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尘器主机及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72184发布日期:2020-10-28 12:23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尘器主机及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尘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吸尘器主机。本发明同时涉及一种吸尘器。



背景技术:

吸尘器是通过在密封的壳体内产生空气负压,实现对外部尘屑的抽取、集中的器械;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吸尘器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便携式的吸尘器作为近年推广的产品,由于体型小巧,方便携带,便于各种空间、角落的日常使用,受到市场的普通欢迎。

现有技术提供的吸尘器一般包括吸尘器主机和工作头两个主要部分;其中,主机用于提供空气负压,是吸尘器的主要部分;工作头一般是伸出的硬质或者软质长管,其前端设计为与工作环境相配合的形状,其后端具有与吸尘器主机的风道入口相互卡接的卡接结构,通过该卡接结构,所述吸尘器主机和工作头可以相互配合,形成便于开展吸尘作业的完整机构。通过更换不同的工作头,同一个吸尘器主机可以用于不同的具体工作场景,实现不同的吸尘作业任务。

吸尘器主机包括壳体、风机、集尘桶等组成部分,风机启动后,带有灰尘等杂质的空气通过风道入口进入集尘桶中,通过集尘桶过滤后,灰尘留在集尘桶中,空气随出风口排入大气中。

图1示出现有技术中提供的一种便携式吸尘器主机,其中的箭头示出该吸尘器主机的风道路径;该便携式吸尘器的风道入口设置于轴向的前端,其端头能够与工作头尾端相卡接,动力系统设置在接近握持部位的后端,所述风道出口位于动力系统后部;由于风道入口和风道出口不在一个轴线上,在吸尘器主机内部,风道路径存在一个拐弯,但整体仍然是从前向后吹风。因此,在工作时,该吸尘器主机会通过所述风道出口向握持部位吹风。

上述现有技术提供的便携式吸尘器由于风道出口的位置朝向用户,使得由吸尘器排出的风吹向用户,严重影响用户使用感受。

此外,上述现有技术提供的吸尘器中,电机安装于便携式吸尘器的握持部位位置附近,导致吸尘器的重心偏于握持部位位置,用户使用吸尘器的提拉力偏大,使用起来吃力。

另外,在大多数现有吸尘器中集尘桶大多设有金属过滤网,需要手动清除收集到的垃圾,会对使用者造成灰尘污染,导致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吸尘器主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风道出口朝向用户影响用户使用感受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吸尘器吸尘器。

本申请提供一种吸尘器主机,其特征在于,其内部风道为具有折弯的风道路径,所述折弯方向是背向握持部位的方向;风道入口在远离握持部位的一端并朝前开口,风道出口设置在折弯后的风道路径末端,动力系统设置在接近风道出口的位置;在风道路径上至少设置一处集尘装置。

可选的,风道出口与风道入口具有相同的开口方向。可选的,所述具有折弯的风道路径采用u型风道路径。

可选的,所述集尘装置在风道路径上的设置位置为相对于动力系统位于进风的上风处,并紧邻所述动力系统。

可选的,包括吸尘器主机本体和后盖组件,所述内部风道包括第一进风管和第二进风管,所述第一进风管位于主机本体,所述第二进风管位于后盖组件内部。

可选的,所述吸尘器主机本体包括:动力系统,供电系统,尘桶,第一进风管,握持部位;

所述动力系统包括电机,用于为所述吸尘器主机本体提供吸尘动力,所述供电系统设置在握持部位并且偏离第一进风管的一侧,用于为动力系统供电,所述电机处于与所述第一进风管的中心线平行的位置,所述电机相对于所述供电系统更接近于风道入口;

所述尘桶提供容置集尘装置的空间,所述电机与所述尘桶连接,所述集尘装置通过位于后盖组件端部的卡接口以可拆卸方式连接到所述后盖组件。

可选的,所述集尘装置为尘袋,所述尘袋开口处设置卡板;所述集尘装置通过位于后盖组件端部的卡接口以可拆卸方式连接到所述后盖组件,具体是通过所述卡板连接到所述后盖组件端部的卡接口。

可选的,所述卡接口为卡钩,所述卡钩为具有预设角度并围绕固定柱可旋转的两个杆构成,一端杆的端部是勾状,另一端杆是平杆;所述卡钩的勾状端部用于固定所述卡板,所述平杆抵顶尘袋释放导杆;所述尘袋释放导杆的另一端抵顶尘袋释放按钮。

