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可变排污系统的抽水马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2304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可变排污系统的抽水马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抽水马桶,更特别地,涉及一种能够提高耐用性
并减少冲水量的包括可变排污系统的抽水马桶。
背景技术
公开号为479678的韩国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传统的可变虹吸式抽水 马桶。如图1所示,所述抽水马桶包括安装在坐盆l的后侧以便与供水通 道3相连接的柔性水囊5;用于将水囊5与供水通道3连接在一起的上支架7; 与水囊5的底面相连的下支架9;用于将上支架7和下支架9的两端都分别 弹性地连接的拉簧ll;可变虹吸管13,其包括通过上波纹管15连接到坐盆 1的出水口 la的一个开口端13a,通过下波纹管17连接到底管19的另一个 开口端13b和与下支架9相连的弯曲部13c;以及用于将水囊5连接到可变 虹吸管13的小管21。然而,上述传统的抽水马桶具有下列问题。1、在上述传统的抽水马桶中,可变虹吸管具有较长的长度(例如 U形)并且通过下波纹管连接到底管。因此,实质上需要具有较强弹力的拉 簧来升降可变虹吸管。此外,由于拉簧具有大的弹力,应该增加水囊的容量 使得弹簧能被充分拉伸以使可变虹吸管下降。因此,由于从水箱排出的大量 的水流入大水囊,因此应该被引入坐盆中的水量相应地减少,结果导致坐盆 的冲水效率降低。2、此外,为了获得美观的外表,用陶瓷材料(一类陶瓷)覆盖安 装在坐盆后侧的部分。以这种方式制造陶瓷马桶的过程具有较低的生产率并 因此导致产品的制造成本提高。3、如图1所示,两个弹簧被分别安装在两侧,即,在两个位置上。 如果可变虹吸管能够稳定地升降,则两个弹簧的弹力应该彼此相等。如果因 为在陶瓷制造过程中抽水马桶的水箱的底面不平而使两个弹簧的弹力彼此不同或弹簧的安装位置存在差异,则可变虹吸管不能稳定地升降。这引起水囊 和安装在可变虹吸管两端的上下波纹管的异常磨损。4、特别地,如图1所示,由于在可变虹吸管的两侧外部都安装了 弹簧,水囊和两个弹簧的总宽度相对较大。因此,随着水囊和两个弹簧的宽 度增大,围绕其外周的陶瓷盖的宽度也增大。结果不能将坐盘的后部设计得 纤细,因此难以满足客户的多种设计要求。5、从耐用性的角度考虑传统抽水马桶的最薄弱部分是连续进行接 合运动的波纹管处。 一种耐用材料被用来加固薄弱部分。然而,由于在下降 运动期间下波纹管与底面接触,因此下波纹管的寿命仍比上波纹管的短。也 就是说,传统的抽水马桶存在耐用性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设计本发明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
是提供一种可变虹吸式抽水马桶,其中可变虹吸管的尺寸明显减小从而减小 用于升起可变虹吸管的弹簧的弹力,使得用于拉伸弹簧的水囊的容量能够减 小至大约传统抽水马桶的一半,从而使引入水囊的冲水量减少而更大量的冲 水被供给到坐盆以提高坐盆的冲洗效果。 技术方案根据用于实现所述目的的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提供了一种包括可
变虹吸式排污系统的抽水马桶,所述可变虹吸式排污系统包括安装在坐盆
的后侧以便与供水通道相连接的柔性水囊,用于施加弹力以收縮水囊的拉簧, 经由支架连接到水囊并且当通过水囊的膨胀和收縮运动被升降时允许污物从
坐盆中排出的可变虹吸管和用于将水囊连接到可变虹吸管的小管;以及围绕 排污系统安装的盖。此处,所述盖通过将具有相同形状的第一和第二半盖相结合而形 成并且包括连接到供水通道的第一进出口 (port),连接到坐盆的第二进出口 和连接到铺设在地板下方的底管的第三进出口 ;可变虹吸管具有通过波纹管 连接到坐盆的一端和与盖的内部连通的另一端;并且所述拉簧以如下方式安装在水囊中拉簧的上端固定到安装在供水通道的出口处的上拦截部
