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型材内开内倒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67059阅读:7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型材内开内倒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物装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种型材内开内倒窗。
【背景技术】
[0002]内开内倒窗是通过操作窗扇的执手手柄,带动五金件传动器的相应移动,使窗扇能向室内平开或向室内倾倒开启一定角度通风换气。其主要特点有:
[0003]1.通风性。因为内倒位置是平开窗的又一种开启方式,使房间同大自然的空气自然流通,室内空气清新,同时排除了雨水进入室内的可能性。清新的空气无疑为人们创造出舒适的居住环境。
[0004]2.安全性。窗扇四周布置的联动五金件和执手在室内操作的各种功能,关闭时窗扇的四周都固定在窗框上,因此安全性和防盗性能极好。
[0005]3.便于清洁窗户。简单操作联动执手,可使窗扇外面转到室内。使得清洗窗户的外表面既方便又安全。
[0006]4.实用性。避免了内开窗打开时占用室内空间,不方便挂窗帘和装升降式挂衣杆。
[0007]5.密封保温性能好。通过窗扇周围多点锁闭,保证了门窗的密封、保温效果。
[0008]内开内倒窗因其具有上述多种优点,故而被广泛应用,但宰你实际的使用及安装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内开内倒窗的连接结构较为复杂,结构多变,虽然现有技术中的型材连接结构的功能上有较大的改进,但是其稳定性也因为多变的结构而降低,稳定性不好,会经常出现窗体与型材脱落的现象,还有就是现有技术的型材结构保温性能差,隔音、隔热能力低。

【发明内容】

[0009]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新的型材内开内倒窗,该内开内倒窗型材结构简单,具有对称性,对称性的型材使得内开内倒窗的安装结构简单化,连接结构稳定,易于操作,安装的稳定度高,隔音、隔热效果好,窗体的厚度可任意调节,扩大了其使用范围,而且该型材平开门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经济实惠。
[0010]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1]一种型材内开内倒窗,包括上开窗和两扇下开窗,所述上开窗顶层装设第一上边框连接结构,两侧面均装设第一侧边框连接结构,顶层装设第一下边框连接结构;两扇所述下开窗顶层装设第二上边框连接结构,两侧面分别装设第二侧边框连接结构和第三侧边框连接结构,两扇所述下开窗底部之间通过中框连接结构密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下边框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上边框连接结构之间密封卡合连接;所述上开窗、两扇所述下开窗三者的每一端部均在与其所对应的上述连接结构之间设置缓冲垫体一。
[0012]进一步,所述上开窗、两扇所述下开窗均为双层玻璃体结构,所述双层玻璃体结构内部设置可变宽体槽,并在所述可变宽体槽内部设置具有缓冲垫体二。
[0013]进一步,所述第一上边框连接结构、每个所述第一侧边框连接结构以及所述第三侧边框连接结构均由第一外框和第一中空压线组成,所述第一外框包括“工”字型结构和“L”型结构,所述“工”字型结构和“L”型结构之间形成空腔,所述“L”型结构的边条上设置有外框沟槽一和外框沟槽二。
[0014]进一步,所述第一下边框连接结构由中框和第二中空压线组成,所述中框包括两个对称连接的“L”型钩条,两个所述“L”型钩条之间形成空腔,并在每个所述“L”型钩条上还加工有中框沟槽一和中框沟槽二。
[0015]进一步,所述第二上边框连接结构由内框以及第三中空压线组成,所述内框包括内框腔体、折弯部、弯钩部以及内框沟槽。
[0016]进一步,两扇所述下开窗底部设置第二下边框连接结构,所述第二下边框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侧边框连接结构结构相同,且均包括所述内框、第三中空压线以及第二外框。
[0017]进一步,所述中框连接结构包括所述第二上边框连接结构以及所述第一下边框连接结构。
[00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连接上开窗和下开窗是采用第一上边框连接结构、第一下边框连接结构、第一侧边框连接结构、第二上边框连接结构、第二下边框连接结构、第二侧边框连接结构、第三侧边框连接结构以及中框连接结构配合连接而成,上开窗与下开窗各个侧边、底边及顶边均采用上述连接结构对应连接而成,这几种连接结构在连接的过程中对于上开窗和下开窗均为对称连接,使得上开窗和下开窗在安装和拆卸过程中结构简单化,而且上述所述连接结构简单,成本低,通过连接结构的对称性能够将上开窗和下开窗稳定性达到最佳,防止因为部分结构的不相同而造成部分部位连接具有差异性,导致两边的受力不均,造成不稳定现象;其次,设置可变宽体槽,该体槽内可适应性设置多层厚度的窗体等,扩大了内开内倒窗的使用范围,而且还设置缓冲垫体一和缓冲垫体二,极大限度的提高了内开内倒窗的隔音、隔热及隔水效果,而且各个连接结构内的空腔将更进一步的提高了内开内倒窗的隔音、隔热以及隔水效果。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示意图。
[0020]图2为本实用新型A-A面剖视图。
[0021]图3为本实用新型B-B面剖视图。
[0022]图4为本实用新型C-C面剖视图。
[00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上边框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0024]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下边框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0025]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上边框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6]其中:1-第一上边框连接结构,101-第一外框,102-第一中空压线,1011- “工”字型结构1012- “L”型结构,1013-外框沟槽一,1014-外框沟槽二,2-第一下边框连接结构,201-中框,202-第二中空压线,2011- “L”型钩条,2012-中框沟槽一,2013-中框沟槽二,3-第一侧边框连接结构,4-第二上边框连接结构,401-内框,402-第三中空压线组成,4011-内框腔体,4012-折弯部,4013-弯钩部,4014-内框沟槽,5-第二下边框连接结构,6-第二侧边框连接结构,7-第三侧边框连接结构,8-上开窗,9-下开窗,10-中框连接结构,11-缓冲垫体以,12-双层玻璃体结构,13-可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