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水马桶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6920阅读:449来源:国知局
冲水马桶盆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冲水马桶盆。



背景技术:

在冲水马桶盆有时安装有将局部冲洗单元等各种设备单元化的功能部件。一般情况下,功能部件具有在前面设置开口部的壳体、从壳体的开口部可进退的局部冲洗喷嘴、以及开闭开口部的遮板。

功能部件通常在具有便盆部的马桶主体的后部安装于马桶主体的上表面部(参照专利文献1)。若将这种功能部件安装在马桶主体,则在马桶主体的后部,功能部件相对于盆边部的高度变高,有可能会对美观方面造成不好的影响。作为其对策,在专利文献1中,在马桶主体的后部的上表面部设置凹槽,该凹槽内容纳功能部件的局部,抑制功能部件相对于盆边部的高度。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257846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在便盆部的上侧内周部形成有盆边导水路径,并且利用遮板的外侧面形成该盆边导水路径的局部。因此,沿盆边导水路径流动的冲洗水从遮板与凹槽之间流入,并且有可能水从开口部漏入壳体内。

本发明鉴于这种技术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抑制功能部件对于盆边部的高度,并且易于抑制向功能部件内的漏水的冲水马桶盆。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冲水马桶盆,其特征在于,包括马桶主体和功能部件,所述马桶主体具有便盆部、在便盆部的上侧内周部沿周向形成的盆边导水路径、以及设为从便盆部的上端缘部向外侧扩展的盆边部,所述功能部件在便盆部的后方安装于马桶主体的上表面部,上表面部具有形成为相比上表面部的其它部分向下侧凹陷的缺口部,功能部件在缺口部上配置为一部分相对于盆边部的上表面而言位于下侧,并且功能部件设为一部分从缺口部上向便盆部内突出,在该突出部的底面设有作为盆边导水路径的上表面的导水路径形成面。

根据该方式,能够将功能部件内的内部设备的一部分配置为相对于盆边部的上表面而言位于下侧,抑制内部设备相对于盆边部的高度,进而抑制功能部件相对于盆边部的高度。另外,设于功能部件的壳体的开口部位于导水路径形成面的前方,比通过开闭功能部件的开口部的遮板来形成导水路径形成面更易于抑制从开口部向壳体内的漏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冲水马桶盆,用于抑制功能部件相对于便盆部的高度,并且易于抑制向功能部件内的漏水。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冲水马桶盆的侧面部分截面图。

图2是示出从第一实施方式的马桶主体移除了功能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马桶主体的俯视截面图。

图4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示出移除了安装于第一实施方式的马桶主体的功能部件的壳体盖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移除了安装于第一实施方式的马桶主体的功能部件的壳体盖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从下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马桶主体的各盆边导水路径的截面图。

图8是示意性示出从后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冲水马桶盆的状态的图。

图9是示出用于向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嘴供给冲洗水的供水路径的构成的框图。

图10是从下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马桶主体的盆边导水路径的截面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马桶主体的俯视截面图。

图12是从下侧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马桶主体的盆边导水路径的截面图。

图13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马桶主体的俯视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在各实施方式中,对相同的构成成分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为了方便说明,适当省略构成成分的一部分。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冲水马桶盆10的侧面部分截面图。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在冲水马桶盆10的便座(未图示)上用一般的姿势坐下的人的朝向为基准来表示前后左右。冲水马桶盆10包括具有便盆部12的马桶主体14。便盆部12设置在马桶主体14的前部,并通过形成在其下方的入口16而与作为排水路径的存水弯部18连通。

图2是示出从马桶主体14移除了后述的功能部件52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1、图2所示,马桶主体14的上表面部20具有从便盆部12的上端缘部22向前方、两侧方扩展的盆边部24、以及设为在便盆部12的后方与盆边部24相接的台座部26。

