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陡坡生态修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29092发布日期:2018-08-08 09:03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陡坡生态修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陡坡生态修复系统。



背景技术:

陡坡坡面上少土、少水、而且由于长期的雨水冲刷,养分也逐渐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都较差,在自然状态下植物难以存活,植被生态体系逐渐恶化,且恢复也十分困难。为了提高环境质量,人们会采取人工干预的方式来帮助植被生态体系的恢复。目前在护坡绿化上通常采用客土喷播、混凝土框格梁法、植被混凝土绿化等方法,但是,现有技术虽然能有效解决边坡不稳固的问题,但消耗的物料较多,投入的成本高,且在培育植被过程中,需要较多的人力去维护,才能保证植被的存活。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在陡坡种植植被,提高植被存活率,并节省物料和人工成本的陡坡生态修复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陡坡生态修复系统,包括至少四个两两相邻的陡坡稳定装置,设于所述陡坡稳定装置上的生态绿化池,以及连接装置;所述陡坡稳定装置为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的四角均设有限位孔;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装置头部,以及固设于所述装置头部下端面的限位杆,所述矩形框架的四角上分别至少有一个所述限位孔内穿设有所述限位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限位杆与所述限位孔过盈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限位杆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限位孔的深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矩形框架的四角均设有吸附件,所述装置头部下端面设有被吸附件,所述被吸附件与所述吸附件相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吸附件、被吸附件均为磁铁或者一个为磁铁,另一个为铁磁性金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装置头部为横截面呈圆形的柱状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装置头部上端面开设有输水孔,所述装置头部侧面设有至少四根与所述输水孔连通的输水管,所述输水管分别延伸至四个两两相邻的所述陡坡稳定装置上的生态绿化池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陡坡生态修复系统还包括给水设备、电源,以及设于陡坡顶端的蓄水池,所述给水设备包括水泵和与所述水泵连接的水管,所述水泵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水管的输入端与所述蓄水池连通,输出端由多根支管组成,所述支管与所述输水孔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生态绿化池内由下至上依次设有土基层、植被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陡坡生态修复系统,包括至少四个两两相邻的陡坡稳定装置,设于所述陡坡稳定装置上的生态绿化池,以及连接装置;所述陡坡稳定装置为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的四角均设有限位孔;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装置头部,以及固设于所述装置头部下端面的限位杆,所述矩形框架的四角上分别至少有一个所述限位孔内穿设有所述限位杆。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由多个陡坡稳定装置和连接装置拼接而成,可拆卸,在铺设时更加方便,节省人力,且在完成植被的培育后,还可以回收,节省物料,降低成本。由于生态绿化池设置在陡坡稳定装置中,生态绿化池中的植被即可以被固定在陡坡上,实现在陡坡上的种植,而且,陡坡固定装置可以防止陡坡上的水土继续流失,保护植被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提高植被存活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陡坡生态修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陡坡生态修复系统中连接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陡坡生态修复系统中连接装置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陡坡生态修复系统中连接装置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陡坡生态修复系统中连接装置的径向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陡坡生态修复系统的右视图。

图中,1-陡坡稳定装置,2-生态绿化池,3-连接装置,4-给水设备,5-蓄水池,11-限位孔,12-吸附件,31-装置头部,32-限位杆,33-被吸附件,34-输水孔,35-输水管,41-水泵,42-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2、3所示,一种陡坡生态修复系统,包括至少四个两两相邻的陡坡稳定装置1,设于陡坡稳定装置1上的生态绿化池2,以及连接装置3;陡坡稳定装置1为矩形框架,矩形框架的四角均设有限位孔11;连接装置3包括装置头部31,以及固设于装置头部31下端面的限位杆32,矩形框架的四角上分别至少有一个限位孔11内穿设有限位杆32。

在使用时,陡坡稳定装置1会两两相邻拼合在一起,拼合在一起的四个角上分别都设有至少一个限位孔11,四个角上分别至少有一个限位孔11内穿设有限位杆32,而限位杆32固设于装置头部31上,因此,连接装置3即可以将多个陡坡稳定装置1连接在一起。

限位杆32与限位孔11过盈配合。

限位杆32通过与限位孔11过盈配合,使限位杆32能固定在限位孔11内,从而使陡坡稳定装置1不会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容易沿限位孔11移动。

限位杆32的长度小于或等于限位孔11的深度。

矩形框架的四角均设有吸附件12,装置头部31下端面设有被吸附件33,被吸附件33与吸附件12相接触。

限位杆32的长度小于或等于限位孔11的深度,当限位杆32完全插入到限位孔11内时,被吸附件33与吸附件12相接触并吸合在一起,使连接装置3固定在陡坡稳定装置1上,而不会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容易沿限位孔11移动。

吸附件12、被吸附件33均为磁铁或者一个为磁铁,另一个为铁磁性金属。

装置头部31为横截面呈圆形的柱状结构。

如图4、5所示,装置头部31上端面开设有输水孔34,装置头部31侧面设有至少四根与输水孔34连通的输水管35,输水管35分别延伸至四个两两相邻的陡坡稳定装置1上的生态绿化池2中。

在使用时,用户可以向输水孔34内浇水,水会通过输水孔34流入到与输水孔34连通的输水管35内,并最终流入到生态绿化池2中,实现对生态绿化池2内植被层的灌溉,这种浇灌方法可以使每个生态绿化池2得到的水量几乎相同,避免了水量分布的不均匀,更利于整体植被层的培育。

如图6所示,陡坡生态修复系统还包括给水设备4、电源,以及设于陡坡顶端的蓄水池5,给水设备4包括水泵41和与水泵41连接的水管42,水泵41与电源电连接,水管42的输入端与蓄水池5连通,输出端由多根支管组成,支管与输水孔34相连。

在需要对生态绿化池2内的植被层进行浇水时,启动给水设备4,水泵41会抽取蓄水池5内的水,并通过水管42输送到输水孔34内,水会通过输水孔34流入到与输水孔34连通的输水管35内,并最终流入到生态绿化池2中,实现对生态绿化池2内植被层的灌溉。通过这种方式,既能保证水量分配的均匀,同时,还能节省人力的消耗,利于植被层的培育。

生态绿化池2内由下至上依次设有土基层、植被层。

土基层、植被层均位于生态绿化池2内,土基层为植被层提供存活所需的土壤和养分,陡坡稳定装置1可以固定土基层、植被层的位置,防止土基层由于自身重力作用、雨水冲刷等因素而流失,保证了植被层的生存环境,提高其存活率。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