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6271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深基坑大底板浇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



背景技术:

对于深大基坑的大底板浇筑,传统做法有两种:

第一种,采用汽车泵结合固定泵的方式联合浇捣,并遵循“斜面分层、薄层浇筑、一次到顶”的原则。此方法浇筑时间长、施工效率低、影响工期,易形成施工冷缝,对浇筑的整体质量影响较大;汽车泵和固定泵正常工作需要消耗能源,造成资源的浪费,浇筑每立方米混凝土时泵车也需要一定的费用,增加施工成本;设备的现场事故,对浇筑计划及工期影响较大,同时汽车泵易产生噪音,对周围的环境影响大,不满足绿色施工的发展要求。

第二种,采用深基坑内布置若干木制溜槽浇筑混凝土,此方法能够解决浇筑速度慢、资源浪费、成本增加、噪声等问题,但是此种方法需要搭设的溜槽高度较高,浇筑不够灵活,浇捣半径不够大,浇筑效率低。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提高大底板浇筑速度和质量,减少材料以及时间的浪费,节约成本,降低噪声污染,满足了绿色施工的发展要求,浇筑灵活,浇捣半径大,浇筑效率高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已成为建筑施工界需进一步完善优化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施工工艺的种种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实现了大底板浇筑快速施工,浇筑灵活,浇捣半径大,浇筑效率高,提高浇筑质量,减少材料以及时间的浪费,节约成本,降低噪声污染,满足了绿色施工的发展要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包括主溜槽、一级反向分支溜槽以及一级侧向分支溜槽,所述主溜槽斜向设置,所述一级反向分支溜槽反向设置于所述主溜槽的下方,所述一级侧向分支溜槽设置于所述主溜槽的侧下方,所述一级反向分支溜槽与所述主溜槽位于同一竖直平面,所述一级侧向分支溜槽所在的竖直平面垂直于所述主溜槽所在的竖直平面,从主溜槽的上槽口流入的混凝土能够根据需要从主溜槽的下槽口或者一级反向分支溜槽的下槽口或者一级侧向分支溜槽的下槽口溜出。

优选的,在上述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所述主溜槽的槽底沿着所述主溜槽的纵向开设若干供混凝土流出的开口,所述一级反向分支溜槽和所述一级侧向分支溜槽的上槽口分别位于所选的开口下方,通过可拆卸盖板将下方没有设置一级反向分支溜槽或者一级侧向分支溜槽的开口封住,所述主溜槽上每个开口的下方设置用于封堵或者导通主溜槽的截流板,通过开关截流板控制混凝土流向。

优选的,在上述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沿着所述主溜槽的纵向由下至上依次间隔设置所述一级侧向分支溜槽与所述一级反向分支溜槽。

优选的,在上述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所述一级侧向分支溜槽或者所述一级反向分支溜槽的下方设置下一级侧向分支溜槽和/或下一级反向分支溜槽,依次类推,所述主溜槽、各级反向分支溜槽与各级侧向分支溜槽的下槽口分散设置。

优选的,在上述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所述主溜槽的坡度为(1:2) ~(1:3)。

优选的,在上述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主溜槽上方的溜槽漏斗,所述溜槽漏斗呈弯管型。

优选的,在上述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还包括可移动溜槽,所述可移动溜槽的下方固定设有一可移动溜槽固定架,所述可移动溜槽斜向设置,所述可移动溜槽的上槽口设置于所述主溜槽的下槽口下方,所述可移动溜槽的坡度1:5。

优选的,在上述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所述主溜槽、一级侧向分支溜槽以及一级反向分支溜槽由一首部开口节、若干标准节与一尾部收口节依次连接而成,所述首部开口节、标准节或者尾部收口节的外骨架用角钢焊接而成,骨架内铺设木板,所述木板的上方铺设钢板,所述首部开口节与尾部收口节的宽度逐渐递增,所述首部开口节的小口端与相邻的标准节固定连接,所述尾部收口节的大口端与相邻的标准节固定连接。

优选的,在上述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主溜槽、各级侧向分支溜槽与各级反向分支溜槽的溜槽支架,所述溜槽支架采用脚手管搭设,架体共有4排立杆,立杆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待浇筑的大底板的钢筋支架连接在一起。

优选的,在上述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主溜槽、各级侧向分支溜槽与各级反向分支溜槽的溜槽支架,所述溜槽支架采用脚手管搭设,架体具有4排立杆,立杆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待浇筑的大底板的钢筋支架连接在一起,所述架体通过抱箍与支撑结构及格构柱固定连接。

