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湖护岸结构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658359发布日期:2018-10-13 00:13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护岸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河湖护岸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河湖护岸,是指在河水冲刷河岸时,用于防止河水危及农田、村镇以及城市的一种建防护建筑物。

生态平衡(ecological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现有技术中,河湖护岸的设计通常采用浇筑混凝土、浆砌石或浆砌块结构等,但是采用上述方案进行设计存在着一个共性问题,即:护岸的结构表面平整,河水中的生物(例如:鱼、虾以及各种生物的产卵)无法得到安全保障(例如:产卵受到河水冲击而被破坏),严重的还会使得河中生物的生存环境被破坏,生物的减少会极易导致河湖的生态平衡被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湖护岸结构及其使用方法,旨在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出现的无法对河中生物进行保障导致河湖生态平衡被破坏的缺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河湖护岸结构,包括护岸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岸主体上设有至少一个生态槽,所述生态槽的槽口通过生态护板与生态槽之间形成有生态腔,该生态腔内填充有生态维持主体,相邻的生态维持主体之间形成有供河湖生物活动的间隙,所述间隙通过至少一个设于生态护板上的生态孔与生态腔的外部进行生态互动。

优选为:所述生态护板与生态槽的槽口之间通过组合件卡接安装。

优选为:所述组合件包括设于生态槽槽口两侧内壁上的勾形部以及设于生态护板两侧且与各勾形部相互匹配安装的反勾形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河中的生物(例如:鱼、虾)可通过生态护板上的生态孔进入至生态腔内避难(例如:当河水中的水流湍急时,可躲避水流)以及产卵,从而来达到保护河湖中生物,进而来维持河湖内部的生态平衡;其次,生态腔内填充的生态维持主体可以进一步的起到对河中生物的保障作用;更详细的说:由于相邻生维持主体之间形成有间隙,而间隙的作用是可以供河中的生物(例如:鱼、虾)生存,该生存包括:躲避其它生物的追捕、躲避河湖带来的灾害(例如:洪涝)以及生物在产卵后对产卵的安置,至此来进一步的维持河湖的生态平衡;需要说明的是:勾形部与反勾形部的相互匹配,可在生态护板受到冲击时,避免生态护板晃动,从而来维持生态腔的保护效果,进而来维持河湖的生态平衡。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生态维持主体为建筑垃圾。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或拆除、修缮过程中所产生的渣土、弃土、弃料、余泥及其他废弃物,建筑垃圾的堆积会严重影响空气质量以及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在建筑建造完毕之后通常需要对建筑垃圾进行专门的处理,至此,可将建筑垃圾进行处理后并且再将其填充至生态腔内,不仅可以提高生态腔的结构强度,从而来保证生态腔对河内生物的保护,不仅能够维持河湖的生态平衡,还可以减少建筑垃圾产生的危害,进而来提高生态环境;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建筑垃圾的尺寸大小不一(例如:泥沙和砖石),故将建筑垃圾填充至生态腔内会产生若干条间隙,而这些间隙可供河湖中的生物活动(例如:在繁殖时将产卵安置于各个间隙中),从而来达到维持河湖生态平衡的目的。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护岸主体包括由若干个本体具有加强腔的塑钢板桩依次串联拼接而成,相邻塑钢板桩之间形成所述生态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塑钢板桩本体具有的加强腔可以提高塑钢板桩自身的结构强度,从而来提高相邻塑钢板桩之间形成的生态槽的结构强度,进而来保证生态槽对河湖生态环境的维持效果。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河湖护岸结构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护岸主体安装:将各塑钢板桩依次进行卡接后形成的护岸主体插入至边坡的泥土中;

s2生态护板安装:各生态护板通过将反勾形部插入至勾形部内使得生态护板与塑钢板桩固定并且形成生态腔;

s3生态维持主体填充:将生态维持主体填充至各生态腔内部;

