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称重的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95278发布日期:2023-01-31 23:50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称重的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一种能称重的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称重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2.随着精细烹饪的需求,部分烹饪器具配备了称重装置,食材和水放入内胆后会,显示装置会显示相应的重量,方便用户控制食材和水的量。称重装置通常包括传感器、承重板及承重脚,承重板及承重脚分别固定在传感器底侧的两端,承重板为外壳的底壁,承重脚悬空设置且向下延伸超过外壳底壁的底面以将烹饪器具支撑台面上。当食材和水放入内胆后,外壳底壁会发生变形进而导致施加在承重脚上的重力发生变化,承重脚的顶部对传感器施加的向上的压力增加,引起传感器变形,传感器依据变形量产生电阻变化,并传递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由此确定食材和水的重量。然而,由于外壳的材质一般为塑料材质,因此极易因受到外力或高温发生变形,这样一来便会导致称重传感器测量的数据不准,尤其在忘记放置食材或者放置少量食物时,便会导致控制系统误判,进而发生干烧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称重的烹饪器具,能够提高称重传感器的检测精度,以避免发生干烧现象。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能称重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体包括保温罩、发热盘和内胆,所述发热盘安装在所述保温罩底部并支撑所述内胆,所述发热盘与所述保温罩的底壁之间设有获取内胆中食物重量的称重传感器。
6.在上述烹饪器具中,所述发热盘的底面凸设有多个周向间隔均布的支脚,所述称重传感器设于所述支脚与所述保温罩的底壁之间。
7.在上述烹饪器具中,多个所述支脚包括一个矮支脚和多个与保温罩的底壁固定连接的高支脚,所述高支脚的底面与所述保温罩的底壁相抵,所述称重传感器设于所述矮支脚与保温罩的底壁之间。
8.在上述烹饪器具中,每个所述支脚与所述保温罩的底壁之间均设有一个所述称重传感器。
9.在上述烹饪器具中,所述称重传感器为纽扣式传感器,所述纽扣式传感器包括具有空腔的壳体和设于所述空腔顶壁的应变片,所述壳体与保温罩的底壁连接,所述壳体的顶壁与所述发热盘连接并与发热盘之间设有间隙。
10.在上述烹饪器具中,所述壳体的顶壁居中设有螺纹柱,所述发热盘设有与所述螺纹柱连接的螺纹孔。
11.在上述烹饪器具中,所述称重传感器为单点式传感器或者片式传感器,所述称重传感器包括敏感梁和贴设在所述敏感梁顶面和底面的应变片,所述敏感梁的一端设有与发热盘固定连接的第一垫块,另一端设有与保温罩的底壁固定连接的第二垫块。
12.在上述烹饪器具中,所述发热盘与所述称重传感器之间设有隔热片。
13.在上述烹饪器具中,所述隔热片的面积大于等于所述发热盘的水平投影面积,所述称重传感器具有贯穿所述隔热片的受力部,所述受力部与所述发热盘连接。
14.在上述烹饪器具中,所述称重传感器外侧贴设有热量反射膜。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中的称重传感器设于发热盘与保温罩的底壁之间,由于保温罩和发热盘均为金属件,因此两者结构强度较高,不易因高温而发生变形;另外,保温罩和发热盘均位于锅体的外壳内部,因此不会受到外力的影响,由此保证了称重传感器所处环境的稳定性,此外,这样设计,还省去了力传递到称重传感器所经历的传递过程,由此进一步减少了干扰因素,使得称重传感器的称重结果更加准确,有效避免发生干烧现象。
17.发热盘的底面凸设有多个周向间隔均布的支脚,称重传感器设于支脚与保温罩的底壁之间。如此设计,可使发热盘背面发热管与保温罩的底壁之间形成散热间隙,以减少传递到称重传感器上的热量,进而延长称重传感器使用寿命。
18.多个所述支脚包括一个矮支脚和多个与保温罩的底壁固定连接的高支脚,高支脚的底面与保温罩的底壁相抵,称重传感器设于矮支脚与保温罩的底壁之间。如此设计,既能通过高支脚实现保温罩与发热盘的连接固定,又能通过矮支脚实现称重传感器的安装,还使得多个支脚能够均匀受力,以便控制系统计算食材的重量。
19.每个支脚与保温罩的底壁之间均设有一个称重传感器。如此设计,能够进一步提升称重精度。
20.称重传感器为纽扣式传感器,纽扣式传感器包括具有空腔的壳体和设于空腔顶壁的应变片,壳体与保温罩的底壁连接,壳体的顶壁与发热盘连接并与发热盘之间设有间隙。纽扣式传感器具有体积小巧的特点,因此可使称重传感器的安装使用更加方便灵活,对空间要求较低。
21.壳体的顶壁居中设有螺纹柱,发热盘设有与螺纹柱连接的螺纹孔。如此设计,通过控制螺纹柱与螺纹孔的旋接圈数,即可实现壳体的顶壁与发热盘之间存在间隙,以便于壳体的顶壁发生形变,组装简单方便。
