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式子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7771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箱式子堤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汛期抗洪抢险中用于快速构筑子堤和在工程施工中用于构筑临时围堰的子堤器材,特别是一种箱式子堤装置。
背景技术
在抗洪抢险中,当洪峰水位较高,超过堤坝的安全水位时,需在洪峰来临前对堤坝进行防漫溢抢险,传统的抢险方式主要是利用土袋构筑子堤。该方式在取土方便的地区是可行的,但需要大量的人工,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下。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98洪灾”过后,国内已研制了多种堤坝防漫溢器材,如水囊防漫溢子堤、玻璃钢子堤和波纹钢子堤等。水囊防漫溢子堤,虽能较好地适应地形,但自身的防护能力差。玻璃钢子堤和波纹钢子堤等刚性子堤,虽强度有保证,但对堤顶地形的适应性差,且在动水作用下,堤顶易遭破坏,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重复使用,能适应堤顶地形,并具有抵抗漂流物撞击和防护地面尖锐小物穿刺的能力,实现以水挡水,可快速构筑子堤和临时性围堰的箱式子堤装置。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箱式子堤装置,其特征在于它由垂直设置的刚性板架单元、柔性蓄水箱单元和柔性垫单元组成,刚性板架单元通过刚性板架单元两端的阴阳接头纵向连接,底部的柔性垫和上部的横梁将两排刚性板架单元连接固定,刚性板架单元一侧设置斜支撑支撑刚性板架,并植桩固定,在两排刚性板架间设置柔性蓄水箱。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利用柔性蓄水箱充水后具有的内部水压力,提供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来抵抗外部水的水平推力,并达到与地面的密贴和柔性蓄水箱间的密接,防止水渗漏;利用刚性板架结构来承载和保护柔性水箱。整个子堤或临时性围堰由多个刚性板架单元、柔性蓄水箱单元和柔性垫单元拼组而成。刚性板架单元两端设有阴阳接头,可以实现纵向连接;在上部设有竖销,用来固定横梁;在底部设有连接扣环,用来固定柔性垫。两排刚性板架通过底部柔性垫和上部的横梁相连接固定。柔性蓄水箱单元,内部设有隔仓,两端设连接装置,可纵向接长,设置在两排刚性板架围成的空间内。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1、利用柔性蓄水箱蓄水,利用刚性板架和柔性垫来保护柔性蓄水箱,刚性和柔性材料组合使用,发挥各自特长,实现以水挡水;2、每个单元的自重较轻(小于60千克),运输长度小于2.2米,便于运输和搬运作业;3、各类单元都具有互换性,拼组时不需区分;4、拼组作业的劳动强度低、速度快5、器材的造价低,每公里仅为50万元,且可重复使用。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箱式子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的箱式子堤装置,由垂直设置的刚性板架单元1、柔性蓄水箱单元2和柔性垫单元3组成,刚性板架单元3通过刚性板架单元两端的阴阳接头9纵向连接,底部的柔性垫和上部的横梁4将两排刚性板架单元连接固定,刚性板架单元一侧设置斜支撑5支撑刚性板架,并植桩6固定,在两排刚性板架间设置柔性蓄水箱。柔性蓄水箱的两端设有可纵向接长的连接装置。刚性板架单元3底部侧面设置植桩扣7,斜支撑[5]底部设置植桩扣8。在两排刚性板架间设置柔性蓄水箱。柔性蓄水箱的两端设有连接装置,可纵向接长,在内部水压力作用下,能防止水从接缝处渗漏。利用柔性蓄水箱充水后具有的内部水压力,作用在底部的柔性垫上,产生与地面间静摩擦力,抵抗外部水的水平推力,从而实现以水挡水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箱式子堤装置,其特征在于它由垂直设置的刚性板架单元[1]、柔性蓄水箱单元[2]和柔性垫单元[3]组成,刚性板架单元[3]通过刚性板架单元两端的阴阳接头[9]纵向连接,底部的柔性垫和上部的横梁[4]将两排刚性板架单元连接固定,刚性板架单元一侧设置斜支撑[5]支撑刚性板架,并植桩[6]固定,在两排刚性板架间设置柔性蓄水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式子堤装置,其特征在于柔性蓄水箱的两端设有可纵向接长的连接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箱式子堤装置,其特征在于刚性板架单元[3]底部侧面设置植桩扣[7],斜支撑[5]底部设置植桩扣[8]。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箱式子堤装置。它由垂直设置的刚性板架单元、柔性蓄水箱单元和柔性垫单元组成,刚性板架单元通过刚性板架单元两端的阴阳接头纵向连接,底部的柔性垫和上部的横梁将两排刚性板架单元连接固定,刚性板架单元一侧设置斜支撑支撑刚性板架,并植桩固定,在两排刚性板架间设置柔性蓄水箱。本实用新型利用柔性蓄水箱蓄水,利用刚性板架和柔性垫来保护柔性蓄水箱,刚性和柔性材料组合使用,发挥各自特长,以水挡水,自重轻,便于运输和搬运作业,拼组时不需区分,互换性性好,拼组作业的劳动强度低,速度快,器材造价低,且可重复使用。
文档编号E02B3/10GK2583198SQ0225889
公开日2003年10月29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02年12月16日
发明者吴广怀, 陈云鹤, 沈庆, 孙芦忠, 陈徐均, 庞有师, 克珣, 李志刚, 严建国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