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改良工艺的点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83588发布日期:2019-05-03 21:07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改良工艺的点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点茶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改良工艺的点茶装置。



背景技术:

点茶,是唐宋时期的一种煮茶方法,主要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作为一种人力完成的传统工艺,手工点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投茶、注汤、调膏、运筅、击拂,这个过程通常需要8-15分钟才能完成。投茶时将适量的茶末置于盏中并注以少量的水调成茶膏;后要通过七次注水冲涤茶盏并使用茶筅(搅动茶汤的工具)不断击拂茶汤,期间每次注水的量和落点及击拂的手法都和点茶最终的效果密切相关。点茶的优劣,以沫饽(泡沫)出现是否快、茶盏中水纹露出是否慢来评定,这对点茶人的经验有着极高的要求。现代研究表明,沫饽的产生与茶汤与空气是否充分接触和茶筅击拂茶汤的频率有密切联系。

目前而言,现有点茶皆由人力完成。点茶的效果完全取决于点茶人的经验,且同一点茶人每次点茶的效果也难以相同,想达到高品质和稳定的点茶效果十分艰难。其次,手工点茶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因此优化传统工艺,开发自动化点茶装置对于节省人力和传统点茶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基于改良工艺的点茶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改良工艺的点茶装置,主要包括底座、支撑臂、动力装置、搅拌器、茶盏、可升降平台、控制面板、电源接口及电源线等。支撑臂一端固定在底座上,另一端连接动力装置,起固定作用;可升降平台设置在底座上,茶盏置于可升降平台上用于调节茶盏的工作高度;动力装置与搅拌器相连接,为搅拌器提供动力;控制面板设置在动力装置壳体上,用于控制动力装置的工作状态。

本发明通过控制面板调节动力装置的工作状态从而驱动搅拌器代替人工击拂茶盏中的茶汤。

所述的动力装置内部主要包括电机a、凸轮连杆机构a、电机b、凸轮连杆机构b、电机c、调速电路及电源模块等。

所述的动力装置轴线与竖直方向呈10°~45°夹角,区间内角度可手动调节。

所述的电机a输出轴、电机b输出轴、电机c输出轴都与动力装置轴线平行设置。

所述的凸轮连杆机构a一端与电机a输出轴相连接,另一端与电机b相连接;凸轮连杆机构b一端与电机b输出轴相连接,另一端与电机c相连接;电机c输出轴与搅拌器相连接。连接顺序为:电机a、凸轮连杆机构a、电机b、凸轮连杆机构b、电机c、搅拌器。

通过设置电机a及凸轮连杆机构a,可以将电机a的转动转化为电机b的直线往返运动;通过设置电机b及凸轮连杆机构b,可以将电机b的转动转化为电机c的直线往返运动;通过设置电机c,可以将电机c的转动转化为搅拌器的转动。

所述的电机b的直线往返运动与电机c的直线往返运动方向垂直。电机b的直线往返运动目的是驱动搅拌器在以搅拌器所在平面为基面且与水平方向呈10°~45°夹角的直线往返运动,即实现了搅拌器斜上下击拂茶汤;所述的电机c的直线往返运动目的是驱动搅拌器在以搅拌器所在平面为基面且垂直于该基面的水平直线往返运动,即实现了搅拌器水平方向击拂茶汤。由点的合成运动可知,最终实现搅拌器在与水平面呈10°~45°夹角的平面上的曲线运动。

所述的控制面板主要通过调速电路调节电机a和电机b的转速,从而控制搅拌器的击拂频率。其中搅拌器斜上下击拂频率调节范围为每秒80~500次,水平击拂频率调节范围为每秒500~800次。所述电机c转速恒定。

所述的搅拌器为传统点茶工具:茶筅。

所述的一种基于改良工艺的点茶装置,其动力装置和支撑臂采用可拆卸设计。当动力装置固定在支撑臂上工作时,采用外部电源供电;当拆卸后用户可手持动力装置进行点茶,此时采用内部电源模块供电。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1)将适量茶末置于茶盏中,注入按比例计量的热水后,将茶盏置于点茶装置的可升降平台上;(2)调节可升降平台的高度,从而使搅拌器与茶汤接触,到达合适的工作位置;(3)启动动力装置,通过控制面板调节击拂频率至出现浓厚的沫饽;(4)完成点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改良工艺的点茶装置,搅拌器击拂角度和频率是预定固设的,相较于人工点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且工作效率高,能极大缩短点茶时间,节省人力,有益于传统点茶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附图说明

图1是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支撑臂、3电源接口、4控制面板、5动力装置、6搅拌器、7茶盏、8可升降平台、9电源线。

