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操作系统多功能咖啡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18922发布日期:2019-06-26 01:03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操作系统多功能咖啡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操作系统多功能咖啡机。



背景技术:

咖啡机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家用电器,其包括自家使用的家用咖啡机和店铺使用的商用咖啡机,现有技术中的咖啡机通常是采用机械控制或简单的芯片控制,无法系统的对咖啡的各项指标,例如甜度、涩度、稠度等进行系统的调整,为了调整甜度、涩度或稠度只能在咖啡冲泡完成后使用人工进行二次调制,造成人工成本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智能操作系统多功能咖啡机,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对咖啡的各项指标进行系统调整造成人工成本浪费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智能操作系统多功能咖啡机,包括:咖啡机壳体,在所述咖啡机壳体内设置有主机和咖啡冲泡装置,所述主机连接所述咖啡冲泡装置,所述主机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显示屏,所述显示屏设置在所述咖啡机壳体的外壁上,所述显示屏和所述存储器连接所述处理器,其中,在所述主机内还设置有咖啡机控制端口,所述咖啡机控制端口与所述处理器连接,所述主机通过所述咖啡机控制端口与所述咖啡冲泡装置连接。

其中,所述咖啡冲泡装置中包括研磨装置、水温控制装置、奶糖含量控制装置和咖啡浓度控制装置。

具体的,在所述咖啡冲泡装置中设置有奶精添加装置与砂糖添加装置,在奶精添加装置与砂糖添加装置上设置有电控阀,所述电控阀与所述咖啡机控制端口电连接。

其中,所述显示屏为触摸显示屏。

具体的,所述触摸显示屏包括显示屏本体和设置在显示屏本体下的压力感应触屏。

其中,所述咖啡冲泡装置包括现磨咖啡冲泡装置和速溶咖啡冲泡装置中的一种。

其中,在所述咖啡机壳体下方连接有一底座。

具体的,在所述底座内设置有余液收集舱。

具体的,所述余液收集舱和所述底座可拆卸活动连接。

其中,在所述咖啡机壳体上设置有应急按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咖啡机壳体内设置有主机,并且将主机通过咖啡机控制端口与咖啡冲泡装置连接,可以根据主机系统的调制咖啡的各个指标,而无需使用人工对咖啡进行二次调制,降低了人工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操作系统多功能咖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智能操作系统多功能咖啡机的模块框图。

图中,1-咖啡机壳体,2-主机,21-处理器,22-存储器,23-显示屏,231-显示屏本体, 232-压力感应触屏,24-咖啡机控制端口,3-咖啡冲泡装置,31-研磨装置,32-水温控制装置, 33-奶糖含量控制装置,34-咖啡浓度控制装置,4-底座,5-应急按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智能操作系统多功能咖啡机,如图1、2所示,包括:咖啡机壳体1,在咖啡机壳体1内设置有主机2和咖啡冲泡装置3,主机2包括处理器 21、存储器22和显示屏23,显示屏23设置在咖啡机壳体1的外壁上,显示屏23采用触摸显示屏,其包括显示屏本体231和设置在显示屏本体下的压力感应触屏232,本实施例中压力感应触屏232采用电容屏,以增加操作流畅度。显示屏23和存储器22连接处理器21,在主机2内还设置有咖啡机控制端口24,咖啡机控制端口24也与处理器21连接,咖啡机控制端口连接咖啡冲泡装置3的研磨装置31、水温控制装置32、奶糖含量控制装置33和咖啡浓度控制装置34,使得通过咖啡机控制端口24可以控制研磨装置31、水温控制装置32、奶糖含量控制装置33和咖啡浓度控制装置24。具体的,奶糖含量控制装置33包括奶精添加装置与砂糖添加装置,在奶精添加装置与砂糖添加装置上设置有电控阀,将电控阀与咖啡机控制端口电连接,使得主机2可以通过咖啡机控制端口控制咖啡中奶和糖的含量。

咖啡冲泡装置3还可以使用速溶咖啡冲泡装置,若使用速溶咖啡冲泡装置,则咖啡机控制端口24控制的是咖啡条的选择。

在咖啡机壳体1下方连接有一底座4,在底座4内设置有与底座4可拆卸活动连接的余液收集舱。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咖啡机壳体1上设置有应急按键5,能够在主机2出现故障时操作咖啡机,使咖啡机正常使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咖啡机壳体内设置有主机,并且将主机通过咖啡机控制端口与咖啡冲泡装置连接,可以根据主机系统的调制咖啡的各个指标,而无需使用人工对咖啡进行二次调制,降低了人工的成本。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