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水大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63834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技术区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冲水大便器,尤其涉及一种通过从清洗水源供给的清洗水来清洗而排出污物的冲水大便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周知如下冲水大便器,如专利文献1及2所示,在虹吸喷射便器中,为了通过来自喷射吐水部的喷射吐水流高效地引发虹吸作用及排出污物,配置了朝着排水弯管管路122的入口部122a中央以直线状延伸的喷射吐水部132,以便喷射吐水流朝着排水弯管管路122的入口部122a中央流动。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542968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452917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特开2015-16899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如果为了引发更强力的虹吸作用而加强从喷射吐水部132朝向排水弯管管路122的入口部122a中央的喷射吐水流的水势,则在上述结构中喷射吐水流冲突于排水弯管管路122的弯管上升管,在水流上产生浪费,存在不能引发更强力的虹吸作用的问题。例如,如图7所示,在具备现有的朝着排水弯管管路122的入口部122a中央以直线状延伸的喷射吐水部132的冲水大便器中,通过解析示出了从喷射吐水部132吐出的清洗水的喷射吐水流冲突于在正面相对的排水弯管管路122底面的区域e的情形。在该数据解析结果中,用箭头表示清洗水的流向,而且,浓淡度浓的颜色(浓灰色及接近黑色的颜色)且较长的箭头表示清洗水流速较高且水势较强的区域,浓淡度淡的颜色(淡灰色及大致接近白色的颜色)且较短的箭头表示清洗水流速较低且水势较弱的区域。

于是,如专利文献3及图8所示,为了提早引发虹吸作用且提高污物排出能力,将喷射吐水部232形成为平行于盆部220的底面220a,以便从喷射吐水部232不发生浪费地将喷射吐水流送入排水弯管管路222。将喷射吐水部232出口附近的底面及顶面形成为平行于盆部220的底面220a。研究了如下技术,通过这样的喷射吐水部232将喷射吐水流沿着盆部220的底面220a喷射,从而降低清洗水水流的浪费,提早虹吸作用的引发时机。

但是,如图8所示,在排水弯管管路222的入口部222a下部侧区域b中,清洗水的水势较强且流速较快,另一方面在上部侧区域a侧喷射吐水流的水势较弱,产生无法顺利排出污物而使其残留等的问题。

于是,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而进行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冲水大便器,通过形成从盆部的下部底面沿向排水弯管管路底面的水流,比较早地使排水弯管管路处于满水状态,从而能够提早排出污物的虹吸作用的引发时机,同时在排水弯管管路的上部侧区域中也能够形成向下游侧压入污物的水流,能够高效地从排水弯管管路排出污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冲水大便器,通过从清洗水源供给的清洗水来清洗而排出污物,具有:盆部,具备盆状的污物承接面与形成于该污物承接面上缘的内缘部;排水弯管管路,连接于该盆部下部而排出污物;及喷射吐水口部,在盆部下部朝着排水弯管管路开口,其特征为,喷射吐水部具备出口流路部,在其形成有:底面,朝着喷射吐水部出口向斜下方延伸;及顶面,朝着出口延伸且比底面倾斜更朝着上方倾斜。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在喷射吐水部的出口流路部形成有底面,其朝向喷射吐水部出口且朝着盆部下部的盆部底面延伸,因此因给水初期从喷射吐水部吐出的喷射吐水流而从盆部下部的底面沿着排水弯管管路底面形成水流,通过比较早地使排水弯管管路处于满水状态,从而能够提早排出污物的虹吸作用的引发时机。另外,由于在喷射吐水部的出口流路部形成有顶面,其朝着出口延伸且比底面倾斜更朝着上方倾斜,因此通过因附壁效应而沿着顶面流动的一部分喷射吐水流的水流,在排水弯管管路的上部侧区域中也能够形成向下游侧压入污物的水流,能够高效地从排水弯管管路排出污物。因而,在通过虹吸作用排出污物的冲水大便器中,能够提高从排水弯管管路内排出污物的性能。

