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盖组件和食物料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63094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杯盖组件和食物料理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物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杯盖组件和应用该杯盖组件的食物料理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食物料理机,特别是破壁料理机,其刀轴需要高速旋转以达到对物料进行切割的目的。刀轴旋转使物料在搅打过程中产生较大的漩涡,该漩涡与空气混合产生噪声,以及刀片对流体不断切割产生的噪声,使得破壁料理机在工作过程中的噪声较大,常达到90dB以上,对人体感官造成较大影响。现有的食物料理机并未对该噪声进行抑制,导致现有的食物料理机的噪音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杯盖组件,旨在降低应用该杯盖组件的食物料理机在工作过程中的噪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杯盖组件,所述杯盖组件包括上盖和底座,所述上盖盖合所述底座形成消音腔,所述底座和所述上盖分别具有连通所述消音腔的进气口和出气口;

所述消音腔内设有第一筋条,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筋条的两侧,所述第一筋条设有第一开口,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由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出气口与所述第一开口交错设置;

所述第一筋条设于所述底座,与所述上盖的垂直间距小于或等于2mm;或

所述第一筋条设于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的垂直间距小于或等于2mm。

优选地,所述第一筋条设于所述底座时,其自由端抵持于所述上盖;

所述第一筋条设于所述上盖时,其自由端抵持于所述底座。

优选地,所述杯盖组件还包括密封件;

所述第一筋条设于所述底座时,所述密封件抵持于所述第一筋条与上盖之间;

所述第一筋条设于所述上盖时,所述密封件抵持于所述第一筋条与底座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筋条围绕所述进气口设置。

优选地,所述出气口位于所述第一筋条外侧,且背离第一开口的一侧设置。

优选地,所述消音腔内还设有第二筋条,所述第二筋条围绕所述进气口设置,所述第一筋条围绕所述第二筋条设置,所述第二筋条设有第二开口,所述进气口和所述第一开口由所述第二开口连通,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交错设置;

所述第一筋条和所述第二筋条均设于所述底座,与所述上盖的垂直间距均小于或等于2mm;或所述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均设于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的垂直间距均小于或等于2mm。

优选地,所述第二开口背离所述第一开口设置。

优选地,所述消音腔内还设有至少一第三筋条,所述第三筋条位于所述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之间,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三筋条的两侧;

所述第三筋条设有至少一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交错设置,且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交错设置;

所述第一筋条、第二筋条和第三筋条均设于所述底座,与所述上盖的垂直间距均小于或等于2mm;或所述第一筋条、第二筋条和第三筋条均设于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的垂直间距均小于或等于2mm。

优选地,所述消音腔内设有至少两个第三筋条时,所述至少两个第三筋条间隔设置,临近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三筋条的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交错设置;临近所述第二筋条的第三筋条的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交错设置;所述至少两个第三筋条的第三开口交错设置。

优选地,所述杯盖组件还包括主体盖,所述主体盖盖合于杯身,杯身开设有容纳空间,所述主体盖设有连通所述容纳空间的通孔,所述杯盖组件至少部分容纳于所述通孔,且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容纳空间和所述消音腔。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食物料理机,包括上述的杯盖组件。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杯盖组件应用于食物料理机,杯盖组件盖合于杯身并形成容纳空间,食物料理机工作时,容纳空间内的食材由刀片进行搅打而产生噪声,噪声的声波由杯盖组件的进气口进入消音腔,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设于第一筋条的两侧,第一筋条设有第一开口,进气口和出气口由第一开口连通,声波由进气口传入消音腔,接着经过第一开口后由出气口传出,由进气口进入的声波仅能由第一开口处传播,由于第一开口处的截面较小,声波在经过第一开口时,噪声传播路径中截面发生突变,部分能量损失在与第一筋条进行反射、折射、衍射和散射过程上,其中,在反射过程中,反射声波与原声波在振幅相等,相位相差180°的情况下,产生相互干涉而抵消,因此,经过第一开口后的噪声能量降低,接着噪声再经出气口传出,由出气口传出的噪声能量得到减小,从而使食物料理机工作过程中传出的噪音减小,使用者舒适感提升。且出气口与第一开口交错设置,由第一开口传出的噪声再由出气口传出的过程中,大部分作用于容纳腔的内壁进一步损耗,该出气口也为小孔结构,使得传出的噪声进一步减小。

