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设备及电动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01112发布日期:2019-04-03 04:59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电气设备及电动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以电池为电源的电气设备及电动吸尘器。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有利用通过电动送风机的驱动而产生的负压将尘埃吸入到集尘部来进行捕集的电动吸尘器。这样的电动吸尘器例如构成为,相对于收容有电动送风机的吸尘器主体连接有具备软管体、延长管等的风路体,将尘埃经过该风路体的内部向集尘部吸入。因此,由于风路体与经过其内部的尘埃的摩擦而产生静电。例如在使用商用交流电源等外部电源的有线式电动吸尘器的情况下,能够使用电源线将静电经由壁面等的插座接地到电源。但是,在使用二次电池等内部电源的电动吸尘器的情况下,不容易释放静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25982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实施方式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设为使用电池的结构且能够有效地释放静电的电气设备及电动吸尘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具有主体部、电池、动作部、人体接触部及导电构件。电池配置于主体部。动作部通过来自电池的供电而动作。人体接触部在使用时与使用者接触。导电构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人体接触部,由于动作部的动作而产生的静电流过该导电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电动吸尘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2是上述的电动吸尘器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3的(a)是从上方表示上述的电动吸尘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b)是从下方表示上述的电动吸尘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的(a)是将上述的电动吸尘器的电路基板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视图,(b)是电路基板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上述的电动吸尘器的手柄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上述的电动吸尘器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上述的电动吸尘器的一个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上述的电动吸尘器的另一个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9的(a)是表示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电动吸尘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b)是将上述的电动吸尘器的电路基板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电动吸尘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作为第4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电动吸尘器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作为第5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电动吸尘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8对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8中,11表示作为电气设备的电动吸尘器,该电动吸尘器11具备吸尘器主体15。另外,该电动吸尘器11也可以具备与吸尘器主体15连接的长条状的风路体16。并且,该电动吸尘器11在仅由吸尘器主体15构成的作为规定使用状态的一个使用状态(图7)下,被用作手持式(便携式)的无绳式抽吸电动吸尘器。另外,该电动吸尘器11在具备风路体16的情况下,作为相对于吸尘器主体15连接了风路体16的另一个使用状态(图8),还能够被用作杆式的无绳式吸引电动吸尘器。另外,该电动吸尘器11也能够与用于在非使用时进行收纳的未图示的收纳装置一起构成电动吸尘装置。

图6所示的吸尘器主体15具备主体部21。另外,该吸尘器主体15具备能够相对于主体部21装卸的集尘部(集尘装置)22。并且,该吸尘器主体15具备作为动作部的电动送风机23。另外,该吸尘器主体15具备控制电动送风机23的动作的控制单元(控制部)24。此外,该吸尘器主体15具备成为电动送风机23及控制单元24等的电源的、作为电源部的电池即二次电池25。另外,该吸尘器主体15具备能够连接风路体16的主体连接口26。并且,该吸尘器主体15具备用于保持该吸尘器主体15(电动吸尘器11)的作为人体接触部的主体保持部即手柄(把持部)27。另外,该吸尘器主体15具备设定电动送风机23的动作模式的作为设定单元的设定钮28。并且,如图1所示,该吸尘器主体15具备电路基板29。另外,该吸尘器主体15具备导电构件30。并且,该吸尘器主体15具备与图6所示的集尘部22分别连通的未图示的第1连通口及第2连通口。另外,该吸尘器主体15具备排出电动送风机23的排气的排气口33。并且,在该吸尘器主体15的内部,以主体连接口26与第1连通口连通、第2连通口与电动送风机23的吸入侧连通、该电动送风机23的排气侧与排气口33连通的方式形成风路。

另外,为了更清楚地进行说明,在电动吸尘器11中,以下将与主体连接口26的轴线大致平行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以该前后方向为基准来定义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即,该电动吸尘器11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分别以图6所示的状态为基准,将箭头u及箭头d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将箭头fr方向及箭头rr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并将箭头l方向及箭头r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

图6所示的主体部21作为整体而形成为前后较长的形状。如上所述,在该主体部21中分别收容有电动送风机23、控制单元24、二次电池25。另外,在该主体部21开设有主体连接口26。而且,在该主体部21突出设置有手柄27。另外,如图1、图2所示,在该主体部21中收容有电路基板29。并且,在该主体部21中收容有导电构件30。另外,在该主体部21开设有第1连通口及第2连通口。而且,在该主体部21开设有排气口33。另外,在该主体部21分别形成有风路。并且,该主体部21具备位于前部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主体部42、位于后部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主体部43、以及连结该第1主体部42与第2主体部43的作为连结主体部的倾斜主体部44。另外,在该主体部21设置有用于安装保持集尘部22的安装保持部45。

