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70099发布日期:2018-12-14 22:11阅读:574来源:国知局
火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餐饮用具,尤其是火锅。



背景技术:

铜锅涮肉,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最佳体现和传承。铜是人类发现最早的金属之一,也是最好的纯金属之一。铜制品具有良好的节能、抗菌、净化水质等功效。铜离子效应可阻止微生物的产生,能消灭157种有害的大肠杆菌。此外,铜是人体内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血液、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头发、皮肤和骨骼组织以及脑、肝、心等内脏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用铜制造的火锅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现有技术中,以木炭为燃料的传统铜火锅包括:底座、锅体、排烟筒、木炭燃烧腔等。使用时,将木炭放置在燃烧腔内燃烧。虽然这种传统的餐饮形式备受消费者青睐,但也出现了诸多弊端和隐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炭锅在使用中可能会释放一氧化碳(CO)成为危害健康的隐患。木炭主要成分是碳元素,与氧气完全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时有可能产生一氧化碳,无法避免粉尘遗存和一氧化碳排放。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嗅的气体,主要来源于含碳燃料、卷烟的不完全燃烧。人体吸入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相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而降低血流载氧能力,导致意识力减弱,中枢神经功能减弱。在就餐过程中,有可能因通风不佳或其他原因出现接触反应,例如头痛、头昏、心悸、恶心等。

另外,木炭燃烧的热效率稳定性不佳。木炭的发热量取决于其炭化条件,一般在8000千卡/千克左右,但如果炭化过程不好,就会严重影响木炭的发热效果,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点燃困难等情况。

其次,有可能对大气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我国空气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居住区一氧化碳日平均浓度低于4.00毫克/立方米,而木炭火锅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因一氧化碳的排放以及粉尘飞沫的释放影响用餐区域周围的大气环境。

现有技术中还出现了一些新型火锅,例如,以煤气或酒精为原料的火锅、电加热火锅、电磁加热火锅等,采用这种火锅,不仅失去了传统铜火锅的就餐形式,而且会因热源本身性质所限,导致火力持续不足或持续过猛而不能及时调节,而使食物失去了本应有的鲜嫩口感。

基于以上原因,餐饮业和广大消费者都期待既能保留传统铜火锅的就餐形式,又能改用其他方式替代木炭燃料。为此,需要对传统火锅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铜锅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火锅,包括:底座、锅体和热力通道,其中,底座上设有与外部热源接触的底座基面,锅体的底部为中空并形成中空外缘,底座与锅体底部连接并形成加热腔;热力通道由上至下包括:上半部、裙边部和下半部;上半部从锅体底部的中空外缘向上延伸,上半部外壁上设有流通篦沟;裙边部沿所述上半部外周设置,且位于所述中空外缘与所述上半部相交处,并铺设在所述中空外缘上,所述裙边部上设有第一流通孔;下半部从锅体底部的中空外缘向下延伸至底座基面,且下半部底端边缘与底座基面接触,下半部靠近底端设有第二流通孔。

进一步地,热力通道的内部设有热力副腔,所述热力副腔的上端为敞口,上边缘与热力通道的内壁接触;热力副腔底端设有副腔底面,并与底座基面接触。

优选地,热力副腔上端高于流通篦沟上端的水平高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流通篦沟至少为两条,且均匀设置在热力通道上半部外壁上。

进一步地,流通篦沟的上端低于所述锅体上端的水平高度。

而且,流通篦沟的宽度在2-4毫米之间。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底座基面的直径大于热力通道下半部底端的截面直径。

进一步地,第一流通孔靠近所述裙边部的内侧边缘。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裙边部水平铺设在所述锅体底部中空的圆周边缘上。

可选地,所述裙边部外侧边缘与所述锅体底部中空的圆周边缘接触,且所述裙边部的内侧边缘高于所述裙边部的外侧边缘。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热力通道下半部用于在加热腔中接收外部热源;冷水通过裙边部的第一流通孔,向下流动至加热腔,进入下半部靠近底端的第二流通孔后,在热力通道与热力副腔形成的空间内被加热,被加热的水沸腾后向上滚动,通过流通篦沟排入锅体,而热力副腔内部始终保持中空状态,不会有水流进入其中。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循环流动,能够加速锅内的水循环,使锅内水更快沸腾,且始终让水保持在沸腾状态,而不会产生火力过高或火力不足的情况,确保被涮的食材保持鲜嫩的口感,同时确保了使用的安全,同时将传统铜火锅与新型热源结合,满足了使用者的美食体验和健康安全要求。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火锅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热力通道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热力通道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锅体与热力通道结合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锅体底部与底座结合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火锅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底座 10 锅体 20 热力通道 30

底座基面 11 中空外缘 21 上半部 31

加热腔 12 裙边部 32

下半部 33

流通篦沟 311

第一流通孔 321

第二流通孔 331

热力副腔 34

副腔底面 34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火锅。

图1是根据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火锅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热力通道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火锅包括:底座10、锅体20和热力通道30。底座10的底端设有底座基面11,底座基面11用于与外部热源接触并为火锅传输热力。底座基面由导热性能优质的金属材料构成,如铁镍合金或者铜。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底座基面11可与一电磁炉炉面接触。

锅体20采用保温性能良好的材料制成,如铜或陶瓷,如图5所示,整体上可以是传统炭火铜锅的半球形状,锅体20的底部中空,形成中空外缘21,通常情况下,锅体20的底部具有圆形中空结构,所以中空外缘21的形状为圆形。底座10沿锅体20的中空外缘21与锅体20连接,形成火锅的加热腔 12,或者底座10也可与锅体20一体成型。

