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烹饪器具用内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97337发布日期:2018-11-02 21:10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烹饪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烹饪器具用内胆。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电饭锅、电饭煲、压力锅等烹饪器具的内胆基本上都是柱桶状,其容积部分都是直筒状或敞口状,此形状有利于内胆的机加工生产,但对于烹饪器具的烹饪效果却没有帮助,不能更好的提升烹饪器具的烹饪性能。

现有专利有披露球形形状的内胆,为了加工方便球形形状的内胆,内胆由拉伸或者水涨成型而成,整体内胆的厚度是均匀,在具体烹饪过程中,内胆底部受热,由于内胆采用金属材质,那么由内胆底部吸收的热量经热传导至内胆的中部以及上部,由于内胆的厚度是均匀的,内胆的中部以及上部在传导过程中储存的热能是相同的,则在烹饪结束后加热装置停止加热,内胆中部以及上部自身散热的时间也是相同的,由于内胆的中、上部与内胆底部形成明显的温度差,则会造成盖设于内胆上部的内盖形成冷凝水,大量冷凝水聚集后滴落内胆中,对烹饪中的食材造成污染,影响口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烹饪器具用内胆,在胆身上设置储能部,且储能部的厚度大于胆身的厚度,侧壁的内壁截面为弧面,提升烹饪效果外,也能防止溢出,而且在烹饪结束后能够保持储能部处于较高温度,防止冷凝水的产生,改善烹饪质量,提升了用户体验。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烹饪器具用内胆,包括胆体,所述胆体包括胆身以及位于胆身上部的储能部,所述胆身与所述储能部连接形成所述胆体的侧壁,所述侧壁的内壁截面为弧面,所述储能部的厚度大于胆身的厚度,且所述储能部的高度占整个内胆高度的1/3-1/2。

在本方案中,内胆的侧壁的内壁截面为弧面,在烹饪过程中,能形成一定的翻滚烹饪;

进一步地,由于储能部的厚度大于胆身的厚度,能提升储能部的整体强度,而且烹饪过程中,储能部与胆身升温时间的不同,即烹饪初始阶段胆身升温较快,储能部升温较慢,即内胆的上部、下部形成温度差,能促进翻滚;烹饪结束阶段,储能部较厚能储存较多热能,缓慢释放储能部储存的能量在内胆上部区域形成温度相对稳定的温度区,能减少产生冷凝水的几率,没有冷凝水滴落内胆中,烹饪好的食材口感更好,提升了用户体验;另内胆用于烹饪米饭,烹饪米饭结束后处于保温状态时,高温的储能部能将位于储能部区域的米饭上表面进行高温烘干,将残留的多余水分蒸发,保证米饭整体干燥度,进一步提升米饭的口感;

且储能部的高度占整个内胆高度的1/3-1/2,提升了储能部区域的烹饪腔容积,提高用户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储能部处的内壁弧面大于或小于所述胆身的内壁弧面的弧度,即内胆储能部的内壁弧面与胆身的内壁弧面不是连续的弧面,能促进翻滚烹饪的同时防止溢出,非连续的弧面改变了经胆身的内壁升至储能部的内壁的泡沫溢出路径,提升防溢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储能部的厚度不相等,位于储能部中部的厚度最小,该设计相较于储能部的厚度一致情况下,能增大储能部区域的烹饪腔容积,进而提升内胆的容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储能部处的外壁截面为竖直面,对应地胆身的外壁截面为弧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储能部的外壁以及所述胆身的外壁连接处设置外过渡部。外过渡部将储能部和胆身进行了横向区分,即外过渡部的上部为储能部,外过渡部的下部为胆身。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胆身包括底壁以及由底壁延伸形成的侧壁,所述底壁包括内凹形成的底部,环绕底部的侧部,内凹的底部方便设置测温部件对内胆的测温,环绕底部的侧部作为内胆的支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胆身的厚度为1-3mm。若胆身的厚度小于1mm,在工艺加工过程中,一旦机器控制不到位或者其他情形,内胆容易产生残次品;若胆身的厚度大于3mm,整体内胆过厚,也不利于热传导。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储能部的外壁上环绕设置凸环,设置凸环能够手持内胆之用,凸环一般通过焊接或者卡接等方式固定于储能部的外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凸环的上表面与储能部的上端面之间的距离为5-50mm。该距离综合考虑凸环与储能部之间的手持距离,以及储能部形成的保温防溢腔的烹饪容量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凸环凸出所述储能部的外壁的距离为5-30mm,提升手持便捷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中的内胆的侧壁的内壁截面为弧面,在烹饪过程中,能形成一定的翻滚烹饪;且位于胆身上部的储能部的储能部的厚度大于胆身的厚度,不仅能防止溢出,而且在烹饪结束后能够保持储能部处于较高温度,防止冷凝水的产生,改善烹饪质量,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的内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截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截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截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烹饪器具用内胆,包括胆体,所述胆体包括胆身以及位于胆身上部的储能部,所述胆身与所述储能部连接形成所述胆体的侧壁,所述侧壁的内壁截面为弧面,所述储能部的厚度大于胆身的厚度,且所述储能部的高度占整个内胆高度的1/3-1/2。