进一步地,第一筋条可设置于底座也可设置于上盖,当第一筋条设置于底座时,第一筋条与上盖的垂直间距小于或等于2mm,也就是第一筋条背离底座的一侧与上盖形成间隙,该间隙的设定使得底座和上盖的生产和加工精度要求较低,从而可以降低该杯盖组件的生产和加工成本,且由进气口进入消音腔的声波几乎仅由第一开口传递至出气口,只有很小一部分声波由第一筋条与上盖之间的间隙传播,对该杯盖组件的降噪功能影响较小,使得该杯盖组件在起到良好降噪作用的同时生产成本降低。同理可知,当第一筋条设置于上盖时,第一筋条与底座的间距小于或等于2mm,该结构为第一筋条设置于底座的等效替换结构,能达到相同的作用。

进一步地,容纳空间内的食材产生的蒸汽还可以通过该杯盖组件排出,蒸汽由进气口进入消音腔,接着由出气口排出,对容纳空间内的食材进行散热,该杯盖组件一物多用,进一步提升了应用该杯盖组件的食物料理机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食物料理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杯盖组件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杯盖组件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4为图3中底座的俯视图;

图5为图2中上盖和底座的剖视图;

图6为图1中杯盖组件另一实施例中上盖和底座的剖视图;

图7为图1中杯盖组件又一实施例中上盖和底座的剖视图;

图8为图1中杯盖组件再一实施例中上盖和底座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杯盖组件10。

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杯盖组件10包括上盖11和底座13,上盖11盖合底座13形成消音腔12,底座13和上盖11分别具有连通消音腔12的进气口131和出气口111;

消音腔12内设有第一筋条171,进气口131和出气口111分别位于第一筋条171的两侧,第一筋条171设有第一开口191,进气口131和出气口111由第一开口191连通,出气口111与第一开口191交错设置;

第一筋条171设于底座13,与上盖11的垂直间距小于或等于2mm;或

第一筋条171设于上盖11,与底座13的垂直间距小于或等于2mm。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杯盖组件10应用于食物料理机100(参见图1),杯盖组件10盖合于杯身30并形成容纳空间(未图示),食物料理机100工作时,容纳空间内的食材由刀片(未图示)进行搅打而产生噪声,参见图2,噪声的声波由杯盖组件10的进气口131进入消音腔12,进气口131和出气口111分别设于第一筋条171的两侧,第一筋条171设有第一开口191,进气口131和出气口111由第一开口191连通,声波由进气口131传入消音腔12,接着经过第一开口191后由出气口111传出,由进气口131进入的声波仅能由第一开口191处传播,由于第一开口191处的截面较小,声波在经过第一开口191时,噪声传播路径中截面发生突变,部分能量损失在与第一筋条171进行反射、折射、衍射和散射过程上,其中,在反射过程中,反射声波与原声波在振幅相等,相位相差180°的情况下,产生相互干涉而抵消,因此,经过第一开口191后的噪声能量降低,接着噪声再经出气口131传出,由出气口111传出的噪声能量得到减小,从而使食物料理机100工作过程中传出的噪音减小,使用者舒适感提升。且出气口111与第一开口191交错设置,由第一开口191传出的噪声再由出气口111传出的过程中,大部分作用于容纳腔12的内壁进一步损耗,该出气口111也为小孔结构,使得传出的噪声进一步减小。

进一步地,第一筋条171可设置于底座13也可设置于上盖11,当第一筋条171设置于底座13时,第一筋条171与上盖11的垂直间距小于或等于2mm,也就是第一筋条171背离底座13的一侧与上盖11形成间隙,该间隙的设定使得底座13和上盖11的生产和加工精度要求较低,从而可以降低该杯盖组件10的生产和加工成本,且由进气口131进入消音腔12的声波几乎仅由第一开口191传递至出气口111,只有很小一部分声波由第一筋条171与上盖11之间的间隙传播,对该杯盖组件10的降噪功能影响较小,使得该杯盖组件10在起到良好降噪作用的同时生产成本降低。同理可知,当第一筋条171设置于上盖11时,第一筋条171与底座13的间距小于或等于2mm,该结构为第一筋条171设置于底座13的等效替换结构,能达到相同的作用。

更进一步地,容纳空间内的食材产生的蒸汽还可以通过该杯盖组件10排出,蒸汽由进气口131进入消音腔12,接着由出气口111排出,对容纳空间内的食材进行散热,该杯盖组件10一物多用,进一步提升了应用该杯盖组件10的食物料理机100的使用性能。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筋条171设于底座13时,其自由端抵持于上盖11;

第一筋条171设于上盖11时,其自由端抵持于底座13。

第一筋条171的一侧与上盖11连接紧密,另一侧与底座13连接紧密,防止声波由间隙处传播,使得由进气口131进入消音腔12的声波仅由第一开口191处传递至出气口111,使该杯盖组件10的降噪效果更好。