本发明中,优选如下,喷射吐水部的出口流路部的底面与盆部下部的盆部底面被连接成大致呈一个面。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能够将在给水初期从喷射吐水部吐出的喷射吐水流作为从喷射吐水部的出口流路部底面沿向盆部下部的盆部底面的顺畅的水流而形成,能够更早地形成从盆部底面沿向排水弯管管路底面的水流,通过比较早地使排水弯管管路处于满水状态,从而能够提早排出污物的虹吸作用的引发时机。

本发明中,优选如下,喷射吐水部的出口流路部的顶面大致水平延伸。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喷射吐水部的出口流路部顶面朝着出口大致水平延伸,因此通过因附壁效应而沿着顶面流动的一部分喷射吐水流的水流,在排水弯管管路的上部侧区域中,能够形成朝着下游侧在水平方向上压入污物的水流,能够更加高效地从排水弯管管路排出污物。

本发明中,优选如下,喷射吐水部还具备缩小比喷射吐水部的出口流路部更靠上游侧的流路的收缩部。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喷射吐水部具备缩小比喷射吐水部的出口流路部更靠上游侧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的收缩部,因此能够提高从喷射吐水部吐出的喷射吐水流的流速。因而,提高给水初期从喷射吐水部吐出的喷射吐水流的流速,比较早地使排水弯管管路处于满水状态,能够提早排出污物的虹吸作用的引发时机。另外,因附壁效应而沿着顶面流动的一部分喷射吐水流的水流流速被提高,在排水弯管管路的上部侧区域中,能够形成向下游侧压入污物的更强的水流,能够高效地从排水弯管管路排出污物。因而,在通过虹吸作用排出污物的冲水大便器中,能够进一步提高从排水弯管管路内排出污物的性能。

本发明中,优选如下,喷射吐水部的出口流路部的顶面形成为指向在排水弯管管路的入口部的顶部与其中央部之间的上部侧区域。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顶面形成为指向在排水弯管管路的入口部的顶部与其中央部之间的上部侧区域,因此通过因附壁效应而沿着顶面流动的一部分喷射吐水流的水流,在排水弯管管路的上部侧区域中,能够形成向下游侧压入污物的水流,能够高效地从排水弯管管路排出污物。

根据本发明的冲水大便器,其通过比较早地使排水弯管管路处于满水状态,从而能够提早排出污物的虹吸作用的引发时机,同时能够高效地从排水弯管管路排出污物。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立体图,表示将便盖及便座转动到上方位置的状态。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便器本体部分的俯视图。

图3是从左侧观察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左右方向中央截面的剖视图,表示将便盖及便座转动到下方位置的状态。

图4是从排水弯管管路侧观察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喷射导水路的喷射吐水部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在使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进行便器清洗时,表示对从喷射吐水部吐出的清洗水在排水弯管管路入口部附近的流速分布进行解析的结果的一个例子。

图6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喷射导水路的喷射吐水部的角部变形例的喷射吐水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7是作为图5所示的解析结果的比较例而在现有的冲水大便器中进行便器清洗时,表示对从朝着排水弯管管路入口部中央以直线状延伸的喷射吐水部吐出的清洗水在排水弯管管路入口部附近的流速分布进行解析的结果。

图8是作为图5所示的解析结果的比较例而在现有的冲水大便器中进行便器清洗时,表示对从平行于盆部底面地以直线状延伸的喷射吐水部吐出的清洗水在排水弯管管路入口部附近的流速分布进行解析的结果。

符号说明

1-冲水大便器;2-便器本体;4-便座;6-便盖;8-功能部;10-卫生洗净系统功能部;12-给水系统功能部;14-污物承接面;16-台面;18-内缘部;20-盆部;20a-盆部底面;22-排水弯管管路;22a-入口部;22b-上升管路;22c-顶部;22d-下降管路;22e-入口顶部;22f-中央部;22g-下部;22h-上升管路底面;24-内缘通水路;26-内缘吐水口;28-导水管;30-通水路;31-喷射导水路;32-喷射吐水部;32a-出口;34-贮水水箱;36-加压泵;60-出口流路部;60a-出口流路底面;60b-出口流路侧壁;60c-出口流路顶面;62-出口流路连接部;62c-连接部顶面;64-角部;122-排水弯管管路;122a-入口部;132-喷射吐水部;220-盆部;220a-底面;222-排水弯管管路;222a-入口部;232-喷射吐水部;a-上部侧区域;b-下部侧区域;c-区域;d-区域;e-区域;f1-箭头;f2-箭头;f3-箭头;f4-箭头;l1-假想线。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图4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进行说明。