s4生态制衡:河中的生物通过生态孔进出生态腔并且通过生态维持主体来达到避难、安置产卵、休息以及遮荫的目的。

优选为:所述生态维持主体为建筑垃圾。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生态护板与塑钢板桩之间构成的生态腔可以供河湖内的生物生存或者避难,从而在河湖中生物产卵时,可以有效避免河湖对生物造成影响,进而来达到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其次,生态腔内填充的生态维持主体可进一步的供河中生物活动,进一步的提高对河中生物的安全保障即:生态维持主体所具有的间隙可供河中生物避难、繁殖时产卵的安置、休息以及遮荫。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1中生态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b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c部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5的另一方式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湖护岸结构,包括护岸主体1,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护岸主体1上设有至少一个生态槽11,所述生态槽11的槽口通过生态护板2与生态槽11之间形成有生态腔3,该生态腔3内填充有生态维持主体4,相邻的生态维持主体4之间形成有供河湖生物活动的间隙41,所述间隙41通过至少一个设于生态护板2上的生态孔21与生态腔3的外部进行生态互动。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生态护板2与生态槽11的槽口之间通过组合件5卡接安装。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组合件5包括设于生态槽11槽口两侧内壁上的勾形部51以及设于生态护板2两侧且与各勾形部51相互匹配安装的反勾形部52。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护岸主体1可嵌入式的插入边坡14的泥土中。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生态维持主体4可以为不规则的砖块。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砖块的尺寸大小不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河中的生物(例如:鱼、虾)可通过生态护板上的生态孔进入至生态腔内避难(例如:当河水中的水流湍急时,可躲避水流)以及产卵,从而来达到保护河湖中生物,进而来维持河湖内部的生态平衡;其次,生态腔内填充的生态维持主体可以进一步的起到对河中生物的保障作用;更详细的说:由于相邻生维持主体之间形成有间隙,而间隙的作用是可以供河中的生物(例如:鱼、虾)生存,该生存包括:躲避其它生物的追捕、躲避河湖带来的灾害(例如:洪涝)以及生物在产卵后对产卵的安置,至此来进一步的维持河湖的生态平衡;需要说明的是:勾形部与反勾形部的相互匹配,可在生态护板受到冲击时,避免生态护板晃动,从而来维持生态腔的保护效果,进而来维持河湖的生态平衡;其次,不规则的砖块之间的叠加可形成大小不同的间隙,该间隙可供河中的生物活动;再次,护岸主体嵌入式的安装是指通过2倍以上长度的护岸主体插入泥土中,并且由泥土产生的抗倾覆力来维持护岸主体的稳定的(该部分安装方式可参考专利号cn204112309u)。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护岸主体1包括由若干个本体具有加强腔121的塑钢板桩12依次串联拼接而成,相邻塑钢板桩12之间形成所述生态槽11。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相邻塑钢板桩12之间可通过相互匹配的t形块61和t形槽62卡接安装。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加强腔121内部可以填充泥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塑钢板桩本体具有的加强腔可以提高塑钢板桩自身的结构强度,从而来提高相邻塑钢板桩之间形成的生态槽的结构强度,进而来保证生态槽对河湖生态环境的维持效果;其次,在加强腔内填充泥土可以提高塑钢板桩12与边坡的接触面积,从而来提高塑钢板桩安装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护岸主体的稳定性,从而保证生态腔可以维持河湖的生态环境。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生态腔11的顶部可以设有盖板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盖板的设置可以在人行走时避免掉进生态腔内,从而来提高一定的安全性;其次,还能够防止空气中的杂质进入生态腔内,从而来进一步的提高生态腔维持生态平衡的效果。

实施例2,同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为

如图5所示,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生态维持主体4可以为建筑垃圾4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或拆除、修缮过程中所产生的渣土、弃土、弃料、余泥及其他废弃物,建筑垃圾的堆积会严重影响空气质量以及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在建筑建造完毕之后通常需要对建筑垃圾进行专门的处理,至此,可将建筑垃圾进行处理后并且再将其填充至生态腔内,不仅可以提高生态腔的结构强度,从而来保证生态腔对河内生物的保护,不仅能够维持河湖的生态平衡,还可以减少建筑垃圾产生的危害,进而来提高生态环境;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建筑垃圾的尺寸大小不一(例如:泥沙和砖石),故将建筑垃圾填充至生态腔内会产生若干条间隙,而这些间隙可供河湖中的生物活动(例如:在繁殖时将产卵安置于各个间隙中),从而来达到维持河湖生态平衡的目的。

实施例3,同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为

如图6~图7所示,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反勾形部52可以设于生态槽11的槽口两侧,所述勾形部51可以设于生态护板2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设置可以提高生态腔的容积,从而来提高生态腔所能够容纳的维持生态主体的体积,进而来增加相邻维持生态主体之间形成的间隙,从而来提高河中生物可活动场所的容积,进而来提高维持生态平衡的效果。

实施例4,同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为

如图8所示,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勾形部51和反勾形部52的形状可以为“回字纹”的形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回字纹的形状可以提高勾形部与反勾形部的接触面积,从而来提高生态护板与护岸主体之间配合的紧密性,从而来提高生态腔的结构强度,进而来提高维持生态环境的效果。

实施例5,同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为

如图9~图10所示,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生态孔21可以有多排,且各排生态孔21之间均相互错位设置。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生态孔21的孔径可大小不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生态孔之间的相互错位设置可以进一步的提高生态护板的结构强度,从而来提高生态腔的结构强度,并且通过提高生态腔的结构强度进而保证维持生态环境的效果。

实施例6

一种河湖护岸结构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护岸主体安装:将各塑钢板桩与护坡固定并且依次卡接安装;

s2生态护板安装:各生态护板通过将反勾形部插入至勾形部内使得生态护板与塑钢板桩固定并且形成生态腔;

s3生态维持主体填充:将生态维持主体填充至各生态腔内部;

s4生态制衡:河中的生物通过生态孔进出生态腔并且通过生态维持主体来达到避难、安置产卵、休息以及遮荫的目的。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生态维持主体为建筑垃圾。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生态护板与塑钢板桩之间构成的生态腔可以供河湖内的生物生存或者避难,从而在河湖中生物产卵时,可以有效避免河湖对生物造成影响,进而来达到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其次,生态腔内填充的生态维持主体可进一步的供河中生物活动,进一步的提高对河中生物的安全保障即:生态维持主体所具有的间隙可供河中生物避难、繁殖时产卵的安置、休息以及遮荫。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