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固定窗用半自动遮阳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14536发布日期:2020-09-15 18:59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铝合金固定窗用半自动遮阳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铝合金固定窗用半自动遮阳帘。



背景技术:

遮阳帘在现有技术中,多采用拉绳和把手对其位置进行拉动,且遮阳帘上方通过扭力弹簧实现复位,但是该方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只能全开或全闭,无法实现位置的无级固定,进而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不便。现有技术中存在对窗帘位置进行固定的技术,该技术多采用插销和固定孔的形式,而该形式只能实现有级调节,无法实现无极调节,进而在操作过程中会因个人使用习惯和遮阳习惯造成不便。

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铝合金固定窗用半自动遮阳帘,其可以实现对遮阳帘的无级调节,同时能够保证遮阳帘固定过程中的稳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铝合金固定窗用半自动遮阳帘,包括框架、遮阳帘、固定连接遮阳帘的把手和位于把手上的限位装置,所述框架上设有容纳把手的移动空间,且所述把手两端活动于移动空间内;所述限位装置包括旋转件和对称设置的顶杆,所述旋转件上设有对称的弧形段,且所述旋转件下端长度小于上端长度,所述把手内设有容纳顶杆的活动空间,所述顶杆活动于所述活动空间内,所述顶杆上套接有弹性件,对称设置的顶杆长度和旋转件上端长度和大于框架宽度,且所述顶杆材质为橡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铝合金固定窗用半自动遮阳帘,所述把手上设有防滑结构,所述防滑结构为防滑纹或防滑凸起或防滑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铝合金固定窗用半自动遮阳帘,所述旋转件轴接把手,且所述旋转件上设有对称的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铝合金固定窗用半自动遮阳帘,所述凹槽呈弧形设置,且所述凹槽深度为0.8c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铝合金固定窗用半自动遮阳帘,所述顶杆端部设有滑轮,且所述滑轮活动于凹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铝合金固定窗用半自动遮阳帘,所述顶杆通过支撑板连接把手,且所述支撑板设有两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铝合金固定窗用半自动遮阳帘,所述弹性件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板,另一端固定连接顶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铝合金固定窗用半自动遮阳帘,所述把手通过连接件连接遮阳帘,且所述连接件具有突出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铝合金固定窗用半自动遮阳帘,所述框架上设有与突出端相匹配的固定槽。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铝合金固定窗用半自动遮阳帘,包括框架、遮阳帘、固定连接遮阳帘的把手和位于把手上的限位装置,所述框架上设有容纳把手的移动空间,且所述把手两端活动于移动空间内,利用移动空间对把手的移动范围及移动方向进行限定,防止其在移动过程中出现偏离现象,影响移动质量;所述限位装置包括旋转件和对称设置的顶杆,所述旋转件上设有对称的弧形段,且所述旋转件下端长度小于上端长度,所述把手内设有容纳顶杆的活动空间,所述顶杆活动于所述活动空间内,所述顶杆上套接有弹性件,对称设置的顶杆长度和旋转件上端长度和大于框架宽度,且所述顶杆材质为橡胶,利用旋转件的旋转顶动顶杆实现移动进而利用顶杆端部抵接框架,实现对遮阳帘位置的固定,提高遮阳帘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旋转件的旋转实现顶杆位置的移动,进而利用顶杆对遮阳帘的位置实现无级调节,保证遮阳帘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能够根据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惯实现有效遮阳,提高使用效率,扩大其使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把手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旋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1-框架,2-遮阳帘,3-把手,41-旋转件,411-凹槽,42-顶杆,43-弹性件,44-滑轮,45-支撑板,5-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铝合金固定窗用半自动遮阳帘,包括框架1、遮阳帘2、固定连接遮阳帘2的把手3和位于把手3上的限位装置,所述框架1上设有容纳把手3的移动空间,且所述把手3两端活动于移动空间内,利用移动空间对把手3的移动范围及移动方向进行限定,防止其在移动过程中出现偏离现象,影响移动质量;所述限位装置包括旋转件41和对称设置的顶杆42,所述旋转件41上设有对称的弧形段,且所述旋转件41下端长度小于上端长度,所述把手3内设有容纳顶杆42的活动空间,所述顶杆42活动于所述活动空间内,所述顶杆42上套接有弹性件43,对称设置的顶杆42长度和旋转件41上端长度和大于框架1宽度,且所述顶杆42材质为橡胶,利用旋转件41的旋转顶动顶杆42实现移动进而利用顶杆42端部抵接框架1,实现对遮阳帘2位置的固定,提高遮阳帘2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优选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把手3上设有防滑结构,所述防滑结构为防滑纹或防滑凸起或防滑点,利用防滑结构增强手掌与把手3之间的摩擦力,进而保证把手3的有效移动,提高移动效率和移动质量。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旋转件41轴接把手3,且所述旋转件41上设有对称的凹槽411,利用轴接的旋转件41使其能够沿轴接处实现旋转,进而利用旋转的旋转件41顶动顶杆42实现移动,对顶杆42的位置进行调节,使顶杆42端部抵接框架1,进而实现对遮阳帘2位置的有效固定。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凹槽411呈弧形设置,且所述凹槽411深度为0.8cm,利用凹槽411实现对顶杆42端部的有效导向,使其能够实现有效移动,进而保证顶杆42对应端能够抵接框架1,实现对遮阳帘2位置的有效调节,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更好的,本实用新型的顶杆42端部设有滑轮44,且所述滑轮44活动于凹槽411内,利用滑轮44使顶杆42与旋转件41之间的摩擦由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进而降低摩擦力,延长其使用时寿命。