首先,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立体图,表示将便盖及便座转动到上方位置的状态,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便器本体部分的俯视图,图3是从左侧观察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左右方向中央截面的剖视图,表示将便盖及便座转动到下方位置的状态,图4是从排水弯管管路侧观察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喷射导水路的喷射吐水部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具备:陶瓷制的便器本体2;可在上下方向上转动地配置于该便器本体2上面的便座4;以覆盖该便座4的方式可在上下方向上转动地配置的便盖6;及配置在便器本体2后方的功能部8。

另外,如图3所示,功能部8具备:卫生洗净系统功能部10,配置在便器本体2的后方上部,作为洗净使用者局部的卫生洗净部而发挥功能;及给水系统功能部12,接近配置于该卫生洗净系统功能部10,关与向便器本体2的给水功能。

接下来,如图1~图3所示,便器本体2具备:盆状污物承接面14;及盆部20,具备从该污物承接面14上缘的台面16以竖立的方式形成的内缘部18。

另外,如图3所示,便器本体2如下,在盆部20下方连接有入口部22a,具备排出盆部20内的污物的排水路即排水弯管管路22。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是利用虹吸作用吸入盆部20内的污物而一口气从排水弯管管路22排出到外部的所谓虹吸式的冲水大便器。

接下来,如图2所示,盆部20如下,在从便器本体2的前方观察的盆部20的前方侧区域内的右侧的内缘部18内部,形成有内缘吐水部的一部分即内缘通水路24。另外,在该内缘通水路24的下游端形成有内缘吐水部的一部分即内缘吐水口26。

而且,如图2所示,在内缘通水路24的上游侧连接有向内缘通水路24供给清洗水的导水路即导水管28,清洗水由清洗水源即自来水管(未图示)供给。该导水管28的上游侧直接连接于清洗水源即自来水管(未图示),利用该自来水管的给水压力而从导水管28供向内缘通水路24内的清洗水在内缘通水路24内被前方引导,之后,向内侧且后方侧转弯,被引导至下游侧的内缘吐水口26。

之后,被引导至内缘吐水口26的清洗水朝着后方吐出(内缘吐水),经过形成于内缘吐水口26下游侧附近的通水路30(详细后述)在盆部20内进行回旋,从而在盆部20内形成回旋流。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中,关于内缘吐水部即内缘通水路24及内缘吐水口26,虽然对在从便器本体2的前方观察时配置在盆部20前方侧区域内的右侧的内缘部18内部的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这样的方式,还可以将内缘吐水口配置在从前方观察便器本体2时的盆部20前方侧区域内的左侧或盆部20后方侧区域内的右侧或盆部20后方侧区域内的左侧的内缘部1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中,虽然通过陶瓷加工将内缘吐水部即内缘通水路24及内缘吐水口26呈一体地形成于便器本体2,但是例如还可以用树脂等与便器本体2分体形成,做成安装于便器本体2的结构。

而且,如图2所示,在盆部20的下部形成有以朝向排水弯管管路22的入口部22a的方式开口的喷射吐水部32。喷射吐水部32形成吐出喷射喷流的吐水口部。喷射吐水部32形成在连接贮水水箱34(或给水源)与盆部20的下部流路的喷射导水路31的下游端部。喷射导水路31的上游侧介由加压泵36连接于贮水水箱34。关于该喷射吐水部32的吐水(喷射吐水),贮存在设置于给水系统功能部12的贮水水箱34中的清洗水,被给水系统功能部12的加压泵36所加压,而从喷射吐水部32吐出。

另外,从喷射吐水部32吐出的清洗水从排水弯管管路22的入口部22a流入该入口部22a后方侧的上升管路22b内,之后在该上升管路22b内从排水弯管管路22的顶部22c流出到下降管路22d。

