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浇筑沟槽的一次成型模具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09086阅读:76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浇筑沟槽的一次成型模具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沟槽浇筑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浇筑沟槽的一次成型模具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不断发展,施工工艺趋于成熟,但是许多施工还沿用老式装置,因规范、标准、要求的不断提高,部分装置已不能满足目前高效率、高标准的需求。高速公路、铁路、隧道的水沟或中心水沟及其他沟槽的浇筑是施工中的主要工序之一,其对施工工期的影响很大,解决各个建筑工程中的沟槽浇筑问题对轨道工程施工工效十分重要。

但是现有的沟槽浇筑模具使用工序多,制作复杂,精度要求较高,因此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误差较大,由于制作的误差,往往在浇筑砼时,砼很容易从两侧钢模板与底模板之间缝隙渗入,因此影响模具的正常使用;且现有的沟槽浇筑模具必须重复利用的否则资源成本过高,使用次数越多渗入砼越多,到一定程度无法使用时,只能人工清除已凝固的砼,由于现有的沟槽浇筑模具结构复杂,很容易造成人员受伤和清除设备的损坏,也较大程度缩短其使用寿命;上述问题导致现有沟槽浇筑模具在使用时浇筑成型的沟槽弯曲变形量较大,严重影响影响质量与外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浇筑沟槽的一次成型模具及其使用方法。

一种用于浇筑沟槽的一次成型模具,包括模具本体;所述的模具本体包括中箱梁、侧箱梁、置模拉杆、脱模拉杆;两个侧箱梁分别位于中箱梁的两侧;所述的中箱梁内设置有一端与中箱梁的内部连接且另一端连接有拉杆横担的置模液压缸。

两个置模拉杆的一端分别通过拉杆销与拉杆横担的两端铰接,其另一端分别通过拉杆销与对应的侧箱梁铰接;所述的置模拉杆与拉杆横担连接的一端设置有便于拉杆销滑动的条形孔。

两个脱模拉杆的一端分别通过拉杆销与中箱梁铰接,其另一端分别通过拉杆销与对应的侧箱梁铰接;所述的脱模拉杆与中箱梁连接的一端设置有便于拉杆销滑动的条形孔。

所述的模具本体的前后两端分别连接有牵引系统;所述的牵引行走系统包括与模具本体的前端连接的牵引行走系统及与模具本体的后端连接的从动行走系统;所述的牵引行走系统及从动行走系统均与中箱梁的上端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中箱梁的上端口设置有限位板;当模具本体处于置模状态时,所述的限位板的下端与对应的侧箱梁的上表面相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牵引行走系统包括牵引架、设置于牵引架上端的电机、与电机连接的驱动轮、与驱动轮连接的第一从动轮、一端连接于牵引架上端的第一脱模液压缸;所述的第一脱模液压缸的另一端分别与中箱梁的前端的上端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从动行走系统包括第二从动轮、一端与第二从动轮连接的第二脱模液压缸;所述的第二牵引液压缸的另一端与中箱梁的后端的上端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置模液压缸为两个,其分别位于中箱梁内的两端。

作为优选,所述的中箱梁的纵截面为倒梯形;两个侧箱梁对称设置于中箱梁的两腰侧且其与中箱梁的两腰贴合。

作为优选,所述的置模液压缸、第一脱模液压缸、第二脱模液压缸均为伸缩式液压缸。

上述的用于浇筑沟槽的一次成型模具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置模过程;

2)脱模过程。

作为优选,步骤1)的具体步骤如下:

11)将置模液压缸伸长,从而带动中箱梁向下运动,使得拉杆销在条形孔中滑动至脱模拉杆的中间部位,使得拉杆销在条形孔中滑动至置模拉杆的一端端头部位,中箱梁的侧面与侧箱梁的侧面贴合,限位板的下端与对应的侧箱梁的上表面相接;

12)打好地基,并通过牵引系统将模具本体牵引至地基的上方,并使得侧箱梁的底面与地基之间存在高度差l;

13)从侧箱梁的两侧浇筑混凝土。

作为优选,步骤2)的具体步骤如下:

21)待浇筑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50%-70%时,将置模液压缸缩回,从而带动拉杆横担向下运动,使得拉杆销在条形孔中滑动至置模拉杆的中间部位;

22)将第一脱模液压缸、第二脱模液压缸伸长,从而带动中箱梁向上运动,使得拉杆销在条形孔中滑动至脱模拉杆的一端端头部位,进而带动侧箱梁向上运动,使得中箱梁的侧面与侧箱梁的侧面分离;

23)将第一脱模液压缸、第二脱模液压缸继续伸长,从而带动中箱梁继续向上运动,使得中箱梁的侧面与侧箱梁的侧面贴合;

24)电机运行,使得驱动轮转动,带动第一从动轮及第二从动轮转动,从而将模具本体从地基上方移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模具主体只包括了中箱梁与侧箱梁,结构简单,使用时只需要操作置模液压缸及两个牵引液压缸即可完成整个置模过程,操作简便,且中箱梁与侧箱梁整体不会渗入混凝土,使得模具内部不会损坏;同时,由于中箱梁的表面与侧箱梁的表面均为光滑的表面,清理表面的混凝土时省时省力,避免了由于清除凝固的混凝土而导致模具本体的使用寿命过短,节约了成本。