当第一筋条171的设于底座13时,为了使第一筋条171抵接于上盖11,底座13和上盖11的具体结构可以如下:

参见图6,上盖11包括沿周向设置的上连接壁115,底座13包括沿周向设置的下连接壁135,上连接壁115与下连接壁135匹配盖合并形成消音腔12。下连接壁135位于上连接壁115所围区域内,且下连接壁135的外侧抵持与上连接壁115的内侧,也就是上连接壁135与下连接壁115通过彼此间的摩擦力相连接,此时,第一筋条171的自由端(即第一筋条171背离底座13的一侧)高于下连接壁135的自由端,因此,在上盖11与底座13进行连接过程中,将上盖11向底座13方向压合,第一筋条171的自由端抵持于上盖11后,上盖11无法继续向底座13方向前进,即上盖11与底座13安装完成。同理可知,上盖与底座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只要盖合原理与上述情况相类似时,即筋条结构在抵持于上盖时,上连接壁与下连接壁的连接还具有继续进给的间隙,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同理可知,当第一筋条171设于上盖11时,上盖和底座的结构可为上述方案相类似的替代方案。

上连接壁115与下连接壁135的连接方式还可以为螺纹。

杯盖组件10还包括密封件14;第一筋条171设于底座13时,密封件14抵持于第一筋条171与上盖11之间;

第一筋条171设于上盖11时,密封件14抵持于第一筋条171与底座13之间。

参见图7,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筋条171设于底座13,密封件14设于第一筋条171与上盖11之间,第一筋条171通过密封件14抵接于上盖11;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筋条171设于上盖11,密封件14抵持于第一筋条171与底座13之间。

设置密封件14使得第一筋条171无需加工很紧密的情况下也能良好的抵持于上盖11或底座13,从而使该杯盖组件10的降噪效果更好。

该密封件14为与第一筋条171形状相匹配的海绵或橡胶等具有弹性的柔性材料或为其他具有密封作用的非柔性材料。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筋条171围绕进气口131设置。使得由进气口131进入消音腔12的声波几乎全部与第一筋条171产生物理作用,从而更好的削弱声波能量。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出气口111位于第一筋条171外侧,且背离第一开口191设置。该实施例中,声波在由第一开口191传递至出气口111的路径最长,该过程中能量损耗最大。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进气口131偏离第一筋条171所围区域的中心,且远离第一开口191设置。该实施例中,声波在由进气口131传递至出气口111的路径最长,该过程中能量损耗最大。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消音腔12内还设有第二筋条172,第二筋条172围绕进气口131设置,第一筋条171围绕第二筋条172设置,第二筋条172设有第二开口192,进气口131和第一开口191由第二开口192连通,第二开口192与第一开口191交错设置;

第一筋条171和第二筋条172均设于底座13,与上盖11的垂直间距均小于或等于2mm;或第一筋条171和第二筋条172均设于上盖11,与底座13的垂直间距均小于或等于2mm。

容纳空间内产生的噪声由进气口131进入消音腔12,先经过第二筋条172上设有的第二开口192进入消音腔12,该过程中噪声的声波大部分于第二筋条172产生反射、折射、衍射和散射而损耗,从而使噪声由第二开口192传出后能量减小,仅小部分噪声由第二筋条172与上盖11之间的间隙传播,该间隙的设置使得第二筋条172的加工成本降低,进一步地,第二筋条172位于第一筋条171所围区域内,且第二开口192与第一开口191交错设置,使得由第二开口192传出的噪声无法直接由第一开口191传出,而是大部分作用于第一筋条171,再次发生反射、折射、衍射及散射后由第一开口191传出,使得噪声的能量更进一步地降低,再由出气口111传出的噪声大大减小,且杯盖组件10的成本降低。优选为,第二筋条172另一侧与上盖11抵接,可通过密封件14抵接于上盖11。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筋条172的一侧连接于上盖11,另一侧与底座13的间距小于或等于2mm。该结构为上述结构的替代方案,同样能达到上述有益效果。优选为,第二筋条172另一侧与底座13抵接,可通过密封件14抵接于底座13。

参见图4,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开口192背离第一开口191设置。

该实施例中,声波由第二开口192传递至第一开口191的路径最长,该过程中声波损耗最大,进一步减小噪声的传出。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消音腔12内还设有至少一第三筋条173、174、175,第三筋条173、174、175位于第一筋条171和第二筋条172之间,第一开口191和第二开口192分别位于第三筋条173、174、175的两侧;

