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采用预应力的锚杆静压桩封桩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周边环境变化、使用荷载增加、使用功能变更、勘察、设计、施工等各方面的原因,建(构)筑物基础需要进行加固处理。对于既有建筑,通常采用锚杆静压桩进行基础加固。锚杆静压桩在完成压桩后,需通过封桩结构保证锚杆桩与原基础形成整体,共同受力。
常规封桩结构为恢复底板钢筋后采用封桩混凝土浇筑封闭压桩口,锚杆静压桩桩顶直接锚固于封桩混凝土中,该结构施工方便,但对于既有建筑物基础加固,由于锚杆静压桩为上部结构完成后新增加的基础补强,其在封桩完成后初期承载力无法充分发挥,须待桩基产生一定沉降且与周边土体变形协调后,方能与原工程桩共同受力,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新的封桩结构,以确保锚杆静压桩的加固作用可迅速发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采用预应力的锚杆静压桩封桩结构,通过对现有封桩结构进行改进,以确保锚杆静压桩可迅速发挥其承载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采用预应力的锚杆静压桩封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锚杆静压桩、弧形支座、隔板、螺纹杆、丝扣套管和封桩混凝土;所述锚杆静压桩压入原基础上开设的压桩孔,弧形支座焊接在锚杆静压桩的顶部,隔板放置于弧形支座的顶端,螺纹杆穿过隔板后与弧形支座相连,丝扣套管套在螺纹杆外并通过封桩混凝土浇筑于压桩孔中。
其中,所述封桩混凝土的顶端具有一个上小下大的圆台段。
其中,所述原基础包括上层的原基础底板和下层的原基础垫层,所述隔板位于原基础底板的底部。
其中,所述隔板的形状与压桩孔的横截面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封桩结构可使锚杆静压桩承载力的发挥更加迅速、有效、充分,通过埋设应力计,可随时监测桩顶反力,并根据荷载分布调整预应力大小,使锚杆静压桩与原基础共同作用,提升加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各构件的组装示意图。
图3为压桩的示意图。
图4为浇筑封桩混凝土的示意图。
图5为旋转螺纹杆以施加预应力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采用预应力的锚杆静压桩封桩结构,包括锚杆静压桩8、弧形支座7、隔板6、螺纹杆4、丝扣套管5和封桩混凝土3;所述锚杆静压桩8压入原基础上开设的压桩孔,弧形支座7焊接在锚杆静压桩8的顶部,隔板6放置于弧形支座7的顶端,螺纹杆4穿过隔板6后与弧形支座7相连,丝扣套管5套在螺纹杆4外并通过封桩混凝土3浇筑于压桩孔中。其中,封桩混凝土3的顶端具有一个上小下大的圆台段,原基础具体包括上层的原基础底板1和下层的原基础垫层2,隔板6位于原基础底板1的底部,且隔板6的形状与压桩孔的横截面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中的隔板6可起到封桩底模板的作用,同时还起到隔离封桩混凝土3与弧形支座7的作用,防止因混凝土粘结而导致弧形支座无法旋转。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首先如图2所示,将螺纹杆4穿过隔板6与弧形支座7相连,隔板6则放置于弧形支座7的顶端,丝扣套管5旋转外套在螺纹杆4外,并将弧形支座7焊接于最后一节锚杆静压桩8的顶部。接着如图3所示,采用送桩器将最后一节锚杆静压桩8压入压桩孔内直至设计标高,保证隔板6位于原基础底板1的底部。然后如图4所示,采用封桩混凝土3进行封筑,将丝扣套管5浇筑于压桩孔中。最后如图5所示,待封桩混凝土3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旋转螺纹杆4对锚杆静压桩8施加预应力。通过这种封桩结构,可使锚杆静压桩承载力的发挥更加迅速、有效、充分,使锚杆静压桩与原基础共同作用,提升加固效果。
虽然以上述实施例已经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构思和实施例做了详细说明,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没有脱离权利要求限定范围的前提条件下,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改进和变换,如:弧形支座的替代结构等,故在此不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