如图6所示,第1主体部42沿着前后方向形成为大致直线状。第2主体部43相对于第1主体部42位于下方。另外,该第2主体部43沿着前后方向形成为直线状。因此,该第2主体部43形成为与第1主体部42大致平行。并且,倾斜主体部44沿着从前侧上方向后侧下方倾斜的直线而形成。因此,主体部21弯折形成为大致曲柄状。

安装保持部45从第1主体部42的上部、即第1主体部42与倾斜主体部44的连续位置朝向上方突出。

集尘部22与电动送风机23的吸入侧连通,用于捕集通过该电动送风机23的动作而吸入的尘埃。该集尘部22例如是将通过电动送风机23的动作而与空气一起吸入的尘埃从空气离心分离(旋风分离)的旋风分离式的集尘杯。因此,该集尘部22成为产生因由于电动送风机23的驱动而与尘埃之间产生的摩擦引起的静电的静电源。另外,该集尘部22具备用于将该集尘部22卡止于主体部21的集尘卡止部47。该集尘卡止部47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设置于集尘部22的端部,但也可以设置于主体部21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集尘卡止部47卡止保持于安装保持部45。并且,该集尘部22具备未图示的集尘吸入口及集尘排气口。该集尘吸入口及集尘排气口在将集尘部22安装于主体部21的状态下与第1连通口及第2连通口连通。因此,该集尘部22在安装于主体部21的状态下与电动送风机23的吸入侧连通。另外,该集尘部22在安装于主体部21的状态下与主体连接口26(风路体16)的下游侧连接。

电动送风机23具备电动机及通过该电动机而转动的风扇。电动机例如使用无刷电动机。

控制单元24例如是具备微型计算机等的控制基板。该控制单元24具备使例如电动送风机23等根据使用者利用设定钮28进行的设定而动作的驱动控制部。该控制单元24也可以具备从商用交流电源等外部电源接受供电而对二次电池25进行充电的恒流电路等充电电路部。

二次电池25例如是具备多个电池的电池组。

主体连接口26是将电动吸尘器11作为手持式使用时的吸气口。另外,该主体连接口26是在将电动吸尘器11用作图8所示的杆式时将风路体16与吸尘器主体15连通的连通口。

图6所示的手柄27至少保持主体部21。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手柄27在一个使用状态(图7)下保持吸尘器主体15,在另一个使用状态(图8)下保持吸尘器主体15及风路体16。即,该手柄27是在使用时使用者必然接触的部分。该手柄27位于吸尘器主体15(主体部21)的上部。另外,该手柄27从安装保持部45到第2主体部43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为长条状。而且,在该手柄27的上部配置有设定钮28。另外,在该手柄27的下部设置有用于抑制把持着手柄27的使用者的手滑动的凹凸状的防滑部49。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该手柄27具备一体地设置于主体部21侧的手柄主体部51及覆盖地安装于该手柄主体部51的手柄罩52。另外,如图1所示,在该手柄27设有通孔53。而且,在该手柄27设置有对电路基板29及导电构件30进行定位的固定部54。另外,在该手柄27设置有支承电路基板29的基板支承部55。而且,在该手柄27设置有对导电构件30进行定位的定位部56(图2)。而且,在该手柄27设置有加强用的肋57。

图1及图5所示的防滑部49沿着与手柄27的长度方向交叉(正交)的左右方向设置。因此,该防滑部49对把持着手柄27的使用者的手赋予前后方向的阻力,抑制该手在手柄27的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上滑动。该防滑部49配置于从手柄27的前端侧到后端侧的遍及大致整体的区域。该防滑部49至少位于设定钮28的背后。另外,该防滑部49例如交替地排列形成有多个的凸部49a及凹部49b。并且,该防滑部49设置在手柄主体部51。另外,在图6至图8等中,为了更清楚地进行说明而省略了防滑部49的详细图示。

凸部49a例如形成为截面朝向下方突出的圆弧状。这些凸部49a在手柄27的长度方向上相互分离大致等间隔地配置。

图1及图2所示的手柄主体部51构成手柄27的下部。该手柄主体部51与安装保持部45及第2主体部43一体地设置。该手柄主体部51为闭合的环状。另外,该手柄主体部51在从安装保持部45到第2主体部43的上部的位置、即圆弧状(拱状)的位置处,上侧被开口。

