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浮锚杆施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6342阅读:7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抗浮锚杆施工结构。



背景技术:

抗浮锚杆是抵抗建筑物向上位移的各种桩型的总称,抗浮锚杆不同于一般的基础桩,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能,抗浮桩为抗拔桩,是建筑工程地下结构抗浮措施的一种。抗浮锚杆与一般基础桩的最大区别在于:基础桩通常为抗压桩,桩体承受建筑荷载压力,受力自桩顶向桩底传递,桩体受力大小随着建筑荷载的变化而变化;而抗浮桩则为抗拔桩体承受拉力,普通抗浮桩受力也是自桩顶向桩底传递,桩体受力大小随着地下水位的变化而变化,但两者受力机制恰好相反。

现有抗浮锚杆施工过程,首先用钻机开设钻孔,然后在钻孔内放置锚杆杆体和压浆管,在钻孔中填充豆石后通过压浆管注浆,水泥浆从压浆管底端流出,水泥浆凝固后形成抗浮锚杆。这种施工结构存在以下缺点:遇到松散(渗透性好)的地层无法反浆形成混凝土体;形成的混凝土体不密实,甚至抗浮锚杆中出现裸筋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抗浮锚杆施工结构,以解决现有抗浮锚杆施工结构遇到松散地层无法反浆形成混凝土体,以及形成的混凝土体不密实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抗浮锚杆施工结构,包括钻孔、锚杆杆体、压浆管和振动头,锚杆杆体和压浆管竖立在钻孔中,振动头下端设有夹持头,振动头上端设有吊耳,吊耳上设有吊孔;还包 括振动头和竖立在钻孔中的进料振动导管,进料振动导管上端设有填料斗,锚杆杆体竖立在进料振动导管中;

压浆管包括软管段和硬管段,硬管段竖立在进料振动导管中,硬管段与进料振动导管固定连接在一起;填料斗上端设有连接件,连接件上端设有吊板,吊板上设有夹持孔,振动头的夹持头下端卡在夹持孔中。

作为优选,连接件与填料斗铰接。

作为优选,吊板通过铆钉与连接件固定后焊接。

作为优选,吊板和连接件均采用钢板制成。

作为优选,进料振动导管、填料斗和硬管段均采用钢管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包括钻孔、锚杆杆体、压浆管、振动头和进料振动导管,进料振动导管上端设有填料斗;压浆管包括软管段和硬管段,硬管段与进料振动导管固定连接在一起。在向填料斗中填料的过程中,通过压浆管一直高压注浆,先注入的浆液在新注入浆液的压力作用下会反浆,渗入松散地层中形成混凝土体;通过振动头产生震动,振动头带动进料振动导管和硬管段一起震动,使填料与浆液充分混合并消除气泡,使形成的混凝土体更加密实。

附图说明

图1为抗浮锚杆施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吊孔;2、吊耳;3、振动头;4、夹持头;5、夹持孔;6、吊板;7、连接件;8、填料斗;9、压浆管;10、进料振动导管;11、钻孔;12、锚杆杆体;13、硬管段;14、软管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 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抗浮锚杆施工结构,包括钻孔11、锚杆杆体12、压浆管9和振动头3,锚杆杆体12和压浆管9竖立在钻孔11中,振动头3下端设有夹持头4,振动头3上端设有吊耳2,吊耳2上设有吊孔1;还包括振动头3和竖立在钻孔11中的进料振动导管10,进料振动导管10上端设有的填料斗8,锚杆杆体12竖立在进料振动导管10中。

压浆管9包括软管段14和硬管段13,硬管段13竖立在进料振动导管10中,硬管段13与进料振动导管10固定连接在一起。填料斗8上端设有连接件7,连接件7上端设有吊板6,吊板6上设有夹持孔5。振动头3的夹持头4下端卡在夹持孔5中。

连接件7与填料斗8铰接。吊板6通过铆钉与连接件7固定后焊接。吊板6和连接件7均采用钢板制成。进料振动导管10、填料斗8和硬管段13均采用钢管制成。

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在钻孔11中放入锚杆杆体12,然后用起吊机挂住吊耳2向钻孔11中下放进料振动导管10,锚杆杆体12上端从进料振动导管10下端进入进料振动导管10内部。

启动振动头3后通过压浆管9向钻孔11中注浆,钻孔11中的浆液注满返回地面时向填料斗8中填入豆石,同时通过起吊机缓慢向上起吊振动头3,进料振动导管10随着振动头3向上提升,在进料振动导管10提升的过程中压浆管9一直在高压注浆且振动头3一直处于启动状态。注浆后浆液未返回地面时,可以直接向填料斗8中填入混凝土或级配砂石并缓慢提升进料振动导管10,整个过程压浆管一直高压注浆。

在向填料斗8中填料的过程中,压浆管9一直在高压注浆,先注入的浆液 在新注入浆液的压力作用下会反浆,渗入松散地层中形成混凝土体;振动头3一直处于启动状态,振动头3带动进料振动导管10和硬管段13一起震动,可以使填料与浆液充分混合并消除气泡,使形成的混凝土体更加密实。

上述实施方式用来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