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75182发布日期:2020-06-05 19:27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压力锅产品因其烹饪压力高、速度快,已经被消费者广泛使用。其中电压力锅的加热方式是产品中的重要部分。目前市场上,主要分ih加热和电热盘加热,通过ih加热的电压力锅对其内锅有导磁要求,通过电热盘加热的电压力锅对锅与电热盘配合的配合面要求高。为了能够同时减少对内锅的导磁要求和对内锅的配合面的要求,市场上出现了一种通过电热膜加热内锅的加热方式,首先上述加热方式对内锅的材质没有特别的要求;其次,由于不再设置电热盘,因此内锅不再具有与电热盘配合的配合面,自然也就不再有对内锅的配合面的要求;最后,上述加热方式的热效率高,烹饪效率高。

采用电热膜加热的电压力锅包括煲体以及内锅,内锅的外表面上覆有电热膜,电热膜上设置有沿内锅的径向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中,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相对设置。当电热膜通电且锅内水量低的时候,上方的电热膜对应锅内没有水,导致上方电热膜温升过高。而电热膜长时间温升过高,则会导致电热膜寿命减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内锅上的电热膜的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内锅,包括:内锅本体;电热膜,设置于内锅本体的外表面;电极结构,覆盖于至少部分电热膜上,电极结构包括位于电热膜上的第一电极结构以及设置于第一电极结构周向外侧的第二电极结构,第二电极结构为沿内锅的径向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当内锅本体内水量充足时,可以使第一电极结构与距离第一电极结构最远的第二电极结构通电,上述结构使得电热膜覆盖于内锅本体的区域均能够被加热。而当内锅本体内水量较低时,可以使第一电极结构与靠近第一电极结构的第二电极结构通电,上述结构使得电热膜覆盖于内锅本体的部分区域能够被加热,电热膜对应内锅内没有水的区域可以不被加热,因此避免了电热膜温升过高的情况,从而保证电热膜的寿命。

进一步地,电热膜设置于内锅本体的锅底,第一电极结构位于锅底的中心处。在上述结构中,由于锅底被电热膜覆盖,因此食物的加热效果较佳。

进一步地,锅底包括平底段以及位于平底段周向外侧的弧形段,第一电极结构设置于平底段上,第二电极结构设置于弧形段上。多个第二电极结构在弧形段上的不同高度布置,随着锅内的液面的下降,可以选择相应高度的第二电极结构通电,从而尽量减少电热膜干烧现象,提高电热膜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多个第二电极结构中的最靠近于第一电极结构的第二电极结构位于内锅的第一高度a处,第一高度a与内锅本体的总高度之比在0.01至0.06之间。上述结构能够降低电热膜干烧的时间,提高电热膜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多个第二电极结构中的与第一电极结构距离最远的第二电极结构位于内锅的第二高度b处,第二高度b与内锅本体的总高度之比在0.1至0.4之间。上述结构能够保证加热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电极结构为点状电极,和/或第二电极结构为电极带。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进一步地,电极带的宽度在8mm至15mm之间。上述结构能够保证载电量。

