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炒菜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00052发布日期:2019-09-17 22:44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炒菜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自动炒菜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智能炒菜机。



背景技术:

现代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都在追求更加舒适、方便的生活方式,因此,智能炒菜机作为智能家居领域中的一部分,已经面向大众使用,且发展日渐成熟,但使用自动炒菜机时食物原材料同样需要自己准备。

目前外卖发展势头异常迅猛,外卖已经逐渐成为上班族的主流生活方式,在该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与之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如果能将智能炒菜机与外卖结合,用户只需下单想要的菜单,配送端会为用户配送每份菜品需要的原材料,用户利用智能炒菜机自己炒菜,就能很好的保证食物新鲜及食品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炒菜机,用户只需下单想要的菜品,配送端变会根据菜品搭配好原材料,并将原材料进行新鲜、冷藏配送,炒菜机会根据菜品进行放料及液体的出料,方便快捷,保证了食物新鲜。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了一种智能炒菜机,包括操作台、炒锅,所述操作台上设有输送机、旋转机,所述输送机上设有螺杆,所述螺杆连接有第一驱动装置,所述螺杆上设有滑块,所述滑块上设有料盒底座,所述料盒底座上设有料盒;所述旋转机上设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连接有第二驱动装置,所述旋转轴上设有能捕捉到所述料盒且能将料盒中的食材倒入所述炒锅中的旋转杆;所述操作台下方设有储料盒,所述储料盒内部分为多个料瓶,所述料瓶内设有穿过所述操作台台面的输料管,所述输料管在操作台台面上端合并成一个能将液体物料输送到所述炒锅的出料口,所述出料口通过位于操作台台面上的支撑架支撑;所述操作台底部四个角连接有升降杆。

进一步的,所述滑块设有贯穿滑块的凹槽条,所述凹槽条内侧设有与所述螺杆相对应的螺纹。

进一步的,所述料盒底座一侧设有卡槽,与所述卡槽相对的一侧设有卡板,所述卡板与所述料盒底座外壁之间设有空隙,所述料盒底座底部设有与所述滑块相对应的固定块,所述料盒底座中心为料盒放置区,所述料盒放置区设有穿过体壁的多个紧固装置,所述料盒放置区的内部设有可拆卸的镂空垫片,所述镂空垫片下方设有位于所述料盒放置区内体壁的支撑座。

进一步的,所述料盒包括杯盖及杯体,所述杯体包括内杯体及外杯体,所述内杯体为上大下小、侧面向外凸起的弧形形状;所述外杯体为圆柱形,所述外杯体外体壁上设有磁铁,所述外杯体内体壁和所述内杯体外体壁之间构成封闭的腔体,所述腔体的底部设有一侧与所述外杯体连通的冷藏室。

进一步的,所述外杯体外体体壁上设有位于所述磁铁上方的顺序标识。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旋转轴上,另一端设有电磁铁。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杆设有内杆及外杆,所述内杆的侧面设有对称的凹块,所述外杆上设有与所述凹块相对应的旋钮,所述旋钮通过螺纹与所述外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杆底部连接有放置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示例的一种智能炒菜机,可以结合外卖,用户下单后配送端可以根据菜品将所需原料搭配好,用户只需将料盒根据顺序进行放置,便可实现自动炒菜。

2、本发明示例的一种智能炒菜机,操作台可通过升降杆进行高度的调节,可满足不同位置高度的放置。

3、本发明示例的一种智能炒菜机,料盒底座可根据个数需要进行拼接,避免了料盒的长度不够或者多余的现象,通过紧固装置能够满足不同大小的料盒使用,且能增加料盒在装置中的稳定性,底部设有镂空的垫片,能够将料盒的水分、油渍等收集到料盒放置区的底部,避免了污渍的外漏。

4、本发明示例的一种智能炒菜机,将冰块或者冰袋放入冷藏室中,能够为用户提供冷藏的原材料,保证食品的新鲜。

5、本发明示例的一种智能炒菜机,能够实现餐盒的回收的重复利用,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滑块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输料管出口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料盒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料盒底座纵切面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料盒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料盒侧视图。

