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盘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10823发布日期:2019-05-07 21:03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加热盘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加热盘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市场上采用铸铝发热盘或电热管作为热源结构的烹饪器具加热盘一般为平面底壁结构,或者,该加热盘还会采用具有一定弧度的底壁面结构以增大其受热面积,从而增大加热效率。此外,随着对热源结构及加热方式的深入研究,具有高效、快速、健康等优点的热辐射热源结构也逐渐受到重视。

但是技术人员发现,单纯地将传统的具有弧形底壁的加热盘直接用于采用热辐射热源结构的烹饪器具进行加热时,并不能取得较高的加热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热盘和烹饪器具,能够有效提高加热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热盘,所述加热盘的底壁面下方设有热辐射元件,所述底壁面形成为凹凸不平的表面,所述底壁面的表面积为S1,所述底壁面的轴向投影面积为S2,且满足:1<S1/S2<1.4。

优选地,1.05<S1/S2<1.3。

优选地,所述加热盘的底壁面形成有分散的多个凸点部和/或分散的多个凹坑部。

优选地,所述凸点部和/或凹坑部的形状为圆形、三角形、方形或菱形。

优选地,所述加热盘的底壁面形成有凹槽状或凸条状的纹路结构。

优选地,所述纹路结构为环形纹路并呈同心圆环状或盘绕螺旋状。

优选地,所述纹路结构包括沿径向发散且沿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凹槽或凸条状径向纹路,所述径向纹路呈直线状;或者,所述径向纹路呈螺旋状,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螺旋状的所述径向纹路朝向同一圆周方向螺旋延伸。

优选地,所述纹路结构的纹路横截面呈锯齿状、波浪状或三角形形状。

优选地,所述加热盘的底壁面设有中心感温区和环绕所述中心感温区的加热区,所述中心感温区的表面为平整面,所述加热区的表面为凹凸不平的表面。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上述加热盘以及设置在所述加热盘的底壁面下方的热辐射元件。

优选地,所述烹饪器具为煎烤机,所述加热盘为所述煎烤机的烤盘,所述热辐射元件为红外热盘。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盘设置的凹凸不平的底壁面结构可有效增加受热面积,从而更大范围地吸收热辐射元件散发的热量,在热辐射功率一定的情况下,大幅增加了加热盘的吸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采用凸点部和/或凹坑部结构的加热盘的立体图;

图2为采用同心圆环状的环形纹路结构的加热盘的立体图;

图3为采用直线状的径向纹路结构的加热盘的立体图;

图4为采用螺旋状的径向纹路结构的加热盘的立体图;

图5为采用锯齿状的凹槽状或凸条状纹路结构的加热盘的截面图;

图6为采用波浪状的凹槽状或凸条状纹路结构的加热盘的截面图;

图7为采用三角形形状的凹槽状或凸条状纹路结构的加热盘的截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煎烤机的截面图;

图9为对比例中的烤盘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烤盘 2 红外热盘

3 煎烤机

11 底壁面 12 纹路结构

13 中心感温区 14 加热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图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盘,该加热盘的底壁面11下方设有热辐射元件,底壁面11形成为凹凸不平的表面,底壁面11的表面积为S1,底壁面11的轴向投影面积为S2,且满足:1<S1/S2<1.4。

在利用热辐射元件对加热盘进行辐射加热的过程中,加热盘的底壁面11的表面积由于设置了凹凸不平的结构而大大增加。增大了表面积的底壁面11可以更大范围地吸收热辐射元件散发的热量,即在热辐射功率一定的情况下,大幅增加了加热盘的吸热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底壁面为平面或弧面的加热盘的加热效率难以提高的技术难题。

