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基坑、边坡支护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基坑支护技术的成熟,各种支护装置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大型基坑中。但对于某些特殊地形的支护,采用已有的技术思路,往往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而且已有基坑支护采用的技术手段,往往是采用固定的支护结构,灵活性较差,造价较高,除了钢板桩,其他支护装置往往不能重复利用。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特殊的支护地形不断呈现,对于形成阳角的道路临空边界,无法利用对称进行支护,而道路对于地面表层的位移要求往往更为严格,又因为车辆荷载的特殊性,监测过程中,若出现水平位移过大问题的,需要及时进行补救,这就使得对于类似的特殊地形进行支护需要花费更大的成本。传统的思路,一般是增加支护结构的插入深度和支护结构的刚度等,往往是事倍功半,在这种情况下,找到一种经济有效,可及时调节的支护方法,是一个很现实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传统支护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式抛撑支护装置。该抛撑装置直接对支护结构顶部施加水平支撑力,并可通过增减悬挂砝码来调节水平支撑力大小,随时应对监测的基坑变形,采取应对措施,简便易行。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式抛撑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撑杆,其与围护结构可转动连接;第二撑杆,其与地基结构可转动连接;第一撑杆与第二撑杆之间通过销钉铰接,其中在销钉上还悬挂有砝码。
进一步地,其中,还包括耳板,其为双耳结构,上有圆孔,所述耳板嵌入围护结构及地基中,通过所述第一撑杆、第二撑杆通过销钉与所述双耳结构铰接,进而实现所述可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耳板上还包括柱形结构,其用于嵌入围护结构或地基中。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式抛撑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撑杆与第二撑杆构成上凸的钝角结构,两者的连接处为角点。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销钉上悬挂有砝码的方式为,将砝码设置在砝码托盘内。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砝码包括U型槽和通过钢丝或钢杆挂在U型槽下端的托盘,所述U型槽的双侧臂铰接在第一撑杆与第二撑杆连接销钉上。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砝码为通过圆心和边界预留贯通槽的圆饼。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砝码的重量为G=F/tanβ-Ftanα,其中α为第一撑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β为第二撑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第一撑杆、第二撑杆与耳板铰接一端的端面为圆形;第一撑杆和第二撑杆连接端均为靠一侧保留一半的厚度。
进一步地,其中,上述各部件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钢材或高强度树脂预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抛撑对支护结构直接施加水平支撑力,有效的降低无对称阳角临空边界的支护成本;采用铰接悬挂砝码的撑杆装置,能够随时调节水平支撑力的大小,简便易行,实用性强,且该装置可重复利用,绿色环保,经济有效,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法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本发明的原理示意图。
图2带孔耳板结构示意图。
图3阳角边界支护示意图。