如图2所示,热力通道30在形状上与传统的炭火铜锅相同,为上窄下宽的平头圆锥形状,上端敞口。热力通道30包括三部分结构,即上半部31、裙边部32和下半部33。热力通道30的下半部33通过锅体底部的中空外缘 21刚好被容置在加热腔12内,所以,下半部33的高度与加热腔12的高度应当相同。上半部31从锅体底部的中空外缘21伸出并向上伸出锅体20。如图4所示,裙边部32沿上半部31的外周设置,其水平位置刚好位于所述中空外缘21与所述上半部31的相交处,该位置是锅体20底部中空外缘21的圆周位置,也是上半部31的根部位置,这样,裙边部32刚好铺设在所述中空外缘21上,即沿着上半部31的外周设置,且覆盖了中空外缘21。根据图 2可知,上半部31的外壁上设有流通篦沟311;裙边部32上设有第一流通孔 321;下半部33靠近底端设有第二流通孔331。热力通道30整体可放置在锅体20与锅底10所形成的加热腔内,也可将其单独取出进行清洗或保养。

使用过程中,将冷水倒入锅体20中,冷水从第一流通孔321向下流动注入加热腔12,随后通过第二流通孔331,并在热力通道30内部和热力副腔 34外壁形成的空间中被加热。水被加热后向上翻滚至流通篦沟311,通过流通篦沟311将沸水注入锅体20内。通过该循环,可持续向锅体提供沸水。采用这种方式,锅体内的水在热力通道内产生内部循环,将电磁炉加热过的水向上循环至流通篦沟311处,再由其向锅体内排出。这种自循环可将锅体内温度始终保持在沸腾的最佳涮煮状态,而不会造成持续性水温过高或者加热过程中水温持续不够的缺陷。

为了更好地提供循环效果,可在热力通道30内部设有热力副腔34,如图3和图6所示。所述热力副腔34的纵截面呈上宽下窄的梯形,上端为敞口结构,上边缘与热力通道30的内壁接触;热力副腔34底端设有副腔底面341,并与底座基面11完全接触,也就是说,热力副腔34的副腔底面341与热力通道30的底端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均与底座基面11完全接触。热力副腔34 的设置,具有如下三个作用:第一、可让热力通道30内部形成的压力更加均匀,防止水流在流通篦沟311处形成不均匀的漩涡而让水流打转;第二、水流只在热力通道30内部与热力副腔34外壁形成的空间内被加热,水流不进入热力副腔34内部,其内部呈中空状态,这样,减少了被加热的水流体积,可以让水沸腾的速度更快;第三、热力副腔34的副腔底面341与底座基面 11接触,可起到固定作用。

副腔底面341可以由金属材料或者陶瓷材料构成。

如图6所示,在热力通道30的上半部31外壁上,均匀地设有至少两条流通篦沟311。为了更好地向锅体20提供沸水,热力副腔34的上端略高于锅体上端的水平高度,而为了保证沸水不会喷射出锅体20外部,流通篦沟311的上端略低于所述锅体上端的水平高度。

流通篦沟311可如说明书附图中所示,呈平行的垂线均匀分布在热力通道30的上半部31上。流通篦沟311的形状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做限定,任何形状的变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例如,可将其设置为均匀分布的斜线、曲线或者具有特定形状的二方连续图案。但通过大量测试和试验,流通篦沟311的宽度应设定在2-4毫米之间,在此范围内,沸水可以从流通篦沟311中畅通流出,且根据流通篦沟311的形状呈现出规则的如喷泉一般的水线,大大提高了用餐时的视觉美感;同时,在涮煮过程中,例如菜叶、豆腐渣或其他较为细软的食材不会流入热力通道30内部。

为了更好地实现水流循环,应在加热腔12内提供更为宽裕的空间用于加热,为此,底座基面11的直径大于热力通道30下半部33底端的截面直径。例如,对于30寸的铜锅而言,底座基面11的直径为28-30厘米,下半部33 的底端截面直径可为22-24厘米,而热力副腔34的副腔底面341直径设定为 5厘米。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流通孔321紧邻裙边部32的内侧边缘设置,即更加靠近热力通道30的外壁,这样可以保证冷水更加快速地流入加热腔。

裙边部32可以沿锅体20底部的中空外缘21设置且水平铺设在中空外缘 21上。为了提供更好的冷水流通空间,也可将裙边部32设有一定坡度,即呈斗笠状围设在热力通道30的外周上。在这种方案中,裙边部32紧邻热力通道30的内侧边缘高于与锅底20底部接触的外侧边缘,可使热力通道30 与锅底20之间具有更大的水流通空间。

另外,第一流通孔321的直径为3-8毫米之间,在此范围内,锅体内的食材不会遮挡住第一流通孔321,细软食材也不会随着水流流入加热腔。第二流通孔331的直径在3-12毫米之间。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可在热力副腔34的副腔底面341上侧固定或活动安装磁铁装置,用于防止热力通道的漂浮和位移。

底座10沿锅体20的中空外缘21与锅体20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式连接如旋接,或者底座10也可与锅体20一体成型,只要是能够实现密闭保证的连接方式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火锅可以是标准尺寸的火锅,如口径为30-32寸的火锅,也可以是单人小尺寸火锅,或多人大型火锅。火锅可以由铜制造而成,也可以是景泰蓝或其他材质制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