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装配式独立基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7165发布日期:2018-07-11 01:34阅读:52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用独立基础,特别是一种预制装配式独立基础,属于建筑物基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基础是建筑底部与地基接触的承重构件,它的作用是把建筑上部的荷载传给地基,是房屋、桥梁、码头及其他构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输电塔是一种工程数量巨大而且很重要的高耸结构。作为重要生命线工程的电力设施,输电塔是通过基础将荷载传递到地基中去,无论地基或基础哪一部分出现问题或发生破坏,都将对上部输电塔造成恶劣影响甚至造成重大事故。由于地基条件的复杂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特殊性,人们至今对它的认识还在探索和深入,因此,基础的设计在超高压送电线路设计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基础型式的选择又是影响工程总体造价主要因素之一。基础型式的选择,应结合各段地形、水文地质情况、施工条件以及输电塔型式加以确定,并且应在满足规程、规范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工程造价,并且以往的独立基础往往需要在现场临时搭建,如果用到水泥等固定建材,还需要等风干,就会耽误建筑物的建设,使用效率低下。

如201310442606.6 的输电塔独立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浇铸成型的底板、缓冲板和立柱,所述缓冲板设置在底板之上增强立柱的抗剪性能,所述立柱贯穿底板和缓冲板;所述底板和缓冲板上均设置有若干条横向底板主筋和若干条纵向底板箍筋,所述立柱设置有若干条纵向立柱主筋和若干条横向立柱箍筋,所述立柱顶部设置有固定设备的地脚螺栓。传统的柱下独立基础,立柱仅与底板接触,而本发明输电塔独立基础由于增加了缓冲板,增加了立柱与缓冲板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输电塔独立基础抗剪性能较好,且整体结构简洁、施工方便、传力明确,可以有效的抵御横向荷载,这是典型的临时搭建独立基础,如果在紧急施工状态下,这就会耽误工程期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预制装配式独立基础。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预制装配式独立基础,包括第一模块、第二模块、第三模块、第四模块,所述第一模块、第二模块、第三模块、第四模块的同向截面相互组合为矩形,第二模块、第三模块、第四模块均插置在第一模块内,第一模块、第二模块、第三模块、第四模块相互卯隼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模块包括第一外半片和第二外半片,所述第一外半片截面一端和第二外半片截面一端相互连接,并相互垂直,第一外半片的另一端和第二外半片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回折部;所述第二模块分为第一搭接部和第二搭接部,第一搭接部的截面和第二搭接部的截面均为缺角矩形,第一搭接部的缺角部位和第二搭接部的缺角部位相互连接,第一搭接部搭设在第一外半片的回折部上,第二搭接部位于远离第二外半片一侧;所述第三模块分为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第一插接部的截面和第二插接部的截面均为矩形,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交错设置并相互连接,第一插接部位于第二外半片和第一搭接部之间,第二插接部设在第二搭接部上;所述第四模块插置在第二外半片与第二插接部之间。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回折部为长方形结构,第一外半片上的回折部平行于第二外半片,第二外半片上的回折部平行于第一外半片。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搭接部和第二搭接部形成有两个夹角,一个夹角包夹于第一外半片的回折部一角,另一个夹角包夹于第二插接部一角;所述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也形成有两个夹角,一个夹角包夹于第一搭接部一角,另一个夹角包夹于第四模块一角。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第四模块的截面为矩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预制装配式独立基础,构成简单,容易预制;安装过程简单快捷,对技术无特别要求,省时省力,适用于严寒地区工期不足的施工情况,便于户外变电站建筑物的搭建;而且整个基础的构成没有任何连接件,仅通过构件自身的安装位置便可实现整个基础的有效固定,无需任何连接部件,不用担心连接件锈蚀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结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转顺序示意图;

其中,1-第一模块,11-第一外半片,12-第二外半片,13-回折部,2-第二模块,21-第一搭接部,22-第二搭接部,3-第三模块,31-第一插接部,32-第二插接部,4-第四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预制装配式独立基础,整个基础分为四块,包括第一模块1、第二模块2、第三模块3、第四模块4,所述第一模块1、第二模块2、第三模块3、第四模块4的同向截面相互组合为矩形,第二模块2、第三模块3、第四模块4均插置在第一模块1内,第一模块1、第二模块2、第三模块3、第四模块4相互卯隼连接,其中,第一模块1、第二模块2、第三模块3为主要受力部分,第四模块4尺寸最小,主要是为了固定整个基础,保证整个基础的整体性,相当于连接件的功能。

所述第一模块1包括第一外半片11和第二外半片12,所述第一外半片11截面一端和第二外半片12截面一端相互连接,并相互垂直,第一外半片11的另一端和第二外半片12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回折部13,回折部13配合内部第二模块2和第三模块3,进行稳定卡隼,第一外半片11的另一端和第二外半片12形成组成的矩形结构的两个边;

所述第二模块2分为第一搭接部21和第二搭接部22,第一搭接部21的截面和第二搭接部22的截面均为缺角矩形,第一搭接部21的缺角部位和第二搭接部22的缺角部位相互连接,第一搭接部21搭设在第一外半片11的回折部13上,第二搭接部22位于远离第二外半片12一侧,第二搭接部22的一个侧面与第一外半片11的回折部13形成一个平面,即整个独立基础截面的另一个边,第二搭接部22的另一个侧面与第二外半片12的回折部13形成一个平面。

所述第三模块3分为第一插接部31和第二插接部32,第一插接部31的截面和第二插接部32的截面均为矩形,第一插接部31和第二插接部32交错设置并相互连接,第一插接部31位于第二外半片12和第一搭接部21之间,第二插接部32搭设在第二搭接部22上,即第二外半片12的回折部13与第二搭接部22之间,这样第二外半片12与第二插接部32之间就形成一个空心,第二插接部32远离第一外半片11的一面与第二外半片12形成一个平面;

所述第四模块4插置在第二外半片12与第二插接部32之间,即插置于第二外半片12与第二插接部32之间形成的空心中加以固定。

所述回折部13为长方形结构,第一外半片11上的回折部13平行于第二外半片12,第二外半片12上的回折部13平行于第一外半片11。

所述第一搭接部21和第二搭接部22形成有两个夹角,一个夹角包夹于第一外半片11的回折部13一角,另一个夹角包夹于第二插接部32一角;所述第一插接部31和第二插接部32也形成有两个夹角,一个夹角包夹于第一搭接部21一角,另一个夹角包夹于第四模块4一角。

所述第4模块4的截面为矩形。

结合图4说明,主要分为以下四步。

1、摆放第一模块1,将第三模块3安装到第一模块1内,此时第三模块3位于块体1的右边缘,且未完全安装到最后位置。

2、将第二模块2安装到第一模块1的左下边缘位置,与第一模块1紧密拼合。

3、将第三模块3沿着第一模块1上边缘往里推进,直到完全推入。此时,第三模块3完全位于第一模块1内,且联合第一模块1将第二模块2卡紧在其位置上,使其不会发生错动。

4、将最后一块第四模块4,即第四模块4插入第一模块1和第三模块3之间形成的缺口内,固定第二模块2,使第一模块1、第三模块3无缝卡合。至此,彻底固定住整个基础,每个块体互相限制,无法移动,实现了构件的自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