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干式增压泵站底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56691阅读:733来源:国知局
一体化干式增压泵站底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设备,更具体地说,涉及一体化干式增压泵站底座。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城市的污水和雨水排放量也越来越大,在污水和雨水收集和输送过程中往往需要增压泵站对流体进行加压,通过增压泵站的加压后将流体输送至主管道,现有的普通增压泵站占地面积大、噪声大、集成化程度低、智能化相对较差,一体化干式增压泵站占地面积小、集成度搞,由于深埋于地下故泵站运行噪声小,实现无人值守远程监控,然普通的一体化干式增压泵站底座不能解决泵站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如抗浮、漏水收集和输送等问题,基于此背景研发了新型的一体化干式增压泵站底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体化干式增压泵站底座,避免了沉积在底座的污水无法排出,水泵的寿命降低的,在水泵工作的过程中随着水流的加大,对含有杂质的污水进入水泵会有较大的冲击力,而普通灌装技术,无法灌装充实,使得底座长时间使用会产生晃动。通过该实用新型一种一体化预制泵站底座,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大量节省人力物力;避免了泵站内沉积的污水对水泵产生破坏,加强筋的添加使得底座更加牢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体化干式增压泵站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第一灌装口、第二灌装口、加强筋,导水槽、水泵、排气孔;所述底座设有上端面和下端面,所述第一灌装口为数个,设于底座的侧壁上,所述加强筋为数个,均沿着底座的侧壁环形排列,所述导水槽、水泵、第二灌装口、排气孔、均位于底座的上端面。

优选地,所述底座为圆形,所述加强筋的形状为梯形,以底座圆心为中心点环形分布于底座的侧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筋的数量为8个,可根据实际进行调整。

优选地,所述导水槽位于底座的上端面,呈下沉式圆形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导水槽的分布形状方式可根据需要调整成其它形状。

优选地,所述第二灌装口,排气孔均为位于底座上端面的通孔,斜对角位置分布。

优选地,所述底座下端面的侧壁向内折叠90°。

优选地,所述第一灌装口数量为8个通孔,以底座圆心为中心点环形分布于底座的侧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灌装口的数量根据需要可调整。

优选地,所述加强筋和第一灌装口间隔排列于底座的侧壁上。

优选地,所述水泵位于底座上端面,其安装位置低于导水槽下沉的深度,与第二灌装口相邻。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体化干式增压泵站底座,导水槽为下沉式环形凹槽,位于底座的上端面上,残留的污水通过环形凹槽引流集中,通过水泵将污水吸出,所述水泵的位置相对于导水槽位置更低,引导水流的导向,水泥通过第一灌装口灌入,空气通过排气孔进行排出,再通过第二灌装口灌入水泥,加快了灌装的速度,二次的水泥灌装使得底座更加牢固,防止底座的工作时晃动,保证了水泵工作时对底座的无振动影响。有益的效果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大量节省人力物力;同时避免了泵站内沉积的污水对水泵产生破坏,加强筋的添加使得底座更加牢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体化干式增压泵站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水泵1、第二灌装口2、导水槽3、底座4、上端面5、第一灌装口6、

排气孔7、下端面8、加强筋9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体化干式增压泵站底座的俯视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体化干式增压泵站底座左视图剖视图;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体化干式增压泵站底座俯视图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体化干式增压泵站底座,包括底座4、第一灌装口6、第二灌装口2、加强筋9,导水槽3、水泵1、排气孔7;所述底座4设有上端面5和下端面8,所述第一灌装口6为数个,设于底座4的侧壁上,所述加强筋9为数个,均沿着底座4的侧壁环形排列,所述导水槽3、水泵1、第二灌装口6、排气孔7、均位于底座的上端面5。

具体的,所述底座4为圆形,所述加强筋9的形状为梯形,以底座4圆心为中心点环形分布于底座4的侧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筋9的数量为8个,可根据实际进行调整。

具体的,所述导水槽3位于底座4的上端面5,呈下沉式圆形分布。

具体的,所述导水槽3的分布形状方式可根据需要调整成其它形状。

优选地,所述第二灌装口2,排气孔7均为位于底座4上端面的通孔,斜对角位置分布。

具体的,所述底座4下端面8的侧壁向内折叠90°。

具体的,所述第一灌装口6数量为8个通孔,以底座4圆心为中心点环形分布于底座4的侧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灌装口6的数量根据需要可调整。

具体的,所述加强筋9和第一灌装口6间隔排列于底座4的侧壁上。

具体的,所述水泵1位于底座4上端面,其安装位置低于导水槽3下沉的深度,与第二灌装口2相邻。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体化干式增压泵站底座,导水槽3为下沉式环形凹槽,位于底座4的上端面5上,残留的污水通过环形凹槽引流集中,通过水泵1将污水吸出,所述水泵1的位置相对于导水槽3位置更低,引导水流的导向,水泥通过第一灌装口6灌入,空气通过排气孔7进行排出,再通过第二灌装口2灌入水泥,加快了灌装的速度,二次的水泥灌装使得底座4更加牢固,防止底座4的工作时晃动,保证了水泵1工作时对底座的无振动影响。有益的效果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大量节省人力物力;避免了泵站内沉积的污水对水泵产生破坏,加强筋的添加使得底座更加牢固。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