并且,作为将清洗水供向喷射导水路31的给水源,除了贮水水箱34之外还可以是自来水管或利用设备给水压力的自来水管等。给水系统功能部12的加压泵36还可以被省略。例如,当采用自来水管直压式的给水方式时,由于供给被自来水管的给水压力所加压的水,因此加压泵36还可以被省略。

如图2所示,喷射导水路31连接于从加压泵36延伸的配管的下游端。当俯视时,喷射导水路31从便器本体2的左侧后方一边朝着前方下降一边延伸,形成如沿向污物承接面14的背面外侧似的流路。喷射导水路31在形成盆部20的大致中央的最深部的积水部侧方朝着前方侧延伸,之后朝着积水部的前方侧且便器本体2的中央延伸,将朝向改成朝后而朝着盆部20下部且积水部延伸。当俯视时,后述的喷射吐水部32形成喷射导水路31中从便器本体2前方朝着后方以直线状延伸的流路。喷射导水路31的这样的流路形状由陶瓷形成。

在此,关于卫生洗净系统功能部10及给水系统功能部12各自的具体结构,由于与现有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但是在卫生洗净系统功能部10设置有包含朝着盆部20上方的使用者喷射洗净水的喷嘴装置(未图示)的局部洗净装置(未图示)。

此外,在卫生洗净系统功能部10设置有:贮存供向局部洗净装置(未图示)的洗净水的贮水部(未图示);将该贮水部(未图示)内的洗净水加热至适当温度而做成温水的加热器(未图示);换气风扇(未图示);除臭风扇(未图示);暖风风扇(未图示);及对这些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器(未图示)等。

另一方面,给水系统功能部12的给水路(未图示)的上游侧连接于给水源即自来水管(未图示),在贮水水箱(未图示)的上游侧的给水路上设置有定流量阀(未图示)、电磁阀(未图示)、切换向贮水水箱(未图示)的给水与向内缘吐水口26的吐水的切换阀(未图示)等。另外,除了这些之外,在给水系统功能部12还设置有对电磁阀(未图示)的开闭操作、切换阀(未图示)的切换操作及加压泵(未图示)的转速、工作时间等进行控制的控制器(未图示)等。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中,虽然对所谓混合(hybrid)式的冲水大便器的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这样的方式,还可以应用其他方式,混合式是如下方式,关于内缘吐水口26的内缘吐水,利用自来水管的给水压力来进行,关于喷射吐水部32的喷射吐水,通过控制加压泵(未图示)来供给贮水水箱(未图示)内的清洗水。即,作为其他方式,既可以是关于仅从自来水管直接供给的清洗水,通过对阀进行切换来切换内缘吐水口26的内缘吐水与喷射吐水部32的喷射吐水的方式,还可以是关于贮水水箱内的清洗水,通过只对泵进行切换而切换内缘吐水口26的内缘吐水与喷射吐水部32的喷射吐水的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至图4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的喷射导水路31的喷射吐水部32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如图2至图4所示,喷射吐水部32具备:出口流路部60,延伸至喷射吐水部32的出口32a;及出口流路连接部62,连接于该出口流路部60的上游侧端部(入口)。

出口流路部60形成有:出口流路底面60a(底面),朝着喷射吐水部32的出口32a向斜下方延伸;出口流路侧壁60b,从出口流路底面60a两侧向上方竖立;及出口流路顶面60c(顶面),朝着出口32a延伸且比出口流路底面60a倾斜更朝着上方倾斜。

喷射吐水部32的出口流路部60的出口32a位于比盆部20下部的盆部底面20a最下端稍微更靠上方的位置。在该出口流路部60的出口32a附近的后方侧,盆部20的盆部底面20a朝着后方侧即排水弯管管路22的入口部22a侧形成比较平缓的向下的倾斜面。盆部底面20a连接于排水弯管管路22的上升管路底面22h。

喷射吐水部32的出口流路部60形成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流路。如图4所示,该出口流路部60在左右方向的截面上形成大致四角形状的流路。并且,在左右方向的截面上,出口流路底面60a及/或出口流路顶面60c还可以形成弯曲形状例如管形状。