第三筋条173、174、175设有至少一第三开口193、194、195,第三开口193、194、195与第一开口191交错设置,且第三开口193、194、195与第二开口192交错设置;

第一筋条171、第二筋条172和第三筋条173、174、175均设于底座13,与所上盖11的垂直间距均小于或等于2mm;或第一筋条171、第二筋条172和第三筋条173、174、175均设于上盖11,与底座13的垂直间距均小于或等于2mm。

当第三筋条为一个时,由第二开口192传出的噪声大部分经过与第三筋条的反射、衍射和散射的损失后由第三开口传出,再经过与第一筋条171的反射、衍射和散射的损失后,由第一开口191传出,使得最终由出气口111传出的噪声进一步减小。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消音腔12内设有至少两个第三筋条173、174、175时,至少两个第三筋条173、174、175间隔设置,临近第一开口191的第三筋条173的第三开口193与第一开口191交错设置;临近第二筋条172的第三筋条174的第三开口194与第二开口192交错设置;至少两个第三筋条173、174、175的第三开口193、194、195交错设置。

在第三筋条173、174、175为至少两个的情况下,由第二开口192传出的噪声大部分需经过与多个第三筋条173、174、175的反射、衍射和散射后由第三开口193、194、195传出,在此过程中,噪声进一步损失,使得由出气口传出的噪声更进一步减小。第三筋条可以为一个、两个或者更多个。

参见图4,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临近第二筋条172的第三筋条174的第三开口194背离第二开口192设置。由第二开口192传出的噪声到达该第三筋条174的路径最长,该路径中噪声损耗最大,因此,该设置方式更有利于减小由出气口111传出的噪声。

以上实施例中,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分别可以为一个、两个或多个。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91和第二开口192均为一个,为了在减小噪声的同时便于容纳空间内的气体排出,该第一开口191的尺寸较第二开口192的尺寸稍大。

参见图4,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容纳腔12内设有三个第三筋条173、174、175,临近第一开口191的第三筋条173具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三开口193,临近第二筋条172的第三筋条173具有一个第三开口194,且该第三开口194背离第二开口192设置。该设置方式不仅减小噪声的同时便于容纳空间内的气体排出。

参见图5和图8,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容纳腔12内设有筋条结构17,筋条结构17包括第一筋条171、第二筋条172和第三筋条173、174、175,第一筋条171、第二筋条172和第三筋条173、174、175将容纳腔12分隔成多个消音通道121,相邻消音通道由一个或多个小孔导通。图5中,筋条结构17设置于底座13,图6中,筋条结构17设置于上盖11。可以理解地,筋条结构也可部分设于底座另一部分设于上盖,可以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未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筋条位于上盖和底座二者之一,第二筋条位于上盖和底座二者之一,第三筋条上盖和底座二者之一。分别设于底座和上盖的第一筋条、第二筋条和第三筋条可以弥补筋条结构与上盖或底座密封不良的情况,使该杯盖组件10的降噪效果更好。

参见图5和图8,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底座13还包括防溢板133,防溢板133围绕进气口131设置,且位于底座13背离消音腔12的表面。该防溢板133可以对容纳空间内的食材进行阻挡,防止食材过多的情况下由进气口131处进入杯盖组件10内部。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杯盖组件10还包括主体盖15,主体盖15盖合于杯身30,形成容纳空间,主体盖15设有连通容纳空间的通孔151,杯盖组件10密封连接于通孔151的孔壁,且进气口131连通容纳空间和消音腔12。

该主体盖15用于盖合杯身30以形成供食材搅打的容纳空间,底盖13和上盖11仅位于主体盖15的通孔151位置,占用主体盖15部分空间,使得底盖13和上盖11围合形成的消音腔12可以用于排气和降噪的同时不会使容纳空间内的食材飞溅至消音腔中,保证食物料理机100的使用性能良好。

参见图1和图2,主体盖15的一侧还设有第一手柄153,杯身30设有与该第一手柄153相配合的第二手柄155,主体盖15盖合于杯身30的同时,第一手柄153和第二手柄155配合连接,不仅便于主体盖15与杯身30的连接,且便于用户对主体盖15的把持。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食物料理机100,该食物料理机100包括杯盖组件10,该杯盖组件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食物料理机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的食物料理机100可以为榨汁机、豆浆机或破壁料理机等。

传统的破壁料理机最大功率时的噪声值为91DB,平均噪声值为89DB,而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食物料理机最大功率时的噪声为87DB,平均噪声值为84DB。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