图3是马桶主体14的俯视截面图。本图是图1的a-a线截面图。在便盆部12的上侧内周部28,靠便盆部12的左右中的一侧(在图3中为右侧)且靠前的位置形成第一吐水口30。另外,在便盆部12的上侧内周部28,靠便盆部12的左右中的另一侧(在图3中为左侧)且靠后的位置形成第二吐水口32。

在便盆部12的上侧内周部28设有以使从各吐水口30、32吐出的冲洗水回旋的方式而引导的第一盆边导水路径34及第二盆边导水路径36。在本图中,以单点划线示出盆边导水路径34、36的后述的棚部38和从棚部38的内周缘部与内侧相接的污物接受部39的边界位置。

第一盆边导水路径34形成为沿便盆部12的上侧内周部28的周向,从第一吐水口30在俯视观察下在逆时针方向上延伸到第二吐水口32的附近。第二盆边导水路径36形成为沿便盆部12的上侧内周部28的周向,从第二吐水口32在俯视观察下在逆时针方向上延伸到第一吐水口30的附近。

如图1所示,各盆边导水路径34、36由面向上侧而向内侧延伸的棚部38和从棚部38的外缘部竖直立起的立壁部40构成。另外,第一盆边导水路径34也可通过从立壁部40的上端部向内侧突出的倒钩部42构成。如图2所示,第二盆边导水路径36也可通过从立壁部40的上端部向内侧突出的倒钩部42构成一部分。

如图3所示,在马桶主体14中,与第一吐水口30相接的中空结构的第一通水路径44形成于第一吐水口30的上游侧。在马桶主体14中,与第二吐水口32相接的中空结构的第二通水路径46形成于第二吐水口32的上游侧。在各通水路径44、46中通过从冲洗水供给装置48向方向p1供给的冲洗水,通过各通水路径44、46的冲洗水从各吐水口30、32向便盆部12内沿方向p2吐水。此外,如图2所示,第二通水路径46在第二吐水口32的正前方的下游端部形成向上侧开放的开放口50。

图4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冲水马桶盆10还包括在便盆部12的后方通过螺丝等的固定结构安装于马桶主体14的台座部26的功能部件52。功能部件52将局部冲洗、温风干燥、除臭等各种功能的多个内部设备单元化的部件。

功能部件52包括容纳多个内部设备的壳体54。壳体54包括:放置于马桶主体14的台座部26的基板56、以及以覆盖搭载于基板56上的多个内部设备的方式而安装于基板56的壳体盖58。壳体54具有箱状的主体部60、从主体部60的前部的下侧部分向斜下侧突出的突出部62。在主体部60与突出部62的内侧形成连续的内部空间。

图5是示出移除了安装在马桶主体14的功能部件52的壳体盖58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其俯视图。多个内部设备中包括:局部冲洗时被驱动的喷嘴单元64、温风干燥时被驱动的温风干燥单元66、以及用于除去在便盆部12内产生的臭气的除臭单元68。

喷嘴单元64具有左右排列配置的一对局部冲洗喷嘴70(以下,仅称为喷嘴70)。一对喷嘴70是用于通过冲洗水冲洗人体的局部的部件,一方是肛门洗净用喷嘴,另一方是女性用喷嘴。如图4所示,各喷嘴70形成为圆柱状,并以朝向前方并向下方倾斜的方式搭载于基板56上。各喷嘴70各自位于下方的前端部容纳于壳体54的突出部62内,在其前端部设有吐出冲洗水的吐出孔72。各喷嘴70被齿条齿轮等的直动结构74沿轴线方向的两侧驱动。

图7是从下侧观察马桶主体14的各盆边导水路径34、36的截面图。本图是从下侧观察图1的a-a线截面的图。如图4、图7所示,在壳体54的突出部62的前面设有横向较长、向斜下侧开放的开口部76,在壳体盖58的突出部62设有开闭开口部76的遮板78。遮板78是横向较长的板状。遮板78通过旋转轴(未图示)可旋转地连结于壳体盖58,被弹簧等的施力部件(未图示)向关闭开口部76的关闭位置施力。