出口流路部60的出口流路底面60a形成大致平坦的平面。出口流路部60的出口流路底面60a从便器本体2的前方侧朝着后方侧向斜下方延伸。出口流路底面60a朝着盆部20下部的盆部底面20a延伸。即,出口流路底面60a作为从盆部20前部侧的下方朝着盆部20后部侧的下方向下倾斜的斜面而形成。

并且,出口流路部60的出口流路底面60a还可以形成为,配置在比较低的位置且朝着盆部20的盆部底面20a大致水平延伸。此时,出口流路顶面60c只要朝着出口32a延伸且比出口流路底面60a倾斜(大致呈水平的倾斜)更朝着上方倾斜即可。

出口流路部60的出口流路底面60a与出口流路部60的出口32a附近的盆部底面20a被连接成大致呈一个面。出口流路底面60a的向下倾斜成为与出口流路部60的出口32a后方侧附近的盆部底面20a的向下倾斜大致相同的向下倾斜的角度。因而,清洗水从出口流路底面60a沿着盆部底面20a能够在同一平面上顺畅地流下。大致呈一个面包括:能够发挥上述的作用效果程度的大致呈一个面的状态;及即使存在出口流路底面60a与盆部底面20a之间的制造误差程度的任意一个,也作为大致面而被连接的状态。

如图4所示,出口流路部60的出口流路侧壁60b以在纵向上竖立的方式形成。左右各出口流路侧壁60b形成大致平坦的平面。在出口流路部60的左右方向的截面上,各出口流路侧壁60b的上部形成为比下部稍微更向左右方向外侧展开。

出口流路部60的出口流路顶面60c形成大致平坦的平面。其出口流路顶面60c朝着出口32a在横向上延伸且比出口流路底面60a的向下倾斜更朝着上方倾斜。本实施方式中,出口流路顶面60c形成在大致水平方向(在便器本体2的前后方向上呈水平的方向)上延伸的平面。相对于出口流路底面60a的向下倾斜,出口流路顶面60c形成倾斜角度比出口流路底面60a的向下倾斜更小的平缓的向下倾斜面,或形成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平面,或形成朝着出口32a朝向上方的向上倾斜面。即使在出口流路顶面60c具有上述任意形状的情况下,出口流路顶面60c都形成比形成向下倾斜面的出口流路底面60a更朝向上方的倾斜面。大致水平(大致水平方向)包含:通过使出口流路顶面60c大致水平形成,从而能够发挥规定的作用效果的程度的大致水平的状态;及即使在出口流路顶面60c上存在制造误差程度的倾斜,也能够将出口流路顶面60c大致水平形成的状态。

出口流路部60的出口流路顶面60c比喷射导水路31的出口流路连接部62的连接部顶面62c的向下倾斜更朝着上方倾斜。在出口流路连接部62的连接部顶面62c与出口流路顶面60c之间,形成有形成平缓弯曲部的角部64。角部64以缩小出口流路部60的入口附近部分的方式形成。角部64的弯曲部大小的角度以钝角形成。由于角部64平缓弯曲,因此能够使从连接部顶面62c沿着出口流路顶面60c流动的清洗水难以发生剥离。

形成在这样的连接部顶面62c与出口流路顶面60c之间的角部64,形成缩小比喷射导水路31的出口流路部60更靠上游侧的流路的收缩部。本实施方式中,角部64及连接部顶面62c形成为突出到流路内侧为止,以便使喷射导水路31流路的流路截面积比与喷射导水路31中的收缩部相比更靠上游侧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更小。由于角部64及连接部顶面62c缩小喷射导水路31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形成喷射导水路31内的最小流路截面积,因此在收缩部清洗水流速被加速。因而,由于通过收缩部的清洗水流速被加速而产生喷流,因此容易有效地产生清洗水水流被引向出口流路顶面60c且沿着出口流路顶面60c流动的附壁效应。