本实用新型在实施过程中:如图3~4所示,需要对遮阳帘2位置进行固定时,拉动把手3,使其带动遮阳帘2实现升降,当遮阳帘2移动至预设位置时,旋转旋转件41使其顶动顶杆42实现移动,由于旋转件41下窄上宽,因此顶杆42在旋转件41的旋转下,会分别实现左右移动,进而当旋转件41最宽的上端对顶杆42顶动时,顶杆42另一端会抵接框架,顶杆42通过支撑板45连接把手3,且所述支撑板45设有两块,利用支撑板45实现对顶杆42移动位置的有效限定,保证其移动稳定性。由于对称的顶杆42和旋转件41最宽端的综合大于框架1宽度,因此,当旋转件41最宽端对顶杆42顶动移动时,会使顶杆42在抵接框架1时具有轻微的形变,以此来实现对遮阳帘2位置的有效固定。为了保证旋转件41对顶杆42位置的有效调节,旋转件41与把手3的轴接处可安装一反向扭力弹簧,使旋转件41最宽度对顶杆42进行调节后,能够具有向下的力,防止在对遮阳帘2位置进行固定时产生复位力,影响旋转件1对顶杆42位置的有效调节,该处反向扭力弹簧与旋转件41的作用和结构与弹簧卡扣一致,在此不详细描述,为了保证旋转件41的位置稳定性,还可在旋转件41上设置一门弹簧卡扣,以此来实现对旋转件41位置的有效固定,弹簧卡扣和门弹簧卡扣均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详细描述其组成结构,弹簧卡扣或门弹簧卡扣与旋转件41之间采用栓接、焊接均可。

在需要将遮阳帘2复位时,只需反向旋转旋转件41,通过顶杆42上套接的弹性件43实现顶杆2位置的复位,所述弹性件43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板45,另一端固定连接顶杆42,旋转件41反向旋转后,对称设置的顶杆42之间具有间隙,因此在弹性件43的作用下会实现复位,把手3通过连接件5连接遮阳帘2,且所述连接件5具有突出端,所述框架1上设有与突出端相匹配的固定槽,通过上推把手3,使连接件5上的突出端卡接到固定槽内,实现对遮阳帘初始位置的固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铝合金固定窗用半自动遮阳帘,包括框架、遮阳帘、固定连接遮阳帘的把手和位于把手上的限位装置,所述框架上设有容纳把手的移动空间,且所述把手两端活动于移动空间内,利用移动空间对把手的移动范围及移动方向进行限定,防止其在移动过程中出现偏离现象,影响移动质量;所述限位装置包括旋转件和对称设置的顶杆,所述旋转件上设有对称的弧形段,且所述旋转件下端长度小于上端长度,所述把手内设有容纳顶杆的活动空间,所述顶杆活动于所述活动空间内,所述顶杆上套接有弹性件,对称设置的顶杆长度和旋转件上端长度和大于框架宽度,且所述顶杆材质为橡胶,利用旋转件的旋转顶动顶杆实现移动进而利用顶杆端部抵接框架,实现对遮阳帘位置的固定,提高遮阳帘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旋转件的旋转实现顶杆位置的移动,进而利用顶杆对遮阳帘的位置实现无级调节,保证遮阳帘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能够根据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惯实现有效遮阳,提高使用效率,扩大其使用范围。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