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开盖的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09459发布日期:2019-05-07 20:58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开盖的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开盖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烹饪器具中的微压电饭煲是电饭煲的发展方向,微压电饭煲在煮饭时烹饪腔内的压力大于大气压,因此水在沸腾时的温度高于100℃,米粒可以得到更好的加热效果,有助于提升米饭的口感。微压电饭煲在烹饪时烹饪腔内的压力较大,各零部件都承受较大的变形力,这时如果强行打开电饭煲上盖,不但会造成电饭煲零部件的损坏,还很容易引起烫伤事故。

因此,在微压电饭煲上设置安全可靠的防开盖结构,防止在保压烹饪阶段用户提前打开上盖而发生事故,是本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开盖的烹饪器具,能防止在保压烹饪阶段用户提前打开上盖。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开盖的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中的加热腔、封闭所述加热腔的上盖、设置于所述上盖中的浮动柱和防开盖装置;

所述上盖设有扣合在所述壳体外壁的第一扣合部,所述壳体的外壁设有与所述第一扣合部匹配的第二扣合部;

所述防开盖装置包括触发部件和与所述触发部件机械连接的动作部件,所述浮动柱能随所述加热腔内压力值变化而上下运动,所述触发部件设置于所述上盖内并位于所述浮动柱的上方,当所述加热腔内压力达到预设值时,所述浮动柱能触发所述触发部件,以使所述动作部件阻止所述第一扣合部或所述第二扣合部脱离扣合状态。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壳体设有第一插栓孔和推动所述第二扣合部运动并脱离扣合状态的开盖按钮;所述动作部件为设置于上盖并能插入所述第一插栓孔的插栓,在插入状态时,所述插栓穿过所述第一插栓孔抵靠在所述第二扣合部的内壁。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上盖设有与所述第一插栓孔同轴的多个第二插栓孔;在插入状态时,所述插栓依次插入多个所述第二插栓孔和所述第一插栓孔后抵靠在所述第二扣合部的内壁。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触发部件包括杠杆和设置在所述杠杆与所述上盖之间的复位弹簧;所述杠杆的支点设置在所述上盖内,所述杠杆的一端为连接所述插栓的动作端,所述杠杆的另一端为触发端;所述浮动柱位于所述触发端的下方,当所述加热腔内压力达到预设值时,所述浮动柱能与所述触发端接触,以使所述插栓插入所述第一插栓孔抵靠在所述第二扣合部的内壁。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复位弹簧为拉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上端设置在所述杠杆的触发端,所述复位弹簧的下端设置所述上盖上。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复位弹簧的上端位于所述杠杆的触发端的根部,所述浮动柱位于所述复位弹簧与所述杠杆的支点之间。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杠杆的动作端设有沿所述杠杆方向布置的腰形孔,所述插栓的上端能沿所述腰形孔移动。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杠杆的支点与所述浮动柱的距离小于所述杠杆的支点与所述插栓的距离。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触发部件包括杠杆,所述杠杆的支点设置在所述上盖内,所述杠杆的一端为连接所述插栓的动作端,所述杠杆的另一端为触发端;所述浮动柱的上端与所述杠杆的触发端固定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上盖包括面盖和内盖板;所述内盖板由受压易于弹性变形的材质制成,所述浮动柱设置于所述内盖板的上方。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上盖包括面盖和内盖板;所述内盖板设有连通所述加热腔的泄压孔,所述浮动柱设置于所述泄压孔的上方。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烹饪器具为微压电饭煲。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开盖的烹饪器具,当所述加热腔内压力达到预设值时,所述浮动柱能触发所述触发部件,所述触发部件带动机械连接的所述动作部件动作,以使所述动作部件阻止所述第一扣合部或所述第二扣合部脱离扣合状态,锁止上盖,能有效防止在保压烹饪阶段用户提前打开上盖。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具体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微压电饭煲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Ⅰ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微压电饭煲中的防开盖装置进入锁止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Ⅱ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微压电饭煲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开盖的烹饪器具,包括壳体、置于壳体中的加热腔和封闭所述加热腔的上盖;所述上盖设有扣合在所述壳体外壁的第一扣合部,所述壳体的外壁设有与所述第一扣合部匹配的第二扣合部;所述防开盖装置包括触发部件和与所述触发部件机械连接的动作部件,所述浮动柱能随所述加热腔内压力值变化而上下运动,所述触发部件设置于所述上盖内并位于所述浮动柱的上方,当所述加热腔内压力达到预设值时,所述浮动柱能触发所述触发部件,以使所述动作部件阻止所述第一扣合部或所述第二扣合部脱离扣合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利用烹饪器具的加热腔内压力,触发所述触发部件,所述触发部件带动机械连接的所述动作部件动作,以使所述动作部件阻止所述第一扣合部或所述第二扣合部脱离扣合状态,锁止上盖,能有效防止在保压烹饪阶段用户提前打开上盖。