(catching portion)并且其下端固定到设置在支架或水囊的底面上的下拦截部。


图1为传统可变虹吸式抽水马桶的侧视图。图2为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可变排污系统被操作之前的状态的侧视图。图3为图2所示的部分"A"的放大图。图4为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可变排污系统被操作之后的状态的侧视图。图5为说明传统水囊和本发明的水囊之间的容量对比的视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可变排污系统的盖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图2为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可变排污系统被操作之前的状态的侧视 图,图3为图2所示的部分"A"的放大图。此外,图4为说明根据本发明 的可变排污系统被操作之后的状态的侧视图。图5为说明传统水囊和本发明的水囊之间的容量对比的视图,图6 为根据本发明的可变排污系统的盖的分解立体图。如附图所示,本发明的抽水马桶包括可变虹吸式排污系统30,所 述可变虹吸式排污系统30包括:安装在坐盆1的后侧以便与供水通道3相连 接的柔性水囊(300),用于施加弹力以膨胀或收縮水囊的拉簧ll,经由支架 9连接到水囊300以便当通过水囊300的膨胀和收縮运动被升降时允许污物 从坐盆1中排出的可变虹吸管100,以及用于将水囊连接到可变虹吸管100 的小管21。为了减轻重量,可变虹吸管100被构造为采用长度与传统的虹吸 管相比减小了几乎一半的直管形状。因此,可变虹吸管的连接结构也与传统管的连接结构不同。更特别地,入口端101经由波纹管15连接到坐盆1的出
水口 la使得出口端103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移动。此外,出口端103设置有 弯曲拦截部105使得虹吸管能够被支承在与水囊300的底面相连的支架9上。 此处,与现有技术相反,出口端103没有连接到底管19,因此,实质上需要 允许从出口端103排出的污物导入底管19的装置。因此,下文将要说明的盖 200用于将污物导入底管19。如图6所示,盖200为塑料注模产品并且包括具有相同形状的第 一半盖210和第二半盖220,所述第一半盖210和第二半盖220依次被组装 成桶状以保持气密性和水密性。排污系统30容纳在盖200中。此外,盖200 设置有连接到供水通道3的出口 3a的第一进出口 201,连接到坐盆1的出水 口 la的第二进出口 203以及连接到铺设在地板下方的底管19的入口的第三 进出口 205。盖200围绕排污系统30的外部安装并且也用作覆盖排污系统30 以提高外表美观的护罩的功能。同时,盖200用于允许从可变虹吸管IOO的 出口端103排出的污物导入底管19。此处,优选的是盖200的下部形成为漏 斗状以平稳地将污物导入底管19。此外,由于污物经过盖200,因此重要的是保持盖200的气密性和 水密性以便污物产生的气味和与污物混合的水不能泄漏到外面。因此,使用 螺钉紧固第一半盖210和第二半盖220的法兰部221应分别在第一半盖210 和第二半盖220彼此接触的相对表面上形成,并且具有极好的气密性和水密 性的垫圈230实质上也应当插在法兰部之间。此外,如下所述,盖的各个进 出口被构造为保持气密性和水密性。首先,下面将描述用于保持第一进出口 201和供水通道3的出口 3a之间的气密性和水密性的结构。下文描述的水囊300的上方入口 301围绕供水通道3的出口 3a的 外周固定。此处,插入第一垫圈240以防止气味和水从供水通道3的出口3a 和水囊300的入口 301之间泄漏。第一进出口 201围绕水囊300的入口 301 的外周固定,第二垫圈242安装在供水通道3的出口3a的外周的上部。