优选的,在上述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所述主溜槽、各级侧向分支溜槽与各级反向分支溜槽的侧面设置人行通道,人行通道上铺设竹笆。。

优选的,在上述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所述尾部收口节的宽度从 480mm渐变式缩小为250mm。

由以上公开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一、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在主溜槽的下方设置一级反向分支溜槽以及一级侧向分支溜槽,所述主溜槽斜向设置,所述一级反向分支溜槽反向设置于所述主溜槽的下方,所述一级反向分支溜槽与所述主溜槽位于同一竖直平面,所述一级侧向分支溜槽所在的竖直平面垂直于所述主溜槽所在的竖直平面,从主溜槽的上槽口流入的混凝土能够根据需要从主溜槽的下槽口或者一级反向分支溜槽的下槽口或者一级侧向分支溜槽的下槽口溜出,从而可以控制混凝土浇筑位置,增大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的整体浇捣范围,从而实现大底板浇筑的快速施工,提高浇筑质量,减少材料以及时间的浪费,节约成本,降低噪声污染,满足了绿色施工的发展要求。

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在主溜槽的槽底沿着所述主溜槽的纵向开设若干供混凝土流出的开口,所述一级反向分支溜槽和所述一级侧向分支溜槽的上槽口分别位于所选的开口下方,通过可拆卸盖板将下方没有设置一级反向分支溜槽或者一级侧向分支溜槽的开口封住,所述主溜槽上每个开口的下方设置用于封堵或者导通主溜槽的截流板,通过开关截流板控制混凝土流向,从而控制混凝土从主溜槽的下槽口或者一级反向分支溜槽的下槽口或者一级侧向分支溜槽的下槽口溜出即控制混凝土浇筑位置,增大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的浇捣半径。

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所述溜槽漏斗呈弯管型,相比现有的直线型漏斗,避免了下落过程中混凝土的离析,使得混凝土内部均匀,提高了混凝土的浇筑质量。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在主溜槽的下槽口处衔接可移动溜槽,使得混凝土的浇筑更加灵活,提高溜槽的工作效率,节约施工时间,保证大底板的浇筑质量结构简单、性能可靠、装拆方便、便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即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主溜槽与一级侧向分支溜槽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主溜槽与一级反向分支溜槽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标准节的平面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侧视图;

图6为图4的正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首部开口节的平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尾部收口节的平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竹笆的安装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可移动溜槽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溜槽、2-一级反向分支溜槽、3-一级侧向分支溜槽、1a-标准节、1b-尾部收口节、1c-首部开口节、4-开口、5-截流板、6-可拆卸盖板、7- 可移动溜槽固定架、8-溜槽支架、9-抱箍、10-支撑结构、11-格构柱、12-竹笆、13-二级反向分支溜槽、14-侧面封板、15-大底板的钢筋支架、16-溜槽漏斗、17-角钢、18-木板、19-钢板、20-绿网、21-大眼安全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的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以下将由所列举之实施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特征。需另外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述的“上”、“下”与附图的上、下的方向一致,但这不能成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结合图1至图10,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适用于混凝土浇筑量大的深基坑底板浇筑工程。该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包括主溜槽1、一级反向分支溜槽2以及一级侧向分支溜槽3,所述主溜槽1斜向设置,所述一级反向分支溜槽2反向设置于所述主溜槽1的下方,所述一级侧向分支溜槽3设置于所述主溜槽1的侧下方,所述一级反向分支溜槽2与所述主溜槽 1位于同一竖直平面,所述一级侧向分支溜槽3所在的竖直平面垂直于所述主溜槽1所在的竖直平面,从而使得主溜槽1、一级反向分支溜槽2与一级侧向分支的下槽口分散设置,所述主溜槽1、一级反向分支溜槽2与一级侧向分支的下槽口能够分别浇筑一个不同的浇捣区域,从主溜槽1的上槽口流入的混凝土能够根据需要从主溜槽1的下槽口或者一级反向分支溜槽2的下槽口或者一级侧向分支溜槽3的下槽口溜出,以改变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的浇捣区域,增大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的整体浇捣范围,从而实现大底板浇筑的快速施工,提高浇筑质量,减少材料以及时间的浪费,节约成本,降低噪声污染,满足了绿色施工的发展要求。

