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护井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0419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护井盖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的是市政设施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防护井盖。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出现2种井盖与井口分离的情况:1)当路面出现大量积水时,为了加快路面上的积水尽快排进,人们通常随意将井盖掀开放置于路面或路边,以此加快疏通积水,但是,由于掀开井盖后疏于管理和看护,甚至还出现忘记将井盖还原至井口位置,使井口完全暴露;2)当排水井内部充满水时,排水井内部的水会通过井口喷出,此时,井盖被水流顶开,井盖被冲至与井口分离甚至丢失,使井口完全暴露,此上2种情况均能够造成过往人们和车辆因未注意而掉入井内或陷入井中,造成人员伤亡或车辆经济损失。

因此,需要设计一款能够解决上述不足的防护井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能够防止井盖与井口分离、连接稳固且利于排水的防护井盖,能够避免过往人们和车辆因未注意而掉入井内或陷入井中,从而避免造成人员伤亡或车辆经济损失。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了一种防护井盖,包括井盖、排水笼和固定基座;所述井盖包括井盖第一端面和井盖第二端面,所述井盖第一端面和井盖第二端面的中心位置设有相连通设有标杆孔,所述井盖第一端面上均匀的设有凸起形状的防滑台,所述井盖第一端面靠近边缘处以标杆孔为中心对称的设有安装孔,所述井盖第二端面设有筋板,所述筋板是由多根筋条中心相交叉构成,相邻所述筋条之间的缝隙处设有凸台,所述凸台设有用于安装第一螺栓的第一螺孔;所述排水笼的周壁开设有均匀排布的排水孔和卡槽,所述排水孔和卡槽相连通,所述排水笼的周壁顶部边缘处设有多个溢流槽,所述溢流槽沿所述排水笼的周壁顶部均匀设置,所述排水笼的内壁靠近顶部位置连接有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设有用于安装第一螺栓的第二螺孔,所述连接柱设置于相邻所述溢流槽之间的排水笼的内壁上;所述固定基座包括安装筒以及与所述安装筒两端相连接的上定位板和下定位板,所述上定位板顶部沿直径方向均匀设有指示条,所述安装筒外径尺寸与所述上定位板的内环直径尺寸、所述下定位板的内环直径尺寸均相等,所述上定位板内环壁上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筒周壁且靠近于顶部边缘处均匀的设有用于安装的第二螺栓的第三螺孔,所述第三螺孔与所述卡槽数量相等,所述安装筒周壁上还安装有侧固定杆,所述下定位板底部沿其圆环方向均匀等距的设有下固定杆;所述第一螺栓依次穿过第二螺孔、第一螺孔将所述排水笼安装在所述井盖底部,所述排水笼安装在安装筒内部且能够安装筒内转动和上下移动,所述第二螺栓穿过排水孔或卡槽安装于第三螺孔内,所述固定基座通过侧固定杆和下固定杆固定于井筒内。

作为优选,所述排水孔包括第一排水孔、第二排水孔、第三排水孔,所述第一排水孔、第二排水孔、第三排水孔、卡槽依次首尾相连通,所述第一排水孔宽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排水孔、第三排水孔与卡槽宽度尺寸的总和,所述第二排水孔高度尺寸大于卡槽高度尺寸,所述第二排水孔设在第一排水孔底部靠近一侧位置,所述第二排水孔、第三排水孔、卡槽构成“u”字形结构,所述第二螺栓能够通过第三排水孔进入卡槽内,所述第二螺栓能够通过第三排水孔进入第一排水孔内,通过所述卡槽能够实现排水笼的位置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的侧固定杆沿水平方向焊接于安装筒周壁上,所述侧固定杆为带肋钢筋,所述侧固定杆长度270mm-300mm,相同高度所述侧固定杆之间均匀设置,不同高度所述侧固定杆之间垂直方向相互交叉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安装筒与上定位板和下定位板为焊接连接或安装筒与上定位板和下定位板一体铸造而成。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柱为“凸”字形结构,所述“凸”字形结构的顶端部与低端部连接处设有倒角结构,所述第二螺孔设置于“凸”字形结构的顶端部。

作为优选,所述溢流槽为半圆形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凸台包括固定座和安装台,所述固定座和安装台的面积均为1/5-1/4圆面积,所述固定座底部直径尺寸大于固定座顶部直径尺寸,所述固定座顶部直径尺寸与所述安装台直径尺寸相等,所述固定座侧壁为坡形结构,所述固定座和安装台总体的垂直方向且面向于井盖第二端面的边缘方向为平面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标杆孔位于第一端面的直径尺寸小于标杆孔位于井盖第二端面的直径尺寸,所述标杆孔位于井盖第二端面的位置多根筋条中心相交叉处。

