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方便的吸尘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76958发布日期:2020-02-21 19:01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一种使用方便的吸尘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使用方便的吸尘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吸尘机通常包括一个主机、与主机连接的吸尘管、连接在吸尘管端口的工作部件,主机包括机壳、设置在机壳内的抽真空风机,风机由电机驱动而高速旋转,从而形成真空负压,使作业面的灰尘通过工作部件吸进吸尘管内,进而进入主机内的集尘袋内。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工作部件可以是用于吸尘的吸嘴,也可以是一个具有刷毛和进风口的地刷,当地刷在需要清理的作业面移动时会扫起作业面上的灰尘,被扫起的灰尘即可被吸进地刷的进风口。而吸嘴和地刷的大小形状也可有多种设计,以满足清洁地面、墙面、甚至沙发、床等多种不同的作业需求。

然而现有的吸尘机存在如下缺陷,首先,其清理作业面主要是依靠吸尘管两端的气压差形成的吸力,也就是说,它主要是将作业面的一些浮灰、浮尘清理干净,而对于一些吸附力较强的灰尘或污渍等则难以有效地清除,虽然也有一些工作部件上设置了刷毛,以便使用者手持并移动吸尘管,从而使工作部件在作业面上来回移动,以便用刷毛清扫作业面的尘土,与此同时,工作部件将与作业面分离的尘土洗干净。但是,由于受到刷毛的尺寸大小的限制,其清扫效果远不及现有的扫把。为此,在需要清理具有较顽固污渍的作业面时,人们往往需要先用扫把之类的手动工具对顽固污渍进行重点的清理,然后再用吸尘机进行全面的清理,进而造成清理工作的不便,降低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吸尘机所存在的难以有效清理顽固污渍,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吸尘机,可显著地提升对顽固污渍的清扫效果,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并且方便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使用方便的吸尘机,包括具有电源线的主机、至少部分可伸缩的吸尘管、工作部件,主机上设有连接口,所述吸尘管的一端为与主机的连接口连接的出风端,吸尘管的另一端为与工作部件连接的吸风端,所述工作部件包括用于清扫的功能元件、与功能元件相关联的电机,所述吸尘管上设有螺旋状的连接导线,所述连接导线的一端通过设置在吸尘管出风端的接插件与主机的电源线电连接,所述连接导线的另一端通过设置在吸尘管进风端的接插件与工作部件的电机电连接。

首先,本实用新型的工作部件包括由电机驱动的功能元件,也就是说,功能元件可在电机的驱动下自主工作,这样我们可将功能元件设置成端部具有刷毛的可转动的刷头,或者圆柱面上设有刷毛的可转动的滚筒等结构。当电机带动刷头或滚筒转动时,即可用刷毛清洁作业面的顽固污渍,并将清扫形成的垃圾吸除干净。特别是,本实用新型在吸尘管上绕设螺旋状的连接导线,从而可将主机内的电源连接到工作部件的电机上,而螺旋状的连接导线形成类似弹簧线的结构,使其可方便地弯曲、伸缩等,从而便于可部分伸缩的吸尘管在使用时的弯曲、伸缩等,避免连接导线发生折断等意外事故。

作为优选,所述吸尘管包括硬管、可伸缩的软管,所述软管的一端为与主机连接的出风端,所述硬管的一端为与工作部件连接的吸风端,软管的另一端与硬管的另一端相连接,软管和硬管上分别设有所述的连接导线,在软管和硬管的连接处设有用于连接所述连接导线的接插件。

本实用新型的吸尘管由可伸缩、弯曲的软管以及刚性的硬管连接而成,也就是说,吸尘管为组合结构,从而方便吸尘管的拆卸和收纳,并且与工作部件连接的硬管方便手持操作,而软管则方便清扫作业时吸管以及工作部件相对主机的移动或偏转,从而方便工作部件的独立操控作业。由于软管和硬管之间设有接插件,因此当软管和硬管连接在一起时,其连接导线可通过接插件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硬管的内侧壁上设有螺旋槽,硬管上的连接导线嵌设在所述螺旋槽内。