进一步地,第一电极结构或多个第二电极结构中的一个为共用电极。上述结构能够实现多种加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煲体内设置有控制装置;内锅,设置于煲体内,内锅为上述的内锅,内锅的电极结构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由于上述内锅具有使得所有食物能够被充分加热、加热效果好的优点,因此具有其的烹饪器具也具有上述优点。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导电装置,与控制装置电连接,导电装置包括第一导电件和多个第二导电件,第一导电件与内锅的第一电极结构电连接,每个第二电极结构与至少一个第二导电件电连接。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示出了图1的内锅的内锅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的内锅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的内锅的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的烹饪器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7示出了图5的烹饪器具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内锅本体;11、平底段;12、弧形段;20、电热膜;30、电极结构;31、第一电极结构;32、第二电极结构;40、煲体;50、内锅;60、导电装置;61、第一导电件;62、第二导电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内锅包括:内锅本体10、电热膜20以及电极结构30。其中,电热膜20设置于内锅本体10的外表面。电极结构30覆盖于至少部分电热膜20上,电极结构30包括位于电热膜20上的第一电极结构31以及设置于第一电极结构31周向外侧的第二电极结构32,第二电极结构32为沿内锅的径向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当内锅本体10内水量充足时,可以使第一电极结构31与距离第一电极结构31最远的第二电极结构32通电,上述结构使得电热膜20覆盖于内锅本体10的区域均能够被加热。而当内锅本体10内水量较低时,可以使第一电极结构31与靠近第一电极结构31的第二电极结构32通电,上述结构使得电热膜20覆盖于内锅本体10的部分区域能够被加热,电热膜对应内锅内没有水的区域可以不被加热,因此避免了电热膜温升过高的情况,从而保证电热膜的寿命。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内锅内的食物能够进行沸腾,可以使多个第二电极结构32中的至少两个通电,第一电极结构31不通电。为了下述描述更加简便,通电的第二电极结构32中更靠近第一电极结构31的第二电极结构32称为内侧电极,通电的第二电极结构32中更背离第一电极结构31的第二电极结构32称为外侧电极。在多个第二电极结构32中的至少两个通电,第一电极结构31不通电的情况下,第一电极结构31与内侧电极之间的电热膜不继续发热(即为未加热区域),此区域的温度较低;内侧电极与外侧电极之间的电热膜发热(即为加热区域),此区域的温度较高,从而出现温差。食物将从温度高的加热区域向温度低的未加热区域翻转,从而使得所有食物能够被充分加热,实现更好的加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电极结构30直接覆盖于电热膜20上,上述结构一方面使得电极结构30不占用电热膜20的铺设空间,从而使得电热膜20铺设的面积能够达到最大化,改善烹饪效果;另一方面,上述结构更加便于控制,例如需要内锅正常加热时,可以使第一电极结构31与外侧电极直接通电即可。不必对中间其他电极进行通电操作。

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热膜20设置于内锅本体10的锅底,第一电极结构31位于锅底的中心处。在上述结构中,由于锅底被电热膜20覆盖,因此食物的加热效果较佳。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结构31或多个第二电极结构32中的一个为共用电极。通过调整共用电极能够实现不同的加热策略,实现不同的加热效果。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结构32为间隔设置的两个。制作内锅时,先将电热膜20附在内锅本体10的锅底,然后将第一电极结构31及两个第二电极结构32分别设置在电热膜20上。第一电极结构31与靠近第一电极结构31的第二电极结构32之间的电热膜形成第一加热区域(包括第一电极结构31所覆盖的加热膜的区域、第一电极结构31与第二电极结构32之间的区域以及靠近第一电极结构31的第二电极结构32所覆盖的加热膜的区域),两个第二电极结构32之间的电热膜形成第二加热区域(包括两个第二电极结构32之间的区域以及远离第一电极结构31的第二电极结构32所覆盖的加热膜的区域)。在以第一电极结构31为共用电极的情况下,如果内锅本体10内水量充足,可以使第一电极结构31和与第一电极结构31距离最远的第二电极结构32通电,这样,第一加热区域和第二加热区域同时加热。如果内锅本体10内水量极低,例如液面下降至第一加热区域内,可以使远离第一电极结构31的第二电极结构32不再通电,此时第一加热区域正常加热,第二加热区域不再加热,避免了第二加热区域干烧的现象发生,从而保证电热膜的寿命。在以两个第二电极结构32中的靠近第一电极结构31的第二电极结构32为共用电极的情况下,如果内锅本体10内水量极低,可以使远离第一电极结构31的第二电极结构32不再通电,此时第一加热区域正常加热,第二加热区域不再加热,避免了第二加热区域干烧的现象发生,从而保证电热膜的寿命。如果需要内锅本体10内的水进行沸腾翻滚,则使两个第二电极结构32通电,第一电极结构31不再通电。此时第二加热区域加热,第一加热区域不再加热,上述结构有利于食物往锅中央处翻滚,使得食物更美味。在以两个第二电极结构32中的远离第一电极结构31的第二电极结构32为共用电极的情况下,如果内锅本体10内水量充足,可以使第一电极结构31和与第一电极结构31距离最远的第二电极结构32通电,这样,第一加热区域和第二加热区域同时加热。如果需要内锅本体10内的水进行沸腾翻滚,则使两个第二电极结构32通电,第一电极结构31不再通电。此时第二加热区域加热,第一加热区域不再加热,上述结构有利于食物往锅中央处翻滚,使得食物更美味。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电极结构32可以为间隔设置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图中未示出),控制策略与上述策略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锅底包括平底段11以及位于平底段11周向外侧的弧形段12,第一电极结构31设置于平底段11上,第二电极结构32设置于弧形段12上。多个第二电极结构32在弧形段12上的不同高度布置,随着锅内的液面的下降,可以选择相应高度的第二电极结构32通电,从而尽量减少电热膜干烧现象,提高电热膜的使用寿命。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二电极结构32中的最靠近于第一电极结构31的第二电极结构32位于内锅的第一高度a处,第一高度a与内锅本体10的总高度之比在0.01至0.06之间。当液面低于第一高度a是,可以使多个第二电极结构32中的最靠近于第一电极结构31的第二电极结构32与第一电极结构31通电,从而降低电热膜干烧的时间,提高电热膜的使用寿命。需要说明的是,设置较多个数的第二电极结构32,能够降低各区域电热膜的干烧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电热膜的使用寿命。