各喷嘴70被直动结构74向轴线方向的前方驱动时,前端部碰上遮板78的内侧面,使遮板78绕旋转轴的方向p3旋转而打开开口部76,并且以从开口部76突出的方式向方向p4前进(参照图4的双点划线)。各喷嘴70从由开口部76向前突出的状态,若被直动结构74向轴线方向的后方驱动,则从开口部76后退而容纳于壳体54内,与此同时遮板78被施力部件移位到关闭开口部76的位置。这样,各喷嘴70能够从开口部76向前方进退。

如图5、图6所示,温风干燥单元66在喷嘴单元64的一侧(图中右侧)包括搭载于基板56上的温风导管80。温风导管80的下游端部配置成朝向前方并向下方倾斜。在温风导管80中,位于其下方的前端部容纳于壳体54的突出部62内,并且在其前端部设有面向便盆部12内的吹出口82。在温风干燥单元66中,通过第一送风机(未图示)的驱动将外部空气导入温风导管80内,该外部空气通过第一加热器(未图示)加热,经过第一加热器的温风从吹出口82向前方吹出。

除臭单元68在喷嘴单元64的另一侧(图中左侧)包括搭载于基板56上的除臭导管84。除臭导管84的上游端部配置成朝向前方并向下方倾斜。在除臭导管84中,位于其下方的前端部容纳在壳体54的突出部62内。在壳体54的基板56形成有面向便盆部12内的吸气口86(参照图7),除臭导管84通过吸气口86而连通于便盆部12内。在除臭单元68中,通过第二送风机(未图示)的驱动,从吸气口86向除臭导管84内导入便盆部12内的空气,该空气中所包含的臭气通过除臭滤芯(未图示)去除。经过除臭滤芯的空气经由排气导管(未图示),从排气口(未图示)排出到便盆部12的外侧。

在此,如图2、图4所示,马桶主体14的上表面部20的台座部26具有设于与功能部件52的壳体54上下相对的部分的缺口部90。缺口部90设于与壳体54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相对的部分。缺口部90形成为相比与缺口部90左右两侧相邻相接的上表面部20的其它部分92(以下,称为相邻部分92)向下侧凹陷。该相邻部分92的上表面形成为与盆边部24的上表面平坦地相接。缺口部90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相比相邻部分92向下侧呈凹状。缺口部90设为在从上表面部20的后端缘到便盆部12的后侧区域的范围内连续的槽状。缺口部90设有面向便盆部12的开口94(参照图2)。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从后方观察冲水马桶盆10的状态的图。

缺口部90具有底侧呈平面状的下表面部90a和从下表面部90a竖直立起且与相邻部分92相接的曲面状的侧面部90b。此外,下表面部90a可以形成曲面状,此时也可形成为与侧面部90b平滑地相接。

如图4、图8所示,在壳体54的下表面部形成有在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向下侧突出的嵌合部96。嵌合部96形成为在壳体54的前后延伸,其前侧部分96a比后侧部分96b突出量大。嵌合部96在缺口部90上配置成相对于盆边部24的上表面而言位于下侧。此时,嵌合部96的前侧部分96a嵌合于缺口部90内。另外,嵌合部96的后侧部分96b配置在缺口部90内。此外,嵌合部96可以后侧部分96b的突出量与前侧部分96a的突出量相同。

如图4所示,功能部件52设为在从缺口部90上通过开口94(参照图2)向便盆部12内突出作为一部分的突出部62。在该功能部件52的突出部98中,在壳体54内容纳有一对喷嘴部70的前端部、除臭导管84的前端部(参照图6)、以及温风导管80的前端部。

如图4、图7所示,在突出部98的底面设有导水路径形成面100。导水路径形成面100平坦地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地延伸并与水平面平行。此时,功能部件52的壳体54的开口部76位于导水路径形成面100的前方。