为了能够更详尽的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应用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微压电饭煲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微压电饭煲包括壳体1、设置于壳体1中的加热腔2、封闭加热腔2的上盖3和设置于上盖3中的浮动柱和防开盖装置;其中,加热腔2和上盖3之间设置有密封圈4,这样保证保温效果。

图2为图1中Ⅰ处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2所示,上盖3设有扣合在壳体1外壁的第一扣合部31,壳体1的外壁设有与第一扣合部31匹配的第二扣合部13。

所述防开盖装置包括触发部件和与所述触发部件机械连接的动作部件,浮动柱7能随加热腔2内压力值变化而上下运动,所述触发部件设置于上盖3内并位于浮动柱7的上方,当加热腔2内压力达到预设值时,浮动柱7能触发所述触发部件,以使所述动作部件阻止第一扣合部31或第二扣合部13脱离扣合状态。

壳体1设有第一插栓孔131和推动第二扣合部13运动并脱离扣合状态的开盖按钮10,壳体1还设有复位弹簧12,用于第二扣合部13的复位;所述动作部件为设置于上盖3并能插入第一插栓孔131的插栓15,在插入状态时,插栓15穿过第一插栓孔131抵靠在第二扣合部13的内壁。

当插栓15插入插栓孔131之后,插栓15抵靠在第二扣合部13的内壁,第二扣合部13无法在开盖按钮10的作用下运动,也就无法脱离扣合状态,用户不能打开上盖3。

为进一步对插栓15的运动进行导向,上盖3设有与所述第一插栓孔同轴的多个第二插栓孔;在插入状态时,所述插栓依次插入多个所述第二插栓孔和第一插栓孔131后抵靠在所述第二扣合部的内壁。

所述触发部件包括杠杆14和设置在杠杆14与上盖3之间的复位弹簧16;杠杆14的支点设置在上盖3内,杠杆14的一端为连接插栓15的动作端,杠杆14的另一端为触发端;浮动柱7位于所述触发端的下方,当加热腔2内压力达到预设值时,浮动柱7能与所述触发端接触,使杠杆14摆动,以使插栓15插入第一插栓孔131抵靠在第二扣合部13的内壁。

具体地,复位弹簧16为拉簧,复位弹簧16的上端设置在杠杆14的触发端,复位弹簧16的下端设置上盖3上。更具体地,复位弹簧16的上端位于杠杆14的触发端的根部,浮动柱7位于复位弹簧16与杠杆14的支点之间,复位弹力最佳。

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复位弹簧16可以为压簧,压簧的上端连接上盖3,压簧的下端连接在杠杆14的支点与动作端之间的杠杆上。

为便于杠杆14推动插栓15的运动,杠杆14的动作端设有沿杠杆方向的腰形孔,插栓15的上端能沿所述腰形孔移动。

杠杆14的支点与浮动柱7的距离小于杠杆14的支点与插栓15的距离,杠杆14为省距离杠杆,触发更灵敏。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杠杆14也可以不设复位弹簧,以进一步简化结构。具体地,所述触发部件包括杠杆,杠杆14的支点设置在上盖3内,杠杆14的一端为连接插栓15的动作端,杠杆14的另一端为触发端;浮动柱7的上端与杠杆14的触发端固定连接;这样,复位是通过浮动,7的自重实现。

上盖3包括面盖30和内盖板33;内盖板33由受压易于弹性变形的材质制成,浮动柱7设置于内盖板33的上方;加热腔2的内部的气体压力增大后,内盖板33产生弹性变形,即向上鼓起,推动浮动柱7向上浮动,进而触发杠杆14运动;内盖板33可以由弹性性能好的材料制成,例如可以是薄钢板等。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微压电饭煲的防开盖装置进入锁止状态的示意图,图4为图3中Ⅱ处的局部放大图;如图3、4所示,插栓15插入插栓孔131,当按动开盖按钮10时,第二扣合部13无法运动,也就是当加热腔2压力超过预设值时,上盖3被锁止。

实施例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微压电饭煲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除了浮动柱的浮动结构不同于所述实施例一之外,其它内容与所述实施例一相同,下面具体说明所述实施例二中的浮动柱的浮动结构。

如图5所示,内盖板33设有连通加热腔2的泄压孔32,浮动柱7设置于泄压孔32的上方;加热腔2的内部的气体压力增大后,气体从泄压孔32流出,推动浮动柱7向上浮动,进而触发杠杆14的运动;泄压孔32上方设有弹性环71,浮动柱7固定在弹性环71上,弹性环71在泄压孔32流出气体的作用下,会向上弹起,带动浮动柱7向上运动;弹性环71也具有密封的作用,即隔离加热腔2和上盖3,以保证加热腔2的保温效果。

本实施例中,浮动柱的浮动结构不需依赖内盖板的弹性变形,性能更可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