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桥墩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桥梁深水基础承台施工用水下基坑开挖平台。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铁路桥梁建设正处于迅猛发展期,采用先进的设计和施工技术,达到节省投资、缩短工期,确保安全的目标一直是工程界所追求的结果。其中,在大跨度、深水桥梁建设方面,设计理论、建造技术和装备方面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例如在南宁铁路枢纽新增二线新邕宁邕江特大桥连续梁施工中,桥梁主跨达到168m,是国内目前单线铁路桥梁中的最大跨度。该桥深水基础施工安全风险高,质量控制难度大;尤其是在进行水下裸露基岩基础的开挖时,由于桥梁紧靠既有线,主墩位于邕江(规划Ⅱ级航道)中,水深达18m,在既要确保既有线(即既有铁路线)运营及邕江航道通航安全,又要保证施工工期、质量、安全的前提下,选择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就尤为重要。
深水墩双壁钢围堰基础施工在国内虽然有比较成熟的施工先例,但是在包括深水无覆盖层水下裸露基岩、深水基础施工,并且与既有营业线路线距离仅30m,还是比较少见的。尤其是对深水基础进行水下基坑开挖施工时,施工难度非常大。现如今,对深水基础进行水下基坑开挖施工时,所采用的施工平台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复杂、拆装不便、平台位置调整不便、使用效果较差等多种缺陷和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桥梁深水基础承台施工用水下基坑开挖平台,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拆装简便、使用效果好,为工人提供一个平稳的施工平台,并且平台位置调整简便,便于深水基础承台水下基坑开挖施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桥梁深水基础承台施工用水下基坑开挖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组装式浮体和对所述组装式浮体的位置进行调整的浮体位置调整装置,所述组装式浮体为长方形,所述组装式浮体的长度大于所施工承台的长度且其宽度大于所施工承台的宽度;所述组装式浮体包括两个呈平行布设的长方形浮体,两个所述长方形浮体之间的间距为1.5m~1.6m;两个所述长方形浮体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二者之间通过多道横向连接梁进行紧固连接,多道所述横向连接梁均与长方形浮体呈垂直布设且其沿长方形浮体的长度方向由前至后进行布设;所述浮体位置调整装置包括多个均位于所述浮体位置调整装置前侧的前侧定位装置、多个均固定安装于所述组装式浮体前侧的前侧调整装置、多个均位于所述浮体位置调整装置后侧的后侧定位装置和多个均固定安装于所述组装式浮体后侧的后侧调整装置;所述前侧定位装置与前侧调整装置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前侧定位装置均通过锚索与一个所述前侧调整装置进行连接;所述后侧定位装置与后侧调整装置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后侧定位装置均通过锚索与一个所述后侧调整装置进行连接;所述前侧调整装置和后侧调整装置均为电动锚机。
上述桥梁深水基础承台施工用水下基坑开挖平台,其特征是:所述前侧定位装置为地锚、抛锚或地笼,所述后侧定位装置为地锚、抛锚或地笼。
上述桥梁深水基础承台施工用水下基坑开挖平台,其特征是:所述长方形浮体由多个浮箱从前至后拼接而成,多个所述浮箱的宽度均相同。
上述桥梁深水基础承台施工用水下基坑开挖平台,其特征是:所施工承台的长度为9m~12m且其宽度为6m~8m,所述浮箱为正方体浮箱且其宽度为5.5m~6.5m,所述长方形浮体中浮箱的数量为6个~10个。
上述桥梁深水基础承台施工用水下基坑开挖平台,其特征是:所述横向连接梁的两端分别通过多个连接螺栓固定在两个所述长方形浮体上。
上述桥梁深水基础承台施工用水下基坑开挖平台,其特征是:还包括多道平行布设的纵向连接梁;多道所述横向连接梁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其组成横向连接结构,多道所述纵向连接梁均布设于所述横向连接结构上方,所述纵向连接梁与长方形浮体呈平行布设,多道所述横向连接梁通过多道所述纵向连接梁紧固连接为一体,每道所述纵向连接梁均与多道所述横向连接梁进行紧固连接。
上述桥梁深水基础承台施工用水下基坑开挖平台,其特征是:所述横向连接梁和纵向连接梁均为工字钢。
上述桥梁深水基础承台施工用水下基坑开挖平台,其特征是:所述横向连接梁和纵向连接梁之间以焊接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加工制作及搭设方便,投入成本低。
2、搭设方便且拆装简便,投入人力物力较少,采用两个呈平行布设的长方形浮体连接形成组装式浮体作为开挖施工平台,并且两个长方形浮体之间通过多道横向连接梁进行可靠连接。
3、使用操作简便且使用效果好,采用前侧定位装置与后侧定位装置对组装式浮体进行有效定位,能有效保证开挖施工过程中组装式浮体不偏位、不移位,为工人提供一个平稳的施工平台;同时,平台位置可调且调整简便,通过控制前侧调整装置和后侧调整装置对组装式浮体的位置进行调整,从而对冲击钻机的冲击位置进行调整,调整简便,并且调整过程易于控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拆装简便、使用效果好,为工人提供一个平稳的施工平台,并且平台位置调整简便,便于深水基础承台水下基坑开挖施工。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长方形浮体; 2—前侧定位装置; 3—前侧调整装置;