由于硬管上的连接导线是嵌设在硬管内侧壁的螺旋槽内的,一方面可有效地保护连接导线,避免其因碰撞、摩擦等发生脱皮、漏电等故障。特别是,螺旋状的连接导线可避免其自形压扁变形,确保连接导线能可靠地嵌设在螺旋槽内。

作为优选,所述软管为塑胶薄壁管,所述软管包括螺旋状的第一环面和第二环面,相邻的第一环面和第二环面的内边缘连接成一体,相邻的第二环面和第一环面的外边缘一体连接形成支撑螺旋环,从而使软管在轴向截面内呈三角锯齿形,软管上的连接导线嵌设在支撑螺旋环内。

本实用新型的软管为塑胶制成的薄壁管,并且其轴向截面呈三角锯齿形,因此方便软管的伸缩和弯曲。当软管拉伸变长时,三角锯齿形的v形凹陷变浅,第一环面和第二环面之间的夹角变大,此时第一环面和第二环面连接成一体的内边缘的半径增大。当软管压缩变短时,三角锯齿形的v形凹陷变深,第一环面和第二环面之间的夹角变小,此时第一环面和第二环面连接成一体的内边缘的半径变小。也就是说,在软管的伸缩过程中,相邻的第二环面和第一环面的外边缘一体连接形成的支撑螺旋环半径保持不变,只是其螺距变长。因此,嵌设在支撑螺旋环内的连接导线可自由地跟随支撑螺旋环变化,避免连接导线产生折断等意外,并且连接导线还可提升支撑螺旋环的抗压强度和弹性,避免软管被压扁。

作为优选,所述吸尘管的出风端通过旋转式卡扣与主机的连接口相卡接,所述软管与硬管连接一端设有连接插管,所述硬管与软管连接一端设有连接套管,所述连接套管的内孔为口大里小的圆锥孔,所述连接插管的外侧面为与连接套管内孔匹配的圆锥面,连接插管插接在连接套管内,所述圆锥孔的锥度在2/50至4/50之间。

出风端与主机的连接口通过旋转式卡扣相卡接,既有利于快速连接,又可确保连接的可靠性,避免在吸尘过程中出现吸管脱落的现象。本实用新型的软管和硬管之间采用插接方式相连接,可最大限度地方便软管和硬管之间的连接,使用者只需将软管端部的连接插管插接在硬管的连接套管内,即可实现两者之间的快速连接。由于连接套管的内孔为口大里小的圆锥孔,相应地,连接插管的外侧面为与连接套管内孔匹配的圆锥面,因此,我们可使连接插管方便地插入连接套管内。特别是,连接套管的内孔的锥度在2/50至4/50之间,因此,当连接插管插接在连接套管内时,连接插管的外侧壁和连接套管的内侧壁之间可形成极大的径向挤压力,进而形成极大的静摩擦力,确保连接插管与连接套管不会自行分离。

作为优选,在连接套管的端部设有对接法兰,在连接插管的根部设有对接轴肩,在连接套管的内侧壁上设有沿轴向延伸的定位槽,所述连接插管的外侧面设有沿轴向延伸的定位筋,对接轴肩靠近连接插管开口的侧面设有对接缺口,对接法兰的端面设有对接凸起,连接在软管和硬管之间的接插件包括设置在对接缺口底面的插脚、设置在对接凸起内的插套,当连接插管插接在连接套管内时,定位筋适配在所述定位槽内,对接凸起适配在对接缺口内,插脚插接在插套内,从而使硬管和软管上的连接导线电连接。

当我们需要连接软管和硬管时,可使连接插管的定位筋对准连接套管的定位槽,然后将连接插管插入连接套管内,此时,定位筋卡位在定位槽内,使连接插管和连接套管在周向上可靠定位,在对接缺口内的插脚即可准确地插入对接凸起内的插套,从而实现软管、硬管上的连接导线的电连接。特别地,将插脚设置在对接轴肩的对接缺口内,从而使插头可得到有利的保护,避免因碰撞等损坏。也就是说,当我们将连接插管插接在连接套管内时,即可同时完成插头和插套的插接。