图2是动力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机a、2凸轮连杆机构a、3电机b、4凸轮连杆机构b、5电机c、6电源模块、7调速电路。

图3是搅拌器结构示意图。

图中1筅柄、2内穗、3外穗、4泡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用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这个实施例仅是说明性的,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这个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改良工艺的点茶装置主要包括1底座、2支撑臂、3电源接口、4控制面板、5动力装置、6搅拌器、7茶盏、8可升降平台、9电源线。支撑臂2一端固定在底座1上,另一端与动力装置5相连接。控制面板4设置在动力装置5的壳体上,用户可通过按键调节动力装置5的工作状态。动力装置5与搅拌器6连接且动力装置5轴线与竖直方向呈10°~45°夹角,区间内角度可手动调节。茶盏7放置在可升降平台8上,实现茶盏7的高度调节。电源接口3设置在动力装置5壳体侧面上,通过电源线9为动力装置5供电。

优选地,所述的支撑臂2通过旋扣与动力装置5相连接,实现动力装置5在10°~45°范围内角度可调且方便拆卸。当动力装置5固定在支撑臂2上工作时,将电源线9接入电源接口3内,采用外部电源为动力装置5供电。优选地,为了美观,电源线9设置在支撑臂2内部。

如图2所示,所述的动力装置主要包括1电机a、2凸轮连杆机构a、3电机b、4凸轮连杆机构b、5电机c、6电源模块、7调速电路。电机a1输出轴、电机b3输出轴、电机c5输出轴都与动力装置轴线平行设置。

所述的凸轮连杆机构a2一端与电机a1输出轴相连接,另一端与电机b3相连接;凸轮连杆机构b4一端与电机b3输出轴相连接,另一端与电机c5相连接;电机c5输出轴与图1中搅拌器6相连接。

通过设置电机a1及凸轮连杆机构a2,可以将电机a1的转动转化为电机b3的直线往返运动;通过设置电机b3及凸轮连杆机构b4,可以将电机b3的转动转化为电机c5的直线往返运动;通过设置电机c5,可以将电机c5的转动转化为搅拌器的转动。

所述的电机b3的直线往返运动与电机c5的直线往返运动方向垂直。电机b3的直线往返运动目的是驱动搅拌器在以搅拌器所在平面为基面且与水平方向呈10°~45°夹角的直线往返运动,即实现了搅拌器斜上下击拂茶汤;所述的电机c5的直线往返运动目的是驱动搅拌器在以搅拌器所在平面为基面且垂直于该基面的水平直线往返运动,即实现了搅拌器水平方向击拂茶汤。由点的合成运动可知,最终实现搅拌器在与水平面呈10°~45°夹角的平面上的曲线运动。

图1中所述的控制面板主要通过调速电路7调节电机a1和电机b3的转速,从而控制搅拌器的击拂频率。其中搅拌器斜上下击拂频率调节范围为每秒80~500次,水平击拂频率调节范围为每秒500~800次。电机c5转速恒定。

电源模块6在用户手持式点茶时为动力装置供电。

优选地,所述的电机b3为磁悬浮电机,能够实现较高的击拂频率。

如图3所示,搅拌器为传统点茶工具:茶筅。主要包括1筅柄、2内穗、3外穗、4泡切。在实际使用时,筅柄1与所述的动力装置通过套筒相连接,便于拆卸后的清洗。在动力驱动下内穗2、外穗3和泡切4同时击拂茶汤。

本实施例中控制面板所用的控制方法和将电机的转动转化为直线运动的方法均为现有技术,在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也不是本申请所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将适量茶末置于茶盏7中,注入按比例计量的热水后,将茶盏7置于点茶装置的可升降平台8上;(2)调节可升降平台8的高度,从而使搅拌器与茶汤接触,到达合适的工作位置;(3)启动动力装置5,通过控制面板4调节击拂频率;(4)出现浓厚的沫饽,完成点茶。

一种基于改良工艺的点茶装置,其在工艺上面的改进主要有以下两点:(1)动力装置轴线与竖直方向呈10°~45°的夹角。在这个角度范围内下,茶筅击拂茶汤时能使茶汤与空气充分接触从而更容易产生大量浓厚的沫饽;(2)搅拌器斜上下击拂频率范围为每秒80~500次、水平方向击拂频率为每秒500~800次,且茶筅自身也有转动,能最大程度上加速沫饽的产生,而手工点茶每分钟击拂次数仅在60~200次之间。这两组数据是申请人通过观测熟练点茶人的技艺操作并通过大量实验测得,是真实可信的。在工作方式上,用户可根据需求选择手持或者固定式点茶,灵活多变,适用多种场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