手柄罩52构成手柄27的上部。该手柄罩52弯曲成圆弧状(拱状),构成为覆盖手柄主体部51的开口的上侧。另外,在该手柄罩52设置有通过螺钉等固定构件59而相对于固定部54结合固定的固定承接部60。并且,该手柄罩52构成为在固定于手柄主体部51的状态下从上方推压电路基板29及导电构件30。

通孔53用于使导电构件30的一部分露出到手柄27的外部。该通孔53例如设置为小径的圆孔状。该通孔53设置在手柄27的下部。即,该通孔53位于防滑部49。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通孔53设置于防滑部49的凸部49a。另外,该通孔53位于手柄主体部51的底部。并且,该通孔53沿手柄27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通孔53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大致等间隔地配置。因此,该通孔53配置于至少手柄27的长度方向的包含大致中央部的区域。另外,该通孔53配置于手柄27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因此,该通孔53配置于手柄27的最向下部鼓出的位置。

固定部54是对电路基板29及导电构件30进行定位、并且利用固定构件59将手柄主体部51与手柄罩52结合固定的凸起。即,该固定部54形成为圆筒状,沿着上下方向配置。该固定部54一体地设置于手柄主体部51,前端侧与上侧即手柄罩52的固定承受部60对置。更详细而言,该固定部54位于设定钮28之间的背面侧。

基板支承部55例如位于从固定部54的附近到比该固定部54靠前方的位置。该基板支承部55例如形成为沿着左右方向等的肋状,具备对手柄27进行加强的功能。该基板支承部55一体地设置于手柄主体部51。

定位部56在固定部54的左右两侧的位置处,沿前后方向形成为肋状。该定位部56一体地设置于手柄主体部51。

肋57例如以将定位部56与手柄主体部51的两侧部连结的方式沿着左右方向设置。即,该肋57与手柄主体部51一体地设置。另外,该肋57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地设置有多个。

设定钮28能够供把持着手柄27的使用者用该把持的手的大拇指等进行按压操作。该设定钮28设置于手柄罩52。

电路基板29将与设定钮28的操作对应的信号向控制单元24传递。该电路基板29收纳在手柄27的内部、即手柄主体部51与手柄罩52之间。另外,该电路基板29位于设定钮28的背面侧即下部。因此,该电路基板29位于手柄27的靠前侧的位置。另外,该电路基板29具备板状的基板主体62。并且,该电路基板29具备开口63。另外,该电路基板29具备元件64。并且,该电路基板29具备连接器65。并且,如图4的(a)及图4的(b)所示,在该电路基板29设置有规定图案66。另外,在该电路基板29设置有接触图案67。

图1及图2所示的基板主体62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等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基板主体62例如形成为左右窄且前后长的长方形状。

开口63通过插通有固定部54而将电路基板29相对于手柄27(手柄主体部51)定位。该开口63沿厚度方向贯通基板主体62而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开口63配置于电路基板29(基板主体62)的靠一端的位置即靠后端的位置。

元件64在电路基板29中构成规定的电路。该元件64安装于基板主体62。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元件64安装于基板主体62的上表面即一个主面62a。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元件64中例如设定有经由设定钮28被按压操作的开关64a、作为阻抗元件的电阻器64b、用于显示电动吸尘器11的状态等的作为显示单元(显示部)的led等灯64c。

连接器65将由元件64构成的电路与控制单元24及二次电池25电连接。该连接器65安装于基板主体62。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连接器65安装于基板主体62的一个主面62a。另外,该连接器65配置于电路基板29的另一端即前端。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连接器65配置于基板主体62的另一端即前端。并且,在该连接器65连接有导线68的一端,该导线68的另一端经由主体部21的内部而与控制单元24及二次电池25电连接。

导线68从电路基板29的前端部经由安装保持部45并经过电动送风机23的上方后向控制单元24及二次电池25分支。即,该导线68从安装保持部45配置到倾斜主体部44及第2主体部43。

图4的(b)所示的图案66由导电性的构件、例如铜等在基板主体62形成为薄膜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图案66形成于基板主体62的与导电构件30对置的下表面(背面)即另一个主面62b。该图案66能够设为任意的形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有多个导电图案66a、以及接地图案66b。

导电图案66a是用于与元件64、连接器65一起构成电路的导电部,具备与该元件64、连接器65电连接的焊盘。

接地图案66b用于设定电路基板29中构成的电路的基准电位。该接地图案66b例如配置于电路基板29的外缘部附近。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接地图案66b包围导电图案66a整体而形成。该接地图案66b与二次电池25的地线电连接(短路)。更详细而言,该接地图案66b经由导线68而与控制单元24的地线一起与二次电池25的地线电连接(短路),成为与它们相同的电位。即,该接地图案66b成为与电动吸尘器11的基准电位相同的电位。另外,如图4的(a)所示,在该接地图案66b中,在与接触图案67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导电部66b1。即,图案66在与接触图案67对置的位置具备导电部66b1。该导电部66b1例如在图案66的宽度方向上突出设置。另外,该导电部66b1从图案66朝向电路基板29的侧方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导电部66b1在接地图案66b的宽度方向上突出设置。即,该导电部66b1从接地图案66b朝向电路基板29的侧方突出。另外,在该导电部66b1例如实施有焊料s1。