导水路径形成面100的左右的一侧端部100a(图7的右端部)从上侧闭塞第二通水路径46的开放口50(参照图2),并成为第二通水路径46的上表面。导水路径形成面100的一侧端部100a设为与第二通水路径46的上表面左右相邻并各自为齐平。导水路径形成面100的一侧端部100a的一部分放置于间隔第二通水路径46的下游端部与便盆部12之间的隔壁部102的上侧,在该隔壁部102的前方设置后述的延伸面104。

导水路径形成面100的一侧端部100a以外的残留部分,即其左右的中间部以及另一侧端部100b设为与第二盆边导水路径36的棚部38相对,成为第二盆边导水路径36的上表面。导水路径形成面100的另一侧端部100b设为与第二盆边导水路径36的倒钩部42的下表面左右彼此相邻。设为第二盆边导水路径36的倒钩部42的下表面42a、即便盆部12的第二盆边导水路径36的上表面与导水路径形成面100的中间部及另一侧端部100b为齐平。此处的齐平是指便盆部12中的第二盆边导水路径36的上表面、导水路径形成面100的中间部及另一侧端部100b的高度位置设为一致。

在突出部98的底面形成有在导水路径形成面100的前方向斜下方延伸的延伸面104。延伸面104和导水路径形成面100同样地在左右方向上较长地延伸,以从左右方向两端部随着向中间部而向下侧呈凸状的方式平缓地弯曲而形成。

如图4、图8所示,功能部件52和马桶主体14之间安装有第一片材部件106。第一片材部件106由橡胶等的弹性体构成。第一片材部件106是为了限制从便盆部12内通过开口94而向缺口部90的内侧漏水而设置的。第一片材部件106具有插装在壳体54的嵌合部96和马桶主体14的缺口部90之间的第一部分106a、以及在壳体54的下表面部插装在嵌合部96的左右两侧的部分与马桶主体14之间的第二部分106b。在图2中,以双点划线示出第一片材部件106的配置位置。

另外,如图7所示,第二片材部件108插装在功能部件52的突出部98的侧面部和与此左右相对的马桶主体14的一部分之间。第二片材部件108也由橡胶等的弹性体构成。第二片材部件108是为了限制从它们之间向上侧漏水而设置的。

说明上述的冲水马桶盆10的作用效果。如图4所示,在冲水马桶盆10中,作为功能部件52的一部分的嵌合部96在缺口部90上配置成功能部件52的一部分相对于盆边部24的上表面而言位于下侧。因此,能够将功能部件52的内部设备的一部分配置在相对于盆边部24的上表面而言位于下侧,抑制内部设备相对于盆边部24的高度,进而抑制功能部件52相对于盆边部24的高度h(参照图4)。此处的内部设备的一部分是指喷嘴单元64的喷嘴70、温风干燥单元66的温风导管80(参照图6)、以及除臭单元68的除臭导管84(参照图6)。

另外,功能部件52的一部分设为从缺口部90上向便盆部12内突出,在该突出部98的底面设有导水路径形成面100。因此,功能部件52的开口部76位于导水路径形成面100的前方,相比于通过开闭功能部件52的开口部76的遮板78形成导水路径形成面100更易于抑制从开口部76向壳体54内的漏水。

另外,在冲水马桶盆10中,在功能部件52的突出部98的底面形成有在导水路径形成面100的前方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面104。因此,当冲洗水流过第二盆边导水路径36时,则通过延伸面104遮蔽飞沫向前方的飞散,从而抑制向该较广的范围的飞散。

另外,如图7所示,由于设为便盆部12中的成为第二盆边导水路径36的上表面的倒钩部42的下表面42a和功能部件52的导水路径形成面100的中间部及另一侧端部100b成为一个面,因此,在第二盆边导水路径36的上表面和导水路径形成面100之间难以产生凹凸。因此,流过第二盆边导水路径36的冲洗水通过第二盆边导水路径36的上表面和导水路径形成面100之间的凹凸而不受阻力,无沉淀地流动变得容易。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冲水马桶盆10还具有在功能部件52内产生的废水的排出方法这一点的特征。

