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载挖掘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0288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载挖掘一体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程机械领域,尤其涉及挖掘机及装载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工程机械大多功能单一,而很多施工现场都同时需要装载机和挖掘机进行作业,在场地有限的情况下,同时进入较多的施工车辆会导致现场过于拥挤而无法正常施工,这样就需要一种能同时具备装载机和挖掘机功能的工程机械。现有的装载挖掘机(即两头忙)的挖掘机装置和车架之间的转动只能转180°,限制了挖掘机的作业能力。且现有的挖掘机转弯时,由于车架是一体的,只是车轮转动,导致挖掘机在负载状态下转弯时,装载方向与驱动力呈一定角度,致使驱动力有一部分作了无用功及阻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装载挖掘一体机,该挖掘机能够在车架上进行360度的旋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装载挖掘一体机,其结构包括行走装置、操作室、挖掘机装置、装载机装置、发动机和高压油泵,所述行走装置包括车架、车桥和车轮,车轮设置于车桥的两侧,并通过车桥与车架相连接;所述操作室设置于车架中部上方,车架顶部设置有一固定盘,固定盘(与操作室之间通过回转支承相连接;所述挖掘机装置尾部与回转支承相对固定连接,可与操作室一起相对于车架转动;所述装载机装置前部与车架固定连接;操作室侧边下方还设置有一中心回转分油气电体,所述中心回转分油气电体由回转壳体、固定芯轴以 及集电环组成,所述集电环的壳体与回转壳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集电环的芯轴与固定芯轴之间通过键条固定连接,所述车架包括前车架和后车架,两者之间通过铰链连接,且在前车架和后车架之间对称设置有两个转向液压缸,转向液压缸的缸体尾部活动连接于前车架上,转向液压缸的伸缩杆头部活动连接于后车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回转壳体中心为通孔,与固定芯轴相匹配,通孔的圆柱面上沿轴向设置有若干空腔,空腔两两之间均设有密封圈,确保各个空腔之间相互隔绝,回转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三个进气口和三个进油口,进气口和进油口分别贯通到不同的空腔中。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芯轴的圆柱面上在与进气口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气槽,在与进油口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油槽,固定芯轴的下部圆柱面上开设有三个出气孔和三个出油孔,出气孔分别与气槽相连通,出油孔分别与油槽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挖掘机装置包括支撑大臂、旋转中臂和挖斗,所述支撑大臂尾部铰接于固定盘上,其头部与旋转中臂的尾部活动连接,挖斗活动安装于旋转中臂的头部上,所述支撑大臂通过挖掘油缸一的伸缩实现自身的摆动动作,挖掘油缸一的缸体尾部活动连接于固定盘上,挖掘油缸一的伸缩杆头部活动连接于支撑大臂中部下方的铰链板上,所述旋转中臂通过挖掘油缸二的伸缩实现自身的摆动动作,挖掘油缸二的缸体尾部活动连接于支撑大臂上,挖掘油缸二的伸缩杆头部活动连接于旋转中臂尾部,所述挖斗通过挖掘油缸三的伸缩实现自身的摆动动作,挖掘油缸三的缸体尾部活动连接于旋转中臂上,挖掘油缸三的伸缩杆头部活动连接于挖斗尾部。

进一步的,所述装载机装置包括装载臂、转斗臂和装载斗,所述装载臂尾部铰接于车架前端,其头部与装载斗尾部活动连接,所述装载臂通过装载油缸一的伸缩实现自身的推举动作,装载油缸一的缸体尾部活动连接于车架前端,装载油缸一的伸缩杆头部活动连接于装载臂的中部,所述转斗臂中部铰接于装载臂中部上方的铰链板上,转斗臂头部铰接于装载斗上部的铰链板上,转斗臂通过装载油缸二的伸缩实现自身的摆动,进而带动装载斗的摆动和上下移动,所述装载油缸二的缸体尾部活动连接于装载臂的尾部,装载油缸二的伸缩杆头部活动连接于转斗臂尾部。

进一步的,还包括远程控制部分,所述远程控制部分由电气油控制模块、液压控制模块和无线远程操作装置以及近控操作装置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和高压油泵安装在车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和高压油泵安装在操作室尾部。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装载挖掘一体机,通过利用集电环与固定芯轴及回转壳体集成在一起,避免了由于集电环导致的回转角度限制,使该装载挖掘一体机能够实现360°旋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装载挖掘一体机,采用液压缸转向结构,确保负载转弯时,驱动力和阻力在同一直线上,使得驱动力能最大限度地用于克服阻力。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装载挖掘一体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装载挖掘一体机的车架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装载挖掘一体机的中心回转分油气电体的示意图。

