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支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7150发布日期:2018-07-11 01:34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支护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坑支护装置。



背景技术:

在基坑工程中,对于基坑尺寸受限时,目前常采用排桩、排桩加锚杆或通过现浇钢筋混凝土支护结构的支护方式对基坑进行支护,不但施工周期长,而且这大大增加了钢筋和混凝土的用量,而且在工程结束时无法回收,造成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相关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坑支护装置,便于现场组装,施工周期短,在工程结束时可将基坑支护装置进行拆卸并回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基坑支护装置,包括:

多个支护模块,多个支护模块分别开设有空腔,多个支护模块分别设置有连接结构,多个支护模块之间能通过连接结构沿直线方向依次可拆卸连接,当所述多个支护模块连接时,多个支护模块的空腔相互连通形成工作区域。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支护模块包括第一主柱、第二主柱、第三主柱及第四主柱,其中,任意两个相邻主柱之间均设置有面板。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支护模块还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三横梁及第四横梁,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分别连接在第一主柱和第二主柱之间,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分别连接在第三主柱和第四主柱之间。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支护模块还包括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第三纵梁及第四纵梁,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分别连接在第二主柱和第三主柱之间,第三纵梁和第四纵梁分别连接在第三主柱和第四主柱之间;其中,第一纵梁、第三纵梁、第一横梁及第三横梁处于同一平面内,第二纵梁、第四纵梁、第二横梁及第四横梁处于同一平面内。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支护模块还包括角撑,角撑的两端分别与两两相邻的横梁和纵梁连接,共同构成一个三角形结构。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支护模块还包括设置在纵梁内侧的内侧梁,内侧梁包括固定梁和设置在内侧梁两端的滑动梁,固定梁和滑动梁分别安装在所述纵梁内壁上。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支护模块还包括构造柱,相邻两层横梁之间通过构造柱连接,相邻两层纵梁之间通过构造柱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支护模块还包括檀条,相邻两层横梁之间通过檀条连接,相邻两层纵梁之间通过檀条连接,檀条两端分别开设有插槽,面板通过插槽与檀条插入式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基坑支护装置还包括内支撑梁,内支撑梁连接在距离基坑最近的支护模块上的两根纵梁之间。

一种基坑支护装置,包括多个支护模块,多个支护模块均设置连接结构,多个支护模块之间通过连接结构相互可拆卸连接。

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坑支护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基坑支护装置包括多个支护模块,多个支护模块之间可拆卸连接,可根据基坑的大小进行现场组装,在工程结束时可将基坑支护装置进行拆卸并回收,不仅有利于缩短工期、降低工程造价以及节约资源,而且有效地避免对环境的污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坑支护装置的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坑支护支护装置的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横梁和纵梁与主柱的连接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角撑与横梁和纵梁的连接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构造柱与横梁或纵梁的连接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檀条与面板、横梁及纵梁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坑支护装置的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护栏的连接示意图。

图标:2000-基坑支护装置;300-支护模块;320-连接结构;100-主柱;110-第一主柱;120-第二主柱;130-第三主柱;140-第四主柱;111-牛腿;200-面板;210-第一面板;220-第二面板;230-第三面板;400-工作区域;410-空腔;500-横梁;510-第一横梁;520-第二横梁;530-第三横梁;540-第四横梁;563-支撑块;600-纵梁;610-第一纵梁;620-第二纵梁;630-第三纵梁;640-第四纵梁;700-角撑;710-第一角撑;720-第二角撑;730-第三角撑;740-第四角撑;750-第五角撑;760-第六角撑;770-第七角撑;780-第八角撑;800-内侧梁;810-第一内侧梁;820-第二内侧梁;830-第三内侧梁;840-第四内侧梁;850-固定梁;860-滑动梁;950-内支撑梁;851-第一凹槽;852-第一凸块;861-第二凸块;862-第二凹槽;870-第一通孔;880-第二通孔;900-构造柱;910-连接件;1000-檀条;1100-第一插槽;1200-第二插槽;1300-螺纹通孔;920-防护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垂直”、“平行”、“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坑支护装置2000的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坑支护装置2000的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横梁500和纵梁600与主柱100之间的连接示意图;请参照图1、图2及图3,在本实施例中,基坑支护装置2000包括多个支护模块300,多个支护模块300分别开设有空腔410,多个支护模块300分别设置有连接结构320,多个支护模块300之间能通过连接结构320沿直线方向依次可拆卸连接,当多个支护模块300连接时,多个支护模块300的空腔410相互连通形成工作区域400。其中,支护模块300的数量至少有一个,在本实施例中,支护模块300有3个。在其它实施例中,支护模块300的数量也可以为其它值,具体根据基坑的大小而确定。

