施。因此,本发明实施方式之揭露为阐明本发明原则之具体实施例,应不拘限本发明于所揭示的实施例。进一步言之,先前叙述及其附图仅为本发明示范之用,并不受其限囿。其他元件之变化或组合皆可能,且不悖于本发明之精神与范围。

附图标记列表

100窗帘

102顶架104板体组件

106底部108致动系统

110操作件110a外部

110b内部113覆盖件

114、115侧盖116、118板体

119间隙120横向片

121硬质轨道122端盖

124加重杆126覆盖片

128接合片132卷筒

132a沟槽132b、132c端部

133内齿134垂直控制模组

136搓筒139长形条

140耦合栓141固定轴

143弹簧143a、143b端部

145链轮147卷筒连接器

147a凸齿149外壳

150缺口151致动件

152舌部153轴杆部

154肋部156凸齿部

160侧壁164、165摩擦材质

200a、200b开启控制模组202定位臂

202a、202b挡止部204安全锁

210壳体212旋转件

214、214’操作件210a、210b、210c壳体部

216减速组件218臂体致动组件

220齿轮系222、224侧板

226连接杆228中央齿轮

230承载件232行星齿轮

234耦接件236输出轴

238内齿240致动件

242、244弹簧242a、242b、244a、244b端部

246内壁248、250、256舌部

252、254间隙258止动部

260、262、264齿轮266连接栓件

266a凸部268轴杆

271弹簧270扣合件

271a、271b端部272凸台

274轴杆276突起

278舌部280轴杆部

282间隙284、288连接杆

286套件

p1、p2、p3枢轴线r1、r2旋转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