在本方案中,内胆的侧壁的内壁截面为弧面,相较于现有筒状的内胆在烹饪过程中,能形成一定的翻滚烹饪,相较于如图1描述的球胆的内壁整体弧面的弧度减小,不会存在如图1中存在传热盲区A的问题,会造成不均匀加热的问题。

进一步地,由于储能部的厚度大于胆身的厚度,能提升储能部的整体强度,而且烹饪过程中,储能部与胆身升温时间的不同,即烹饪初始阶段胆身升温较快,储能部升温较慢,即内胆的上部、下部形成温度差,能促进翻滚;烹饪结束阶段,储能部较厚能储存较多热能,缓慢释放储能部储存的能量在内胆上部区域形成温度相对稳定的温度区,能减少产生冷凝水的几率,没有冷凝水滴落内胆中,烹饪好的食材口感更好,提升了用户体验;另内胆用于烹饪米饭,烹饪米饭结束后处于保温状态时,高温的储能部能将位于储能部区域的米饭上表面进行高温烘干,将残留的多余水分蒸发,保证米饭整体干燥度,进一步提升米饭的口感;且储能部的高度占整个内胆高度的1/3-1/2,提升了储能部的容积,提高用户体验。若储能部的高度大于内胆高度的1/2,造成胆身高度变小,对应胆身处的主烹饪腔的容积较小,不利于进行烹饪;若储能部的高度小于内胆高度的1/3,则储能部高度较小,防止产生冷凝水效果较差。上述储能部可以采用压铸工艺成型,也可以采用水胀工艺成型。

实施例1:

如图2和图3所示,一种烹饪器具用内胆,包括胆体,该胆体可以整体呈近似碗状结构,所述胆体包括胆身100以及位于胆身上部的储能部200,所述胆身100与所述储能部200连接形成所述胆体的侧壁,所述侧壁的内壁截面为弧面,所述储能部200的厚度大于胆身100的厚度,在本实施例中内胆高度为125mm,储能部的高度为56mm,该高度不仅能满足储能部的容积,且能防止溢出,该高度符合上述储能部的高度h1占整个内胆高度h的1/3-1/2的范围,除了本实施例中描述的高度,也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变化相应的高度尺寸。

进一步地,储能部200处的内壁弧面210大于或小于所述胆身100的内壁弧面110的弧度,即内胆储能部的内壁弧面与胆身的内壁弧面不是连续的弧面,能促进翻滚烹饪的同时防止溢出,非连续的弧面改变了经胆身的内壁升至储能部的内壁的泡沫溢出路径。

如图2所示,当储能部处的内壁弧面210小于胆身的内壁弧面110的弧度时,整体储能部容积进一步变大,即烹饪产生的泡沫沿着胆身的内壁向上流动过程中,到达到储能部200后,泡沫由原先较小的容纳腔进入到较大的容纳腔后,较大的容纳腔由于能够容纳较多的泡沫,或者泡沫由于上升至压力变化的较大容纳腔,能一定程度实现拉伸破泡,综上所述使得泡沫不容易溢出,且一部分泡沫也能回落至烹饪腔内,防止食物溢出,提升了用户体验。

上述胆身100的厚度t1为1-3mm。若胆身的厚度小于1mm,在工艺加工过程中,一旦机器控制不到位或者其他情形,内胆容易产生残次品;若胆身的厚度大于3mm,整体内胆过厚,也不利于热传导。

而储能部200处的厚度t2为3-6mm,该参数除了外观看上去很厚实以外,还能保障内胆在后续处理过程中内胆不变形,也能便于热传导。

实施例2:

如实施例1的披露的储能部的内壁弧面与胆身的内壁弧面不是连续的弧面外,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对应于储能部的内壁弧面,相应储能部的厚度也是不相等的,位于储能部中部的厚度最小,该设计相较于储能部的厚度一致情况下,能增大储能部的容积,进而提升内胆的容积。

另外储能部处的外壁截面为竖直面220,对应地胆身的外壁截面为弧面,该整体造型不仅美观,且在应用于烹饪器具时候,能与烹饪器具的煲盖相匹配,提高密封性。

实施例3:

