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基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坑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在大型建筑建造前需要对施工地进行开挖基坑或基槽,为防止基坑或基槽边坡土体塌落影响施工进度和人员安全,边坡通常设有填充砼滑体来保证基坑或基槽内构筑物的安全施工。
然而,如图4所示,在边坡土体1与填充砼2的摩擦力较小时,边坡上的填充砼2也容易沿边坡产生滑移甚至倾倒,严重影响基坑或基槽内施工的安全性。现有的在基坑或基槽边坡支护工作中,对填充砼2的加固措施通常为在砼滑体内侧设置钢筋支撑架5,首先需要在填充砼2上设置预埋件,然后在基槽底部打入粗钢筋地锚,以型钢作为支撑,且需要根据情况在多个位置设置高度不等的支撑架,但是在完成施工后对这些钢筋、型钢拆除不容易,且需要耗费较大的工程量,具有周期较长,费工费时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坑支撑结构,具有降低工程量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基坑支撑结构,包括边坡土体和覆盖于边坡土体上的填充砼,所述边坡土体内埋设有第一支撑护体,所述填充砼内埋设有第二支撑护体,所述第一支撑护体与第二支撑护体呈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第一、第二支撑护体相固定后,然后填充入填充砼并且两者相互固定,边坡土体也就能够通过第一、第二支撑护体支撑起填充砼,进而能够满足避免填充砼从边坡土体上塌落,其次第一支撑护体和第二支撑护体埋设于边坡土体和填充砼内,继而达到不用于拆卸的目的,因此具有降低了工程量的优点。
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护体为向上倾斜穿设入边坡土体内的浇注桩,所述浇注桩位于边坡土体外侧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护体呈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浇注桩为直接使用混凝土浇注而成,取之方便,同时浇注桩与第二支撑护体相连接后,浇注桩能够支撑起第二支撑护体和填充砼。
作为优选地,所述浇注桩包括依次套接的混凝土桩、钢管套、混凝土夹层和钢筋笼,所述混凝土桩位于内侧,所述钢筋笼位于外侧;所述钢筋笼与第二支撑护体呈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混凝土桩、钢管套、混凝土夹层和钢筋笼浇注而成的浇注桩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满足外露于边坡土体的不容易开裂,进而更加好地支撑第二支撑护体和填充砼。
作为优选地,所述钢管套穿设入边坡土体的部分开设有若干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向钢管套内注入混凝土,混凝土可以从通孔内流程并流入钢管套与钢筋笼之间,然后在两者之间凝固,最终提高使钢筋笼和钢管套都固定连接在一起,使得浇注桩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
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撑护体为钢筋架,所述钢筋架与钢筋笼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两者的套接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此套接结构实现了钢筋与钢筋笼之间的连接。
作为优选地,所述套接结构包括固定连接于钢筋架底部的圆台型管套,所述圆台型管套套接且固定连接于钢筋笼外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台型管套由套口较大的一端入到浇注桩上,滑入后浇注桩受到圆台型管套套口较小的一端的限制,从而实现钢筋架不再下滑,该套接方式安装简单、快速。
作为优选地,所述钢筋架的长度位于10~12m范围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钢筋架长度过长则其重量较大,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护体的外端,会造成第一支撑护体外端的承受力较大,进而容易造成悬挂钢筋架时,第一支撑护体设置在边坡土体内的部分向上翘起,而设置在10~12m范围内则不容易发生上述现象。
作为优选地,所述边坡土体边坡面内沿其坡度方向埋设有上、下两排第一支撑护体,上、下两排第一支撑护体均连接有第二支撑护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边坡土体边坡面内沿其坡度方向均匀受力,提高基坑边坡土体支撑结构支撑时的均匀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第一、第二支撑护体的连接,在满足填充砼相对边坡土体不容易滑落的条件下,第一、第二支撑护体埋设于边坡土体和填充砼内,继而达到不用于拆卸的目的,因此具有降低了工程量的优点;同时圆台型管套套接第一支撑护体的连接方式,达到方便工作人操作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局部爆炸示意图,用于展示圆台型管套套接第一支撑护体;
图3为第一支撑护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边坡土体;2、填充砼;3、第一支撑护体;31、混凝土桩;32、钢管套;321、通孔;33、混凝土夹层;34、钢筋笼;4、第二支撑护体;41、圆台型管套;5、钢筋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参见图1与图2,一种基坑支撑结构,包括边坡土体1和填充砼2,填充砼2覆盖在边坡土体1的上面,在边坡土体1内埋设有第一支撑护体3,并且沿着边坡土体1的坡度设置有两排第一支撑护体3;同时在填充砼2内埋设有第二支撑护体4,第二支撑护体4也设置有两排,在两排第一支撑护体3与两排第二支撑护体4相互固定的状态下,实现了填充砼2整体不容易发生下滑或者倾倒,不会影响基坑或基槽内施工的安全性。
参见图2和图3,第一支撑护体3包括混凝土桩31、钢管套32、混凝土夹层33和钢筋笼34,其中混凝土桩31位于内侧,钢筋笼34位于外侧;钢筋笼34用于与第二支撑护体4呈固定连接,而混凝土桩31是核心,其具有较大支撑强度;第二支撑护体4由下述方式形成的:首先在边坡土体1斜向下开设有桩孔,然后将钢筋笼34插入到桩孔内,接着再将钢管套32穿设入钢筋笼34内,此处的钢管套32外壁开设有通孔321,通孔321位于钢管套32穿入到桩孔内的部分,然后向钢管套32内注入混凝土,注入混凝土时,混凝土会通过通孔321从钢管套32的内侧流动到钢管套32的外侧,最后在凝固过程中,外流的混凝土能够与钢筋笼34形成混凝土夹层33。
第二支撑护体4为钢筋架,钢筋架的长度为10~12m;在钢筋架与浇注桩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两者的套接结构,套接结构为设置于钢筋架底部的圆台型管套41,圆台型管套41具有一大一小的两个套口,其中较大的套口大于钢筋笼34的端部大小,较小的套口小于钢筋笼34的端部大小,这样当较大的套口套接入钢筋笼34后,圆台型管套41斜向下滑动一定距离后,较小的套口会受到钢筋笼34的限制而不再发生下滑,这样就使得第二支撑护体4安装在第一支撑护体3上的目的,而后在充盈填充砼2,填充砼2与第二支撑护体4固定连接后,第一支撑护体3能过支撑起第二支撑护体4和填充砼2,填充砼2不容易相对边坡土体1发生下滑。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