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电器的顶板及具有它的洗碗机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495921阅读:来源:国知局
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45]下面参考图1-图17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家用电器的顶板100。
[0046]如图1-图17所不,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家用电器的顶板100,包括顶板本体1、第一支撑件2、第二支撑件3以及第三支撑件4。
[0047]具体而言,参照图13并结合图1,顶板本体1上设有左限位部12、右限位部13、前限位部14和后限位部15。左限位部12和右限位部13左右相对设置,前限位部14和后限位部15前后相对设置。也就是说,左限位部12设置在顶板本体1的左端,右限位部13设置在顶板本体1的右端,前限位部14设置在顶板本体1的前端,后限位部15设置在顶板本体1的后端。
[0048]第一支撑件2和第二支撑件3设在顶板本体1上,第一支撑件2和第二支撑件3中任一个的前后两侧分别抵在前限位部14和后限位部15上,第一支撑件2的左侧抵在左限位部12上,第二支撑件3的右侧抵在右限位部13上。也就是说,第一支撑件2的前侧抵在前限位部14上,第一支撑件2的后侧抵在后限位部15上,第一支撑件2的左侧抵在左限位部12上,由此通过前限位部14、后限位部15以及左限位部12将第一支撑件2安装在顶板本体1上。
[0049]第二支撑件3的前侧抵在前限位部14上,第二支撑件3的后侧抵在后限位部15上,第二支撑件3的右侧抵在右限位部13上,由此通过前限位部14、后限位部15以及右限位部13将第二支撑件3安装在顶板本体1上。第三支撑件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件2和第二支撑件3相连,通过第三支撑件4与左限位部12、右限位部13、前限位部14和后限位部15的配合定位第一支撑件2和第二支撑件3。
[0050]由此,上述顶板100通过其顶板本体1上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件2及第二支撑件3及与第一支撑件2和第二支撑件3相连的第三支撑件4,可以显著提高该顶板100的强度,从而可以提高具有该顶板100的家用电器的可靠性,降低运输及装载过程中的损坏率。
[0051]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家用电器的顶板100,在顶板本体1上设有左限位部12、右限位部13、前限位部14和后限位部15,第一支撑件2和第二支撑件3通过上述的限位部安装在顶板本体1上,第三支撑件4通过与第一支撑件2和第二支撑件3相连安装在顶板本体1上,由此可以提高该顶板100的强度,从而可以提高具有该顶板100的家用电器的可靠性,降低运输及装载过程中的损坏率。
[0052]另外,还可以方便顶板100的装配、拆卸维护以及安装。
[0053]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4所示,顶板本体1包括板体11,板体11的前侧沿折弯形成前限位部14,板体11的后侧沿折弯形成后限位部15,板体11的左侧沿折弯形成左限位部12,板体11的右侧沿折弯形成右限位部13。
[0054]左限位部12、右限位部13、前限位部14和后限位部15中的任一个均包括第一翻边部和第二翻边部,其中,第一翻边部沿垂直于板体11的方向向下延伸,第二翻边部沿垂直于第一翻边部的方向向板体11内侧延伸。
[0055]其中,所述向板体11内侦诞伸是指:向板体11的中心处延伸。
[0056]也就是说,参照图3、图4和图17,左限位部12的第一翻边部101a连接板体11的左边沿并向下延伸,且左限位部12的第二翻边部102a连接左限位部12的第一翻边部101a的下沿并向右延伸;右限位部13的第一翻边部101b连接板体11的右边沿并向下延伸,且右限位部13的第二翻边部102b连接右限位部13的第一翻边部101b的下沿并向左延伸;前限位部14的第一翻边部101c连接板体11的前边沿并向下延伸,且前限位部14的第二翻边部102c连接前限位部14的第一翻边部101c的下沿并向后延伸;后限位部15的第一翻边部101d连接板体11的后边沿并向下延伸,且后限位部15的第二翻边部102d连接后限位部15的第一翻边部101d的下沿并向前延伸。