图9是示出用于向各喷嘴70供给冲洗水的供水路径109的构成的框图。供水路径109连接作为上水路径的供水管110和多个喷嘴70。供水路径109具有串联排列的一次侧水路112和二次侧水路114。在一次侧水路112中部,除了止水阀116以外,还设有通过通电来选择性地切换向下游侧的通水及止水的电磁阀118。二次侧水路114的中途包括:吸出上游侧的水而向下游侧送出的泵120、设置在泵120的上游侧且加热从泵120吸出的水的第二加热器122、以及从多个喷嘴70中选择性切换从泵120导出的水向下游侧的供给目标的切换阀124,。

功能部件52具有连接各水路112、114的空隙装置126。空隙装置126设置在供水路径109的中途。在从喷嘴70的吐出孔72向二次侧水路114中浸入污水,并在一次侧水路112的供水管110侧产生负压的情况下,为了防止从二次侧水路114向一次侧水路112的污水的逆流而设置空隙装置126。

空隙装置126具有:在内部储水(以下,仅称槽128)的开放式槽128、使水从一次侧水路112流入的流入口130、以及使槽128内的水流出到二次侧水路114的流出口132。流过供水路径109的水经由槽128。在空隙装置126的槽128的侧面设置排水口134,槽128连接在排水口134的下游侧通过排水口134连通于槽128内的排水通路136。排水通路136通过排水口134和连接后述的排水出口142的橡胶软管等构成。排出口134的下端缘成为溢满边138。

槽128内的存水成为超过溢满边138的水位(以下,称为溢满水位)时,从槽128溢满的废水通过排出口134和排水通路136排水。槽128内的存水保持在溢满水位以下的水位,在该存水的水面和流入口130之间形成作为空隙空间的空隙140。通过该空隙140,防止从该二次侧水路114通过槽128向一次侧水路112的逆流。

在此,如图7所示,在功能部件52的突出部98的底面形成用于从排水通路136排出废水的排水出口142。在图3中,以单点划线s1示出排水出口142的正下方的区域。如图3、图7所示,排水出口142在壳体54的延伸面104中形成于第二盆边导水路径36的中途位置的棚部38上。从排水出口142朝向第二盆边导水路径36的棚部38而向下方排出废水。由此,通过功能部件52容易地遮蔽废水溅落在第二盆边导水路径36时所产生的飞沫的飞散,相比于将废水排出到便盆部12的污物接受部39,更抑制飞沫向较广的范围的飞散。

此外,在本例中,说明了从排水出口142排出的废水从空隙装置126中使用的槽128内溢满的例子。如果该槽128是流过用于向喷嘴70等的吐水部件供水的供水路径109的水经过的槽,则可以不使用空隙装置126。此时,供水路径109内的水压增大时,则从槽128内溢满的水通过排水通路136而排出到排水出口142,抑制该水压的过度增大。此时,功能部件52构成为除槽128以外,具有排出从槽128内溢满的废水的排水通路136。

[第二实施方式]

图10是从下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马桶主体14的各盆边导水路径34、36的截面图,图11是马桶主体14的俯视截面图。在图3、图7的例子中,说明了排水出口142形成在第二盆边导水路径36的棚部38上的例子。在图11中,以单点划线s2示出排水出口142的正下方的区域。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排水出口142在壳体54的延伸面104中形成于第一盆边导水路径34的下游端部的棚部38上。从排水出口142向第一盆边导水路径34的棚部38,向下方排出废水。

由此,相比于图3、图7的例子中的从第二吐水口32到第二盆边导水路径36上的废水的排水位置的路径长度,本实施方式中的从第一吐水口30到第一盆边导水路径34上的废水的排出位置的路径长度变长。也就是说,在图3的例子中,在第二盆边导水路径36的中途位置形成排水出口14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第二盆边导水路径36的路径长度长的第一盆边导水路径34的下游端部形成排水出口142。因此,从各吐水口30、32吐出冲洗水时,通过排水出口142的下侧的冲洗水的水势相比图3、图7的例子变弱,通过排水出口142,冲洗水难以逆流到壳体54内。