作为优选,每根所述筋条的中心处高度高于两个端部高度,所述筋条顶端部为圆弧形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卡槽可设有多个且沿所述排水孔从上至下排列设置,相邻所述卡槽之间设有用于导入第二螺栓的第三排水孔。

作为优选,所述标杆孔内设有螺纹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指示条涂装有反光漆。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采用表面镀锌工艺或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具有防止井盖与井口分离、连接稳固且利于排水,能够避免过往人们和车辆因未注意而掉入井内或陷入井中,从而避免造成人员伤亡或车辆经济损失,同时,本发明还具有拦污功能,能够防止垃圾进入井内造成排水堵塞。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总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第一使用状态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主视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使用状态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主视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b-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井盖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另一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排水笼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固定基座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井盖,100a.井盖第一端面,100b.井盖第二端面,101.标杆孔,102.安装孔,103.防滑台,104.凸台,105.第一螺孔,106.筋板,106a.筋条,200.排水笼,201.连接柱,202.第二螺孔,203.排水孔,203a.第一排水孔,203b.第二排水孔,203c.第三排水孔,204.溢流槽,205.卡槽,300.固定基座,310.上定位板,311.安装槽,312.指示条,320.下定位板,330.安装筒,331.第三螺孔,340.下固定杆,350.侧固定杆,400.第一螺栓,500.第二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是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厂家的条件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

如图1-图11所示,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总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第一使用状态总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主视方向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a-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使用状态总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主视方向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的b-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井盖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的另一方向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排水笼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固定基座结构示意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防护井盖,包括井盖100、排水笼200和固定基座300;所述井盖100包括井盖第一端面100a和井盖第二端面100b,所述井盖第一端面100a和井盖第二端面100b的中心位置设有相连通设有标杆孔101,所述井盖第一端面100a上均匀的设有凸起形状的防滑台103,所述井盖第一端面100a靠近边缘处以标杆孔101为中心对称的设有安装孔102,所述井盖第二端面100b设有筋板106,所述筋板106是由多根筋条106a中心相交叉构成,相邻所述筋条106a之间的缝隙处设有凸台104,所述凸台104设有用于安装第一螺栓400的第一螺孔105;

所述排水笼200的周壁开设有均匀排布的排水孔203和卡槽205,所述排水孔203和卡槽205相连通,所述排水笼200的周壁顶部边缘处设有多个溢流槽204,所述溢流槽204沿所述排水笼200的周壁顶部均匀设置,所述排水笼200的内壁靠近顶部位置连接有的连接柱201,所述连接柱201设有用于安装第一螺栓400的第二螺孔202,所述连接柱201设置于相邻所述溢流槽204之间的排水笼200的内壁上;

所述固定基座300包括安装筒330以及与所述安装筒330两端相连接的上定位板310和下定位板320,所述上定位板310顶部沿直径方向均匀设有指示条312,所述安装筒330外径尺寸与所述上定位板310的内环直径尺寸、所述下定位板320的内环直径尺寸均相等,所述上定位板310内环壁上设有安装槽311,所述安装筒330周壁且靠近于顶部边缘处均匀的设有用于安装的第二螺栓500的第三螺孔331,所述第三螺孔331与所述卡槽205数量相等,所述安装筒330周壁上还安装有侧固定杆350,所述下定位板320底部沿其圆环方向均匀等距的设有下固定杆340;

所述第一螺栓400依次穿过第二螺孔202、第一螺孔105将所述排水笼200安装在所述井盖100底部,所述排水笼200安装在安装筒330内部且能够安装筒330内转动和上下移动,所述第二螺栓500穿过排水孔203或卡槽205安装于第三螺孔331内,所述固定基座300通过侧固定杆350和下固定杆340固定于井筒内。