图中:1.围檩,2.带孔耳板,3.上撑杆,4.砝码托盘,5.下撑杆,6.砝码,7.阳角边界。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3,本实用新型的可调式抛撑支护装置,包括,带孔耳板2,撑杆3,5,销钉,砝码托盘4和砝码6,其中,带孔耳板2一端为柱形,优选为圆柱形,另一端为带圆孔的两耳。
第一带孔耳板2嵌入围护结构中,第二带孔耳板2嵌入锚碇中,第一撑杆3一端通过销钉与第一带孔耳板2的双耳连接,第二撑杆5一端通过销钉与第二带孔耳板2的双耳连接,第一撑杆3和第二撑杆5的另一端通过销钉铰接。
在第一撑杆3和第二撑杆5的铰接销钉上还悬挂砝码托盘4,砝码托盘4上可以根据情况添加一定量的砝码6。
优选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支撑,第一撑杆3和第二撑杆5构成上凸的钝角结构,即两个撑杆的连接处构成角点。
优选地,两耳间距与撑杆截面尺寸一致,撑杆为截面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或工字型的长杆,杆端为圆弧形,用于转动时不耳板发生干涉。
优选地,所述第一、第二撑杆3,5与耳板2端的贯穿孔孔径与耳板的圆孔孔径一致,另一端为只靠一侧保留部分的厚度,优选为保留一般厚度,并在其上形成供销钉穿过的的贯穿孔。
优选方案中,砝码托盘4为U型槽构件,槽宽能够容纳第一、第二撑杆连接处的厚度,优选为与其厚度一致。U型槽的两侧槽壁设置贯穿圆孔供销钉穿过,槽底通过钢丝绳或钢杆等悬挂一托盘;砝码6为通过圆心和边界预留贯通槽的圆饼;优选地,悬挂砝码的重量为G=F/tanβ-Ftanα。其中α为第一撑杆3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β为第二撑杆5与竖直方向的夹角。
上述装置在满足刚度和强度的情况下,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材或刚树脂预制。
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抛撑支护装置设计及组装过程:
阳角边界需要开挖的深度为D,边界长度W。为采用“朗肯土压力理论”计算阳角边界欲采用的支护结构外侧的“主动土压力Ea1”和开挖侧的“被动土压力Ep1”分布;利用“弯矩平衡”来确定支护结构的长度L;确定支护结构的长度后,对水平方向进行力的平衡计算,得出每延米支护结构需要施加的水平支撑力F。
在距离阳角边界一定距离处,预先施工一排短桩或锚碇为所需要施加的水平支撑反力F提供反力。在基坑围护结构的围檩外侧水平方向,预留与耳板2底座相对应的圆柱形安装孔,或者在围檩施工完成后,用钻具开凿;在短桩或锚碇表面竖直方向预留与耳板底座相对应的圆形安装孔,或者在短桩或锚碇结构施工完成后,用钻具开凿。
将耳板2嵌入到围檩1安装孔中,利用销钉、耳板2上的圆孔,和撑杆3一端上的贯穿孔,将撑杆3和围檩1上的耳板2铰接;将两根撑杆3,5的只有一半厚度的一段,反向扣合后,用销钉铰接;第二撑杆5与耳板2铰接后,将耳板2嵌入短桩或锚碇结构的安装孔中。后期监测过程中,若支护结构水平位移过大,可随时增加砝码进行调节。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装置的设计安装:
在某隧道建设工程中,临江因固有道路,出现阳角临空边界7需要支护,根据现场实测及工程的相关资料查得该边界临空面高3.6m,阳角为100度左右。
在开挖前,先沿着阳角边界7,施工一排支护结构,在支护结构顶部,浇筑围檩1,浇筑围檩1时,在围檩1外侧,间隔3m预留直径20cm,深30cm的水平孔洞。同时预制带孔耳板2,带孔耳板2的底座为直径20cm,长30cm的圆柱,预制截面为30cm*30cm,长3m的撑杆3、5,其一端预留与耳板孔径一致的孔,另一端预只保留其一侧一半的厚度,并在其上开孔。预制圆盘型砝码6,半径为0.5m,厚30cm,通过圆心到边界,设置一道宽5cm的槽口。
待支护结构及其围檩1凝固达到设计强度后,控制道路车辆荷载,开挖土方后,距支护结构3.6m,与围檩1预留水平孔洞相对应的位置,施工一长2m,宽1m,深2m锚碇。在锚碇中心位置预留直径20cm,深30cm的孔洞,孔洞垂直锚碇表面。
开挖后,将带孔耳板2分别嵌入到,围护结构的围檩1预留水平孔洞和锚碇的预留孔洞中,并通过销钉分别连接第一撑杆3,第二撑杆5,第一撑杆3和第二撑杆5之间通过只保留了一侧一半厚度的孔洞铰接,并通过销钉连接,同时在销钉上挂砝码托盘。预先安放5块砝码,后期根据实际监测情况,添加砝码。
在本抛撑装置的保护下,临江道路段,在沉管隧道施工过程中,一直安全稳定运营。相较于传统支护设计思路,增大支护结构的插入比和支护结构的刚度,本实用新型经济安全有效,简便易行,实用性强,且该装置可重复利用,绿色环保。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