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折叠扶手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488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用折叠扶手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多功能的扶手椅,供人们日常起居或外出活动使用。
现有的扶手椅主要由前、后椅腿、椅座、椅背、扶手、椅背角度调节件,前、后椅腿连接件及后椅腿活动卡板等组成。具有坐、躺两种功能。这种扶手椅现在已径不能满足人们追求休息舒适的要求及日常生活的多种需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保持现有扶手椅功能的基础上,再使其增加摇动功能和行动功能,以适应人们日常生活的多种需要。
本发明的主要内容是1、改变原椅背角度调节件的结构,使其既能调节椅背角度,又能利于推行。
2、改变现有的前、后椅腿连接件的连接方式,使其形成适当的间隔。
3、增加踏脚架及其角度调节件,以便于搁放腿脚及调节踏脚架的角度。
4、增加行动装置及推行把手装置,使其具有推车的功能。
5、增加摇动装置,使其具有安乐椅的功能。
本发明具有一椅多功能,可折叠成一体,便于携带或运输的特点。
下面将结合附图
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例。
图一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图。
图二是本发明的椅背角度调节件结构图。
图三是本发明的前、后椅腿连接件结构图。
图四是本发明的踏脚架角度调节件结构图。
图五是本发明的踏脚架结构图。
图六是本发明的行动装置结构图。
图七是本发明的摇动装置结构图。
图八是本发明的推行把手装置结构图。
图九是本发明的整体折叠图。
参照图一和图二,(a.b.c.d)扶手下的椅背角度调节件主要由槽铁架及卡套等组成。槽铁架〔1〕外侧开有长槽〔2〕,在其上、下两沿等距离地对应开有数个可供调节角度的卡口〔3〕。在槽铁架顶部钻有数个等距离的通孔〔4〕,用于穿通铆钉将槽铁架固定在扶手前底部。在槽铁架内侧开有与外侧长槽〔2〕对应的长槽〔5〕。位于槽铁架外侧的带有卡榫的卡套〔8〕,内套压缩弹簧〔9〕于螺栓〔10〕外径。螺栓从卡套中心通孔,槽铁架外侧长槽与位于槽铁架内的后椅腿上部的横向通孔及内侧长槽中通过,外套垫圈〔7〕和闷头螺母〔6〕于螺栓上,将后椅腿连接在槽架内。带卡榫的卡套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锁入槽铁架上的卡口,即能固定椅背的角度并能利于推行。
参照图三、连接在前、后椅腿上部的连接件主要由T型板和一字板等组成。T型板〔2〕的上、下部用铆钉〔1〕〔3〕固定在后椅腿上部。一字板〔5〕前部用铆钉〔6〕活动铆接在前椅腿上部,其后部用铆钉〔4〕与T型板横部活动铆接。折叠时,前椅腿以一字板和T型板连接的铆钉〔4〕为轴心,即同T型板折成90°角,前、后椅腿相邻的空间用于容纳摇动装置的上支座或行动装置的转动轮。
参照图四(图四为左侧的踏脚架角度调节件,其右侧与左侧的方向相反),连接在椅座框前部两侧的踏脚架角度调节件主要由半圆状包容件,扇形支撑板和卡套等组成。半圆状包容件的内支撑板〔3〕固定连接在椅座框前部一侧,半圆外侧板中开有180°的弧形槽〔2〕。在弧形槽顶部两沿对应开有收起踏脚架的卡口〔1〕。自弧形槽中部水平位置至下部两沿等角度间隔地对应开有数个角度调节卡口〔4〕,其总调节角度为90°。位于外侧的带有卡榫的卡套〔7〕,内套压缩弹簧〔6〕螺栓〔5〕外径,螺栓从卡套中心通孔及弧形槽中穿进,在半圆包容件的空腔内将扇形支撑板〔9〕尖端两侧套螺母〔8〕并紧固于螺栓上。扇形支撑板的角边〔10〕用于连接踏脚架的上部。带卡榫的卡套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锁入卡口〔1〕的位置,即能将踏脚架水平收叠于椅座底部卡套锁入卡口〔4〕的位置,可将垂放的踏脚架固定或调整到最大角度与椅座平齐。