可选的,所述后盖组件外侧壁设置有弹性卡扣,所述尘桶设置有与弹性卡扣匹配的侧孔。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吸尘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吸尘器主机和吸尘器工作头,所述吸尘器的风道入口端部位置和吸尘器工作头尾部位置分别由一根延长管与卡扣连接;所述吸尘器主机具有如下结构:其内部风道为具有折弯的风道路径,所述折弯方向是背向握持部位的方向;风道入口在远离握持部位的一端并朝前开口,风道出口设置在折弯后的风道路径末端,动力系统设置在接近风道出口的位置;在风道路径上至少设置一处集尘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提供一种吸尘器主机,其内部风道为具有折弯的风道路径,折弯方向是背向握持部位的方向;风道入口在远离握持部位的一端并朝前开口,风道出口设置在折弯后的风道路径末端,动力系统设置在接近风道出口的位置;在风道路径上至少设置一处集尘装置。吸尘器主机的内部风道采用具有折弯的风道路径,使其风道出口的出风背离握持握持部位的使用者,从而避免由风道出口排出的空气直接吹向用户,显著提升用户使用感受。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优选实施例中,电机处于与第一进风管的中心线平行的位置,电机相对于所述供电系统更接近于风道入口,位于吸尘器主机前端,使吸尘器主机的重心相对会靠前向下移动,用户正常使用时,由于吸尘器工作头支撑待清洁面,会使向上的握持部位位置的提拉力减小,从而达到省力的效果。

此外,在本申请的另外一个优选实施例中,集尘装置包括尘袋,尘袋为一次性消耗品,其前端设置有卡板,所述尘袋能够通过该卡板与位于吸尘器主机的后盖组件端部的卡接口以可拆卸方式连接;在进一步的优选实施方式中,通过便于操作的尘袋释放按钮,可以方便的将收集了灰尘的尘袋释放,从而完全避免对使用者造成的灰尘污染,方便使用者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现有技术提供的吸尘器主机的主视图;

图2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主机的主视图;

图3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主机本体的主视图;

图4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后盖组件的主视图,其中,卡钩处于释放卡板位置;

图5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后盖组件的主视图,其中,卡钩处于锁住卡板位置;

图6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的主视图。

其中,吸尘器主机-100,吸尘器主机本体-1,握持部位-11,内部风道-2,风道入口-21,风道出口-22,第一进风管-23,第二进风管-24,动力系统-3,风机-31,电机-32,供电系统-4,尘桶-5,侧孔-51,集尘装置-6,尘袋-61,卡板-62,后盖组件-7,后盖-77,卡钩-71,平杆-711,尘袋释放导杆-72,尘袋释放按钮-73,扭簧-74,固定柱-75,弹性卡扣-76,吸尘器-200,吸尘器工作头-8,延长管-9,卡扣10。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吸尘器主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风道出口朝向用户影响用户使用感受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吸尘器。

本申请提供一种吸尘器主机,其内部风道为具有折弯的风道路径,折弯方向是背向握持部位的方向;风道入口在远离握持部位的一端并朝前开口,风道出口设置在折弯后的风道路径末端,动力系统接近风道出口;在风道路径上至少设置一处集尘装置。吸尘器主机的内部风道采用具有折弯的风道路径,使其风道出口的出风可以背离握持部位吹出;避免由风道出口排出的空气直接吹向用户,显著提升用户使用感受。

以下通过第一实施例对本申请提供的吸尘器主机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说明。

如图2所示,所述吸尘器主机包括吸尘器主机本体1和后盖组件7。

所述吸尘器主机本体1是吸尘器主机的主要部分,所述后盖组件7是为了便于安装和拆卸集尘装置6设置的,能够与吸尘器主机本体1方便分离和安装的部件。以下分别予以介绍。

所述吸尘机主机本体包括动力系统3,供电系统4,尘桶5,第一进风管23,握持部位11。

所述动力系统3即为吸尘器内部形成负压提供动力的系统;一般使用电机驱动的风机31,在本实施例中,即图2、图3所示的风机31;现有技术下提供多种适用各种吸尘器使用的风机,风机一般包括电机加上风扇,通过电机驱动风扇旋转,形成对空气的抽取作用,在吸尘器壳体密闭的空间下实现负压,并通过风道将外部空气吸入,并吸入尘屑。本实施例中,风机31安装连接在所述尘桶5的尾部,其对空气的抽取方向是从尘桶5方向到风机31尾部的风道出口22。

所述供电系统4是为动力系统3提供电能的部件,包括供电电源以及与风机31的电机32之间连接的供电线路;所述供电电源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使用外接电源;但为了适应便携使用的要求,一般使用电池,在本实施例中,即为安装于握持部位11底部的电池匣中的电池组。