图4的(b)所示的接触图案67由导电性的构件、例如铜等在基板主体62上形成为薄膜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接触图案67形成于基板主体62的与导电构件30对置的下表面(背面)即另一个主面62b。即,该接触图案67形成于与图案66相同的面。而且,该接触图案67是用于经由图案66接受由于电动送风机23(图6)的驱动而产生的静电、并从导电构件30(图1)经由使用者将静电放出(放电)的静电接受部。即,该接触图案67与导电构件30机械连接且电连接(短路)。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接触图案67构成为经由例如接地图案66b接受由于电动送风机23(图6)的驱动而产生的静电。而且,该接触图案67利用由静电电荷产生的电位使存在于其与图案66之间的空气被绝缘破坏,从而从图案66接受静电。该接触图案67例如配置于电路基板29的两侧的外缘部。如图4的(a)所示,该接触图案67相对于图案66隔开规定距离g而分离地对置。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接触图案67形成为具备与接地图案66b的导电部66b1对置的对置导电部67a的凸字状。而且,在该接触图案67中,在包含对置导电部67a的部位实施有例如焊料s2。

在此,关于图案66与接触图案67之间、本实施方式为导电部66b1与对置导电部67a之间,若是接触,则即使在电动吸尘器11(图6)的非使用时也在接触图案67产生与图案66相同的电位(本实施方式为基准电位),若是分离过远距离,则到该图案66与接触图案67之间的空气被绝缘破坏为止所蓄积的静电电荷的电位变大,因此优选设为适当的规定距离g(例如0.6mm左右)。因此,该接触图案67相对于图案66接近地配置。

另外,图1所示的导电构件30将从图案66(图4的(a))接受的静电向使用者传递。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导电构件30以与接触图案67(图4的(b))接触的方式配置。该导电构件30例如由含有作为导电粒子的碳构件的构件形成。作为该构件,优选使用合成树脂,更优选使用聚丙烯或abs。另外,该导电构件30沿着手柄27的长度方向、即沿着前后方向形成为长条状。进而,如图3的(a)及图3的(b)所示,该导电构件30具备导电构件主体71。另外,该导电构件30具备开口部72。而且,该导电构件30具备支承电路基板29的支承部73。另外,该导电构件30具备支承手柄罩52(图1)的罩支承部74。而且,该导电构件30具备与电路基板29的接触图案67(图4(a))接触的接触部75。另外,该导电构件30具备向手柄27(图1)的外部露出的作为传递部的突起部76。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导电构件30前后分割成一个导电构件30a及另一个导电构件30b。一个导电构件30a位于电路基板29的下部。即,如图1所示,该一个导电构件30a位于电路基板29与手柄主体部51的底部之间。另外,另一个导电构件30b的前端部与一个导电构件30a的后端部接触(压接)而电连接(短路)。并且,另一个导电构件30b位于比电路基板29靠后方的位置。

图1至图3所示的导电构件主体71形成为规定宽度的细长形状。该导电构件主体71沿着手柄27形成为长条状。另外,该导电构件主体71沿着手柄27的弯曲呈圆弧状地弯曲形成。

开口部72通过与电路基板29的开口63一起插通有固定部54而将导电构件30相对于手柄27定位。即,该开口部72将导电构件30相对于手柄主体部51定位。该开口部72沿厚度方向贯通导电构件主体71而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开口部72配置于导电构件30的靠前侧的位置。即,该开口部72配置于导电构件主体71的靠前侧的位置。具体而言,该开口部72配置于一个导电构件30a的靠后端的位置。

支承部73从导电构件30朝向上方呈肋状突出。具体而言,该支承部73从导电构件主体71朝向上方呈肋状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支承部73设置有多个。具体而言,该支承部73配置于导电构件30的前端部及导电构件30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更详细而言,该支承部73配置于一个导电构件30a的前端部及另一个导电构件30b的前端部。即,这些支承部73配置于固定部54的前后。因此,通过这些支承部73分别从下方支承电路基板29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在图中,仅对一个导电构件30a的前端部的支承部73标注了附图标记。

