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混凝土浇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5560阅读:545来源:国知局
水下混凝土浇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凝土浇筑装置,具体是一种浇筑水中承台钢吊箱底板与钢护筒间封堵混凝土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水中桥梁工程的承台施工中,经常会使用钢吊箱围堰进行施工,其中在进行钢吊箱底板与承台钢护筒间的空隙封堵时,常用的混凝土浇筑装置是铁制的料斗加铁制的空心圆柱形导管,但这种浇筑装置具有自重大、导管长度不能随意改变、导管不能随意摆动、而且混凝土与导管内水体接触空间体积大、混凝土易被水冲洗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目前现有水中承台钢吊箱封底混凝土浇筑装置技术的不足,通过技术改进,提供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施工简便的水下混凝土浇筑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水下混凝土浇筑装置,包括料斗、漏槽和橡胶软管,所述漏槽悬挂于料斗上,是由喇叭状扩口部分和圆管状漏嘴部分组成,橡胶软管的上端与圆管状漏嘴部分连接,该连接端呈圆柱状,橡胶软管的下端为自由端,可自由摆动,在没有混凝土通过时橡胶软管的下端口呈扁平状。

进一步地,所述橡胶软管的上端穿插在所述的圆管状漏嘴部分的外围,并用铁丝捆绑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漏槽的喇叭状扩口部分的最大直径为30cm。

进一步地,所述圆管状漏嘴部分的直径为15cm。

进一步地,所述漏槽是由4mm厚的钢板卷制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该装置制作简单,自重轻便,橡胶软管长度可随意改变,而且软管下端在自然状态下呈扁平闭合状态,只有在混凝土通过时才张开呈圆柱状,混凝土通过后又立即恢复成扁平闭合状态,这样就有效减少软管中的混凝土与水的接触空间,从而有效降低了混凝土被水冲洗的影响。

此外,橡胶软管下端可随意摆动,这就减少料斗移动的次数,从而提高了钢吊箱底板与承台钢护筒间的封堵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侧视图。

图中:1、料斗; 2、漏槽;3、喇叭状扩口部分;4、圆管状漏嘴部分;5、橡胶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案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案例仅用来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其范围。

如图1、2所示,一种水下混凝土浇筑装置,包括料斗1、漏槽2和橡胶软管5,所述漏槽2是由喇叭状扩口部分3和圆管状漏嘴部分4组成,橡胶软管5的上端与圆管状漏嘴部分4连接,该连接端呈圆柱状,橡胶软管的下端为自由端,可自由摆动,在没有混凝土通过时橡胶软管的下端口呈扁平状。

施工工人用4mm厚的钢板卷制成一个上开口直径约30cm的喇叭状扩口部分,圆管状漏嘴部分的直径约15cm,根据承台钢护筒顶至钢吊箱底板底部的实际距离,剪裁相应长度的内直径约为16cm的折叠式空心橡胶软管,与料斗漏嘴连接,并用铁丝绑扎紧固。

其使用方法为:用小型钢制作一个简易的井字型可移动式托架,悬挂于承台钢护筒顶部的筒壁上,利用人工将该水下混凝土浇筑装置放置并固定在简易托架上,利用泵车将混凝土泵送至料斗上,混凝土再通过该新型水下混凝土浇筑装置,滑落至钢吊箱底板与承台钢护筒间的空隙,待橡胶软管垂直正下方位置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再摆动橡胶软管至相邻位置进行浇筑。当橡胶软管可摆动范围内混凝土都已浇筑完毕后,再人工推动滑移简易托架,带动混凝土浇筑装置到下一个施工位置进行施工。如此循环,直至完成单个钢护筒与钢吊箱底板间空隙的封堵混凝土浇筑。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