作为优选,在吸风端的外侧面设有凸起的导电插片,在连接套管的内侧壁上设有自端面沿轴向延伸的置入槽、与置入槽的内端连接的螺旋状的导电插槽,在导电插槽内设有二片相对的导电弹片,导电插槽的螺旋角与锁紧槽的螺旋角相匹配,所述导电插片卡接在导电插槽内的导电弹片之间。

需要连接工作部件和吸尘管时,可使吸风端表面的导入直槽对准连接套管的锁紧凸起,然后将吸风端插入连接套管内,此时吸风端外侧面的导电插片进入连接套管内侧壁的置入槽;当我们使连接套管和吸风端相对转动、锁紧凸起进入螺旋状的锁紧槽内时,导电插片则进入螺旋状的导电插槽内,从而实现吸尘管的连接导线和工作部件的电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导电插槽的螺旋角与锁紧槽的螺旋角相匹配,因此,可确保连接套管和吸风端相对转动时,导电插片可顺利地进入螺旋状的导电插槽内。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可显著地提升对顽固污渍的清扫效果,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并且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工作部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工作部件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4是吸尘管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吸尘管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6是硬管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软管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软管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是软管和硬管的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吸尘管和工作部件的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机11、提手12、连接口2、吸尘管21、出风端22、吸风端23、硬管231、螺旋槽24、软管241、第一环面242、第二环面243、支撑螺旋环244、内管245、外管25、连接插管251、对接轴肩252、定位筋253、对接缺口254、插脚26、连接套管261、对接法兰262、定位槽263、对接凸起264、锁紧凸起265、置入槽266、导电插槽27、导入直槽271、锁紧槽28、导电插片3、工作部件31、刷毛32、刷头33、滚筒34、外罩4、连接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使用方便的吸尘机,包括主机1、吸尘管2、工作部件3,可以理解的是,主机内需设置用于抽真空的风机、用于手机垃圾的集尘袋,在主机上还需设置与外接插座连接的电源线、可与吸尘管连接的连接口12。吸尘管的一端为与主机的连接口连接的出风端21,吸尘管的另一端为与工作部件连接的吸风端22。工作部件包括用于清扫的功能元件、与功能元件相关联的电机,吸尘管上设置连接导线,连接导线的一端通过设置在吸尘管出风端的接插件与主机的电源线电连接,连接导线的另一端通过设置在吸尘管进风端的接插件与工作部件的电机电连接,从而可使电机驱动功能元件动作,已完成作业面的清洁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图3所示,功能元件可设置成端部具有刷毛31的可转动的圆筒形刷头32,当电机带动刷头转动时,刷头上的刷毛即可高效地清洁具有污渍的作业面;或者,功能元件也可包括一个具有开口的外罩34,在外罩内设置圆柱形的滚筒33,在滚筒的圆柱面上设置刷毛,当电机带动滚筒转动时,即可清除作业面的污渍。也就是说,我们可根据不同作业面的清扫需求,将功能元件设置成一个由电机驱动、可清扫作业面的装置。当我们在作业面上移动工作部件时,功能元件即可在电机的驱动下自主工作而清除作业面的污渍,而清扫下来的灰尘等垃圾可通过吸尘管吸进主机的集尘袋内。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吸尘机为手持式吸尘机,因此,在主机上可设置相应的提手11等便于手持的结构。我们可手提主机上的提手,并将工作部件对准作业面,使工作部件在作业面上来回移动,即可完成作业面的清扫。

由于吸尘机主机的内部结构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过多的描述。

此外,为了便于收纳储存以及操作使用,吸尘管至少部分可伸缩,具体地,如图4所示,吸尘管可由二节硬管23插接构成,其中第一节硬管与主机相连接,第二节硬管与工作部件形成插接,此时,吸管无法弯曲,因此,我们可提起主机进行作业。当我们拆除第二节硬管时,可使第一节硬管与工作部件形成插接,从而缩短吸尘管的长度。