所述尘桶5是用于提供容置集尘装置的空间,其位于所述风机31的端部,其内部空间与风机31之间连通;该尘桶5由吸尘器壳体围绕形成容置集尘装置6的内腔,并具有向后方的开口;其内侧壁设置有用于安装和拆卸所述后盖组件7的结构,例如与所述后盖组件外侧壁设置的弹性卡扣76匹配的侧孔51;通过上述结构,安装有集尘装置的后盖组件7能够方便的与尘桶5安装为一体,同时,集尘装置6也被容置于所述尘桶5提供的内腔中。

所述第一进风管23用于提供风道入口21以及部分的风道路径。所述第一进风管23为管状,中间为由壳体围绕形成的直长的空腔,该空腔即为风道路径的组成部分,其前端的开口即为风道入口21。在所述第一进风管23的风道入口21一端的头部位置,其外径面上设置有与吸尘器工作头8结合的结构,以便安装吸尘器的工作头。

所述第一进风管23设置于所述风机31与尘桶5的一侧,以图2、图3的视角而言,即设置在风机31与尘桶5的底部;其中心轴线与风机轴线平行,等价的,相对第一进风管23而言,所述风机31处于与所述第一进风管23的中心线平行的位置。从图2、图3可以看出,所述第一进风管23提供的风道入口21与所述风机31尾部的风道出口22均设置在远离握持部位11的一端,并朝向前方;所述前方,即背离所述握持部位11的方向。

所述握持部位11在本实施例中为手柄,该握持部位11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管23底部;其形状便于用户握持;如前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握持部位11的底部,还设置有供电系统4的电池匣。

以上说明了吸尘器主机本体1的结构,以下说明后盖组件7的结构。

所述后盖组件7包括后盖77和集尘装置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集尘装置具体采用尘袋61。

所述尘袋61为一种可以一次性使用的过滤袋,其内部具有容置尘屑的空间,其袋体采用能够挡住尘屑但是通风的过滤网,一般采用纸、织物等材料制成。在所述尘袋61的开口处设置卡板62,该卡板62用于实现与后盖77的连接固定。

所述后盖77是可以安装在所述尘桶5的开口处的盖状体,其外侧壁设置有弹性卡扣76,通过该弹性卡扣76,后盖77可以与所述尘桶5上的侧孔51匹配,从而实现在尘桶5开口处的固定,并封闭尘桶5的开口。

所述后盖77内部设置有轴线为弯形的空腔,该空腔在后盖77侧面开口,该空腔构成第二进风管24,该第二进风管24提供部分风道路径;在所述后盖77安装到所述尘桶5上后,该第二进风管24能够通过其侧面开口与所述第一进风管23连通。从图2以及图3可以看出,所述风道路径还包括尘桶5内的集尘装置内腔,并通过风机31一直连通到风道出口22。

所述后盖77端部上还设置有与所述集尘装置——在本实施例中具体是尘袋61——相结合的卡接口,以及方便安装和释放尘袋61的释放机构;所述卡接口能够与尘袋61上的卡板以可拆卸方式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接口为卡钩71,所述卡钩71为具有预设角度并围绕固定柱75可旋转的两个杆构成,一端杆的端部是勾状,另一端杆是平杆711;所述卡钩的勾状端部用于固定所述卡板62,所述平杆711抵顶尘袋释放导杆72;所述尘袋释放导杆72的另一端抵顶尘袋释放按钮73;所述尘袋释放按钮端部设置在所述后盖77的外端面上,便于使用者按压,实现对尘袋61释放动作的操作。

在使用过程中,首先将尘袋61通过后盖77卡接口安装在后盖77上,再将所述后盖77通过其弹性卡扣安装到所述尘桶5中,后盖77封闭了尘桶5的开口,并且其上设置的第二进风管24与第一进风管23连通;所述风道入口21、第一进风管23、第二进风管24、集尘装置6、风机31和风道出口22形成了完整的u型风道路径;所述集尘装置6在风道路径上的设置位置为相对于动力系统3位于进风的上风处,并紧邻所述动力系统3,从而获得良好的吸尘和过滤效果;上述风道路径的设置方式,使风道入口21和风道出口22均具有朝向背离使用者握持部位的相同的开口方向(即向前开口),从而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避免由风道出口22排出的空气直接吹向用户。

在吸尘完毕后,如果需要更换尘袋61,直接用力向后拉即可将后盖组件7从所述尘桶5中取出;然后,通过按压后盖后端面的所述尘袋释放按钮73,尘袋释放导杆72通过按压尘袋释放按钮73的推力作用,推动卡钩71围绕固定柱75旋转,扭簧74受压力作用抵顶后盖77内侧壁(如图4所示),此时,卡板62脱离卡钩71的勾状端部,卡钩71完成尘袋61释放。