详细地,支护模块300可以包括第一主柱110、第二主柱120、第三主柱130及第四主柱140,其中,任意两个相邻主柱100之间均设置有面板200,面板200可以包括第一面板210、第二面板220、第三面板230及第四面板。主柱100的材料可以为铁、钢等材料,形状可以为三棱柱、长方体等,在本实施例中,主柱100为长方体预制格构式钢柱。第一主柱110、第二主柱120、第三主柱130、第四主柱140以及设置在任意两个相邻主柱100之间的面板200共同围成一个支护框架,其中,支护框架可以为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不规则图形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主柱110、第二主柱120、第三主柱130、第四主柱140的形状、大小一致、支护框架为长方形。

第一面板210上靠近第一主柱110的一侧与第一主柱110连接,第一面板210上靠近第二面板220的一侧与第二主柱120连接,第二面板220上靠近第二主柱120的一侧与第二主柱120连接,第二面板220上靠近第三主柱130的一侧与第三主柱130连接,第二面板220与第一面板210相互垂直,第三面板230靠近第三主柱130的一侧与第三主柱130连接,第三面板230靠近第四主柱140的一侧与第四主柱140连接,第三面板230与第二面板220垂直,第四面板靠近第四主柱140的一侧与第四主柱140连接,第四面板与第一主柱110靠近的一侧与第一主柱110连接,其中,第四面板分别与第一面板210和第三面板230垂直。

支护模块300还包括第一横梁510、第二横梁520、第三横梁530及第四横梁540,第一横梁510和第二横梁520分别连接在第一主柱110和第二主柱120之间,第三横梁530和第四横梁540分别连接在第三主柱130和第四主柱140之间。第一横梁5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主柱110和第二主柱120的端部侧壁连接,第二横梁52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主柱110和第二主柱120上远离第一横梁510的端部侧壁上,其中,第一横梁510与第二横梁520相互平行。第三横梁530的两端分别与第三主柱130和第四主柱140的端部侧壁连接,第四横梁54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三主柱130和第四主柱140上远离第三横梁530的端部侧壁上,其中,第三横梁530和第四横梁540相互平行。

支护模块300还可以包括第一纵梁610和第二纵梁620、第三纵梁630及第四纵梁640,第一纵梁610和第二纵梁620分别连接在第二主柱120和第三主柱130之间,第三纵梁630和第四纵梁640分别连接在第三主柱130和第四主柱140之间;其中,第一纵梁610、第三纵梁630、第一横梁510及第三横梁530处于同一平面内,第二纵梁620、第四纵梁640、第二横梁520及第四横梁540处于同一平面内,横梁500与纵梁600相互垂直。第一纵梁61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主柱120和第三主柱130的端部侧壁连接,第二纵梁62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二主柱120和第三主柱130上远离第一纵梁610的端部侧壁上,其中,第一纵梁610与第二纵梁620相互平行。第三纵梁63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主柱110和第四主柱140的端部侧壁连接,第四纵梁64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主柱110和第四主柱140上远离第三纵梁630的端部侧壁上,其中,第三纵梁630和第四纵梁640相互平行。

根据施工情况,在主柱100的相应位置上分别设置有搭放横梁500和纵梁600的牛腿111(一般竖向间距为3.3m)和用于与横梁500和纵梁600螺栓连接的焊件。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角撑700与横梁500和纵梁600的连接示意图;请参照图1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横梁500和纵梁600均采用预制异形梁,并由预制H型钢加工而成,在其他实施例中,横梁500和纵梁600也可以为其他形式,其中,预制异形梁由主体梁和拼接梁构成,主体梁与拼接梁采用螺栓连接,预制异形梁可以根据基坑大小拼装调整,从而适应不同尺寸的基坑。

支护模块300还可以包括角撑700,角撑700的两端分别与两两相邻的横梁500和纵梁600连接,共同构成一个三角形结构,以抵抗基坑外侧传来的侧向力,在本实施例中,角撑700由预制H型钢加工而成,在其他实施例中,角撑700也可以为其他材质和形状。其中,角撑700包括第一角撑710、第二角撑720、第三角撑730、第四角撑740、第五角撑750、第六角撑760、第七角撑770及第八角撑780。第一角撑7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横梁510和第三纵梁630的内侧连接,第二角撑72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角撑710上靠近第一横梁510的端侧和第一纵梁610的内侧连接,第三角撑73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纵梁610和第三横梁530连接,第四角撑740的两端分别与第三角撑730上靠近第三横梁530的端侧和第三纵梁630内侧连接,第五角撑75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横梁520和第四纵梁640的内侧连接,第六角撑760的两端分别与第五角撑750上靠近第二横梁520端侧和第二纵梁620的内侧连接,第七角撑77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纵梁620和第四横梁540的内侧连接,第八角撑780的两端分别与第七角撑770上靠近第四横梁540端侧和第四纵梁640的内侧连接。其中,横梁500和纵梁600上与角撑700连接处均分别安装有支撑块563,使得角撑700通过支撑块563分别与横梁500和纵梁600连接。