或者,如图5所示,吸尘管包括硬管、可弯曲和伸缩的软管24,软管的一端为与主机连接的出风端,硬管的一端为与工作部件连接的吸风端,软管的另一端与硬管的另一端相连接,软管和硬管上分别设有所述的连接导线4,在软管和硬管的连接处设置用于连接所述连接导线的接插件。由于吸尘管的软管部分可弯曲甚至伸缩,因此,我们可将主机放置在地面上,手持硬管部分,即可使工作部件在作业面上来回移动,并方便将工作部件伸进狭窄的缝隙内进行清扫。特别地,连接导线呈螺旋状,从而方便连接导线跟随吸尘管一起伸缩和弯曲,避免连接导线发生折断等意外事故。

为了便于连接导线的设置并有效地防护连接导线,如图6所示,我们可在硬管的内侧壁上设置螺旋槽231,硬管上的连接导线嵌设在螺旋槽内,从而使连接导线避免因碰撞、摩擦等发生脱皮、漏电等故障。特别是,螺旋状的连接导线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可避免其压扁变形。当然,我们也可将螺旋槽设置在硬管的外侧壁上,当连接导线嵌设在螺旋槽内时,在在硬管外面套设热缩套管,并用吹风机对热缩套管加热,从而使热缩套管快速地收缩而紧绷在硬管表面,一方面,可简化连接导线和硬管的连接安装,另一方面,热缩套管可对连接导线起到一个定位和绝缘保护作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如图7所示,软管为塑胶薄壁管,软管包括螺旋状的第一环面241和第二环面242,第一环面和第二环面的内边缘连接成一体,从而在第一环面和第二环面之间形成螺旋形的凹槽。此外,第一环面和第二环面的螺距等于螺旋形凹槽的开口宽度,从而使第二圈的第二环面和第一圈的第一环面的外边缘一体连接,以此类推,在相邻的第二环面和第一环面的外边缘之间连接成一个支撑螺旋环243,进而使软管在轴向截面内呈三角锯齿形。当软管模塑成型时,将软管上的连接导线嵌设在支撑螺旋环内,从而方便软管的伸缩和弯曲。当软管拉伸变长时,三角锯齿形的v形凹陷变浅,第一环面和第二环面之间的夹角变大,此时第一环面和第二环面连接成一体的内边缘的半径增大。也就是说,当软管压缩变短时,三角锯齿形的v形凹陷变深,第一环面和第二环面之间的夹角变小,此时第一环面和第二环面连接成一体的内边缘的半径变小。在软管的拉伸过程中,相邻的第二环面和第一环面的外边缘一体连接形成的支撑螺旋环半径保持不变,第二环面和第一环面的螺距变长,而三角锯齿形的v形凹陷变浅,第一环面和第二环面之间的夹角变大,此时第一环面和第二环面连接成一体的内边缘的半径变大。而当软管弯曲时,位于软管轴线外侧的软管拉伸,位于软管轴线内侧的软管压缩。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如图8所示,所述软管包括套设在一起的内管244和外管245,内管和外管均可采用波纹管制成,软管上的连接导线则绕设在内管和外管之间的缝隙内,从而使螺旋状的连接导线的内外两侧均得到可靠的防护。

进一步地,吸尘管的出风端可通过旋转式卡扣与主机的连接口相卡接,如图9所示,软管在与硬管连接一端设置连接插管25,硬管在与软管连接一端则设置连接套管26,连接套管的内孔为口大里小的圆锥孔,连接插管的外侧面为与连接套管内孔匹配的圆锥面,连接插管插接在连接套管内,从而可最大限度地方便软管和硬管之间的连接,使用者只需将软管端部的连接插管插接在硬管的连接套管内,即可实现两者之间的快速连接。优选地,我们可将圆锥孔的锥度控制在2/50至4/50之间,以便当连接插管插接在连接套管内时,连接插管的外侧壁和连接套管的内侧壁之间可形成极大的径向挤压力,进而形成极大的静摩擦力,确保连接插管与连接套管之间插接后的自锁,避免两者之间的自行分离。

为了确保硬管与软管上连接导线的可靠连接,我们可在连接套管的端部设置对接法兰261,在连接插管的根部设置对接轴肩251。此外,在连接套管的内侧壁上设置自端面向内沿轴向延伸的定位槽262,连接插管的外侧面设置沿轴向延伸的定位筋252,在对接轴肩靠近连接插管开口的侧面设置下凹的对接缺口253,对接法兰的端面设置对接凸起263。连接在软管和硬管之间的接插件包括设置在对接缺口底面的插脚254、设置在对接凸起内的插套(图中未示出)。