然后,安装尘袋61时,通过按压后盖后端面的所述尘袋释放按钮73,尘袋释放导杆72通过按压尘袋释放按钮73的推力作用,推动卡钩71围绕固定柱75旋转,此时,放入卡板62,松开尘袋释放按钮73后,扭簧74因为压力消失脱离后盖77内侧壁,而自身的弹力作用反作用于卡钩71,抵顶卡钩71的勾状端部围绕固定柱75反方向旋转,由图5可知,此时扭簧74抵顶卡钩71的勾状端部,卡钩71的勾状端部成功卡接卡板62,完成尘袋61安装。

上述释放尘袋61的方式,使使用者在不接触尘袋61的情况下即可丢弃已经使用过的尘袋61,从而避免了灰尘对使用者的沾染。

可以看出,该吸尘器主机的特点在于,其内部风道为具有折弯的风道路径,所述折弯方向背向握持部位的方向;风道入口在远离握持部位的一端,风道出口设置在折弯后的风道路径末端,动力系统设置在接近风道出口的位置;并在风道路径上至少设置一处集尘装置。

尽管本实施例中采用了u形的风道路径,但实际上,风道路径的折弯可以采用其他形状,例如v形;所述折弯,与拐弯不同,其含义在于,风道从一个方向转向了折回的方向,即风道朝进风方向返回,当然,返回的角度未必如本实施例的是正好180度,可以是90-180度之间的其他角度;现有技术下一些吸尘器的内部风道为了布置方便采用了拐弯的风道,但并未改变其风道路径从前向后的整体方向,与本申请的具有折弯的风道路径具有本质区别。

此外,本实施例中采用的集尘装置是尘袋,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集尘装置可以采用金属过滤网等其它集尘装置,不论采用何种集尘装置,均属于本申请所要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吸尘器200,该吸尘器包括吸尘器主机100和吸尘器工作头8,所述吸尘器的风道入口21端部位置和吸尘器工作头8尾部位置分别由一根延长管9与卡扣10连接;所述吸尘器主机100采用上述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主机100;或者采用具有其他如下特点的吸尘器主机:其内部风道为具有折弯的风道路径,所述折弯方向是背向握持部位的方向;风道入口在远离握持部位的一端并朝前开口,风道出口设置在折弯后的风道路径末端,动力系统设置在接近风道出口的位置;在风道路径上至少设置一处集尘装置。

上述吸尘器主机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吸尘器的工作头可以根据不同工作场景更换不同形状和特点的工作头,在现有技术下已经有许多相关的方案,在此不予赘述。

上述吸尘器能够在不同场景下获得较现有吸尘器更佳的使用效果;以下举出一些具体使用场景予以说明。

采用上述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200作为手持吸尘器,用于床铺的吸尘除螨。可以使用适合床铺吸尘的工作头,如前端为小三角刷头的吸尘管;由于吸尘器主机采用了u型风道路径,其风道入口和风道出口均朝前,使用者不用躲避吸尘器尾部排风;此外,由于吸尘器主机100中主要的重力来源为电机,在上述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中,其吸尘器主机100的电机相对于现有吸尘器的位置明显靠前,这样在使用中会使使用者更为省力,这是由于,在实际使用中,手持吸尘器的工作头前端为与工作面抵触,从而对吸尘器提供一个支撑点,当电机布置的更为靠前,就相当于更接近工作头前端的支撑点,使该支撑点承担了更多的电机重量,握持吸尘器的使用者会明显感觉需要到对吸尘器提供的提拉力减小,降低了劳动强度。另外,在使用完毕后,可以拔出吸尘器主机上的后盖,通过按压尘袋释放按钮,可以方便的将收集了灰尘的尘袋释放并丢弃,从而完全避免对使用者造成的灰尘污染;如果需要换上新的尘袋,也可以采用按压尘袋释放按钮,将尘袋卡板安放到位后,松开尘袋释放按钮将尘袋卡接牢固,再将后盖装回所述吸尘器主机,从而进行下一次吸尘作业。

再如,采用上述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200作为手持吸尘器,进行地面灰尘的吸除。此时,可以选用适合地面清洁操作的工作头,例如头部具有狭长的风道入口的排刷,其管路可以包括部分软管,并通过软管连接到吸尘器主机的风道入口;使用者可以手持吸尘器,另一手握持工作头的握持部位,对地面进行吸尘操作,此时,由于吸尘器主机的风道出口超前,握持吸尘器主机的使用者不用特意躲避吸尘器主机尾部的出风。

本发明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