参照图五,连接在椅座框底部前沿的踏脚架主要由上踏脚架,下踏脚架,踏脚板和紧固手柄等组成。连接上踏脚架与椅座框的T型连接件〔1〕横向两端有通孔〔12〕,其竖端有螺纹通孔〔13〕,紧固件〔11〕穿过通孔〔12〕将T型连接件固定在椅座框底部前沿。上踏脚架〔4〕两侧开有长槽〔5〕。与上踏脚架上端一体的弯臂〔3〕将用螺钉〔2〕和T型连接件的螺纹通孔连接。上踏脚架的长度不大于椅座长度的 3/5 。位于上踏脚架内的下踏脚架〔6〕用螺栓〔14〕从其上部的横向通孔和上踏脚架的长槽中通过,外套紧固手柄于螺栓上。在下踏脚架〔6〕内,上部有横撑板〔8〕,接近底部处有横撑板〔9〕。踏脚板〔10〕后部两侧有与之一体的凸耳〔10〕,两凸耳用铆钉〔7〕活动铆接在下踏脚架底部内侧,横撑板〔9〕将使踏脚板与下踏脚架保持直角状。下踏脚架的长度不大于上踏脚架。踏脚架收起时,先将踏脚板收卧于下踏脚架内,然后将下踏脚架提升到上踏脚架的槽顶并用紧固手柄锁紧,再由踏脚架角度调节件收叠于椅座底部。
参照图六,连接在前、后椅腿下部内侧的行动装置主要由U型支座,阶梯轴状支腿,上、下卡套,竖槽连接件、卡环套、下卡套盖及转动轮等组成。U型支座〔1〕固定连接在椅腿下部内侧,在其内沿和下沿各对开有卡口〔3〕。螺栓〔2〕用于将支腿上端连接在支座内。阶梯轴状支腿〔11〕上部套有上卡套〔5〕。上卡套上端有与之一体的卡榫〔4〕,上卡套内套压缩弹簧〔6〕于支腿的上凸台〔10〕上,与上卡套连接成一体的连接板〔7〕下部装有调整螺钉〔8〕。竖通槽连接件〔9〕固定连接在椅腿底部内侧,用于卡接调整螺钉,使支腿和椅腿纵向连接成一体,底部呈十字槽状的卡环套〔13〕紧固在支腿的中凸台〔12〕下。顶端带有十字形卡榫〔14〕的下卡套〔15〕内套压缩弹簧〔16〕于带有凸阶的下卡套盖〔18〕内。下卡套盖紧固在支腿的下凸台〔17〕下,螺母〔19〕紧固在下卡套盖底部。阶梯状轮轴〔20〕与下卡套〔15〕连接成一体,自轮轴端部纵向开有加油槽〔24〕。转动轮〔25〕套于轮轴大径部位,转动轮最大直径不小于180mm。垫圈〔21〕套于轮轴凸台〔23〕前的小径部,螺母〔22〕紧固于垫圈外。支腿和转动轮收起时,将转动轮连动下卡套以支腿为轴心向前或向后旋转90°,然后将上卡套与竖通槽连接件分离,支腿由内向上旋转90°,上卡套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即将支腿平行锁入内沿卡口。
参见图七,连接及安装在前,后椅腿外侧的摇动装置主要由上下支座、前后支腿、上下卡套、前后橇架等组成。前上支座〔1〕和后上支座〔10〕固定连接在与椅座底平行的相应椅腿外侧。前上支座下沿对开有前卡口〔3〕和后卡口〔4〕,后上支座下沿对开有前卡口〔13〕和后卡口〔12〕。螺栓〔2〕和〔11〕分别将前支腿〔7〕和后支腿〔8〕的上端连接在其相应的支座内。阶梯轴状前支腿〔7〕和后支腿〔8〕的上部各套有带卡榫的上卡套〔5〕,上卡套套内套压缩弹簧〔9〕于支腿的上小径部。前、后支腿下部各套有带卡榫的下卡套〔6〕,下卡套内套压缩弹簧〔17〕于支腿的下小径部。前橇架〔22〕后部有下支座〔14〕。下支座〔14〕前沿对开开有前橇架收起卡口〔15〕,其上沿对开有支撑卡口〔16〕。后橇架〔26〕前部有下支座〔20〕。下支座〔20〕后沿对开有后橇架收起卡口〔19〕,其上沿对开有支撑卡口〔18〕前、后橇架分别约占橇架总长度的 2/5 和 3/5 。从前,后橇架连接处各以不同半径相交于一条弧线上,橇架体可用角钢或槽钢弯制成型。插接头〔24〕固定连接在后橇架前端。位于前橇架后端带手柄的紧固螺栓〔25〕可将插接头〔24〕锁紧于前橇架后端内,使前、后橇架连接成一体即能摇动。橡胶垫〔27〕用数个螺钉〔21〕等距离的固定在前、后橇架底部,用于减轻橇架底部摇动时发出的噪声。