图中:11.车架 12.车桥 13.车轮 14.固定盘 15.回转支承 20.出气孔 21.回转壳体 22.固定芯轴 23.集电环 24.空腔 25.密封圈 26.进气口 27.进油口 28.L型气槽 29.L型油槽 30.出油孔 31.前车架 32.后车架 33.转向液压缸 41.支撑大臂 42.旋转中臂 43.挖斗 44.挖掘油缸一 45.挖掘油缸二 46.挖掘油缸三 51.装载臂 52.转斗臂 53.装载斗 54.装载油缸一 55.装载油缸二 6.发动机 7.高压油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参考图1、图2和图3,一种装载挖掘一体机,其结构包括行走装置、操作室、挖掘机装置、装载机装置、发动机和高压油泵,行走装置包括车架11、车桥12和车轮13,车轮13设置于车桥12的两侧,并通过车桥12与车架11相连接;操作室设置于车架11中部上方,车架顶部设置有一固定盘14, 固定盘14与操作室之间通过回转支承15相连接;挖掘机装置尾部与回转支承15相对固定连接,可与操作室一起相对于车架11转动;装载机装置前部与车架11固定连接操作室侧边下方还设置有一中心回转分油气电体,中心回转分油气电体由回转壳体21、固定芯轴22以及集电环23组成,集电环23的壳体与回转壳体2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集电环23的芯轴与固定芯轴22之间通过键条固定连接,通过将集电环与固定芯轴及回转壳体集成在一起,避免了由于集电环导致的回转角度限制,能实现360°旋转,进一步的,车架11包括前车架31和后车架32,两者之间通过铰链连接,且在前车架31和后车架32之间对称设置有两个转向液压缸33,转向液压缸33的缸体尾部活动连接于前车架31上,转向液压缸33的伸缩杆头部活动连接于后车架32上,通过采用液压缸转向结构,确保负载转弯时,驱动力和阻力在同一直线上,使得驱动力能最大限度地用于克服阻力,进一步的,回转壳体21中心为通孔,与固定芯轴22相匹配,通孔的圆柱面上沿轴向设置有若干空腔24,空腔两两之间均设有密封圈25,确保各个空腔之间相互隔绝,回转壳体21的侧壁上设置有三个进气口26和三个进油口27,进气口26和进油口27分别贯通到不同的空腔24中,通过将气腔与油腔设置在同一个壳体上,减少了连接关系,避免了拆装和维修点,进一步的,固定芯轴22的圆柱面上在与进气口26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气槽28,在与进油口27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油槽29,固定芯轴22的下部圆柱面上开设有三个出气孔20和三个出油孔30,出气孔20分别与气槽28相连通,出油孔30分别与油槽29相连通,通过将气槽与油槽设置在同一芯轴上,结构简单,减小零部件尺寸,进一步的,所述挖掘机装置包括支撑大臂41、旋转中臂42和挖斗43,支撑大臂41尾部铰接于固定盘14上,其头部与旋转中臂42的尾部活动连接,挖斗43活动安装 于旋转中臂42的头部上,支撑大臂41通过挖掘油缸一44的伸缩实现自身的摆动动作,挖掘油缸一44的缸体尾部活动连接于固定盘14上,挖掘油缸一44的伸缩杆头部活动连接于支撑大臂41中部下方的铰链板上,旋转中臂42通过挖掘油缸二45的伸缩实现自身的摆动动作,挖掘油缸二45的缸体尾部活动连接于支撑大臂41上,挖掘油缸二45的伸缩杆头部活动连接于旋转中臂42尾部,挖斗43通过挖掘油缸三46的伸缩实现自身的摆动动作,挖掘油缸三46的缸体尾部活动连接于旋转中臂42上,挖掘油缸三46的伸缩杆头部活动连接于挖斗43尾部,通过采用液压缸驱动多段连臂结构,使得挖掘机装置的作业范围大大增加,进一步的,装载机装置包括装载臂51、转斗臂52和装载斗53,装载臂51尾部铰接于车架11前端,其头部与装载斗53尾部活动连接,所述装载臂51通过装载油缸一54的伸缩实现自身的推举动作,装载油缸一54的缸体尾部活动连接于车架11前端,装载油缸一54的伸缩杆头部活动连接于装载臂51的中部,转斗臂52中部铰接于装载臂51中部上方的铰链板上,转斗臂52头部铰接于装载斗上部的铰链板上,转斗臂52通过装载油缸二55的伸缩实现自身的摆动,进而带动装载斗53的摆动和上下移动,装载油缸二55的缸体尾部活动连接于装载臂51的尾部,装载油缸二55的伸缩杆头部活动连接于转斗臂52尾部,通过采用液压缸驱动多段连臂结构,使得装载机装置的作业范围大大增加,进一步的,还包括远程控制部分,所述远程控制部分由电气油控制模块、液压控制模块和无线远程操作装置以及近控操作装置组成,使得能够对该装载挖掘一体机进行远程控制,进一步的发动机6和高压油泵7安装在车架上,发动机6和高压油泵7安装在操作室尾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 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