4—后侧定位装置; 5—后侧调整装置; 6—锚索;
7—纵向连接梁; 8—浮箱; 9—横向连接梁。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组装式浮体和对所述组装式浮体的位置进行调整的浮体位置调整装置,所述组装式浮体为长方形,所述组装式浮体的长度大于所施工承台的长度且其宽度大于所施工承台的宽度;所述组装式浮体包括两个呈平行布设的长方形浮体1,两个所述长方形浮体1之间的间距为1.5m~1.6m;两个所述长方形浮体1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二者之间通过多道横向连接梁9进行紧固连接,多道所述横向连接梁9均与长方形浮体1呈垂直布设且其沿长方形浮体1的长度方向由前至后进行布设;所述浮体位置调整装置包括多个均位于所述浮体位置调整装置前侧的前侧定位装置2、多个均固定安装于所述组装式浮体前侧的前侧调整装置3、多个均位于所述浮体位置调整装置后侧的后侧定位装置4和多个均固定安装于所述组装式浮体后侧的后侧调整装置5;所述前侧定位装置2与前侧调整装置3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前侧定位装置2均通过锚索6与一个所述前侧调整装置3进行连接;所述后侧定位装置4与后侧调整装置5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后侧定位装置4均通过锚索6与一个所述后侧调整装置5进行连接;所述前侧调整装置3和后侧调整装置5均为电动锚机。
本实施例中,所述长方形浮体1由多个浮箱8从前至后拼接而成,多个所述浮箱8的宽度均相同。
实际施工时,所施工承台的长度为9m~12m且其宽度为6m~8m,所述浮箱8为正方体浮箱且其宽度为5.5m~6.5m,所述长方形浮体1中浮箱8的数量为6个~10个。
本实施例中,所施工承台的长度为10.5m且其宽度为7m,所述浮箱8的宽度为6m,所述长方形浮体1中浮箱8的数量为8个。实际施工过程中,可根据具体需要,对长方形浮体1中浮箱8的数量和浮箱8的宽度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所述前侧定位装置2为地锚、抛锚或地笼,所述后侧定位装置4为地锚、抛锚或地笼。本实施例中,所述前侧定位装置2和后侧定位装置4均为抛锚。
实际施工时,所述横向连接梁9的两端分别通过多个连接螺栓固定在两个所述长方形浮体1上。
并且,所述长方形浮体1中相邻两个所述浮箱8之间均通过多个连接螺栓紧固连接为一体。
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多道平行布设的纵向连接梁7;多道所述横向连接梁9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其组成横向连接结构,多道所述纵向连接梁7均布设于所述横向连接结构上方,所述纵向连接梁7与长方形浮体1呈平行布设,多道所述横向连接梁9通过多道所述纵向连接梁7紧固连接为一体,每道所述纵向连接梁7均与多道所述横向连接梁9进行紧固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横向连接梁9和纵向连接梁7均为工字钢。
实际使用时,所述横向连接梁9和纵向连接梁7也可以采用采用其它类型的型钢梁。
本实施例中,所述横向连接梁9和纵向连接梁7之间以焊接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侧定位装置2和前侧调整装置3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后侧定位装置4和后侧调整装置5的数量均为三个。其中,所述前侧定位装置2位于水流上游且后侧定位装置4位于水流下游。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长方形浮体1分别为左侧浮体和位于所述左侧浮体右侧的右侧浮体,所述左侧浮体的前侧安装有一个所述前侧调整装置3且其后侧安装有一个所述后侧调整装置5,所述右侧浮体的前侧安装有两个所述前侧调整装置3且其后侧安装有一个所述后侧调整装置5。
实际使用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前侧定位装置2、前侧调整装置3、后侧定位装置4和后侧调整装置5的数量和布设位置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横向连接梁9的数量为16道,所述左侧浮体中的浮箱8为左侧浮箱,所述左侧浮体中的浮箱8为右侧浮箱,
每个所述左侧浮箱均通过前后两道所述横向连接梁9与位于右侧的一个所述右侧浮箱进行紧固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纵向连接梁7的数量为四道,两个所述长方形浮体1的上方均设置有两道所述纵向连接梁7。
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横向连接梁9和纵向连接梁7的数量和布设位置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对所施工桥梁深水基础的承台进行水下基坑开挖施工时,采用冲击钻机对水下基岩进行冲击破碎,因而开挖施工之前,先将冲击钻机固定在所述组装式浮体上。采用冲击钻机进行冲击时,通过两个所述长方形浮体1之间的空间进行冲击,因而两个所述长方形浮体1之间的空间为冲击通道。实际施工过程中,通过控制多个所述前侧调整装置3和多个所述后侧调整装置5对所述组装式浮体的位置进行调整,从而对所述冲击钻机的冲击位置进行调整。并且,对所述组装式浮体的位置进行调整时,通过调整与各前侧调整装置3和各后侧调整装置5所连接锚索6的长度进行调整,调整简便,并且调整过程易于控制。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