22.称重传感器为单点式传感器或者片式传感器,称重传感器包括敏感梁和贴设在敏感梁顶面和底面的应变片,敏感梁的一端设有与发热盘固定连接的第一垫块,另一端设有与保温罩的底壁固定连接的第二垫块。由于单点式传感器或者片式传感器的价格更低,因此这样设计,可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
23.发热盘与称重传感器之间设有隔热片。如此设计,能够有效减少发热盘的热量传递给称重传感器,以减少称重传感器受到的温度影响,进而延长称重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24.隔热片的面积大于等于发热盘的水平投影面积,称重传感器具有贯穿隔热片的受力部,受力部与发热盘连接。如此设计,可进一步减少称重传感器受到的热量影响。
25.称重传感器外侧贴设有热量反射膜。如此设计,能够通过热量反射膜将辐射到称重传感器上的热量反射掉,以此减少称重传感器受到的热量影响,延长称重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26.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锅体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29.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发热盘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单点式传感器的安装示意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片式传感器的安装示意图。
33.附图标记:
34.100、保温罩;200、发热盘;210、盘体;211、支脚;2111、高支脚;2112、矮支脚;212、测温孔;220、发热管;300、内胆;400、称重传感器;410、壳体;411、螺纹柱;420、应变片;430、敏感梁;431、第一垫块;432、第二垫块。
【具体实施方式】
3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称重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体包括保温罩、发热盘和内胆,所述发热盘安装在所述保温罩底部并支撑所述内胆,所述发热盘与所述保温罩的底壁之间设有获取内胆中食物重量的称重传感器。
36.本实用新型中的称重传感器设于发热盘与保温罩的底壁之间,由于保温罩和发热盘均为金属件,因此两者结构强度较高,不易因高温而发生变形;另外,保温罩和发热盘均位于锅体的外壳内部,因此不会受到外力的影响,由此保证了称重传感器所处环境的稳定性,此外,这样设计,还省去了力传递到称重传感器所经历的传递过程,由此进一步减少了干扰因素,使得称重传感器的称重结果更加准确,有效避免发生干烧现象。
37.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8.实施例一
39.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为电饭煲或压力锅,其包括锅体和锅盖,锅体包括保温罩100、发热盘200和内胆300,其中发热盘200安装在保温罩100的底部上,而内胆300则可取放的置于发热盘200上,发热盘200与保温罩的底壁之间还设有获取内胆300中食物重量的称重传感器400。
40.本实施例中的称重传感器400设于发热盘200与保温罩100的底壁之间,由于保温罩100和发热盘200均为金属件,因此两者结构强度较高,不易因高温而发生变形;另外,保温罩100和发热盘200均位于锅体的外壳内部,因此不会受到外力的影响,由此保证了称重传感器400所处环境的稳定性,此外,这样设计,还省去了力传递到称重传感器400所经历的传递过程,由此进一步减少了干扰因素,使得称重传感器400的称重结果更加准确,有效避免发生干烧现象。
41.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发热盘200包括盘体210和安装在盘体210背面的发热管220,内胆300支撑在盘体210的正面,而盘体210的背面还凸设有多个周向间隔均布的支脚211,支脚211位于发热管220的外侧,多个支脚211包括多个高支脚2111和一个矮支脚2112,高支
脚2111的底面低于发热管220的底面以及矮支脚2112的底面,高支脚2111支撑在保温罩100的底壁上,并通过螺钉与保温罩100的底壁连接固定,而称重传感器400则设于矮支脚2112与保温罩的底壁之间,如此设计,使得每个支脚211受力均匀,以便控制系统计算食材的重量;此外,还能通过高支脚实现保温罩100与发热盘200的连接固定,以及通过矮支脚2112实现称重传感器400的安装固定;最后,还能通过高支脚2111的设计,使发热管220与保温罩的底壁之间形成散热间隙,以减少传递到称重传感器400上的热量,进而延长称重传感器400使用寿命。
42.本实施例中的盘体210的中心部位设有测温孔212,测温组件通过弹簧弹性安装在保温罩的底壁上,并贯穿测温孔212设置,内胆300放置在发热盘200上后向下按压测温组件,在弹簧的支撑下,测温组件与内胆300始终保持接触测温,由此提升了测温组件的测温准确性,当内胆300中放入食材后,除去内胆300与保温罩100的摩擦力(此摩擦力可忽略不计),内胆300的重量和食物的重量全部压在发热盘200上,以设有三个支脚211为例,每个支脚211承受的力即为发热盘200承受的重力加上发热盘200本身的重力再减去弹簧向上支撑内胆300的推力所得值的1/3。