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收缩部由顶侧的呈面的角部64所形成,但是只要可缩小喷射导水路31流路(流路的通水截面积)的形状则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即,收缩部既可以配置在喷射导水路31内的任意位置,且还可以以任意形状形成。例如,既可以是任意部分的左右侧壁的宽度比喷射导水路31内的更靠上游侧的部分更窄,或者还可以是以任意部分的从底面到顶面的高度比上述上游侧部分的从底面到顶面的高度更小的方式变小。另外,收缩部还可以以从壁面突出的突出部形状、山丘形状、圆弧形状或半球形状等形成。另外,收缩部还可以因出口流路部60的入口部而流路变窄。另外,在出口流路部60及出口流路连接部62等的多个区域部分的跨度上,通过流路变窄的形状(例如维持大致相同流路截面积的形状)连续,从而还可以在一定长度的跨度上形成收缩部。

出口流路部60的出口流路顶面60c在前后方向的规定长度的跨度上形成平坦部。由于平坦部在规定长度的跨度上形成,因此能够有效地产生清洗水水流被引向出口流路顶面60c且沿着出口流路顶面60c流动的附壁效应。另外,由于平坦部在规定长度的跨度上形成,因此在有效地产生附壁效应之后,清洗水能够在从出口流路顶面60c剥离之前从出口流路部60的出口32a吐出。

出口流路部60的出口流路顶面60c形成为指向在排水弯管管路22的入口部22a的入口顶部22e与其中央部22f之间的上部侧区域。更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在中央截面上,沿向(相切)出口流路部60的出口流路顶面60c的平坦面的假想线l1,在该假想线l1的延长线上到达上部侧区域a。即,出口流路顶面60c以指向上部侧区域a的朝向形成。因而,因附壁效应而沿着出口流路顶面60c流动的清洗水,在沿向出口流路顶面60c的朝向上被喷出,以直线状朝向上部侧区域a。通过该水流,将盆部20下部的清洗水及污物等从排水弯管管路22的上部侧区域a也能够朝着排水弯管管路22的下游侧高效地压入。

接下来,参照图1~图5,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动作(作用)进行说明。

图5是在使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进行便器清洗时,表示对从喷射吐水部吐出的清洗水在排水弯管管路入口部附近的流速分布进行解析的结果的一个例子。

图5是在使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进行便器清洗时,表示对从喷射吐水部吐出的清洗水在排水弯管管路入口部附近的流速分布状态通过计算机模拟进行数据解析的结果的一个例子。

在该数据解析结果中,用箭头表示清洗水的流向,而且,浓淡度浓的颜色(浓灰色及接近黑色的颜色)且较长的箭头表示清洗水流速较高且水势较强的区域,浓淡度淡的颜色(淡灰色及大致接近白色的颜色)且较短的箭头表示清洗水流速较低且水势较弱的区域。

当使用者在使用便器之后例如按下大清洗用的操作按钮(未图示)时,来自该操作按钮(未图示)的信号发送到控制器(未图示),冲水大便器1的大清洗用的清洗动作开始。

当使用者对操作按钮(未图示)进行操作时,控制器使清洗水从自来水管等的给水源通过导水管28、内缘通水路24而从内缘吐水口26吐出。

从内缘吐水口26吐出的清洗水一边在盆部20内回旋一边向下方流下,而清洗盆部20的内壁面。

之后,开始进行喷射吐水。

首先,控制器向加压泵36发送信号而使其起动。贮存在贮水水箱34内的清洗水流入加压泵36而被加压。被加压泵36所加压的清洗水通过喷射导水路31从喷射吐水部32吐出,喷射吐水部32向盆部20的下部(底部)开口。

由于因由喷射吐水部32内的角部64所形成的收缩部而流路截面积比其上游侧更小,因此在喷射导水路31内流下的清洗水的流速被加速。由于清洗水流速在出口流路部60入口附近的角部64被加速,因此通过出口流路部60内的清洗水流速被加速,容易产生清洗水水流的一部分沿着出口流路顶面60c流动的附壁效应。另外,由于从喷射吐水部32吐出的清洗水流速被加速,因此能够比较早地使排水弯管管路22处于满水状态,能够提早排出污物的虹吸作用的引发时机。另外,由于能够比较早地使排水弯管管路22处于满水状态,因此能够通过较少的清洗水量高效地引发虹吸作用。