图中:1操作台,2输送机,3螺杆,4料盒底座,4-1卡板,4-2料盒放置区,4-3紧固装置,4-4卡槽,4-5镂空垫片,4-6固定块,4-7支撑座,5料盒,5-1杯盖,5-2内杯体,5-3磁铁,5-4外杯体,5-5冷藏室,5-6顺序标识,6第一驱动装置,7内杆,8外杆,9放置板,10第二驱动装置,11旋转机,12储料盒,13料瓶,14输料管,15炒锅,16电磁铁,17旋转轴,18旋转杆,19滑块,20凹槽条,21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炒菜机,包括操作台1、炒锅15,所述操作台上设有输送机2、旋转机11,所述输送机2上设有螺杆3,所述螺杆3连接有第一驱动装置6,所述螺杆3上设有滑块19,所述滑块19上设有料盒底座4,所述料盒底座4上设有料盒5;所述旋转机11上设有旋转轴17,所述旋转轴17连接有第二驱动装置10,所述旋转轴17上设有能捕捉到所述料盒5且能将料盒中的食材倒入所述炒锅15中的旋转杆17;所述操作台1下方设有储料盒12,所述储料盒12内部分为多个料瓶13,所述料瓶13内设有穿过所述操作台1台面的输料管14,所述输料管14在操作台台面上端合并成一个能将液体物料输送到所述炒锅15的出料口,所述出料口通过位于操作台台面上的支撑架21支撑;所述操作台1底部四个角连接有升降杆。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及第二驱动装置均采用伺服电机。

所述滑块19设有贯穿滑块的凹槽条20,所述凹槽条20内侧设有与所述螺杆3相对应的螺纹。

如图4-5所示,所述料盒底座4一侧设有卡槽4-4,与所述卡槽4-4相对的一侧设有卡板4-1,所述卡板4-1与所述料盒底座4外壁之间设有空隙,所述料盒底座4底部设有与所述滑块19相对应的固定块4-6,所述料盒底座4中心为料盒放置区4-2,所述料盒放置区4-2设有穿过体壁的多个紧固装置4-3,所述料盒放置区4-2的内部设有可拆卸的镂空垫片4-5,所述镂空垫片4-5下方设有位于所述料盒放置区4-2内体壁的支撑座4-7。

具体的,所述卡槽4-4的侧面设有凹块,所述卡板4-1的侧面设有凸起,所述凹块与凸起相匹配用以提高料盒底座4连接时的稳定性。

如图6-7所示,所述料盒5包括杯盖5-1及杯体,所述杯盖5-1与所述杯体通过螺纹密封,所述杯体包括内杯体5-2及外杯体5-4,所述内杯体5-2为上大下小、侧面向外凸起的弧形形状;所述外杯体5-4为圆柱形,所述外杯体5-4外体壁上设有磁铁5-3,所述外杯体5-4内体壁和所述内杯体5-2外体壁之间构成封闭的腔体,所述腔体的底部设有一侧与所述外杯体5-4连通的冷藏室5-5。

具体的,所述内杯体5-2体壁上设有刻度线,所述外杯体5-4外体壁与所述冷藏室5-5连通处设有封口,所述封口通过设定在所述外杯体5-4上下对称的卡扣固定。

所述外杯体5-4外体体壁上设有位于所述磁铁5-3上方的顺序标识5-6。

所述旋转杆18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旋转轴17上,另一端设有电磁铁16。

所述升降杆设有内杆7及外杆8,所述内杆7的侧面设有对称的凹块,所述外杆8上设有与所述凹块相对应的旋钮,所述旋钮通过螺纹与所述外杆连接。

所述升降杆底部连接有放置板9,用以提高所述操作台放置时的稳定性。

具体的,所述一种智能炒菜机,包括智能控制系统,所述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操作模块、云端模块、数据处理模块、端云交互模块、控制模块及执行模块,所述智能控制系统均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本实施例的一种智能炒菜机,用户可以在网上直接下单需要的菜品与人数,配送端会根据菜品与人数确定原材料品种及用量,将每种原材料定量的放入料盒中,如需冷藏的原材料,可在所述冷藏室5-5中放入冰块并通过封口封闭以保证原材料的新鲜。用户根据料盒的数量将所述卡板4-1与所述卡槽4-4连接进行所述料盒底座4的拼接,并将拼接好的料盒底座5通过所述固定块4-6固定于所述滑块19上,根据所述顺序标识5-6将所述料盒4按顺序放置在所述料盒底座4上。调整升降杆至合适的高度,启动炒菜机,控制模块控制炒菜机的运作,所述炒锅15启动、加热,所述料瓶13将油输出,螺杆3通过旋转带动所述滑块19的旋转,将所述料盒5旋转到与所述旋转杆18相对应的位置,所述电磁铁16通电实现对所述料盒5上的所述磁铁5-3的吸附,并将菜倒入所述炒锅15内后旋转杆18将所述料盒5归位,电磁铁16断电,螺杆3继续旋转,以此类推,同时,所述料瓶13内不同的调料通过所述输料管14输出,实现自动炒菜。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其余技术特征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为突出本发明的创新特点,其余技术特征在此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