需要连接软管和硬管时,我们可将连接插管插接在连接套管内,此时定位筋适配在定位槽内,从而确保连接插管和连接套管在周向上可靠定位,对接凸起适配在对接缺口内,相应地,插脚插接在插套内,从而使硬管和软管上的连接导线电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硬管上的连接导线应和插套电连接,而软管上的连接导线应和插脚电连接。

为了确保吸尘管与工作部件连接的可靠性,如图10所示,工作部件包括一个连接套管26,连接套管的内孔同样为口大里小的圆锥孔,吸尘管的吸风端为外侧面与连接套管内孔匹配的圆锥管,从而使吸风端可方便地插入工作部件的连接套管内。此外,在吸风端的外侧面上设置自端面沿轴向延伸的导入直槽27、与导入直槽的内端连接的螺旋状的锁紧槽271,锁紧槽的螺旋升角在3°至5°之间,锁紧槽所对应的圆心角在30°至60°之间,其优选值为45°。连接套管开口处的内侧壁上则设置可进入导入直槽的锁紧凸起264。

当我们需要连接工作部件和吸尘管时,可使吸尘管的吸风端表面的导入直槽对准连接套管的锁紧凸起,然后将吸风端插入连接套管内,此时锁紧凸起沿着导入直槽移动至与锁紧槽连接处。接着我们可使连接套管和吸风端相对转动,锁紧凸起即可进入螺旋状的锁紧槽内,进而使吸风端与连接套管产生一个轴向的相对移动,进而使吸风端卡紧在连接套管的圆锥形内孔中,避免因两者之间的松动导致连接套管相对吸风端自行转动回退。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可使锁紧槽的螺旋升角设置在3°至5°之间,以有利于通过吸风端与连接套管的相对转动而产生一个微小的轴向相对移动,进而使两者之间实现自锁,避免连接套管相对吸风端自行转动回退。可以理解的是,我们可通过合理地设计,使得锁紧凸起沿着导入直槽移动至与锁紧槽连接处时,吸风端与连接套管之间尚未紧密贴合。而当连接套管和吸风端相对转动时,吸风端与连接套管产生一个轴向的相对移动,直至吸风端与连接套管之间紧密贴合。

为了便于工作部件和吸尘管之间的电连接,我们可在吸风端的外侧面设置凸起的导电插片28,在连接套管的内侧壁上设置自端面沿轴向延伸的置入槽265、与置入槽的内端连接的螺旋状的导电插槽266。此外,在导电插槽内设有二片相对的导电弹片,并且导电插槽的螺旋角与锁紧槽的螺旋角相匹配。

需要连接工作部件和吸尘管时,可使吸风端表面的导入直槽对准连接套管的锁紧凸起,然后将吸风端插入连接套管内,此时吸风端外侧面的导电插片进入连接套管内侧壁的置入槽;当我们使连接套管和吸风端相对转动、锁紧凸起进入螺旋状的锁紧槽内时,导电插片则进入螺旋状的导电插槽内并紧密贴靠在导电插槽内的二片导电弹片之间,从而实现吸尘管的连接导线和工作部件的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连接导线应包括并排设置的火线和零线,相应地,导电插片为二片,其中一片与火线连接,另一片与零线相连接,并且二片导电插片在轴向上并排设置。这样与置入槽连接的锁紧槽为并排的二条。当我们使连接套管和吸风端相对转动时,二片导电插片分别进入对应的导电插槽内,导电插片卡接在对应的导电插槽内的导电弹片之间,从而实现吸尘管的连接导线和工作部件的电连接。

为了提高安全性,我们可在吸尘管上设置可检测工作部件的位置传感器,在主机内设置用于控制连接导线通断的开关。当工作部件与吸尘管连接时位置传感器向主机内的控制器输出“通”的信号,从而使开关导通,此时的工作部件可通电工作。当工作部件与吸尘管分离时,位置传感器向控制器输出“断”的信号,此时控制器使开关断开,避免外露的导电插片产生触电的事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