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有拉杆的渡槽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27549发布日期:2018-12-11 20:46阅读:1460来源:国知局
一种设有拉杆的渡槽结构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水利工程而言,渡槽是重要的过水建筑物,其往往修建在地面以上,利用槽体进行过水,当水流通过时,往往会对侧壁产生较大的水压力,长期使用,渡槽容易产生侧壁的受力破坏,尤其是混凝土渡槽,需要重点关注渡槽侧壁的安全稳定性。

现有技术中对于渡槽往往是增加混凝土渡槽的混凝土强度或者配置钢筋,或者直接选择为强度更高的渡槽,这些往往都会导致造假成本的提高,而且这种设置方式并未改变渡槽的受力形式,因此有必要针对渡槽构建一种结构形式,解决其受力问题,提高渡槽的安全稳定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设有拉杆的渡槽结构,通过设置拉杆,提高了渡槽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设有拉杆的渡槽结构,所述渡槽结构的横截面为U型,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设置有水平钢筋,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上均设置有竖直钢筋,所述水平钢筋与所述竖直钢筋焊接连接,在所述水平钢筋构成的骨架上浇筑混凝土底板,在所述竖直钢筋构成的骨架上用混凝土浇筑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U型槽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设置有拉杆,所述拉杆间隔设置,所述间隔设置的拉杆之间还设置有纵杆,所述纵杆连接相邻的拉杆中部,所述拉杆与所述竖直钢筋连接,所述拉杆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分别设置有加劲肋板,所述加劲肋板分别位于拉杆两侧,加劲肋板一端与拉杆固定连接,一端与第一侧板或第二侧板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30。

作为优选,所述拉杆为精轧螺纹钢筋,且拉杆等间隔设置。作为优选,所述消力坎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消力坎中的钢筋与所述预埋钢筋焊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通过设置水平钢筋、竖直钢筋,提高了U形渡槽底板和侧板的连接强度,通过在两侧板上设置拉杆,提高了渡槽的整体受力性能,分担了渡槽过水时产生的水压力。

本实用新型的建造过程如下:

绑扎渡槽钢筋笼,形成U形钢筋笼结构,其中,使底板的水平钢筋和侧板的竖直钢筋焊接固定,预埋并固定拉杆,使拉杆与两侧板的竖直钢筋焊接连接,浇筑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混凝土,并养护到设计强度,完成渡槽的浇筑,在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与拉杆之间设置加劲肋,所述加劲肋板一端与第一侧板或第二侧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连接可以是螺栓连接,所述加劲肋板另一端与拉杆焊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在U形渡槽底板设置的水平钢筋与侧板设置的竖直钢筋固定连接,提高了渡槽的整体性能,通过在两侧板上设置拉杆,提高了渡槽的整体受力性能,分担了渡槽过水时产生的水压力,渡槽的整体连接性能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渡槽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渡槽的主视图;

图3为渡槽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针对说明书附图内容,对本实用新型限定的结构,进行具体的解释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设有拉杆的渡槽结构,所述渡槽结构的横截面为U型,包括底板1、第一侧板2和第二侧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设置有水平钢筋4,所述第一侧板2、所述第二侧板3上均设置有竖直钢筋5,所述水平钢筋4与所述竖直钢筋5焊接连接,在所述水平钢筋4构成的骨架上浇筑混凝土底板1,在所述竖直钢筋5构成的骨架上用混凝土浇筑第一侧板2和第二侧板3,所述U型槽的第一侧板2和第二侧板3之间设置有拉杆6,所述拉杆6间隔设置,所述间隔设置的拉杆6之间还设置有纵杆8,所述纵杆8连接相邻的拉杆6中部,所述拉杆6与所述竖直钢筋5连接,所述拉杆6与所述第一侧板2和第二侧板3之间分别设置有加劲肋板7,所述加劲肋板7分别位于拉杆6两侧,加劲肋板7一端与拉杆6固定连接,一端与第一侧板2或第二侧板3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30。

作为优选,所述拉杆6为精轧螺纹钢筋,且拉杆6等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通过设置水平钢筋4、竖直钢筋5,提高了U形渡槽底板1和侧板的连接强度,通过在两侧板上设置拉杆6,提高了渡槽的整体受力性能,分担了渡槽过水时产生的水压力。

本实用新型的建造过程如下:

绑扎渡槽钢筋笼,形成U形钢筋笼结构,其中,使底板的水平钢筋4和侧板的竖直钢筋5焊接固定,预埋并固定拉杆6,使拉杆6与两侧板的竖直钢筋5焊接连接,浇筑底板1、第一侧板2和第二侧板3的混凝土,并养护到设计强度,完成渡槽的浇筑,在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与拉杆6之间设置加劲肋,所述加劲肋板7一端与第一侧板2或第二侧板3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连接可以是螺栓连接,所述加劲肋板7另一端与拉杆6焊接;之后在所述拉杆6之间焊接连接纵杆8。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也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构思所能够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