罩支承部74从导电构件30朝向上方呈肋状突出。具体而言,该罩支承部74从导电构件主体71朝向手柄罩52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罩支承部74配置于比支承部73靠后方的位置。更详细而言,该罩支承部74配置于另一个导电构件30b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

接触部75是通过被压接于电路基板29的接触图案67(图4(a))而与该接触图案67电连接(短路)的部分。该接触部75例如从导电构件30的两侧朝向电路基板29呈肋状突出。即,该接触部75位于导电构件主体71的两侧。该接触部75例如位于比开口部72靠前端侧的位置。另外,该接触部75的前端部形成为平坦状,并被压接于接触图案67的焊料s2(图4的(a))。

突起部76是通过插入至通孔53而前端侧在手柄27的下部(防滑部49)露出的部分。该突起部76从导电构件30朝向下方呈柱状突出。具体而言,该突起部76从导电构件主体71朝向手柄主体部51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突起部76在导电构件30配置有多个。即,该突起部76在导电构件主体71配置有多个。更详细而言,该突起部76在导电构件30的长度方向两端间相互分离大致等间隔地配置。因此,导电构件30至少在手柄27的长度方向的包含大致中央部的区域中配置有突起部76。更详细而言,导电构件30在手柄27的长度方向的多个位置配置有突起部76。另外,该突起部76配置于手柄27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因此,该突起部76配置于手柄27的最向下部鼓出的位置。并且,如图5所示,插入至通孔53的突起部76的前端部与防滑部49的凸部49a成为大致共面。突起部76是导电构件30的一部分。即,突起部76是导电材料。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中,第1连通口位于第1主体部42的上部。同样地,第2连通口位于第1主体部42的上部。因此,该第1连通口及第2连通口位于吸尘器主体15(主体部21)的上部。另外,在将集尘部22安装于主体部21的状态下,该第1连通口及第2连通口经由集尘部22而相互连通。

排气口33是成为排气风路的下游端的部分。该排气口33位于第1主体部42的两侧部。因此,该排气口33配置于吸尘器主体15的靠前侧的位置。另外,该排气口33也可以被未图示的过滤器覆盖。

另一方面,图8所示的风路体16在内部划分出风路,在与吸尘器主体15连接的状态下与电动送风机23的吸入侧连通。该风路体16具备长条状的延长管81。另外,该风路体16也可以在前端侧(上游侧)具备吸入口体。作为该吸入口体,能够使用任意的吸入口体,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使用作为吸入口体的地面刷82。而且,该风路体16成为产生因由于电动送风机23的驱动而与尘埃之间产生的摩擦引起的静电的静电源。另外,该风路体16不是必须的结构。

延长管81的基端侧与吸尘器主体15连接,与集尘部22气密地连接。例如,该延长管81的基端侧与主体连接口26连接。另外,该延长管81通过设置于吸尘器主体15(主体部21)的夹紧件84以可装卸的方式被保持。

地面刷82具备壳体86。另外,该地面刷82具备连接管87。壳体86形成为横向较长,即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为长条状。另外,该壳体86在与被吸尘面对置的下部开设有未图示的吸入口。另外,连接管87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壳体86连接。并且,连接管87与吸入口连通,与延长管81的前端侧气密地连接。而且,该地面刷82与延长管81的前端侧连接。例如,该地面刷82的连接管87插入连接于延长管81。另外,该地面刷82通过设置于延长管81的地面刷夹紧件89而保持延长管81的连接。

接着,说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

在将电动吸尘器11作为手持式抽吸吸尘器使用的情况下(一个使用状态(图7)),仅使用将集尘部22安装于主体部21的吸尘器主体15。即,在从吸尘器主体15卸下了风路体16的状态下使用。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是,将具备延长管81及地面刷82的风路体16以外的、例如缝隙用喷嘴(扁管吸头)等比风路体16短的风路体与主体连接口26连接。

并且,在电动吸尘器11中,控制单元24使电动送风机23按照把持着手柄27的使用者操作设定钮28而设定的动作进行驱动,并且,一边使朝着被吸尘面的主体连接口26或者与该主体连接口26连接的风路体16在被吸尘面上沿前后方向或倾斜方向等移动,一边利用通过电动送风机23的驱动而产生的负压将被吸尘面的尘埃与空气一起吸入。

该含尘空气大致从主体连接口26被吸入集尘部22,尘埃被从空气中分离捕集,并且分离了尘埃后的空气被向电动送风机23吸入之后,经由排气风路从排气口33被向吸尘器主体15的外部排出。