[0057]进一步地,参照图13-图17并结合图1-图4,第一支撑件2的左侧面抵在左限位部12的第一翻边部101a上,且第一支撑件2的下表面支撑在左限位部12的第二翻边部102a上。由此,通过左限位部12的第一翻边部101a和左限位部12的第二翻边部102a的限位作用,可以将第一支撑件2安装在顶板本体1的左端。第二支撑件3的右侧面抵在右限位部13的第一翻边部101b上,且第二支撑件3的下表面支撑在右限位部13的第二翻边部102b上。由此,通过右限位部13的第一翻边部101b和右限位部13的第二翻边部102b的限位作用,可以将第二支撑件3安装在顶板本体1的右端。
[0058]优选地,如图1-图4及图13所示,左限位部12、右限位部13、前限位部14和后限位部15中每相邻两个限位部的第一翻边部相连(例如,可以通过焊接连接)。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顶板本体1的强度。
[0059]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4及图13所示,左限位部12、右限位部13、前限位部14和后限位部15中每相邻两个限位部的第二翻边部相互间隔开以限定出剪料缺口 103。由此,可以避免左限位部12、右限位部13、前限位部14和后限位部15中相邻两个限位部的第二翻边部之间有重叠部分,以使各个限位部的下表面处在同一平面内,从而便于顶板100的后续安装操作。
[0060]例如,参照图4,左限位部12的第二翻边部102a的前端与前限位部14的第二翻边部102c的左端相互隔开并限定出剪料缺口 103。
[0061]上述剪料缺口 103可以经过如下的过程形成:例如,当板体11形成为矩形时,可以先将板体11的四个角按预定的设置进行裁剪,再将板体11的前侧、后侧、左侧及右侧沿垂直于板体11的方向向下弯折,然后将板体11向下弯折的部分中远离板体11的一端沿平行于板体11的方向向板体11内侧弯折,由此形成了第一翻边部和第二翻边部,同时剪料缺口103就形成在上述相邻的两个限位部的第二翻边部之间。
[0062]另外,左限位部12、右限位部13、前限位部14和后限位部15中任一个的第一翻边部可以与板体11为一体成型配合形成矩形框体,将第一翻边部的下部折弯形成对应的第二翻边部。
[0063]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5-图6、图9-图10及图13-图17所示,第一支撑件2和第二支撑件3均沿前后方向延伸,且第一支撑件2和第二支撑件3中任一个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抵压对应的限位部的定位弹片24。也就是说,第一支撑件2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抵压对应的限位部的定位弹片24,且第二支撑件3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抵压对应的限位部的定位弹片24。
[0064]对于第一支撑件2而言,可以仅是第一支撑件2的前端面设有定位弹片24,此时定位弹片24抵压在顶板本体1的前限位部14 ;也可以仅是第一支撑件2的后端面设有定位弹片24(参照图6),此时定位弹片24抵压在顶板本体1的后限位部15 (参照图14);还可以是第一支撑件2的前端面和后端面均设有定位弹片24,此时第一支撑件2的前端面上的定位弹片24与顶板本体1的前限位部14抵压,且第一支撑件2的后端面上的定位弹片24与顶板本体1的后限位部15抵压。对于第二支撑件3而言,存在与第一支撑件2类似的情况,可以通过第一支撑件2上的定位弹片24的不同设置情况知晓第二支撑件3上的定位弹片24的不同设置情况,这里就不再进行赘述。
[0065]由此,通过定位弹片24便于将第一支撑件2和第二支撑件3安装至顶板本体1上。例如,在图1、图5-图6、图9-图10及图13-图17的示例中,仅第一支撑件2的后端面和仅第二支撑件3的后端面均设有定位弹片24 (参照图5-图6及图9-图10),且定位弹片24具有固定端241和自由端242。第一支撑件2上的定位弹片24的左端与第一支撑件2的后端面相连为固定端241,第一支撑件2上的定位弹片24的右端为自由端242,第一支撑件2上的定位弹片24的自由端242与第一支撑件2的后端面具有适于定位弹片24的自由端242沿前后方向移动的间隙243 (参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