在前、后橇架与椅腿对应的凸出部开有竖槽〔28〕。位于橇架内侧的椅腿支撑板〔29〕有与之一体的螺栓〔30〕,螺柱从橇架内侧通过竖槽。加套垫圈〔31〕和螺母〔32〕固定在橇架上。摇动装置收起时,松开前、后橇架连接处的紧固螺栓,移动前橇架的上卡套将支腿锁入前卡口,使支腿与椅腿平行,再提动下卡套脱离支撑卡口,将前橇架向上旋转,下卡套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锁入收起卡口,使前橇架倾斜竖于椅腿上部外侧。后橇架收起时方向与前橇架相反。
参见图一,加强筋板主要是用于负重情况下增强椅背的抗弯性和作为把手臂的延长支点。加强筋板纵向焊接在椅背后部左右两椅背的中间部位,其顶端与推行把手的支座下沿平行。
参见图八,连接在椅背框后上部左右两背的推行把手装置主要由扇形支座,把手架、卡套等组成。扇形支座〔1〕固定连接在椅背框后上部左右两背,其下沿与加强筋板顶端平行。在扇形支座的上沿和后沿各对开有卡口〔2〕,轴连件〔3〕将阶梯轴状把手臂〔4〕前端连接在支座内。卡套〔5〕前端有与之一体的卡榫〔7〕,卡套内套压缩弹簧〔6〕于把手臂的小径部。把手折起时,将卡套和把手臂移至支座的上沿卡口、卡套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垂直锁入卡口。
参见图九,图九为本发明的折叠状态图。除各增加的装置外,其折叠方式基本与现有扶手椅相同,只是体积的厚度增大。
依据设计原理,本发明在实施时可制造出系列产品A种可以是具有坐、躺、摇三种功能的折叠扶手椅。
B种可以是具有坐、躺、推行三种功能的折叠扶手椅。
C种可以是具有坐、躺、摇、推行四种功能的折叠扶手椅。
权利要求
1.一种多用折叠扶手椅,包括前、后椅腿、椅座、椅背、扶手、椅背角度调节件,前、后椅腿连接件及后椅腿活动卡板,其特征(图一)在于a扶手下的椅背角度调节件[1]是调节椅背角度的改革装置。b前、后椅腿连接件[2]对应连接在前、后椅腿上部。c踏脚架角度调节件[3]连接在椅座框前部两侧。d踏脚架[4]连接在椅座框底部前沿。e行动装置[5]连接在前、后椅腿下部内侧。f摇动装置[6][7][8]连接及安装在前、后椅腿外侧。g加强筋板[9]连接在左右两椅背后部的中间部位,其顶端与推行把手的支座下沿平行。h推行把手装置[10]连接在椅背框后上部左右两背及加强筋板[9]的顶端。
2.根据权利要求1〔a〕所述的椅背角度调节件,其特征(图二)是槽铁架〔1〕外侧开有长槽〔2〕,在长槽〔2〕上、下沿等距离对应开有数个调节卡口〔3〕,在槽铁架顶部有数个等距离的通孔〔4〕,与槽铁架外侧长槽〔2〕对应的内侧开有长槽〔5〕,位于槽铁架外侧的带有卡榫的卡套〔8〕内套压缩弹簧〔9〕于螺栓〔10〕外径,螺栓从卡套的中心通孔和槽铁架两侧长槽中通过,加套垫圈〔7〕和闷头螺母〔6〕。
3.根据权利要求1〔b〕所述的前、后椅腿连接件,其特征(图三)是T型板〔2〕的上、下部由铆钉〔1〕〔3〕固定在后椅腿上部、一字板〔5〕前部由铆钉〔6〕活动铆接在前椅腿上部、其后部由铆钉〔4〕与T型板横部活动铆接。
4.根据权利要求1〔c〕所述的踏脚架角度调节件,其特征(图四)是半圆状包容件的支撑板〔3〕固定连接在椅座框前部一侧,半圆外侧版中开有180°弧形槽〔2〕,在弧形槽顶部两沿对应开有收起踏脚架的卡口〔1〕,自弧形槽中部水位置至下部两沿等角度间隔地对应开有数个角度调节卡口〔4〕,带有卡榫的卡套〔7〕内套压缩弹簧〔6〕于螺栓〔5〕外径,螺栓从卡套中心通孔及弧形槽中间通过,套螺母〔8〕将被包容的扇形支撑板〔9〕尖端紧固于螺栓上,扇形支撑板的角边〔10〕用于连接踏脚架的上部。