本发明通过置模拉杆及脱模拉杆与置模液压缸的配合使用,实现了沟槽一体浇筑避免了混凝土衔接处出现缝隙,提高了沟槽浇筑的质量,且减少了沟槽浇筑的时间,提高了整体施工效率。

本发明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使得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降低,使得工效大幅度提高,在降低了施工成本的同时,保证了沟槽浇筑的工程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置模过程中步骤11)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脱模过程中步骤22)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中箱梁,2-侧箱梁,3-置模液压缸,4-拉杆横担,5-置模拉杆,6-拉杆销,7-脱模拉杆,8-限位板,9-模具本体,10-第二从动轮,11-第二脱模液压缸,12-第一液压缸,13-驱动轮,14-牵引架,15-电机,16-第一从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浇筑沟槽的一次成型模具,包括模具本体;模具本体包括中箱梁、侧箱梁、置模拉杆、脱模拉杆,中箱梁的表面与侧箱梁的表面均为光滑的表面;两个侧箱梁分别位于中箱梁的两侧;中箱梁内设置有一端与中箱梁的内部连接且另一端连接有拉杆横担的置模液压缸。本实施例中,中箱梁的上端口设置有限位板,当模具本体处于置模状态时,限位板的下端与对应的侧箱梁的上表面相接,由此保证置模状态时中箱梁与侧箱梁的连接位置确定,从而保证所浇筑的沟槽的形状一致,保证了工程质量;置模液压缸为两个,其分别位于中箱梁内的两端,由此使得中箱梁内的拉杆横担在上下运动的过程中保持平衡,从而保证脱模过程及置模过程正常进行;中箱梁的纵截面为倒梯形,两个侧箱梁对称设置于中箱梁的两腰侧且其与中箱梁的两腰贴合,由此使得中梁箱与侧梁箱在脱模过程及置模过程中可以更好地配合运动。

两个置模拉杆的一端分别通过拉杆销与拉杆横担的两端铰接,其另一端分别通过拉杆销与对应的侧箱梁铰接;置模拉杆与拉杆横担连接的一端设置有便于拉杆销滑动的条形孔;由此使得置模拉杆与中箱梁及侧箱梁通过拉杆销可转动连接,进而更好地实现脱模过程及置模过程。

两个脱模拉杆的一端分别通过拉杆销与中箱梁铰接,其另一端分别通过拉杆销与对应的侧箱梁铰接;脱模拉杆与中箱梁连接的一端设置有便于拉杆销滑动的条形孔;由此使得脱模拉杆与中箱梁及侧箱梁通过拉杆销可转动连接,进而更好地实现脱模过程及置模过程。

模具本体的前后两端分别连接有牵引系统;牵引行走系统包括与模具本体的前端连接的牵引行走系统及与模具本体的后端连接的从动行走系统;牵引行走系统及从动行走系统均与中箱梁的上端连接;牵引系统主要有3个作用,一是脱模过程使得侧箱梁脱离已浇筑好的沟槽,二是将模具本体牵引至下一个浇筑点,三是置模过程中稳定模具本体。

本实施例中,牵引行走系统包括牵引架、设置于牵引架上端的电机、与电机连接的驱动轮、与驱动轮连接的第一从动轮、一端连接于牵引架上端的第一脱模液压缸;第一脱模液压缸的另一端分别与中箱梁的前端的上端连接;驱动轮与电机通过减速机连接。

本实施例中,从动行走系统包括第二从动轮、一端与第二从动轮连接的第二脱模液压缸;第二牵引液压缸的另一端与中箱梁的后端的上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置模液压缸、第一脱模液压缸、第二脱模液压缸均为伸缩式液压缸。

上述的用于浇筑沟槽的一次成型模具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置模过程;

2)脱模过程。

本实施例中,步骤1)的具体步骤如下:

11)如图2所示,将置模液压缸伸长,从而带动中箱梁向下运动,使得拉杆销在条形孔中滑动至脱模拉杆的中间部位,使得拉杆销在条形孔中滑动至置模拉杆的一端端头部位,中箱梁的侧面与侧箱梁的侧面贴合,限位板的下端与对应的侧箱梁的上表面相接;

12)打好地基,并通过牵引系统将模具本体牵引至地基的上方,并使得侧箱梁的底面与地基之间存在高度差l;

13)从侧箱梁的两侧浇筑混凝土。

本实施例中,步骤2)的具体步骤如下:

21)待浇筑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50%-70%时,将置模液压缸缩回,从而带动拉杆横担向下运动,使得拉杆销在条形孔中滑动至置模拉杆的中间部位;

22)如图3所示,将第一脱模液压缸、第二脱模液压缸伸长,从而带动中箱梁向上运动,使得拉杆销在条形孔中滑动至脱模拉杆的一端端头部位,进而带动侧箱梁向上运动,使得中箱梁的侧面与侧箱梁的侧面分离;

23)如图4所示,将第一脱模液压缸、第二脱模液压缸继续伸长,从而带动中箱梁继续向上运动,使得中箱梁的侧面与侧箱梁的侧面贴合;

24)电机运行,使得驱动轮转动,带动第一从动轮及第二从动轮转动,从而将模具本体从已经浇筑完成了的沟槽的地基上方移除;由此可以进行下一段沟槽的浇筑。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实施例用于理解发明的结构、功能和效果,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