43.设内胆300的重力为a,弹簧对内胆300施加的向上推力为b,称重传感器400测量的力为c,食物的重力为d,质量为e,发热盘的重力为f(g=mg),由此可知d=(3xc)-a+b-f,进而得到e=d/g。
44.本实施例中的称重传感器400优选为纽扣式传感器,纽扣式传感器包括具有空腔的壳体410和设于空腔顶壁的应变片420,壳体410的顶壁居中设有与矮支脚2112连接的受力部,应变片420与控制系统电连接,应变片420的数量可以是2片、4片、8片等,只要保证内部应变片420对称设于受力部两侧,按照精度要求选择即可。本实施例中的受力部为螺纹柱411,而矮支脚2112则设有与螺纹柱411连接的螺纹孔,通过螺纹柱411与螺纹孔的连接实现称重传感器400与发热盘200的连接固定,组装简单方便,通过控制螺纹柱411与螺纹孔的旋接圈数,即可实现壳体410的顶壁与矮支脚2112之间存在间隙,这样一来,在内胆300中放入食物后,螺纹柱411受力驱动壳体410的顶壁变形,壳体410的顶壁带动应变片420发生变形,应变片420的变形会改变自身的电阻,进而输出不一样的电信号,进而达到称重的原理。本实施例中的纽扣式传感器具有体积小巧的特点,因此可使称重传感器400的安装使用更加方便灵活,对空间要求较低。
45.最后,本实施例中的矮支脚2112与壳体410之间设有隔热片(图中未示出),螺纹柱411贯穿隔热片设置,如此设计,能够有效减少发热盘200的热量传递给称重传感器400,以减少称重传感器400受到的温度影响,进而延长称重传感器400的使用寿命。优选的,隔热片的面积大于等于发热盘200的水平投影面积,此时高支脚2111也贯穿隔热片设置并与保温罩的底壁相抵,如此设计,能够可进一步减少称重传感器400受到的热量影响。
46.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壳体的顶壁居中设有螺纹孔,而矮支脚则设有与螺纹孔连接的螺纹柱,通过控制螺纹柱与螺纹孔的旋接圈数,即可实现壳体的顶壁与矮支脚之间存在间隙,同时也能在内胆放置食物后,使壳体的顶壁发生变形。
47.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多个支脚的底面平齐设置,此时每个支脚与保温罩的底壁之间均设有一个称重传感器。如此设计,能够进一步提升称重精度。
48.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称重传感器的壳体外侧贴设有热
量反射膜。如此设计,能够通过热量反射膜将辐射到称重传感器上的热量反射掉,以此减少称重传感器受到的热量影响,延长称重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49.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支脚的数量还可为两个或者四个及以上等,其中一个支脚做成矮支脚,以使称重传感器安装在矮支脚与保温罩底壁之间。
50.实施例二
51.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一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称重传感器400为单点式传感器,单点式传感器包括敏感梁430和贴设在敏感梁430顶面和底面的应变片420,敏感梁430对应应变片420的部位为空心结构,敏感梁430的一端顶面设有第一垫块431,螺钉穿过敏感梁430的一端和第一垫块431后与矮支脚2112的螺纹孔连接,敏感梁430的另一端的底面设有第二垫块432,螺钉穿过保温罩的底壁和第二垫块432后与敏感梁430螺纹连接,第一垫块431和第二垫块432的设计,为敏感梁430对应应变片420的部分提供了形变空间,利于敏感梁430带动应变片420变形,使得单点式传感器依据应变片420的变形量产生电阻变化,并传递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由此确定食材和水的重量。由于单点式传感器的价格更低,因此这样设计,可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
52.实施例三
53.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二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称重传感器400为片式传感器,其包括敏感梁430和贴设在敏感梁430顶面和底面的应变片420,敏感梁430的一端顶面设有第一垫块431,螺钉穿过敏感梁430的一端和第一垫块431后与矮支脚2112的螺纹孔连接,敏感梁430的另一端的底面设有第二垫块432,螺钉穿过保温罩的底壁和第二垫块432后与敏感梁430螺纹连接,第一垫块431和第二垫块432的设计,为敏感梁430对应应变片420的部分提供了形变空间,利于敏感梁430带动应变片420变形,使得片式传感器依据应变片420的变形量产生电阻变化,并传递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由此确定食材和水的重量。由于片式传感器的价格比单点式传感器的价格更低,且对安装空间的要求也更低,因此这样设计,可进一步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
5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