请参照图1、图2及图4,在本实施例中,支护模块300还包括设置在纵梁600内侧的内侧梁800,内侧梁800包括第一内侧梁810、第二内侧梁820、第三内侧梁830及第四内侧梁840。其中,任一内侧梁800可以包括固定梁850和设置在固定梁850两端的滑动梁860,固定梁850和滑动梁860分别安装在纵梁600内壁上。固定梁850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凹槽851和第一凸块852,滑动梁860上设置有与第一凹槽851匹配的第二凸块861,和与第一凸块852对应的第二凹槽862,其中第一凹槽851的两侧壁和第二凸块861上开设有贯穿的第一通孔870,第二凹槽862的两侧壁和第一凸块852上开设有贯穿的第二通孔880。滑动梁860与固定梁850之间留有施加预应的位置,施加预应力时在中间安装千斤顶,当预应力施加完毕,通过栓钉将固定梁850分别与两端的滑动梁860固定,以保持预应力,预应力大小应不超过20MPA。

第一内侧梁81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角撑720上靠近第一纵梁610的端侧和第三角撑730上靠近第一纵梁610的端侧连接。第二内侧梁82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角撑710上靠近第三纵梁630的端侧和第四角撑740上靠近第三纵梁630的端侧连接。第三内侧梁830的两端分别与第六角撑760上靠近第二纵梁620的端侧和第七角撑770上靠近第四横梁540的端侧连接。第四内侧梁840的两端分别与第五角撑750上靠近第四纵梁640的端侧和第八角撑780上靠近第四横梁540的端侧连接。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构造柱900与横梁500或纵梁600的连接示意图;请参照图1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支护模块300还可以包括构造柱900,相邻两层横梁500之间通过构造柱900连接,相邻两层纵梁600之间通过构造柱900连接,以支撑横梁500和纵梁600。其中,相邻两层横梁500和相邻所述纵梁600之间至少安装一根构造柱900,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层横梁500和相邻纵梁600之间设置有两根构造柱900,构造柱900采用预制钢柱,在其他实施例中构造柱900的数量可以不是两根,构造柱900也可以为其他材质。构造柱900的形状可以为圆柱体,长方体等,在本实施例中,构造柱900为长方体。构造柱900的端部两侧分别设置有连接件910,构造柱900通过连接件910固定在横梁500或纵梁600上。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檀条1000与面板200、横梁500及纵梁600之间的连接示意图;请参照图6,在本实施例中,支护模块300还可以包括檀条1000,相邻两层横梁500之间通过檀条1000连接,相邻两层纵梁600之间通过檀条100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面板200采用型钢面板,在其他实施例中面板200也可以为其他。檀条1000的两端分别开设螺纹通孔1300,横梁500上与檀条1000连接处分别开设有对应的通孔,纵梁600上与檀条1000连接处分别开设有对应的通孔,使得檀条1000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相邻两层横梁500固定连接,同时,檀条1000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相邻两层纵梁600固定连接。檀条1000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插槽1100和第二插槽1200,第一插槽1100和第二插槽1200位于檀条1000两端的螺纹通孔1300之间,面板200通过第一插槽1100和第二插槽1200与檀条1000插入式连接,面板200直接承受荷载并将荷载传给檀条1000。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坑支护装置2000的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和图7,在本实施例中,支护模块300还可以包括内支撑梁950,内支撑梁950连接在距离基坑最近的支护模块300上与基坑距离最近的两根纵梁600之间,用于底部承受水平荷载。其中,内支撑梁950的两端分别与距离基坑最近的两根纵梁600上滑动梁860外侧连接。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护栏920的连接示意图;请参照图1和图8,在本实施例中,基坑支护装置2000上远离基坑底部的横梁500和纵梁600内侧上分别设置有与防护栏920用于螺栓连接的焊件,在本实施例中,防护栏920由相互垂直的钢管构成,在其他实施例中,防护栏920也可以由其他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基坑支护装置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本基坑支护装置包括多个支护模块,多个支护模块分别开设有空腔,多个支护模块分别设置有连接结构,多个支护模块的空腔相互连通形成工作区域。基坑支护装置始终高于基坑外侧地面高度,准备施工时,首先根据基坑大小组装第一个支护模块,并在支护模块上远离基坑的横梁和纵梁上安装防护栏,以维护操作人员安全,然后对基坑进行施工,当基坑的深度与基坑支护装置高度持平时,将已经安装的防护栏拆卸,并沿基坑方向在基坑支护装置的最上层继续安装支护模块,直到施工结束。当施工结束时,从上到下依次将基坑支护装置拆卸。总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坑支护装置结构稳定,通过采用分段拼装,采用逐层搭接的方法,使得构件易拆装,有利于缩短工期和降低工程造价。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