如图3及图5所示,在出口流路部60内流动的清洗水的主流,如图3中的箭头f1所示,沿着出口流路底面60a的底面流动,从出口流路部60的出口32a沿着盆部底面20a流出。由于出口流路底面60a与盆部底面20a大致平行形成且具有相同的倾斜度,形成为大致呈一个面,因此清洗水能够在维持沿向出口流路底面60a的水势及流速的同时流入盆部底面20a及排水弯管管路22的入口部22a。

从而,通过比较早地使排水弯管管路22处于满水状态,从而能够提早排出污物的虹吸作用的引发时机。而且,形成将污物从排水弯管管路22的入口部22a的下部侧区域b冲下的比较强的水流。在此,将下部侧区域b定义为在入口部22a的中央部22f与其下部22g之间的区域。

如图5的箭头f3所示,沿着出口流路底面60a流出的主流沿着盆部底面20a流动,形成从排水弯管管路22的入口部22a下侧的下部侧区域b沿着排水弯管管路22下部侧上升的水流。在图5所示的解析结果中,在出口流路底面60a、盆部底面20a及沿向排水弯管管路22下部侧的区域c中,得到朝向排水弯管管路22下游侧的清洗水的比较大的流速。

如图3中的箭头f2所示,在出口流路部60内流动的清洗水中的一部分水流产生附壁效应,被引向出口流路顶面60c且沿着出口流路顶面60c流动。

图5中,如箭头f4所示,沿着出口流路顶面60c流出的水流,形成朝向上部侧区域a的水流。在图5所示的解析结果中,在朝向出口流路顶面60c延长线上的上部侧区域a的区域d中,也能够得到清洗水的比较大的流速。从而,在排水弯管管路22的顶部22c的附近区域及上部侧区域a中,也能够得到朝向排水弯管管路22下游侧的清洗水的比较大的流速。

朝向上部侧区域a的水流,从排水弯管管路22的入口部22a的上部侧也能够将污物以向下游侧压入的方式排出。另外,还可以使污物朝着在排水弯管管路22下部侧流动的水势比较强的水流发生合流,将污物与水势比较强的主流一起比较高效地排出。而且,朝向上部侧区域a的水流也能够向下游侧冲下排水弯管管路22的入口部22a上部侧的浮游类污物等比较轻的污物等,能够降低容易留在入口部22a附近的上部侧区域a的污物等发生残留。

从喷射吐水部32吐出的清洗水流入排水弯管管路22内,使排水弯管管路22处于满水状态而引发虹吸现象。因该虹吸现象而盆部20内的积水及污物被吸引到排水弯管管路22,而从下游侧的排水管(未图示)排出。

从向便器本体2供给清洗水开始经过规定时间之后,控制器(未图示)结束从内缘吐水口26的吐水,使加压泵36停止工作,结束一系列清洗动作。

接下来,对在上述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中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由于喷射吐水部32的出口流路部60形成朝向喷射吐水部32的出口32a且朝着盆部20下部的盆部底面20a延伸的出口流路底面60a,因此通过在给水初期从喷射吐水部32吐出的喷射吐水流,能够形成从盆部20下部的盆部底面20a沿向排水弯管管路22的上升管路底面22h的水流,通过比较早地使排水弯管管路22处于满水状态,从而能够提早排出污物的虹吸作用的引发时机。另外,由于喷射吐水部32的出口流路部60形成朝着出口32a延伸且比出口流路底面60a倾斜更向上方倾斜的出口流路顶面60c,因此通过因附壁效应而沿着出口流路顶面60c流动的一部分喷射吐水流的水流,在排水弯管管路22的上部侧区域a中也能够形成将污物向下游侧压入的水流,能够高效地从排水弯管管路22排出污物。因而,在通过虹吸作用排出污物的冲水大便器1中,能够提高从排水弯管管路22内排出污物的性能。