除了如实施例1、实施例1描述的储能部的结构外,在本实施例中,内胆增加了外过渡部。

如图5所示,储能部的外壁以及所述胆身的外壁连接处形成外过渡部300。外过渡部300将储能部200和胆身100进行了横向区分,即外过渡部300的上部为储能部200,外过渡部的下部为胆身100。

该外过渡部300可以根据需要设计结构,将内胆水平放置时候,该外过渡部可以为与水平面平行的平面板,也可以为与水平面呈一定夹角的过渡板,或者采用与水平面呈一定夹角的弧面。

该外过渡部位于内胆的总高度的黄金分割点处,或位于内胆的总高度的黄金分割点正负20mm处,提升整体内胆的美观度。

其中胆身100包括底壁130以及由底壁延伸形成的侧壁,所述底壁130包括内凹形成的底部131,环绕底部131的侧部132,内凹的底部方便设置测温部件对内胆的测温,环绕底部的侧部作为内胆的支撑。

实施例4:

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3给出了内胆的整体结构,在内胆上还设置有方便手持的凸环。

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储能部的外壁上环绕设置凸环400,凸环一般通过焊接或者卡接等方式固定于储能部的外壁。该凸环作为内胆的手持部,既可以单独手持凸环将内胆取放;也可以同时手持凸环以及储能部的上端部,保证了内胆的稳定性,从而将内胆取放。其中凸环为单独的一体成型的环形件或由侧壁上切削成型的环形件。

其中凸环400的上表面与储能部的上端面之间的距离为5-50mm。该距离综合考虑凸环与储能部之间的手持距离,以及储能部形成的保温防溢腔的烹饪容量要求。

在本方案中凸环400的上表面410与储能部200的上端面之间的距离为5-50mm,在本实施例为5mm,10mm,15mm,20mm,24mm,30mm,35mm,45mm或50mm,凸环的上表面与储能部的上端面小于5mm时候,则储能部在纵向方向的高度小于5mm,首先该高度不便于切削形成外台阶,切削过程会产生大量热量,一旦切削过程产生工艺误差等因素,会很容易切削到储能部的口部区域,导致内胆残次品;另外储能部的纵向方向的高度过小,也不能达到防溢出效果,这是由于烹饪产生的泡沫在沿着内壁流动过程中,到达到储能部,会由于惯性直接突破储能部的口部区域而溢出;若凸环的上表面与储能部的上端面大于50mm时候,凸环与储能部间距过大,会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虽然凸环与储能部间距过大能提升保温防溢腔的整体烹饪容积,但是由于整体内胆的烹饪容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一定的,现有内胆一般采用3L,4L,5L容量,且以4L容量最为常见,内胆的容量是一定的情况下,若保温防溢腔的整体烹饪容积提高,必然导致内胆中主烹饪腔的容量变小,也不利于烹饪;第二、同时手持凸环以及储能部的端部时,一般大拇指贴住储能部的端部,食指,中指等同时贴住凸环的下表面,若凸环与储能部间距过大,则相应地大拇指必须与食指,中指等相对较远,即手指必须足够打开,用户体验差。

且凸环400凸出所述储能部的外壁的距离为5-30mm,提升手持便捷性。在本实施例设定间距优选为5mm,8mm,9.5mm,12mm,18mm,20mm,25mm或30mm,若凸环凸出上部的距离小于5mm,导致用户不能通过手持凸环取拿内胆;若凸环凸出上部的距离超出30mm,将内胆用于烹饪器具时,内胆放置于煲体的容纳腔中,凸环过大,需要放置整个内胆,必然需要将煲体的容纳腔的上部空间相较于现有容纳腔变大以承载凸环,对现有煲体需要作出很大改进;另外,增加的凸环高度一定程度也提高了成本。

另外胆体具有烹饪腔,烹饪腔包括位于储能部区域的保温防溢腔B,以及位于胆身区域的主烹饪腔C,在烹饪过程中,内胆的烹饪腔自下而上依次形成了主烹饪腔C以及保温防溢腔B。

在具体烹饪过程中,以内胆烹饪米饭为例进行说明,大米放置内胆中,并添加合适的水量后,启动加热系统进行烹饪,由于主烹饪腔C主要吸收加热系统的热能,相应厚度最小,能尽快吸收热能,然后保温防溢腔B缓慢吸收热能,在保温防溢腔吸收热能的过程中,放置于内胆内的大米能留有充分的时间浸泡并吸收水分;储能部由于厚度最大,故其吸收热能耗时最长,但其吸收热能充分后相比较于主烹饪部储存的热能多,在加热系统停止加热后,能缓缓释放热能,保持保温防溢腔B处于较高温度。

实施例5: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和煲盖,以及加热装置,所述煲体内放置有内胆,所述内胆采用如如实施1-实施例4描述的各种结构的内胆。其中烹饪器具包括电饭煲、电压力煲和电炖锅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厚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