另外,在将电动吸尘器11作为杆式吸引吸尘器使用的情况(另一个使用状态(图8))下,相对于在主体部21上组装有集尘部22的吸尘器主体15连接风路体16。在该状态下,地面刷82(经由延长管81、吸尘器主体15的主体连接口26、第1连通口及集尘吸入口而与集尘部22连通,并且经由该集尘部22的集尘排气口及吸尘器主体15的第2连通口而)与电动送风机23的吸入侧连通。

并且,在电动吸尘器11中,把持着手柄27的使用者将地面刷82载置于被吸尘面,控制单元24使电动送风机23按照通过操作手柄27的设定钮28而设定的动作进行驱动,并且,一边使地面刷82在被吸尘面上在前后方向、倾斜方向上交错地行走,一边利用由电动送风机23的驱动产生的负压将被吸尘面的尘埃与空气一起从地面刷82的吸入口吸入。

该被吸入的含尘空气从地面刷82经由延长管81被搬运到吸尘器主体15(主体部21),与上述一个使用状态同样,尘埃被从空气中分离而被集尘部22捕集。

通过该电动送风机23的驱动,即通过电动吸尘器11的起动,至少在集尘部22中由于与尘埃的摩擦而产生静电。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使用状态下主要在集尘部22产生静电,在另一个使用状态下主要在集尘部22及风路体16产生静电。该静电的电荷经过镀敷处理后的合成树脂、配置于吸尘器主体15各部分的组装用等的作为金属制构件的螺钉、或者电路基板29的图案66等具有导电性且电流容易流动的部位,向电位更低的部位流动,以整体成为相同电位的方式蓄积。之后,在电位成为使导电性部位例如图案66与位于隔着规定距离g而分离的位置(接近位置)的接触图案67之间所存在空气被绝缘破坏的程度的电位时,该静电向接触图案67移动,从与该接触图案67接触的导电构件30的突起部76向把持着手柄27的使用者的手放出静电,静电经由使用者的体内被放电到大地,从而电位降低。

若吸尘结束,则使用者操作设定钮28,通过控制单元24使电动送风机23停止。

这样,根据第1实施方式,在使用者使用时接触(把持)的手柄27配置由于电动送风机23的动作而产生的静电流过的导电构件30的一部分(突起部76),由此,在电动送风机23的驱动时(电动吸尘器11的动作中),能够经由导电构件30的一部分(突起部76)向与手柄27接触的使用者微小地放出静电。因此,能够设为非有线的、使用二次电池25的无绳的结构的同时有效地释放静电。

特别是,由于在保持主体部21的手柄27配置有导电构件30的一部分(突起部76),因此能够容易地使使用者在使用电动吸尘器11时基本始终与导电构件30接触,能够有效地释放静电。

即,在电动吸尘器11中,由于通过电动送风机23的动作而吸入的尘埃与集尘部22、风路体16等之间的摩擦而产生静电,因此在电动吸尘器11刚起动后就开始蓄积静电的电荷,在电动吸尘器11停止时基本上不易产生静电。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电动吸尘器11的起动到吸尘结束而停止为止,使用者把持着手柄27,因此,从静电的电荷开始蓄积的时刻、换言之静电的电位低的时刻起,使用者就始终与手柄27接触。因此,在静电的电位升高而产生火花现象之前,使静电连续地微小地放出而积极地释放,使用者不会因蓄积的静电的电荷而受到不适的电击。

特别是,在集尘部22将尘埃高速离心分离的旋风分离式的情况下,在集尘部22内容易产生静电,因此在具备旋风分离式的集尘部22的电动吸尘器11中,通过采用上述的结构,在电动送风机23的驱动时,能够将由旋风分离式的集尘部22产生的静电在蓄积成高电位前有效地释放。

另外,通过将导电构件30的至少一部分(突起部76)配置于手柄27的下部,能够将导电构件30的至少一部分有效地配置于容易与把持着手柄27的使用者的手接触的位置。

具体而言,通过将导电构件30的至少一部分(突起部76)配置于与手柄27的下部的凹凸状的防滑部49的凸形状的凸部49a大致相同的面上,能够将导电构件30的至少一部分(突起部76)配置于容易与把持着手柄27的使用者的手接触的位置,能够在电动送风机23驱动时向把持着手柄27的使用者可靠地微小地放出静电。

通过将导电构件30(接触部75)配置成接触与电路基板29的规定图案66(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接地图案66b)隔开规定距离g而配置的接触图案67,从而,导电构件30不会立即成为与图案66相同的电位,即使在通常时(非使用时)等使用者接触了导电构件30的情况下,也不会因图案66的电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接地图案66b的电位(基准电位))与接地电位(地面电位)的电位差而对使用者产生不适的电击。