接下来,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能够将在给水初期从喷射吐水部32吐出的喷射吐水流作为从喷射吐水部32的出口流路部60的出口流路底面60a沿向盆部20下部的盆部底面20a的顺畅的水流而形成,能够更早地形成从盆部底面20a沿向排水弯管管路22底面的水流,通过比较早地使排水弯管管路22处于满水状态,从而能够提早排出污物的虹吸作用的引发时机。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由于喷射吐水部32的出口流路部60的出口流路顶面60c朝着出口32a大致水平延伸,因此通过因附壁效应而沿着出口流路顶面60c流动的一部分喷射吐水流的水流,在排水弯管管路22的上部侧区域a中,能够形成朝着下游侧在水平方向上压入污物的水流,能够更加高效地从排水弯管管路22排出污物。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由于喷射吐水部32具备缩小比喷射吐水部32的出口流路部60更靠上游侧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的角部65,因此能够提高从喷射吐水部32吐出的喷射吐水流的流速。因而,提高给水初期从喷射吐水部32吐出的喷射吐水流的流速,比较早地使排水弯管管路22处于满水状态,能够提早排出污物的虹吸作用的引发时机。

另外,因附壁效应而沿着出口流路顶面60c流动的一部分喷射吐水流的水流流速被提高,在排水弯管管路22的上部侧区域a中,能够形成向下游侧压入污物的更强的水流,能够高效地从排水弯管管路22排出污物。因而,在通过虹吸作用排出污物的冲水大便器1中,能够进一步提高从排水弯管管路22内排出污物的性能。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由于出口流路顶面60c形成为指向在排水弯管管路22的入口部22a的入口顶部22e与其中央部22f之间的上部侧区域a,因此通过因附壁效应而沿着出口流路顶面60c流动的一部分喷射吐水流的水流,在排水弯管管路22的上部侧区域a中,能够形成向下游侧压入污物的水流,能够高效地从排水弯管管路22排出污物。

接下来,参照图6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的喷射导水路31的喷射吐水部32的角部64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6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喷射导水路的喷射吐水部的角部变形例的喷射吐水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并且,关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的角部64的变形例,由于是与上述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相同的结构,因此关于这些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这些的说明。

图6中,表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的变形例中的角部65。在该变形例中,喷射导水路31的喷射吐水部32的角部65以向流路内突出的方式形成,呈不同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的喷射导水路31的喷射吐水部32的角部64的结构。

喷射吐水部32形成有角部65,其在出口流路连接部62的连接部顶面62c与出口流路顶面60c之间形成平缓的弯曲部。角部65以从连接部顶面62c向流路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形成在这样的连接部顶面62c与出口流路顶面60c之间的角部65,形成缩小比喷射导水路31的出口流路部60更靠上游侧的流路的收缩部。本实施方式中,角部65形成为突出到流路内侧为止,以便使喷射导水路31流路的流路截面积比与喷射导水路31中的收缩部相比更靠上游侧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更小。以出口流路部60的入口部比连接部顶面62c更位于流路内侧的方式形成有出口流路部60。在仅有角部65的位置,形成有喷射导水路31的流路具有最小流路截面积的部分。

由于角部65缩小喷射导水路31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形成喷射导水路31内的最小流路截面积,因此收缩部中的清洗水流速被加速。因而,由于通过收缩部的清洗水流速被加速而产生喷流,因此如箭头f2所示,容易有效地产生清洗水水流被引向出口流路顶面60c且沿着出口流路顶面60c流动的附壁效应。因而,在出口流路部60内流动的清洗水中的一部分水流,沿着出口流路顶面60c朝着出口流路顶面60c流出。另一方面,如箭头f1所示,在出口流路部60内流动的清洗水主流,沿着出口流路底面60a的底面流动,从出口流路部60的出口32a沿着盆部底面20a流出。

如箭头f1所示,沿着出口流路底面60a底面流出的主流,沿着盆部底面20a流动,形成从排水弯管管路22的入口部22a下侧的下部侧区域b沿着排水弯管管路22下部侧上升的水流。

如箭头f2所示,沿着出口流路顶面60c流出的水流,形成朝向上部侧区域a的水流。朝向上部侧区域a的水流,从排水弯管管路22的入口部22a的上部侧也能够将污物以向下游侧压入的方式排出。另外,还可以使污物朝着在排水弯管管路22下部侧流动的水势比较强的主流发生合流,将污物与水势比较强的主流一起比较高效地排出。而且,朝向上部侧区域a的水流也能够向下游侧冲下排水弯管管路22的入口部22a上部侧的浮游类污物等比较轻的污物等,能够降低容易留在入口部22a附近的上部侧区域a的污物等发生残留。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