延伸 部242a在第二垫圈242的下部形成以围绕第一进出口 201的外周。第一夹具 (clamp) 244绕延伸部242a的外周夹紧,因此,能够通过第一垫圈240和 第二垫圈242在第一进出口 201的区域保持气密性和水密性。第二垫圈242的外周由第二夹具246夹紧,因此,能够通过第一垫圈240和第二垫圈242 以及第二垫圈的延伸部242a在第一进出口 201完全保持气密性和水密性。下面将描述用于在第二进出口 203和坐盆l的出水口 la之间保持 气密性和水密性的结构。第二进出口 203围绕坐盆1的出水口 la的外周的一部分安装。插 入第三垫圈250以防止气味和水从第二进出口 203和出水口 la之间泄漏。第 四垫圈252进一步安装在坐盆1的出口 la的另一部分。延伸部252a在第四 垫圈的一侧形成以包围第二进出口 201的外周。第三夹具254围绕延伸部 252a的外周夹紧,因此,能够通过第三垫圈250和第四垫圈252在第二进出 口 203的区域保持气密性和水密性。第四垫圈252的外周被第四夹具256夹 紧,因此,能够通过第三垫圈250和第四垫圈252以及第四垫圈252的延伸 部252a在第二进出口 203的区域完全保持气密性和水密性。下面将描述在第三进出口 205和底管19之间保持气密性和水密性 的结构。第三进出口 205安装到底管19的入口的内周上。然后第五垫圈260 被插入以防气味和水从底管19和第三进出口 205之间泄漏。第三进出口 205 的外周通过第五夹具262夹紧,因此,能够通过第五垫圈260和第五夹具262 在第三进出口 205的区域保持气密性和水密性。同时,水囊300还是塑料注模产品并且可以形成为能够在竖直方 向上折叠的套叠型或波纹型。特别地,套叠型能够以如在天线中实行的将较 小尺寸的圆筒顺序插入较大尺寸的圆筒的方式折叠。因此,套叠型具有可变 容量结构,其中容量在折叠状态下减小而在延伸状态下增大。由于水可以从 相邻的圆筒之间泄漏,因此环状垫圈210优选地安装在相邻圆筒之间的连接 部311处。此外,拉簧ll以如下方式安装在水囊300中其上端固定到安装 在供水通道3的出口 3a处的上拦截部lla,而其下端部固定到安装在支架9 或水囊300的底面上的下拦截部llb。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的操作过程。在如图2所示的状态中,如果将水箱2中的水排出以从坐盆1中 排出污物,则极少量的水被引入到小容量水囊300然后处于折叠状态的水囊 由于引入水的重量膨胀从而使水囊的长度增加。同时,拉簧11也由于水囊300的膨胀力而被拉伸。因此,位于水囊200下方的可变虹吸管100的出口 端103如图所示朝下放置。同时,从水箱2排放的最大量的水沿着供水通道 3被供给到坐盆1从而从坐盆1中排出污物。当可变虹吸管100的出口端103由于水囊30的膨胀力而下降时, 可变虹吸管100的内线向下倾斜,因此,坐盆1中的污物和坐盆1中供给的 水通过可变虹吸管100的出口端103排放到盖200的内部。在所述过程中, 当停止从水箱2中排水时,随着可变虹吸管IOO的内部容量减小,存在水囊 300中的水通过小管21排放到可变虹吸管100。随着水囊300中的水通过小管21排放到可变虹吸管100,水囊的 重量逐渐减小。当水囊的重量减小时,拉簧ll的弹力逐渐变得显著。结果, 水囊减小到原有尺寸并且可变虹吸管100的出口端103也由于拉簧11的弹力 而被升起。如上所述,由于水囊300的容量小于传统水囊的容量,因此与传 统水囊相比出口更迅速地被升起,因此,可变虹吸管100的升起时间也更快。 在传统的可变抽水马桶中,水囊中的水变成坐盆中剩余的水(贮存水)。然而, 在本发明中,由于与传统虹吸管相比可变虹吸管IOO更迅速地被升起,因此, 水囊300中的水和坐盆1中还没有排出的水被留作坐盆1剩余的水(贮存水) 离开。本发明的范围不局限于上面所述和图示的实施例,而是由附随的 权利要求限定。显而易见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 明的范围内对本发明作各种改进和变换。因此,本发明的实际范围应当由附 随的权利要求的技术实质来限定。