优选地,底壁面11的表面积为S1和轴向投影面积为S2满足:1.05<S1/S2<1.3。因此,S1、S2满足该关系式的加热盘的吸热效率将得以进一步优化。

优选地,如图1所示,加热盘的底壁面11形成有分散的多个凸点部和/或分散的多个凹坑部。可见,凸点部或凹坑部均可大大增加底壁面11的表面积,因此设置有该底壁面11的加热盘的吸热效率能得到有效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加热盘的底壁面11可单独设置多个凸点部或者是单独设置多个凹坑部,又或者可设置多个凸点部和多个凹坑部的相互组合结构。并且,相互组合的多个凸点部和多个凹坑部的数量、分布形式等均可灵活设置。若需同时考虑提高生产效率、受热均匀性以及整体美观性的情况,可以选取单独设置凸点部或者凹坑部的结构形式,并根据底壁面11的形状对多个凸点部或者凹坑部进行均匀合理的布置。

进一步地,凸点部和/或凹坑部的形状可形成为圆形、三角形、方形或菱形,但需要说明的是,凸点部和/或凹坑部的具体形状不应仅限于上述提及的情况,而应该理解为,其他可有效提高加热盘的吸热效率的凸点部和/或凹坑部的形状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考虑范围之内。

优选地,加热盘的底壁面11还可形成为凹槽状或凸条状的纹路结构12。需要说明的是,该凹槽状或凸条状的纹路可以设置为连续布置或分段式的布置,又或者是二者的灵活组合布置。并且,上述分段式布置的纹路的各分段长度既可相等,亦可不完全相等。若需同时考虑提高生产效率、受热均匀性以及整体美观性的情况,可以选取单独设置连续式或分段式的纹路结构12,并根据底壁面11的形状对多个连续式或分段式的纹路进行均匀合理的布置。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纹路结构12为环形纹路并呈同心圆环状或盘绕螺旋状。换言之,同心圆环状和盘绕螺旋状的环形纹路即分别为分段式布置结构和连续式布置结构,且可以是单独的凹槽状纹路或单独的凸条状纹路,又或者是二者的灵活组合。

或者,如图3所示,上述纹路结构12包括沿径向发散且沿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凹槽或凸条状径向纹路,径向纹路呈直线状。并且,如图4所示,该径向纹路还可呈螺旋状,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螺旋状的径向纹路朝向同一圆周方向螺旋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直线状或螺旋状的径向纹路既可形成为连续直线或螺旋线,亦可形成为分段直线或分段螺旋线,或者是连续式或分段式径向纹路的灵活组合。

优选地,如图5至图7所示,纹路结构12的纹路横截面可形成为呈锯齿状、波浪状或三角形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凹槽状或凸条状纹路的具体横截面形状不应仅限于上述提及的情况,而应该理解为,其他可有效提高加热盘的吸热效率的上述横截面形状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考虑范围之内。

具体地,加热盘的底壁面11还可设有中心感温区13和环绕中心感温区13的加热区14,中心感温区13的表面为平整面,加热区14的表面为凹凸不平的表面。

换言之,该加热区的表面可形成有上述凸点部和/或凹坑部的结构,或者是可形成有凹槽状或凸条状的纹路结构12,从而增大加热区的表面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提高加热效率。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相应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包括上述加热盘以及设置在该加热盘的底壁面11下方的热辐射元件。该热辐射元件包括能产生和散发热量以对加热盘进行辐射加热的所有热源形式,例如红外热盘等。

优选地,如图8所示,该烹饪器具可以是煎烤机3,加热盘可形成为煎烤机3的烤盘1,热辐射元件可形成为红外热盘2。通过设置该加热盘,煎烤机3的吸热效率可得到大幅提高,从而提升工作性能。

以下对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盘作为烤盘的煎烤机进行试验。其中,烤盘采用了不同的底壁面形状。具体地,以下的表1和表2分别显示了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烤盘的实施例和采用现有技术的烤盘的对比例的性能试验数据,且表1和表2中的效率提升值均是相对于采用了平底烤盘的煎烤机的效率而言的。需要说明的是,对比例中的烤盘与本实用新型的烤盘的基本结构均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对比例中的烤盘是底壁面为弧形的烤盘。

表1

表2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烤盘的实用性以及整体美观性等要求,弧形烤盘的h值不宜设置过大。对于表2的对比例中直径为250mm的烤盘,h取25mm时已超过烤盘的正常使用极限。可见,从表1和表2中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优化后的烤盘对煎烤机的效率提升值显著高于现有技术的烤盘。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