而且,能够利用预先配设于电路基板29的图案66来与导电构件30进行静电的电荷的交换,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用于交换静电的电荷的结构。

通过将导电构件30设为含有碳构件的构件,能够容易地形成与手柄27等的导电构件30的接地部对应的形状,并且能够实现轻型设计。

通过将导电构件30的至少一部分(突起部76)设置在手柄27的长度方向的多个位置,从而即使在使用者把持着手柄27的任意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与导电构件30接触。

通过将导电构件30的至少一部分(突起部76)设置在使用者通常把持的手柄27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从而把持着手柄27的使用者能够更容易地与导电构件30接触。

接着,参照图9说明第2实施方式。另外,对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及作用,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该第2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29不具备接触图案67,如图9的(a)及图9的(b)所示,导电构件30(接触部75)相对于图案66隔开规定距离g而对置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构件30(接触部75)相对于接地图案66b隔开规定距离g而对置配置。

即,在电路基板29的相对于图案66隔开规定距离g的位置,导电构件30的接触部75以与基板主体62的另一个主面62b的接触位置90直接接触的方式配置。

通过这样构成,由于电动送风机23的驱动(电动吸尘器11的起动)而产生的静电的电荷经过镀敷处理后的合成树脂或金属制的螺钉或者电路基板29的图案66等具有导电性且电流容易流动的部位向电位更低的部位流动,以整体成为相同电位的方式蓄积。之后,成为了使导电性的部位例如图案66(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接地图案66b)与位于隔着规定距离g而分离的位置(接近位置)处的导电构件30(接触部75)之间存在的空气被绝缘破坏程度的电位时,该静电的电荷向导电构件30(接触部75)移动,静电被从该导电构件30的突起部76向把持着手柄27的使用者的手放出,经由使用者的体内向大地放电而电位降低。

另外,由于相对于电路基板29的规定图案66(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接地图案66b)隔开规定距离g而配置有导电构件30(接触部75),因此导电构件30不会立即与图案66成为相同电位,即使在通常时(非使用时)等使用者接触了导电构件30的情况下,也不会因图案66的电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接地图案66b的电位(基准电位))与接地电位(地面电位)的电位差而对使用者产生不舒服的电击。

接着,参照图10说明第3实施方式。另外,对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及作用,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该第3实施方式还具备作为导电构件的片材91。该片材91以覆盖手柄27的下部的方式设置。即,该片材91设置在手柄27的外表面。另外,该片材91例如是导电性的橡胶或弹性体等软质构件。而且,该片材91与在手柄27的下部露出的导电构件30的突起部76接触而电连接(短路)。

并且,在使用电动吸尘器11时,控制单元24按照把持着手柄27的使用者操作设定钮28而设定的动作使电动送风机23进行驱动,利用通过电动送风机23的驱动而产生的负压将被吸尘面的尘埃与空气一起吸入而进行吸尘。

此时,尽管由于电动送风机23的驱动即由于电动吸尘器11的起动会产生静电,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构件的片材91覆盖手柄27的下部,因此,经由图案66向导电构件30移动的静电的电荷被从突起部76经由片材91向把持着手柄27的使用者的手放电,经由使用者的体内向大地放电。

这样,通过在手柄27具备具有导电性的作为软质构件的片材91,能够利用片材91抑制把持着手柄27的使用者的手的滑动,并且能够使使用者的手可靠地与导电构件30接触,能够在电动送风机23驱动时向把持着手柄27的使用者的手可靠地将静电微小地放出。

接着,参照图11说明第4实施方式。另外,对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及作用,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该第4实施方式具备作为人体接触部的主体保持部即带(肩带)93。该带93用于通过肩挂等来保持主体部21。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带93用于保持吸尘器主体15。另外,在利用该带93以肩挂状态使用电动吸尘器11的情况下,考虑到便利性,优选对主体连接口26连接与风路体16不同的、软管体等具有挠性的风路体。另外,该带93的两端例如与主体部21的互不相同的部位连接,从而该带93成为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带93的两端例如与第1主体部42的前端部及第2主体部43的后端部连结。而且,该带93例如由导电构件形成。另外,由于该带93为长条状,因此在图11中仅图示了与吸尘器主体15(主体部21)连接的两端部,省略了中间部的图示。

而且,该带93的两端间的中央部挂在使用者的肩等上而成为使用状态。尽管由于电动送风机23的驱动而蓄积的静电的电荷会传递到镀敷处理后的合成树脂或金属制的螺钉或者电路基板29等,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由导电构件来构成用于保持主体部21的带93,从而静电被从该带93向使用者的肩放出,经由使用者的体内向大地放电。