工业实用性如前所述,根据本发明,与传统虹吸管相比,用于升起可变虹吸 管的弹簧的弹力能够通过显著减小可变虹吸管的尺寸(容量)而减小。因此, 用于拉伸弹簧的水囊的容量也能够减小到与传统水囊相比的几乎一半。结果, 供给到水囊的冲水量减少并且供给到坐盆的冲水量增加。因此,能够改进冲 刷坐盆的效果,降低元件的成本,并且由于水囊尺寸的减小也能够使抽水马 桶的后部设计多样化。
此外,由于在水囊中仅安装了单个弹簧,当弹簧被拉伸和压縮时 可变虹吸管能够稳定地升降。由于元件数量的减少,也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此外,由于盖由塑料材料制成,因此与陶瓷盖相比也能够降低成本。此外,由于拉簧安装在水囊中,因此不需要用于弹簧的外拦截部, 因此,能够相当大地减小盖的宽度。因此,能将盖设计得纤细并且也能使抽 水马桶的后部设计多样化。此外,从耐用性的角度考虑传统抽水马桶的最薄弱部分是连续进 行接头运动的波纹管处。特别地,由于在虹吸管的下降运动期间下波纹管(虹 吸管与底管之间的连接部)与底表面接触,因此与上波纹管的寿命相比下波 纹管的寿命縮短。然而,由于下波纹管不是必须的,因此能够改进抽水马桶 的耐用性。
权利要求
1、一种抽水马桶,包括可变虹吸式排污系统,其包括安装在坐盆的后侧以便与供水通道相连接的柔性水囊,用于施加弹力以收缩所述水囊的拉簧,经由支架连接到所述水囊并且当通过所述水囊的膨胀和收缩运动被升降时允许污物从所述坐盆中排出的可变虹吸管和用于将所述水囊连接到所述可变虹吸管的小管;以及围绕所述排污系统安装的盖,其中,所述盖通过将具有相同形状的第一和第二半盖相结合而形成并且包括连接到所述供水通道的第一进出口,连接到所述坐盆的第二进出口和连接到铺设在地板下方的底管的第三进出口;所述可变虹吸管具有通过波纹管连接到所述坐盆的一端和与所述盖的内部连通的另一端;并且所述拉簧以如下方式安装在所述水囊中所述拉簧的上端固定到安装在所述供水通道的出口处的上拦截部并且其下端固定到设置在所述支架或所述水囊的底面上的下拦截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水马桶,其中所述水囊形成为在竖直方向上可折叠的套叠型或波纹型。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水马桶,其中所述可变虹吸管形成为直线型并且在外侧设置有拦截部以便被支撑在所述支架上。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抽水马桶,其中所述盖由合成树脂制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包括可变排污系统的抽水马桶,其能够提高耐用性并减少冲水量。根据本发明的所述抽水马桶包括可变虹吸式排污系统,所述可变虹吸排污系统包括安装在坐盆的后侧以便与供水通道相连接的柔性水囊,用于施加弹力以收缩所述水囊的拉簧,经由支架连接到所述水囊并且当通过所述水囊的膨胀和收缩运动被升降时允许污物从所述坐盆中排出的可变虹吸管和用于将所述水囊连接到所述可变虹吸管的小管;以及围绕所述排污系统安装的盖。所述盖通过将相同形状的第一和第二半盖相结合而形成并且包括连接到所述供水通道的第一进出口,连接到所述坐盆的第二进出口和连接到铺设在地板下方的底管的第三进出口;所述可变虹吸管具有通过波纹管连接到所述坐盆的一端和与所述盖的内部连通的另一端;并且所述拉簧以如下方式安装在所述水囊中所述拉簧的上端固定到安装在所述供水通道的出口处的上拦截部,并且其下端固定到设置在所述支架或所述水囊的底面上的下拦截部。
文档编号E03D11/00GK101517172SQ200780034107
公开日2009年8月26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13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14日
发明者李种寅, 林奉均 申请人:H和G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