5.根据权利要求1〔d〕所述的踏脚架,其特征(图五)是T型连接件〔1〕的横向两端有通孔〔12〕,紧固件〔11〕将T型连接件固定在椅座框底部前沿,T型连接件竖端有螺纹通孔〔13〕,上踏脚架〔4〕两侧开有长槽〔5〕,与上踏脚架一体的弯臂〔3〕可用螺钉〔2〕和T型连接件的螺纹通孔连接,位于上踏脚架内的下踏脚架〔6〕用螺栓〔14〕从其上部的孔中和上踏脚架的长槽中通过外套紧固手柄〔15〕于螺栓上,在下踏脚架〔6〕内的上部有横撑板〔8〕,其底部有横撑板〔9〕,踏脚板〔10〕后部两侧有与之一体的凸耳〔10a〕用铆钉〔7〕将踏脚板的凸耳活动铆接在下踏脚架底部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1〔e〕所述的行动装置,其特征(图六)是U型支座〔1〕固定连接在椅腿下部内侧。在U型支座的内沿和下沿各对开有卡口〔3〕。螺栓〔2〕用于将支腿上端连接在支座内,阶梯轴状支腿〔11〕上部套有上卡套〔5〕。上卡套上端有与之一体的卡榫〔4〕,上卡套内套压缩弹簧〔6〕于支腿的上凸台〔10〕上,与上卡套连成一体的连接板〔7〕下部装有调整螺钉〔8〕,竖通槽连接件〔9〕固定连接在椅腿底部内侧,用于卡接调整螺钉,底部呈十字槽状的卡环套〔13〕紧固在支腿的中凸台〔12〕下,顶端带有十字形卡榫〔14〕的下卡套〔15〕内套压缩弹簧〔16〕于带有凸阶的下卡套盖〔18〕内,下卡套盖紧固在支腿的下凸台〔17〕下,螺母〔19〕紧固在下卡套盖底部,阶梯状轮轴〔20〕与下卡套连接成一体,轮轴端部纵向开有加油槽〔24〕,转动轮〔25〕套于轮轴大径部位,垫圈〔21〕套于轮轴凸台〔23〕前的小径部,螺母〔22〕紧固于垫圈外。
7.根据权利要求1〔f〕所述的摇动装置,其特征(图七)是前上支座〔1〕和后上支座〔10〕固定连接在与椅座底平行的相应椅腿外侧,前上支座下沿对开有前卡口〔3〕和后卡口〔4〕,后上支座下沿对开有前卡口〔13〕和后卡口〔12〕,螺栓〔2〕和〔11〕分别将前支腿〔7〕和后支腿〔8〕的上端连接在其相应的上支座内,阶梯轴状的前支腿〔7〕和后支腿〔8〕的上部各套有带卡榫的上卡套〔5〕,上卡套内套压缩弹簧〔9〕于支腿的上小径部,前、后支腿下部各套有带卡榫的下卡套〔6〕,下卡套内套压缩弹簧〔17〕于支腿的下小径部,前橇架〔22〕后部有下支座〔14〕,下支座〔14〕前沿对开有橇架收起卡口〔15〕,其上沿对开有支撑卡口〔16〕,后橇架〔26〕前部有下支座〔20〕,下支座〔20〕后沿对开有橇架收起卡口〔19〕,其上沿对开有支撑卡口〔18〕轴连件〔23〕分别将前、后支腿下端连接在其相应的下支座内,插接头〔24〕固定连接在后橇架前端,位于前橇架后端的带手柄的紧固螺栓〔25〕可将插接头锁紧于前橇架后端内,橡胶垫〔27〕用数个螺钉〔21〕等距离地固定在前、后橇架底部,在前、后橇架与椅腿对应的凸出部开有竖槽〔28〕,椅腿支撑板〔29〕有与之一体的螺柱〔30〕,椅腿支撑板的螺柱在橇架内侧通过竖槽,加套垫圈〔31〕和螺母〔32〕固定在橇架上。
8.根据权利要求1〔g〕所述的加强筋板,其特征〔图一)是加强筋板纵向焊接在左右两椅背后部的中间部位,其顶端与推行把手的支座下沿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1〔h〕所述的推行把手装置,其特征(图八)是扇形支座〔1〕固定连接在椅背框后上部左右两背,其下沿与加强筋板顶端平行,在扇形支座上沿和后沿各对开有卡口〔2〕,轴连件〔3〕将阶梯轴状把手臂〔4〕前端连接在支座内,卡套〔5〕前端有与之一体的卡榫〔7〕,卡套内套压缩弹簧〔6〕于把手臂的小径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多功能的扶手椅。它在现有扶手椅的基础上增加了踏脚架装置。推行装置和摇动装置等。具有坐、躺、摇、推行四种功能。可折叠成一体,便于携带或运输。本发明适用于家庭、医疗单位、招待所和宾馆等各种场所。依据设计原理,可制造出系列产品。
文档编号A47C4/20GK1032285SQ8710139
公开日1989年4月12日 申请日期1987年10月5日 优先权日1987年10月5日
发明者时衍松 申请人:时衍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