作为优选,所述排水孔203包括第一排水孔203a、第二排水孔203b、第三排水孔203c,所述第一排水孔203a、第二排水孔203b、第三排水孔203c、卡槽205依次首尾相连通,所述第一排水孔203a宽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排水孔203b、第三排水孔203c与卡槽205宽度尺寸的总和,所述第二排水孔203b高度尺寸大于卡槽205高度尺寸,所述第二排水孔203b设在第一排水孔203a底部靠近一侧位置,所述第二排水孔203b、第三排水孔203c、卡槽205构成“u”字形结构,所述第二螺栓500能够通过第三排水孔203c进入卡槽205内,所述第二螺栓500能够通过第三排水孔203c进入第一排水孔203a内,通过所述卡槽205能够实现排水笼200的位置固定,因此,能够实现井盖100处于关闭或排水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的侧固定杆350沿水平方向焊接于安装筒330周壁上,所述侧固定杆350为带肋钢筋,所述侧固定杆350长度270mm-300mm,提高混凝土与侧固定杆350固定强度,防止固定基座300塌陷,相同高度所述侧固定杆350之间均匀设置,不同高度所述侧固定杆350之间垂直方向相互交叉设置,能够加强混凝土与固定基座300连接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安装筒330与上定位板310和下定位板320为焊接连接或安装筒330与上定位板310和下定位板320一体铸造而成,因此便于固定基座300的加工制造。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柱201为“凸”字形结构,所述“凸”字形结构的顶端部与低端部连接处设有倒角结构,所述第二螺孔202设置于“凸”字形结构的顶端部,由此可见,能够增加连接柱201的结构稳定性,不易断裂,从而实现提高井盖100与排水笼200连接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溢流槽204为半圆形结构,便于排水笼200排水。

作为优选,所述凸台104包括固定座和安装台,所述固定座和安装台的面积均为1/5-1/4圆面积,所述固定座底部直径尺寸大于固定座顶部直径尺寸,所述固定座顶部直径尺寸与所述安装台直径尺寸相等,所述固定座侧壁为坡形结构,所述固定座和安装台总体的垂直方向且面向于井盖第二端面100b的边缘方向为平面结构,因此,便于第一螺孔105内的螺纹加工,同时防止第一螺栓400在安装过程中将井盖100顶裂,避免影响使用甚至造成安全隐患。

作为优选,所述标杆孔101位于第一端面100a的直径尺寸小于标杆孔101位于井盖第二端面100b的直径尺寸,所述标杆孔101位于井盖第二端面100b的位置多根筋条106a中心相交叉处,由此可见,便于少量积水时井盖排水使用,同时,不影响井盖100的强度。

作为优选,每根所述筋条106a的中心处高度高于两个端部高度,所述筋条106a顶端部为圆弧形结构,因此,根据力学角度,筋条106a对井盖100更具有保护力,防止井盖100碎裂,当路面车辆行驶压过井盖时,防止井盖100变形、碎裂。

作为优选,所述卡槽205可设有多个且沿所述排水孔203从上至下排列设置,相邻所述卡槽205之间设有用于导入第二螺栓500的第三排水孔203c,因此,能够便于调节井盖100的抬起高度,适于不同路况下适于。

作为优选,所述标杆孔101内设有螺纹结构,能够便于标识杆的安装。

作为优选,所述指示条312涂装有反光漆,井盖100脱离后,夜晚能够提醒行人和车辆,避免行人和车辆掉入井内。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螺栓400和第二螺栓500采用表面镀锌工艺或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因此,能够提高耐候性和耐腐蚀性,便于井盖的后期维护。

安装过程,将井筒预留且预留深度略小于固定基座300的高度,预留井筒的直径大于固定基座300最大轮廓直径,通过胶带将安装筒330外侧的第三螺孔331包裹,防止混凝土浇灌时进入第三螺孔331内,将固定基座300放置于井筒内,通过混凝土对固定基座300底部和周围进行灌注填埋,同时调整固定基座300的位置,混凝土凝固后实现其固定,因此能够加强井筒强度,避免井筒被水浸泡后塌方;将排水笼200通过第一螺栓400固定于井盖100底部,再将排水笼200低端放入安装筒330内并且使排水孔203对应第三螺孔331,然后通过专业扳手将第二螺栓500穿过排水孔203并旋入第三螺孔331内,放下井盖100使排水笼200完全进入安装筒330内,从而实现井盖100固定于固定基座300顶部。

使用过程,整体安装后可作为普通井盖使用,通过固定基座300的固定方式和固定基座300的高度能够增加井盖的整体抗压能力,避免井筒塌方变形;当路面积水过多或井筒内积水发生外喷时,可将井盖100通过安装孔102向上提起到极限位置,然后旋转井盖100到极限位置,使第二螺栓500置于卡槽205底部,将井盖100放下后使第二螺栓500置于卡槽205内,实现井盖100与固定基座300之间产生用于排水的空间,积水通过排水孔203排出或排入井筒,因此,在排水的同时能够防止行人或车辆掉入井内,并且能够避免井盖被水冲走造成井筒暴露。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