[第三实施方式]

图12是从下侧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马桶主体14的各盆边导水路径34、36的截面图,图13是马桶主体14的俯视截面图。在图13中,以单点划线s3示出排水出口142的正下方的区域。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排水出口142在壳体54的导水路径形成面100中,没有形成在各盆边导水路径34、36的棚部38上,而是形成在第二通水路径46的底面上。从排水出口142向第二通水路径46向下方排出废水。

由此,废水溅落在第二通水路径46时产生的飞沫难以在便盆部12内飞散,相比于将废水排出到各盆边导水路径34、36,抑制飞沫向较广的范围的飞散。此外,可以不在第二通水路径46而在第一通水路径44形成排水出口142。

在上文中根据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仅示出本发明的原理、应用。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在不脱离权利要求规定的本发明的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多种的变形例或配置的变更。

说明了缺口部90设置在与作为功能部件52的一部分的壳体54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相对的部分的例子,但也可以设于与功能部件52的全部上下相对的部分。此时,缺口部90形成为相比作为前后相邻相接的上表面部20的其它的部分的盆边部24向下侧凹陷。无论哪种情况,缺口部90形成为设置在与功能部件52的至少一部分上下相对的部分,相比相邻相接的上表面部的另一部分向下侧凹陷。

说明了导水路径形成面100以相对于水平面平行的方式平坦地形成的例子,但可以形成为相对于水平面倾斜,也可以不是平坦的而是弯曲的形成等。另外,虽然说明了延伸面104在导水路径形成面100的前方向斜下方延伸的例子,但也可以向垂直下方延伸。

另外,虽未图示,在俯视观察下,壳体54可以形成为便盆部12的上端缘部22(参照图1)和壳体54(参照图1)的边界没有角部而平滑地相接。此时,使便盆部12的上端缘部22与壳体54合在一起的轮廓除了椭圆形外,也可以形成为角部弯曲的四边形等的多角形状。

如果将通过以上实施方式、变形例具体化的发明一般化,则得到以下的技术思想。

在上述的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中记载的方式的冲水马桶盆中,可以在突出部的底面形成在导水路径形成面的前方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面。

根据该方式,当冲洗水流过盆边导水路径时,通过延伸面遮蔽飞沫向前方飞散,抑制向该较广的范围的飞散。

在上述的方式的冲水马桶盆中,可以设为便盆部的盆边导水路径的上表面和导水路径形成面成为一个面。

根据该方式,在盆边导水路径的上表面和导水路径形成面之间难以产生凹凸。因此,流过盆边导水路径的冲洗水通过盆边导水路径的上表面和导水路径形成面之间的凹凸而不受阻力,容易地无沉淀地流动。

在上述的方式的冲水马桶盆中,在功能部件的突出部的底面可以形成用于从功能部件内向盆边导水路径排出废水的排水出口。

根据该方式,通过功能部件容易地遮蔽废水溅落在盆边导水路径时产生的飞沫的飞散,相比于将废水排出到便盆部的污物接受部,抑制飞沫向较广的范围飞散。

在上述的方式的冲水马桶盆中,马桶主体具有从冲洗水供给装置供给的冲洗水通过的通水路径,通过通水路径的冲洗水向所述便盆部内吐水的吐水口,在功能部件的突出部的底面可以形成用于从功能部件内向通水路径排出水的排水出口。

根据该实施方式,废水溅落在通水路径时产生的飞沫难以在便盆部内飞散,相比于将废水排出到盆边导水路径,抑制飞沫向较广的范围的飞散。

附图标记说明

10…冲水马桶盆、12…便盆部、14…马桶主体、20…表面部、22…上端缘部、24…盆边部、28…上侧内周部、30…吐水口、34…盆边导水路径、44…通水路径、48…冲洗水供给装置、52…功能部件、70…局部冲洗喷嘴、90…缺口部、98…突出部、100…导水路径形成面、104…延伸面、109…供水路径、142…排水出口。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冲水马桶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