较佳的,在本实施例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所述主溜槽1的槽底沿着所述主溜槽1的纵向开设若干供混凝土流出的开口4,所述一级反向分支溜槽2和所述一级侧向分支溜槽3的上槽口分别位于所选的开口4下方,通过 400*480mm的可拆卸盖板6将下方没有设置一级反向分支溜槽2或者一级侧向分支溜槽3的开口4封住,所述主溜槽1上每个开口4的下方设置用于封堵或者导通主溜槽1的截流板5,通过开关截流板5控制混凝土流向。当需要将主溜槽1上的混凝土引到主溜槽1的某一下级分支溜槽(第一侧向分支溜槽或者第一反向分支溜槽)内时,可以打开主溜槽1上对应该下级分支溜槽的开口 4,同时关闭对应开口4附近的截流板5以将主溜槽1封堵。当需要主溜槽1 上的混凝土继续沿着主溜槽1流动,可以关闭主溜槽1上对应下级分支溜槽的开口4,同时打开对应开口4附近的截流板5。

较佳的,在本实施例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沿着所述主溜槽1的纵向由下至上依次间隔设置所述一级侧向分支溜槽3与所述一级反向分支溜槽 2。当然,沿着所述主溜槽1的纵向也可以设置更多一级侧向分支溜槽3与一级反向分支溜槽2。

较佳的,在本实施例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所述一级侧向分支溜槽 3或者所述一级反向分支溜槽2的下方可以设置下一级侧向分支溜槽3和/或下一级反向分支溜槽2,依次类推,所述主溜槽1、各级反向分支溜槽与各级侧向分支溜槽的下槽口分散设置。当需要将本级溜槽上的混凝土引到其下级分支溜槽内时,可以打开本级溜槽上对应该下级分支溜槽的开口4,同时关闭对应开口4附近的截流板5以将本级溜槽封堵。当需要本级溜槽上的混凝土继续沿着本级溜槽流动,可以关闭本级溜槽上对应下级分支溜槽的开口4,同时打开对应开口4附近的截流板5。所述截流板5的侧边通过螺栓固定于主溜槽1 上。当主溜槽1为本级溜槽时,一级侧向分支溜槽3与一级反向分支溜槽2 为其下级分支溜槽,当一级侧向分支溜槽3或一级反向之分溜槽为本级溜槽时,二级侧向分支溜槽与二级反向分支溜槽13为其下级分支溜槽级,依次类推。总之可以,可以通过相应截流板5与开口4的开启和关闭,使得主溜槽1 上的混凝土选择主溜槽1的下槽口或者任意一级分支溜槽的下槽口中溜出,从而对相应浇捣区域的底板进行浇筑。下级分支溜槽的上槽口的两侧设置侧面封板14,以防止混凝土在下落更换溜槽时飞溅出去。

较佳的,在本实施例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所述主溜槽1以及各级侧向分支溜槽、各级反向分支溜槽的坡度优选为(1:2)~(1:3)。主溜槽1以及各级侧向分支溜槽、各级反向分支溜槽的坡度如果过小,混凝土流动较慢;主溜槽1以及各级侧向分支溜槽、各级反向分支溜槽的坡度如果过大,混凝土容易产生离析现象,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溜槽1的坡度有选为(1:2)~ (1:3),从而再保证混凝土不产生离析现象的前提下,提高流动速度,从而提高浇筑效率。

较佳的,在本实施例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还包括可移动溜槽,所述可移动溜槽的下方固定设有一可移动溜槽固定架7,所述可移动溜槽斜向设置,所述可移动溜槽的上槽口设置于所述主溜槽1的下槽口下方,所述可移动溜槽的坡度1:5。在主溜槽1的下槽口处衔接可移动溜槽,可移动溜槽可以以所述主溜槽1的下槽口为中心360度转动,主溜槽1内的混凝土流入可移动溜槽的上槽口后,从下槽口流出,由于可移动溜槽的下槽口的位置可以任意设置,因此,可以使得混凝土的浇筑更加灵活,提高溜槽的工作效率,节约施工时间,保证大底板的浇筑质量结构简单、性能可靠、装拆方便、便于推广。

较佳的,在本实施例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主溜槽1、各级侧向分支溜槽与各级反向分支溜槽的溜槽支架8,所述溜槽支架 8采用脚手管搭设,架体具有4排立杆,立杆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待浇筑的大底板的钢筋支架15连接在一起,所述架体通过抱箍9与支撑结构10及格构柱 11固定连接,以增强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的整体稳定性。

