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护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5617阅读:511来源:国知局
生态护坡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涉及一种生态护坡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护坡通常采用浆砌(干砌)块石,混凝土整体结构,它虽然能够防止水土流失,但建造相对复杂、成本高,而且对景观和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遇到工程改建时会产生建筑垃圾,甚至还可能导致水体与陆地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生态护坡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生态护坡系统,包括护坡基体,所述护坡基体的斜坡面上,由下至上依次为砂垫层、碎石砂层和块石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网格固定层和植被层;其中所述的网格固定层由若干块四方形的网格组成,每块网格的四个顶角处设置成竖直平面且设置有水平通孔;每相邻的网格的顶角处的水平通孔之间连通;相邻网格借助在水平通孔内放置的钢筋与下层的块石层固定从而彼此连接成网格固定层;每块网格的四边上均设置有通水孔,四边的顶部设置有凹槽;

所述每块网格填充土壤,土壤中种植植被形成植被层,所述的植被层为芦苇层,其由芦苇制成的框架和垂直于该框架的芦苇短杆构成,所述芦苇制成的框架包括若干活体芦苇杆,活体芦苇杆纵横相交排列并通过绳索捆扎固定成网;所述垂直于框架的芦苇短杆为活体芦苇短节,其在与框架的活体芦苇杆垂直交点处,通过绳索与框架捆扎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的每块网格的边长为40-100厘米。

进一步的,所述的每块网格的四边上均匀设置有1-4个通水孔.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混凝土护坡结构变为环保型生态护坡结构,网格结构施工简单,固定作用好;将护坡材料的植被层变为活体芦苇,不仅美观、环保、经济适用,而且活体芦苇置于土壤后,适宜条件下,即可在芦苇杆的节间生出许多完整小芦苇,新生芦苇根系可牢牢抓住土壤,从而提高整体护坡效果;其次使用过程中如遇到工程改造、扩建等施工活动,拆除的护坡结构不仅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而且本实用新型护坡结构中新生的芦苇又可作为基体重复利用,节约了大量芦苇资源.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网格固定层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芦苇层连接示意图;

其中,1.水平通孔、2.通水孔、3.网格、4.芦苇短节、5.活体芦苇杆、6.绳索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2所示的一种生态护坡系统,包括护坡基体,所述护坡基体的斜坡面上,由下至上依次为砂垫层、碎石砂层和块石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网格固定层和植被层;其中所述的网格固定层由若干块四方形的网格组成,每块网格的四个顶角处设置成竖直平面且设置有水平通孔;每相邻的网格的顶角处的水平通孔之间连通;相邻网格借助在水平通孔内放置的钢筋与下层的块石层固定从而彼此连接成网格固定层;每块网格的四边上均设置有通水孔,四边的顶部设置有凹槽;所述的凹槽连通形成排水网络,有利于护坡上过量水的排放。

所述每块网格填充土壤,土壤中种植植被形成植被层,所述的植被层为芦苇层,其由芦苇制成的框架和垂直于该框架的芦苇短杆构成,所述芦苇制成的框架包括若干活体芦苇杆,活体芦苇杆纵横相交排列并通过绳索捆扎固定成网;所述垂直于框架的芦苇短杆为活体芦苇短节,其在与框架的活体芦苇杆垂直交点处,通过绳索与框架捆扎固定.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的每块网格的边长为40-100厘米,适当的尺寸利于施工和模塑制备,网格例如可由硬质塑料模塑而成或混凝土模塑而成.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的每块网格的四边上均匀设置有1-4个通水孔;有助于土壤中水分的传播,利用植被层的生长.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