即,通过由导电构件来构成用于保持主体部21的带93,能够容易地使使用者在使用电动吸尘器11时基本始终与导电构件接触,能够有效地释放静电。带93也可以与接触图案67或导电构件30电连接。另外,带93也可以是电浮动的。

另外,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在手柄27不配置导电构件30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12说明第5实施方式。另外,对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及作用,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该第5实施方式中,电动吸尘器11是所谓的卧式的无绳式吸引吸尘器,具备能够在被扫除面(地面)上行走的吸尘器主体15、以及与该吸尘器主体15的主体部21连接的作为连接部的风路体95。

吸尘器主体15例如也可以具备能够在被扫除面(地面)上行走的行走轮96。行走轮96例如设置在主体部21的两侧等。

风路体95在内部划分出风路,在与吸尘器主体15连接的状态下与电动送风机23的吸入侧连通。该风路体95具备软管体97。另外,该风路体95具备与软管体97的前端侧(上游侧)连接的延长管81。另外,该风路体16也可以在前端侧(上游侧)具备吸入口体。作为该吸入口体,能够使用任意的吸入口体,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使用地面刷82。而且,该风路体16具备用于把持该风路体16的作为人体接触部的连接把持部即手柄27。并且,该风路体95成为产生因由于电动送风机23的驱动而与尘埃之间产生的摩擦引起的静电的静电源。

手柄27例如设置在软管体37的前端侧。另外,在该手柄27设有防滑部49。而且,该手柄27的内部构造与上述第1至第3实施方式相同。

并且,在该电动吸尘器11中,使吸尘器主体15在被吸尘面上的适当的位置行走,把持着手柄27的使用者将地面刷82载置在被吸尘面上,控制单元24按照通过操作手柄27的设定钮28而设定的动作使电动送风机23驱动,并且,一边使地面刷82在被吸尘面上沿前后方向、倾斜方向等交替地行走,一边利用通过电动送风机23的驱动而产生的负压将被吸尘面的尘埃与空气一起从地面刷82的吸入口吸入。之后的作用与上述第1至第3实施方式相同。

在该情况下,通过在使用者使用时接触(把持)的手柄27配置导电构件30,由于电动送风机23的动作而产生的静电流过该导电构件30,从而能够在电动送风机23的驱动时(电动吸尘器11的动作中)经由导电构件30向与手柄27接触的使用者微小地放出静电。因此,能够在设为非有线的、使用二次电池25的无绳的结构的同时有效地释放静电。

特别是,由于在保持风路体95的手柄27配置有导电构件30,因此能够容易地使使用者在使用电动吸尘器11时基本始终与导电构件30接触,能够有效地释放静电。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导电构件例如也可以是对合成树脂的基材的表面进行镀敷涂装而成的构件等。

而且,导电构件只要能够传递静电即可,例如也可以是低电阻体。

另外,导电构件也能够相对于手柄27的除防滑部49以外的位置形成为共面。

进而,也可以利用导电构件形成手柄27自身。

另外,除了保持主体部21的手柄27、带93等主体保持部以外,在使用者使用时基本始终接触的任意的人体接触部设置导电构件,也能够起到同样的作用效果。

进而,静电的电位远远大于由二次电池25在电路基板29产生的电位,在具有导电性的部位整体上同样地蓄积静电。因此,接触图案67、接触位置90不限于与电路基板29的接地图案66b,与图案66中的其他位置(例如导电图案66a)、其他的导电部位接近配置也能够接受静电的电荷,能够起到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电路基板29不限定于配置于手柄27的内部,也可以作为控制单元24而配置,也可以是其他任意的电路基板。

并且,电动吸尘器11是吸引吸尘器,但例如也可以是利用电动送风机23的排气的鼓风机,也可以构成为能够通过风路的切换等而兼用作该吸引吸尘器及鼓风机。

另外,电气设备除了使用电动送风机23的吸引吸尘器或鼓风机等之外,还能够设为被例如马达等动作部进行旋转驱动而摩擦产生静电的抛光机等。即,电气设备并不限定于电动吸尘器,能够设为由于摩擦等而产生静电的任意设备。

并且,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能够提供能够在设为使用二次电池25的无绳的结构的同时有效地释放静电、使用便利性良好的电动吸尘器11。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示的,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及主旨,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

符号说明

11电动吸尘器(电气设备)

21主体部

23电动送风机(动作部)

25二次电池(电池)

27手柄(人体接触部、主体保持部(连接把持部))

29电路基板

30导电构件

49防滑部

66图案

67接触图案

91作为导电构件的片材

93带(人体接触部、主体保持部)

95风路体(连接部)

97软管体

g距离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