较佳的,在本实施例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所述主溜槽1、各级侧向分支溜槽与各级反向分支溜槽的侧面设置人行通道,人行通道上铺设竹笆12,以方便施工人员上下,打开或者关闭截流板5及紧急状况的处理。人行通道上远离溜槽的一侧设有竖向绿网20,溜槽的下方设置大眼安全网21,以保护施工人员。

较佳的,在本实施例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承受漏斗处混凝土冲击荷载区域的立杆进行加强,采用双立杆双扣件的形式。

较佳的,在本实施例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主溜槽1上方的溜槽漏斗16,所述溜槽漏斗16呈弯管型。所述溜槽漏斗16采用弯管型漏斗,形状类似S型或波浪型,相比现有的直线型漏斗,弯管型溜槽漏斗16可以,可以避免混凝土在下落过程中产生离析,提高混凝土均匀性,从而提高了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较佳的,在本实施例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所述主溜槽1、一级侧向分支溜槽3、一级反向分支溜槽2、可移动溜槽以及其余各级侧向分支溜槽与其余各级反向分支溜槽均由一首部开口节1c、若干标准节1a及一尾部收口节1b依次连接而成,所述首部开口节1c与尾部收口节1b的宽度逐渐递增,所述首部开口节1c的小口端与相邻的标准节1a固定连接,所述尾部收口节 1b的大口端与相邻的标准节1a固定连接。所述首部开口节1c比标准节1a,以便于接受落下的混凝土。

每个标准节1a的长度为2.4m,宽度为480mm,高度为360mm,所述首部开口节1c、标准节1a或者尾部收口节1b的外骨架用L50*3mm的角钢17焊接而成,骨架内铺设15mm厚木板18,所述木板18的上方铺设1mm厚钢板 19。通过在木板18上铺设钢板19,可以减少混凝土流动时摩擦阻力。

较佳的,在本实施例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中,所述主溜槽1的下端收口处理,即所述主溜槽1的下端采用尾部收口节,所述尾部收口节1b的宽度从480mm渐变式缩小为250mm,可以避免收口处混凝土扩展分散,防止混凝土离析。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10,本实施例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制作溜槽漏斗16。

步骤二、制作主溜槽1、各级侧向分支溜槽以及各级反向分支溜槽,所述主溜槽1、各级侧向分支溜槽以及各级反向分支溜槽根据需要预设开口4以及截流板5。

步骤三、搭设溜槽支架8。

步骤四、在溜槽支架8上安装主溜槽1、各侧向支溜槽、及各级反向分支溜槽。

步骤五、安装溜槽漏斗16。所述溜槽漏斗16采用弯管型漏斗,即溜槽漏斗16的下部采用弯管,形状类似S型或波浪型,相比现有的直线型漏斗,弯管型溜槽漏斗16可以,可以避免混凝土在下落过程中产生离析,提高混凝土均匀性,从而提高了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步骤六、混凝土通过溜槽漏斗16流淌至主溜槽1内,通过开关对应的截流板5使得从主溜槽1的上槽口流入的混凝土能够根据需要从主溜槽1的下槽口或者各级反向分支溜槽的下槽口或者各级侧向分支溜槽的下槽口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溜出,以改变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的浇捣区域,增大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的整体浇捣范围,从而实现大底板浇筑的快速施工,提高浇筑质量,减少材料以及时间的浪费,节约成本,降低噪声污染,满足了绿色施工的发展要求。

优选的,在上述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的施工方法中,还包括在主溜槽 1下设置可移动溜槽,所述可移动溜槽的下方固定设有一可移动溜槽固定架7,所述可移动溜槽的上槽口设置于所述主溜槽1的下槽口下方,所述可移动溜槽斜向设置,从主溜槽1的上槽口流入的混凝土,需要从主溜槽1的下槽口流入可移动溜槽内,通过调整可移动溜槽固定架7可以调整可移动溜槽的位置,以盖板可移动溜槽的浇筑区域,从而进一步增大混凝土浇筑的范围,使得混凝土的浇筑更加灵活,提高溜槽的工作效率,节约施工时间,保证大底板的浇筑质量结构简单、性能可靠、装拆方便、便于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在基坑大底板浇筑时,可以将本实用新型的混合式混凝土泵送管槽和汽车泵结合使用,以提高大底板浇筑的便利性和施工效率。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