由于内锅的主加热区一般位于锅底部分,因此,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二电极结构32中的与第一电极结构31距离最远的第二电极结构32位于内锅的第二高度b处,第二高度b与内锅本体10的总高度之比在0.1至0.4之间。上述结构能够保证加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电热膜20的上边沿的高度与内锅本体10的总高度之比在1/3以下。优选地,电热膜的上边沿的高度与内锅本体10的总高度之比优选在1/4处。上述结构既能保证加热效果,同时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电热膜可以覆盖在整个内锅的外表面,达到整锅立体加热,多个第二电极结构32中的与第一电极结构31距离最远的第二电极结构32位于电热膜的上边沿。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结构31为点状电极,和/或第二电极结构32为电极带。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结构32为环状电极带。上述结构使得电热膜的发热更加均匀,加热效果更佳。

在本实施例中,电极带的宽度在8mm至15mm之间。上述结构能够保证载电量。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热膜20设置于内锅本体10的锅底,第一电极结构31位于锅底的中心处,多个第二电极结构32中的最靠近于第一电极结构31的第二电极结构32位于内锅的第一高度a处,第一高度a与内锅的总高度之比在0.01至0.06之间,多个第二电极结构32中的与第一电极结构31距离最远的第二电极结构32位于内锅的第二高度b处,第二高度b与内锅的总高度之比在0.1至0.2之间,锅底包括平底段11以及位于平底段11周向外侧的弧形段12,第一电极结构31设置于平底段11上,第二电极结构32设置于弧形段12上,第一电极结构31为点状电极,第二电极结构32为环状电极带,电极带的宽度在8mm至15mm之间。

如图5至图7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根据本申请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包括:煲体40以及内锅50。其中,煲体40内设置有控制装置。内锅50放置于煲体40内,内锅50为上述的内锅。内锅50的电极结构30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由于上述内锅具有使得所有食物能够被充分加热、加热效果好的优点,因此具有其的烹饪器具也具有上述优点。

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还包括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的导电装置60,导电装置60包括第一导电件61和多个第二导电件62,第一导电件61与内锅50的第一电极结构31电连接,每个第二电极结构32与至少一个第二导电件62电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